熊剛
每一次春節(jié)回萬州區(qū)黃柏鄉(xiāng)老家過年,我不僅能深切感受到農村與城市不一樣的生活際遇,還能體驗到鄉(xiāng)村生活里韻味濃厚的民風民俗。正是在這個充滿鄉(xiāng)村特色的時間與空間里,我兒時的眼界變得豐富和開闊起來。
還記得有一次大年初二,我們在父親的帶領下,來到距老屋100米外的竹林里。這個竹林就是我家祖墳的所在地。祖墳的背后,有一條山路直通磨子山山頂,旁邊有一口小水塘,水塘里的水清澈見底。父親告訴我們,遠處一大一小兩個祖墳是曾祖父和曾祖母的,近處一個墳是祖父的。雖然我沒見過他們,但聽說是熊家的先祖,不由得肅然起敬。
這一路,我們攜帶了酒水、食物、紙錢等東西,到達祖墳后,一大家子人就開始忙活起來:用鋤頭清理墳前的雜草;為墳墓培上新土,將白色、紅色交織在一起的墳紙飄帶掛上墳頭;將裝有水果、米飯、糕點的碗供祭在墳前。這些準備工作完成后,我們一行人便正式開始行禮祭拜。掛紙是一種民俗的傳承,先人已逝,但墳紙還在風中搖曳,代表子孫來過,孝道永存。
父親告訴我們,初二還是“上山拾柴”的日子。上山,就是爬山登高,取步步登高之意;拾柴,就是拾干柴,取抱財歸家之意。磨子山山高坡陡,植被茂盛。我家祖屋離山頂還有一段距離。于是,我們十多個孩子,每人背著一個背篼,拿著一把鐮刀,順著一個窄窄的斜坡就開始了登高之旅。爬上一個山坡,只見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蔥蔥的松樹,地上隨處可見掉落的松果。我們帶著既好奇又新鮮的心情,一邊在小路上折一些干枯的枝丫,一邊彎腰撿拾大量的松果,氣喘吁吁地在這彎彎曲曲的山路上前行。當我們登上山頂時,背篼早已裝滿了干柴樹枝。
我佇立在山頂,舉目四望,只見群山巍峨,大江東去。山風陣陣,幾棵古松柏在凜冽的寒風中挺立。石梯上的一排房舍就在眼前。進得門去,有一個天井,里面幾間房舍內擺放著破舊的書桌。這里曾是當?shù)匾粋€富紳的宅院,后來被改建成磨石小學。
下山的路上,我們的心情十分愉悅。一想到登高拾柴能夠給家里帶來好運氣,大家腳步也不由得輕快起來。
吃過午飯后,院壩里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原來,大伯專門為我們又殺一頭年豬。大伯家一年喂兩頭豬,每頭豬都有100多公斤。臘月已經殺了一頭,肉都做成了臘肉。這次殺豬,就是要用新鮮豬肉招待我們。
待宰的大肥豬被拖到院壩,4個殺豬匠的幫手七手八腳地把它控制住,豬的號叫聲引得親戚們和鄉(xiāng)鄰們都來看熱鬧。只見大肥豬被按倒在架起的門板上,殺豬匠手持殺豬刀直接刺向豬的頸部,一股豬血噴涌而出。幫手們趕緊用盆子接住豬血。一口黑錚錚的熱氣騰騰的大鐵鍋被放置在臨時挖的土灶上。大肥豬一命嗚呼后,殺豬匠用刀在豬后蹄處開了一個小口,躬下身一口又一口朝里吹氣。豬被吹得腰圓腿脹時,幾個人用一根扎索把豬捆住,抬到開水鍋邊,邊用開水淋燙,邊用鐵刨子刨毛。把豬毛打整干凈后,殺豬匠將豬開膛破肚,三下五除二就將豬肉大卸八塊,整齊地擺成一排。
大伯在一旁笑瞇瞇地給我們介紹,殺年豬很有講究,年豬的叫聲越響亮、越清脆,越是大吉大利;一刀斃命,寓意來年事事順利,旗開得勝;年豬的血越多越紅越好,意味著來年紅紅火火、財源廣進;過年殺年豬,是為了展示去年的豐收,展望來年的興旺。
“刨豬湯”,作為一種充滿年味的民俗,是人們對自己一年勞動成果的分享。晚上,大伯家熱鬧起來,院壩里點上了耀眼的煤氣燈,擺放了5張方桌,一頓招待親戚和鄉(xiāng)鄰的“刨豬湯”就開席了。只見桌上有粉蒸肉、回鍋肉、喜沙扣碗和蒜苗炒土豆腐等農家菜。粉蒸肉用的是最好的五花肉,4指寬的肥膘,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劐伻庥玫氖亲詈玫膶毨呷猓t白相見,香糯可口。用大面盆裝著的地地道道的“刨豬湯”擺放在中間,里面有粉腸、肉片、豬肝、血旺、蓮花白等?!芭儇i湯”里的肉片和豬肝新鮮嫩滑,美味至極,可謂湯鮮味醇,味道雋永,讓我們唇齒留香,欲罷不能。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崩衔莸耐链u瓦房,珍藏著一段無憂無慮的歡聲笑語;童年的民俗體驗,留存著一段漸行漸遠的濃濃鄉(xiāng)愁。當鄉(xiāng)愁在舊時的光陰里發(fā)酵,就會釀成一個時代無法抹去的集體記憶。如今,過年的方式日新月異,我們不再回到鄉(xiāng)下,昔日最親的人也離我們而去,但民俗在記憶的深處卻從來沒有被中斷過,它觸摸的是人們對生命的詮釋,承載的是人們對生活的信心。
(作者系萬州區(qū)文化和旅游發(fā)展委員會二級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