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敏
《論語》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由于語言文字習俗的演變,古代文句今日讀來不免晦澀難解。
比如《論語·八佾》:“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奧,古代西南之隅所;灶,烹煮食物之所。古人祭神,臨其奧灶,先于灶祭,畢,再于奧祭之。祭奧祭灶,或有此義:奧雖尊而難福人,灶雖卑卻實掌飲食。
今有以“奧灶”命名的昆山“奧灶館”。據(jù)云,乾隆下江南,在昆山玉峰山,吃了一碗“鏖糟面”,覺得味道無比鮮美,便讓太監(jiān)打聽烹制方法,太監(jiān)似懂非懂昆山土語“鏖糟”,無奈急中生智面奏皇上,紅湯面味道好,主要是灶上的奧妙。乾隆道“灶的奧妙,奧妙的灶”,“奧灶面”由此得名。還有一種說法:原“顏復興面館”黑咕隆咚、邋里邋遢,被吃客戲稱為“鏖糟”,即骯臟的意思。同治年間有位書生提議,干脆取“鏖糟”之諧音“奧灶”兩字為店招。1956年根據(jù)“奧妙在灶頭”的意思,正式命名面館為“奧灶館”?!皧W妙在灶頭”之義已然與“奧灶”本義相去遠矣,“奧灶”實指祭神的家室,古人謂神棲身于“奧灶”之上,“奧灶面”乃祭神的引申義,文辭義理,好古敏求,意蘊深長。
《論語·衛(wèi)靈公》有子曰:“無為而治者,其為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苯裢ń鉃榭鬃诱f:“能無為而治的,該是舜了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恭敬地向著南面罷了。”整段白話尤不見舜有為之跡,像似無所作為之天子,不可知矣。
《尚書·舜典》載有舜治天下的詮證:舜三十歲時被堯招用,在官位三十年,在帝位五十年。調(diào)協(xié)四時、月份、確定正日;統(tǒng)一法制、尺度、斛斗、權衡;修訂五種禮法,示以“流放”的刑法,來寬恕犯了“五刑”的罪犯。舜認為,民之食,唯有注重耕作的時令!安撫遠方的,能平息近處的,培養(yǎng)自強厚德誠信之君子,而使小人難以任用,蠻夷之族就能聚斂服從了。舜巡視各國,足跡遍及山川,東抵泰山,南達南越,西至西岳,最后歿于巡行時。如此有為,孔子卻云“無為而治”,或因任官得人,故無為而治,《論語·泰伯》有“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的記載,“恭己正南面”似是“為政以德”的意思,但不知是否合乎孔子的意思。
陳寅恪先生說:“《論語》的重要性在于論‘仁’,此書為儒門弟子所編纂,而非孔子親撰有系統(tǒng)的哲學論文,故大哲學家黑格爾看了《論語》的拉丁文譯本后,誤認是一部很普通的書?!比绻选墩撜Z》誤認為“很普通”的書,間或“食不滿足于精,膾不滿足于細”,也能讀得通,然把“奧灶”釋作“奧妙在灶頭”,則過于平易,奧灶之義,千古如照,古說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