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凹唇壁蜂的營巢生物學研究

2022-03-24 08:59:00竇飛越李紅英宋海濤寇若玫周澤揚羅阿蓉黃敦元
環(huán)境昆蟲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雌蜂沙坪壩筑巢

竇飛越,李紅英,宋海濤,寇若玫,周澤揚,羅阿蓉,黃敦元*

(1.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市媒介昆蟲重點實驗室,重慶 401331;2.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進化和系統學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01;3. 煙臺必豐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棲霞 265300)

植物依賴動物傳粉是一種重要的生態(tài)系統服務,全球約87.5%的開花植物需要動物授粉,全球75%的主要糧食作物也需要動物授粉(賈翔宇等, 2018; Bentrupetal., 2019),其中昆蟲授粉功能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徐環(huán)李等, 2009)。據統計,2015年,僅在中國的農業(yè)系統內,昆蟲對22類主要農作物的授粉服務價值就達8 860.5億元(歐陽芳等, 2019)。近年來,由于棲息地喪失、農藥過度使用以及愈加規(guī)?;图s化的農業(yè)發(fā)展,傳粉昆蟲面臨多種風險因素,從而導致全球授粉功能的嚴重下降(Pottsetal., 2010; De Palmaetal., 2017; Boyleetal., 2020)。為了維持經濟作物的授粉需求,研究者開始尋找并開發(fā)具有商業(yè)化潛力的其它傳粉昆蟲(Ryderetal., 2020)。20世紀中期,日本和美國等多個國家開始利用壁蜂為蘋果、梨等果樹授粉(Parker, 1981; Torchioetal., 1987; 魏樞閣等, 1991; 徐環(huán)李等, 1994)。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也開始廣泛利用熊蜂為茄子、番茄、桃和梨等多種作物授粉(吳杰等, 2006),并嘗試從國外引進苜蓿切葉蜂Megachilerotundata幫助苜蓿授粉(徐環(huán)李等, 2009),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壁蜂屬Osmia隸屬于昆蟲綱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蜜蜂總科Apoidea切葉蜂科Megachilidae(徐環(huán)李等, 1994),全世界有80余種(閆卓等, 2018)。該屬多數類群喜在土壁、石洞、墻壁等洞穴中筑巢,以采集花粉(蜜)為食并完成世代繁育(袁鋒等, 1992)。諸多研究表明:壁蜂屬多數物種因具有易管理、低成本和高傳粉效率等特點,所以常作為人工放養(yǎng)野生蜜蜂被廣泛應用于蘋果、櫻桃、梨等果樹的授粉(魏樞閣和趙蘭英, 1995; 魏永平等, 2000; 逮彥果, 2004)。

凹唇壁蜂OsmiaexcavataAlfken隸屬于壁蜂屬,廣泛分布于我國山東、陜西、山西、河南、河北、新疆、遼寧、江蘇等地區(qū)(魏永平等, 2001)。根據劉麗等(2019)在山東煙臺對凹唇壁蜂的授粉價值的研究顯示,該蜂對櫻桃、蘋果和梨的授粉經濟服務價值分別超過180、600和50億元。另外,相比其它授粉蜜蜂,凹唇壁蜂具有耐低溫、日活動時間長、訪花效率高、授粉范圍集中及管理簡單等優(yōu)點(魏永平和袁鋒, 1997),因此,該蜂被認為是一種優(yōu)良且可以規(guī)模化放養(yǎng)的野生傳粉昆蟲,在未來農業(yè)領域具有較大的應用前景(何偉志和周偉儒, 2009)。

人工巢穴技術(Trap-nesting)是根據誘集對象(包括野生蜜蜂和胡蜂類群)的筑巢習性,人為利用木頭、竹子、紙筒或塑料管等中空材料來收集獨棲性蜂類的一種方法(黃敦元等, 2012)。該技術可用于獨棲性蜂的標本采集和生物學特性觀察(黃敦元等, 2013),也常用于生物多樣性的分析(郭鵬飛等, 2018)及子代性別分配和親本投資機制的研究(Staabetal., 2018; Gon?alves & da Costa, 2019)。本文利用人工巢穴技術在山東煙臺、江西贛州和重慶沙坪壩地區(qū)收集放養(yǎng)的凹唇壁蜂,并對其營巢生物學進行系統的研究,旨在進一步明確其巢穴結構和營巢習性,為該蜂的科學管理和規(guī)?;米鳛橐罁?/p>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地點

