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堃
三歲的球球洗澡時,把泡泡弄得浴室里到處都是。畫畫的時候紙用完了,球球就用顏料直接在墻上畫。媽媽下班回來,看見墻上到處都是顏料,氣得火冒三丈,大聲訓(xùn)斥球球,球球嚇得渾身發(fā)抖哇哇大哭起來。
3—6歲兒童因為好奇心和自主性的發(fā)展,會對這個世界做一些自我的探索。他們希望發(fā)展出更多技能,希望對世界有更多探索。在對世界探索的過程中,因為還不具備完成一些技能的能力,他們可能出現(xiàn)一些在家長看來是“不良行為”的舉動。
從發(fā)展心理學(xué)的視角看待3—6歲兒童的行為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有著相應(yīng)的符合其對應(yīng)年齡段心理發(fā)展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家長需要根據(jù)孩子不同的心理行為特征,調(diào)整自己的養(yǎng)育態(tài)度和方式。人的一生有兩個叛逆期,第一個叛逆期是3—6歲這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青春期。3—6歲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和青春期的孩子有一點像。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會展現(xiàn)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經(jīng)常會問“為什么”,經(jīng)常會說“不”。同時,孩子也慢慢地從母親身邊分離出來,他們探索世界,具有自主性;遭遇挫折時,又渴望得到幫助,黏著家長。因此,他們既希望獨立,又渴望幫助。
孩子的很多被認為是“不良行為”,有時是處于這個年齡段的發(fā)展階段所致。比如,孩子正在專心地搭積木,家長招呼他:走啦,我們要出門了!孩子暫時沒有辦法一下子轉(zhuǎn)換自己的思維和行為從一件事跳躍到另一件事。有的家長可能會把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正常行為,視為有問題、叛逆,是在和家長對抗。
家長對3—6歲兒童也有過高的期待。比如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正在學(xué)習(xí)情緒的識別和管理,有時稍不順心就大發(fā)脾氣,而家長卻希望孩子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不亂發(fā)脾氣,這種期待其實是不現(xiàn)實的。支配孩子認知和行為的大腦前額葉皮層,要25歲左右才能發(fā)育完全,成年人有的時候都不一定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家長指望這么小的孩子就能控制自己情緒,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做法。孩子需要成年人能夠幫助他們來發(fā)展識別和控制情緒的能力,也就是培養(yǎng)情商。
通過繪本了解3—6歲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提升自身的反思能力,去理解孩子的行為,以及行為背后的心理世界,包括情緒和想法等,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和批評。孩子的世界其實是非常單純的,成年人眼中看到的結(jié)果,其實未必是孩子們的本意。我們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所謂的“錯誤行為”背后的真正意圖,好奇孩子為什么會有這些行為。
繪本《不可以》中,講述了一條名字叫作“不可以”的小狗的故事。它認為自己很乖,乖到家人總愛叫它的名字。它幫家人更快到達想去的地方,吃飯之前試吃,確保食物沒問題,幫家人在后花園找“寶藏”,到處打滾讓自己變得更漂亮,睡覺之前幫家人暖被窩等等??墒羌胰藗兛偸钦f“不可以”。它認為家人們肯定很愛它,它也愛家人們??墒撬芷婀猪椚ι系拿质恰笆放煽恕保皇恰安豢梢浴?。
這條名叫“不可以”的小狗,表面上是一條小狗,實際上也可以看作是孩子的一些無辜的行為。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一些行為,其中也包含著他的一些好奇心和想象力。從他自己的意志出發(fā)想要去做的事情和探索世界的行為,如果被家長認為是一些錯誤行為,家長可能就會采取不恰當?shù)姆绞絹韺Υ⒆印?/p>
小狗史派克的很多幫助行為,在成年人看來卻是在搗亂,于是它得到的回應(yīng)總是不可以。而對于小狗來說,它是想要幫助家人,需要被家人看到,需要家人的好奇。但成年人往往習(xí)慣于用自己的眼光和視角,來看待孩子的行為。繪本中的小狗,是一只有韌性、心態(tài)積極的小狗,盡管家長一遍遍對它有“不可以”的拒絕,它依然覺得家人是愛自己的??涩F(xiàn)實生活中,如果家長只是簡單粗暴地一次次用“不可以”拒絕孩子,孩子會對自己缺乏信心,可能會否定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不夠好。許多被拒絕的孩子長大成人后,身體和心理中依然烙印著家長“不可以”的拒絕。因此,家長需要帶著一顆好奇的心,了解孩子做一件事情背后的想法、感受和意圖。在想要糾正孩子的某個行為之前,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和情感的連接。當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和尊重,雙方才有可能合作。
繪本親子閱讀一方面可以建立家長和孩子之間良好的依戀關(guān)系,促進親情;另一方面,孩子和家長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同時也在故事隱喻的過程中,開啟心靈的成長與智慧的啟迪。
應(yīng)對3—6歲兒童“不良行為”的原則
家長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想法和意圖,從而理解孩子,進行良好的親子溝通。
寬容和接納。繪本《和甘伯伯去游河》構(gòu)思了一個非常單純的故事:孩子們和許多小動物想要和甘伯伯一起去游河,大家在船上沒有守規(guī)矩,結(jié)果全都掉到了河里。甘伯伯帶領(lǐng)大家游泳到岸邊,讓太陽把他們的衣服和身子曬干。然后,甘伯伯邀請大家到家里去喝茶,并且依然邀請大家下一次再去游河。
《和甘伯伯去游河》繪本的親子共讀過程中,一方面無論孩子的行為如何,家長是愛孩子的,只是不能接受他的一些行為;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規(guī)則,孩子們需要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另一方面,家長在讀繪本的過程中,也能夠?qū)W到,我們愛的是孩子這個人,當孩子出現(xiàn)一些不遵守規(guī)則的行為時,可以持寬容的態(tài)度??偠灾?,和善而堅定的育兒態(tài)度和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共情。和女兒說話的時候,我一般都會蹲下,為了與她的視線平齊。有一次,我蹲下和女兒說話。突然,女兒說:“媽媽,我看見了,我,在你的眼睛里?!蔽乙庾R到,她在我的瞳孔里看見了自己的身影。我也認真地看著女兒的眼睛,然后說:“媽媽也看見了,我,在你的眼睛里。”我們彼此在對方的眼睛里看到了對方,我們感到溫暖、安全。
詩人泰戈爾寫道:魚說,你看不到我的淚,因為我在水中。水說,我能感到你的淚,因為你在我的心中。這是一個生命被另一個生命看到、感知到的溫暖感受。于孩子而言,被父母看到、感知到、溫暖到,是他們形成安全感,安全的依戀的基礎(chǔ)。被“看見”的感覺,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