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運動會自1959年創(chuàng)設以后,截至2021年共舉辦了14屆。以全運會改革的功能和目標為視角,可以將其發(fā)展與變遷劃分為3個階段。
第1階段,第1~4屆(1959—1979):“強國全運”。其間,我國面臨著鞏固新政權、恢復國家建設等重要使命,也遭遇了重大挫折。無論從“改善人民健康狀況、增強人民體質”以實現保家衛(wèi)國和生產建設的目的,還是從“提高運動成績、彰顯新中國體育實力”以實現被國際社會認可和國際體育交流的目的,前4屆全運會都肩負政治任務、強國使命,扮演著國家工具理性的角色。
第2階段,第5~9屆(1983—2001):“備戰(zhàn)全運”。改革開放之后,為了在國際舞臺展現國家精神面貌、爭取國際話語權,經過不懈努力,1979年10月,中國奧委會重回國際奧委會大家庭。1980年,國家體委主任王猛在全國體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國內競賽必須適應國際競賽特別是重大國際競賽,項目要對口,規(guī)則要統(tǒng)一。”為了實現“全運練兵、奧運競賽”的戰(zhàn)略目標,從第5屆全運會開始,從競賽規(guī)則到項目設置,全運會與奧運會實現了全面接軌,從國家層面而言,全運會主要功能就是備戰(zhàn)奧運。
第3階段,第10~14屆(2005—2021):“全民全運”。2001年7月北京獲得第29屆夏季奧運會舉辦權,國家借此機遇提出了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同發(fā)展、共迎奧運的發(fā)展思路,“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計劃實施。2009年實施的《全民健身條例》和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群眾體育在我國體育事業(yè)中的分量越來越重,“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發(fā)展思想逐漸形成。
(逢周摘自《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馮加付、郭修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