本研究野外試驗于2020年3月至5月在山東煙臺棲霞市(37°17′12″N,120°49′53″E;海拔180 m)、江西省贛州市贛縣五云鎮(zhèn)(25°59′36″N,114°49′41″E;海拔142 m)和重慶市沙坪壩區(qū)(29°36′56″N,106°17′46″E;海拔292 m)進行,其中該蜂的生活史研究主要在重慶市沙坪壩樣地完成。

1.2 研究材料

本試驗所用凹唇壁蜂蜂繭由煙臺必豐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于2019年6月購買并存放在重慶師范大學媒介昆蟲重點實驗室冰箱中低溫保存(4℃)。在野外試驗開始前1周從冰箱中取出常溫保存。

1.3 研究方法

1.3.1凹唇壁蜂釋放和巢管安裝

2020年3月至5月,分別在3個試驗樣地人工放養(yǎng)2 000頭凹唇壁蜂滯育成蟲,同時在每個樣地內各安置3個人工巢箱(每個巢箱1 500根巢管),人工巢箱的制作和安裝參考Staab等(2014)。

1.3.2巢室分析

從3個試驗樣地收集凹唇壁蜂的筑巢巢管并帶回實驗室,使用解剖刀剖開約1/3的巢管,觀察巢管內部結構,記錄蟲室數量,同時使用電子游標卡尺測量蟲室長度、前庭長度、空室長度、間室長度及巢管內徑(圖1)。

1.3.3筑巢和訪花行為的觀察

野外對重慶沙坪壩樣地內的凹唇壁蜂巢管進行不同顏色標記(n=10),采取目測、追蹤和攝像相結合的方法對剛開始筑巢的雌性個體進行連續(xù)4 d的野外觀察,每天觀察時間段為7 ∶00-18 ∶00,主要觀察以及記錄的數據有:環(huán)境的溫度、雌蜂清理巢管的時間、采集筑巢材料的時間、攜(粉)蜜回巢的時間及巢管內滯留的時間。另外,記錄雌蜂到訪(粉)蜜源植物的種類,同時攝像記錄該蜂訪花行為。

1.3.4幼蟲發(fā)育觀察

將已解剖的重慶沙坪壩樣地內的凹唇壁蜂巢管置于試管內,用脫脂棉堵塞試管口,對巢管內的各蟲態(tài)發(fā)育過程及行為習性進行記錄,包括卵期、幼蟲期和蛹期的發(fā)育時間以及各個階段的形態(tài)特征等。

1.4 數據統計分析

實驗數據儲存和圖形制作采用Excel 2016軟件進行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活史

凹唇壁蜂營獨棲生活,在重慶沙坪壩地區(qū)1年發(fā)生1代,以成蟲在繭內越冬。翌年的3月下旬,成蟲陸續(xù)破繭出巢(雄蜂一般早于雌蜂1~2 d出巢),在巢穴附近尋找(粉)蜜源植物,吸食花(粉)蜜補充營養(yǎng)并完成巡飛婚配。交配完成的部分雌蜂會飛回最初被釋放的地點,選擇并標記適合的巢管進行筑巢,采集花(粉)蜜制作蜂糧并完成產卵繁殖后代。重慶沙坪壩地區(qū)的雌蜂成蟲活動期為30~45 d,卵期3~4 d、幼蟲期20~25 d、蛹期25~30 d。幼蟲取食完花粉團后便結繭化蛹進入前蛹期,8月到9月開始在繭內羽化成蟲并開始越冬(表1)。

表1 凹唇壁蜂的生活史(重慶沙坪壩)

卵(圖2-A):呈乳白色半透明,月牙狀形,微彎曲,表面光滑,長3.47±0.11 mm(n=10),伏在蜂糧表面。隨著日齡的增加,卵內卵黃蛋白等物質清晰可見,體表逐漸褶皺。3~4 d后,幼蟲的形態(tài)基本形成,頭部先破殼而出,并通過身體不斷蠕動使卵殼逐漸脫落至尾端,等到幼蟲發(fā)育至2齡時卵殼完全脫離。

