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殿亮 吳藝 石琳 張寬順 盧金金 曹天星 程志
髓外漿細胞瘤是臨床罕見的一種惡性單克隆漿細胞病變,是指發(fā)生在骨髓造血組織以外的漿細胞腫瘤,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分類中髓外漿細胞瘤是六大類漿細胞腫瘤之一,經(jīng)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髓外漿細胞瘤在所有漿細胞腫瘤中占3%~5%,目前臨床尚未尋找該疾病發(fā)病機制[1,2]。該疾病可發(fā)生于人體任何器官,以鼻塞、咯血、聲嘶、嗅覺障礙、流淚、面部腫脹、呼吸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研究表明[3],慢性吸入性刺激、病毒感染與該疾病有密切聯(lián)系,該疾病對人們生命安全產(chǎn)生嚴重威脅,臨床需對其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本研究隨機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髓外漿細胞瘤患者,對綜合治療的臨床效果展開探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8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50 例髓外漿細胞瘤患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25 例。研究組年齡最大76 歲,最小42 歲,平均年齡(52.56±7.83)歲;男15 例,女10 例;病程最短1 個月,最長14 個月,平均病程(10.25± 3.39)個月。對照組年齡最大75 歲,最小43 歲,平均年齡(53.17±7.58)歲;男16 例,女9 例;病程最短 1 個月,最長13 個月,平均病程(10.21±3.56)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本研究患者經(jīng)組織活檢均確診為髓外漿細胞瘤[4];患者無手術禁忌證;無藥物過敏史。排除標準:精神系統(tǒng)疾病患者;無法正常溝通患者;生存時間<6 個月患者。
1.2 輔助檢查 橫斷與冠狀位CT 檢查,提示患者病變邊界無模糊現(xiàn)象,密度均勻一致,軟組織腫塊向周圍膨脹性生長,臨近骨質受壓、變形、位移,局部可見骨質吸收,周圍未見骨組織呈明顯溶骨性破壞。經(jīng)血清M 蛋白檢查呈陰性,經(jīng)活檢檢查HE 染色提示,鏡下可見單一腫瘤性漿細胞,呈彌漫分布,細胞大小不等,可見雙核細胞,局部淋巴細胞夾雜,不成熟漿細胞向成熟漿細胞逐漸過渡。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放療,劑量46~60 Gy,平均劑量54 Gy,化療4~6 個周期。
1.3.2 研究組 給予綜合治療:放療聯(lián)合手術治療。手術切除術,眶內髓外漿細胞瘤采用切除眶外側保留眼球手術,在患者眉弓下做一弧形切口,將其進行分離,分離至眶上緣,將眶骨膜切開,充分暴露眶上緣骨壁,術中見腫瘤組織無明顯包膜,且呈紫紅色,腫瘤與眶骨壁粘連,骨質有所破壞則對其進行分離,切除腫瘤,縫合結膜,對其進行加壓包扎。術后對患者進行放療,放療方法與對照組相一致。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將治療效果進行等級劃分,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未緩解,完全緩解:經(jīng)頭頸CT、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患者無復發(fā);部分緩解:經(jīng)頭頸CT、MRI 檢查患者局部復發(fā),無遠處轉移;未緩解:患者復發(fā)且有遠處轉移現(xiàn)象出現(xiàn)??傆行?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②對兩組患者生存質量進行評估,評估方法參考生活質量量表(QOL),評估內容共4 項,精神狀態(tài)、軀體活動、社會活動、睡眠情感,總分值100 分。評分越高生存質量越好。③觀察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并進行記錄。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0.00%高于對照組的5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精神狀態(tài)、軀體活動、社會活動、睡眠情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復發(fā)情況比較 研究組復發(fā)6 例,對照組復發(fā)13 例;研究組復發(fā)率24.00%(6/25)低于對照組的52.00%(13/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596,P<0.05)。
髓外漿細胞瘤是指原發(fā)于骨髓與骨骼之外其他部位的漿細胞腫瘤,并且該疾病不伴有多發(fā)性、孤立性骨髓中的漿細胞腫瘤[5]。目前臨床尚未對該疾病發(fā)病機制進行明確,經(jīng)相關研究表明,髓外漿細胞瘤好發(fā)于頭頸部,其中呼吸道受累較為常見,可對臨近骨組織造成破壞,對患者生命安全產(chǎn)生嚴重威脅,臨床需對該疾病患者采取有效治療方案[6,7]。
髓外漿細胞瘤位于骨組織以外的軟組織中,有瘤性漿細胞組成的孤立性病灶,無淋巴結受侵,無遠處轉移,同時正常骨髓中漿細胞占骨髓細胞成分比例<10%,該疾病組織學特點為孤立性結節(jié)性病變,該疾病病灶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界限,分布較彌漫,細胞形態(tài)較 單一[8,9]。對于放射敏感性較高患者單純采用放射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發(fā)展,通過局灶野照射,可獲得滿意局部控制率,但放療過程中對淋巴結進行預防照射,會對正常組織造成損傷。同時對不敏感病灶、腫瘤直徑>5 cm 病灶進行放療效果不顯著,治療后病灶會有所殘留且易復發(fā),不利于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無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10,11]。
為徹底清除病灶,降低患者復發(fā)風險,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臨床對該疾病患者采用聯(lián)合治療,手術可獲取較多組織,利于臨床對疾病進行診斷,通過可徹底清除病灶,可緩解腫塊對周圍組織造成的壓迫,可緩解頭痛、鼻阻、面部腫脹、顱神經(jīng)受壓等癥狀,同時可為放療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12-14]。在術后對患者實施放療,可對殘留病灶后亞臨床病變進行有效控制,從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經(jīng)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0.00%高于對照組的5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精神狀態(tài)、軀體活動、社會活動、睡眠情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復發(fā)率24.00%(6/25)低于對照組的52.00%(13/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596,P<0.05)。據(jù)此說明,對髓外漿細胞瘤患者開展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發(fā)展,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對髓外漿細胞瘤患者實施綜合治療方案,可降低患者復發(fā)風險,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改善患者預后發(fā)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