幼蟲(圖2-A):初孵幼蟲體型跟卵粒一般大小,乳白色,咀嚼式口器,基本無移動能力,依靠深入蜂糧內的口器取食。隨著日齡增大,幼蟲體表呈淡黃色,部分為磚紅色或淡灰色。到了3齡左右,幼蟲圍繞蜂糧呈“C”字形,后腸內的蟲糞清晰可見,此時幼蟲的進食行為和排泄行為可以同步進行。歷經20~25 d取食完蜂糧后,幼蟲通過身體運動將蟲糞清理至蟲室一端開始結繭進入前蛹期,并在之后的發(fā)育過程中始終保持頭部朝向巢管出口。

蛹期(圖2-B):被蛹,結繭過程需2~3 d。初繭為白色后漸變?yōu)榧t褐色,外被一層具有固定作用的白色絲質膜粘附在管壁上,繭前端有一突起為繭封閉處。繭形狀為橢圓形,長度8.06±0.10 mm(n=10),繭直徑與巢管內徑基本一致。繭內初蛹呈乳白色,體粗肥,然后漸變?yōu)榈S色再到黑褐色并進入前蛹期。8~9月幼蟲陸續(xù)羽化,成蟲在繭內以專性滯育狀態(tài)越冬,翌年3月下旬成蟲陸續(xù)破繭出巢。

2.2 雌蜂筑巢行為

2.2.1巢管選擇及巢室結構

交配后的雌蜂一般回到羽化附近選擇巢箱筑巢,通過多次進出巢管的方式,選擇合適的巢管進行筑巢并繁殖后代。根據室內對筑巢巢管的解剖和測量發(fā)現,雌蜂偏好選擇的巢管長度為25.66~209.69 mm,平均長度為121.86±48.44 mm(n=110),選擇的巢管內徑范圍為5.06~11.88 mm,平均內徑為8.01±1.42 mm(n=110)。該蜂巢管內的巢室結構主要包括前庭(Vestibular cell)、蟲室(Brood cells/provisioned cells)、間室(Intercalary cells)和空室(Empty cell)四個部分(圖1),長度范圍分別為8.26~31.71 mm,6.13~23.85 mm,11.36~37.61 mm,5.28~21.47 mm,平均長度分別為18.24±7.24 mm(n=62),12.84±2.72 mm(n=565),20.92±8.88 mm(n=18),11.64±5.39 mm(n=20)(表2)。

表2 凹唇壁蜂巢管的相關特性

2.2.2巢管清理

筑巢巢管確定后,雌蜂開始對巢內的蘆葦芯等雜物進行清理,清理行為主要有3種:蘆葦芯較小時,雌蜂會直接用上顎將其咬碎帶出巢外;蘆葦芯較大時,雌蜂會用前足將其抱住再帶出巢外;蘆葦芯較多時,雌蜂會將其先聚集到巢口,最后用腹部推出。整個清理過程需要20~35次完成,收集雜物時間范圍在5~106 s,平均時間為38.73±19.75 s(n=92)(圖3-A),出巢處理雜物時間范圍為2~54 s,平均時間為10.58±6.05 s(n=92)(圖3-B)。

圖3 凹唇壁蜂收集雜物時間(A)和出巢處理雜物時間(B)Fig.3 Time spent in collecting debris(A)and dealing with debris(B)of Osmia excavata

2.2.3筑巢材料采集

清理巢管結束后,雌蜂開始出巢挖掘附近新鮮的泥土并帶回巢穴中構建巢室。首先雌蜂用上顎挖取泥團,然后帶回巢穴,為避免材料凝固,雌蜂會立即開始筑巢。筑巢時雌蜂先構建巢管底部的隔板,通過上顎不斷咬合沿巢管內壁向中心塑形(圖2-D)。一塊完整的隔板需要泥團數量為12~27個,雌蜂外出采集筑巢材料的單次時間為33~179 s,平均時間67.33±21.32 s(n=68)(圖4-A),巢內的滯留時間為22~211 s,平均時間58.08±18.90 s(n=68)(圖4-B)。

圖4 凹唇壁蜂采集筑巢材料時間(A)和攜筑巢材料回巢滯留時間(B)Fig.4 Time spent in collecting nesting material(A)and duration of staying in the nest per material(B)of Osmia excavata

2.2.4蜂糧制作及產卵

當蟲室隔板構筑完成后,雌蜂出巢采集花粉和花蜜?;爻埠蟠品鋾⒚勰抑械幕弁鲁?,用后足卸下腹部的花粉,將花粉和花蜜混合一起制作蜂糧(圖2-E),一枚完整的蜂糧需要收集15~29次。蜂糧制作完成后,雌蜂在蜂糧表面產卵后用泥塊封閉蟲室并進入下一個蟲室的構筑。雌蜂單次采集花粉和花蜜時間為125~1 234 s,平均為371.00±152.06 s(n=78)(圖5-A),處理花粉的時間為36~446 s,平均時間為104.39±37.58 s(n=78)(圖5-B)。

圖5 凹唇壁蜂采集(粉)蜜時間(A)和攜(粉)蜜回巢滯留時間(B)Fig.5 Time spent in the pollen and nectar(A)and duration of staying in the nest each pollen and nectar(B)of Osmia excavata

2.3 訪花習性與寄生天敵

凹唇壁蜂訪花方式為頂采式,即訪花時直接落在花朵雄蕊上,腹毛刷緊貼雄蕊并通過腹部運動采集花粉,或是用頭部吸取花蜜(圖2-F,G)。經過野外調查,發(fā)現凹唇壁蜂訪問的野生(粉)蜜源植物主要有風輪菜Clinopodiumchinens、女貞Ligustrumlucidume、酢漿草Oxaliscorniculata,經濟作物主要有蘋果MaluspumilaMill、梨Pyursspp.、櫻桃Cerasuspseudocerasus等。

通過野外觀察和室內解剖發(fā)現,在雌蜂出巢收集花粉時,叉唇寡毛土蜂Sapygacoma會潛入已筑巢的巢管內部,并在蜂糧上產下自己卵(圖2-H)。

2.4 雌蜂日采(粉)蜜活動規(guī)律

為探究雌蜂的訪花規(guī)律,在重慶沙坪壩地區(qū),對同一根已筑巢的巢管進行標記,跟蹤該巢管內雌蜂的訪花行為,記錄其在不同天氣下每2 h出巢采集粉(蜜)的次數,同時每2 h記錄環(huán)境的溫度。結果如圖5顯示,雌蜂采集花(粉)蜜的活動時間段為7 ∶00-19 ∶00,全天活動時間達到12 h,其中11 ∶00-15 ∶00期間為活動高峰期,17 ∶00-19 ∶00期間雌蜂隨著氣溫下降以及傍晚的臨近其活動頻率驟然下降,在18 ∶00之后,雌蜂一般回巢準備過夜。在不同天氣下(晴天和陰天)都顯示出,雌蜂在7 ∶00-13 ∶00期間的活動頻率隨著氣溫的上升而在加快,但在晴天時的活動頻率明顯比在陰天時的活動頻率高,當氣溫超過35℃時(13 ∶00),雌蜂活動頻率顯示出下降趨勢。

圖6 雌蜂的日采(粉)蜜活動規(guī)律Fig.6 Daily pollen and nectar collection activities of the female注:A,晴天;B,陰天。Note: A, sunshine; B, cloudy.

3 結論與討論

叉壁蜂OsmiapedicornisCockerell、角額壁蜂OsmiacornifronsRadoszkowski和紫壁蜂Osmiaexcanata等壁蜂屬物種在我國均1年1代,成蜂在春季果樹開花前后破繭出巢(袁鋒等, 1992)。本研究發(fā)現凹唇壁蜂在重慶沙坪壩地區(qū)也是1年1代,3月下旬成蜂出巢活動,選擇合適的巢管筑巢,采集花粉(蜜)制作蜂糧并繁殖后代。研究發(fā)現凹唇壁蜂在黑龍江地區(qū)的卵期通常為6~10 d,幼蟲期15~20 d,蛹期25~30 d(劉暢等, 2015),而該蜂在重慶沙坪壩地區(qū)的卵期只有3~4 d、幼蟲期延長為20~25 d、蛹期為25~30 d,這一差異的結果可能與兩地氣候因素有關。溫度在昆蟲的生長和發(fā)育中起著重要作用,具體體現在溫度對幼蟲發(fā)育速度、神經發(fā)育及免疫系統的影響(McKinneyetal., 2017)。在早春的同一時期,南方的溫度通常比北方高,更適合凹唇壁蜂發(fā)育,促進了卵期的發(fā)育過程,隨著時間往后,南方的溫度不斷上升,超過了凹唇壁蜂發(fā)育的最適溫度,延長了幼蟲期的發(fā)育過程。

地上筑巢的獨居蜂依賴于自然界現存的孔穴筑巢如石縫、枯木中的蟲洞甚至蝸牛殼等(Seidelmannetal., 2016),對這類獨居性蜂而言,選擇適宜的筑巢空穴對其后代的生存和發(fā)育至關重要。研究表明,巢管內徑大小可以影響獨居蜂后代性比及體型,通常在內徑較小的巢管中,其后代性比偏向雄性且體型較小,而在內徑較大的巢管中,其后代性比偏向雌性且體型較大(Polidorietal., 2011; 王麗娜等, 2018)。凹唇壁蜂也是典型的利用自然界現存空穴筑巢的物種,在人工提供的蘆葦管下,凹唇壁蜂會在巢管內筑巢并且其行為會受到選擇的巢管大小影響,該蜂選擇的巢管內徑與其體型一般大小時,會限制該蜂在巢管內的活動范圍,特別是在攜花粉回巢時,雌蜂需要多次進出巢管以便將身上的花粉完全卸掉,而該蜂選擇的巢管內徑過大時,又會增加修筑單個隔板所花費的時間。

獨居性蜂的巢室由空室(Empty cell)、蟲室(Brood cells/provisioned cells)、間室(Intercalary cell)、前庭(Vestibular cell)共4部分組成(Gon?alves and da Costa, 2019)。室內解剖巢管發(fā)現,凹唇壁蜂的巢內也具有這類結構(圖2-I),但其中間室、空室及前庭部分并非所有的筑巢巢管都具有。在Natalie等(2019)對另一種壁蜂屬Osmialignari的研究中,該蜂的巢管結構與凹唇壁蜂一致。有趣的是,凹唇壁蜂和Osmialignari都表現出減少甚至去除間室、前庭和空室部分,以獲得更多的空間而用于蟲室的構建。這種營巢策略相比其它蜾蠃類群的獨居蜂有很大的差異。在關于蜾蠃類群的相關研究中可以發(fā)現,這類蜂的筑巢巢管內具有多個間室和蟲室,通常一個蟲室緊連著一個間室(黃敦元等, 2013; Gon?alves and da Costa, 2019)。但對于凹唇壁蜂而言,其間室僅有一個甚至沒有,研究表明,在(粉)蜜源充足、天氣較好的晴天,凹唇壁蜂單個巢管內可建8~12個巢室(徐環(huán)李等, 1994)。

蜜蜂的營養(yǎng)需要花粉、花蜜和水來提供,(粉)蜜源植物多樣性和數量影響蜜蜂的抗病性和壽命(Brodschneider & Crailsheim, 2010; Degrandi-Hoffman & Chen, 2015)。本研究觀察到凹唇壁蜂授粉的經濟作物有蘋果、梨和櫻桃等果樹,而授粉的野生植物有風輪菜、女貞和酢漿草等。為了更多的掌握凹唇壁蜂的覓食偏好,還需要后續(xù)進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歡
雌蜂沙坪壩筑巢
筑巢
睿士(2024年2期)2024-05-10 11:37:43
抓娃娃
管氏腫腿蜂密度對其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響
套海獅
蜜蜂筑巢
“小貝廚房”日記
鳥兒筑巢
白鷺筑巢
楚雄腮扁葉蜂聚集產卵引誘物質初探
高鐵開進沙坪壩
彰化市| 濉溪县| 永寿县| 乐昌市| 乌拉特前旗| 康平县| 武穴市| 海晏县| 武川县| 额济纳旗| 仙桃市| 镇远县| 盐池县| 嵩明县| 南木林县| 交城县| 秦皇岛市| 台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太仆寺旗| 青河县| 开江县| 中方县| 松江区| 大荔县| 濉溪县| 平罗县| 鄱阳县| 左云县| 东兴市| 波密县| 车险| 沛县| 新密市| 宣汉县| 平利县| 井陉县| 武安市| 墨玉县| 水富县|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