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網絡時代農民文學經典的閱讀與體驗——評《農民文學ABC》
《農民文學ABC》
作者:謝六逸
出版社:知識產權出版社
ISBN:9787513043366
談及中國文學經典,大多數人腦海中涌現出唐詩宋詞的絕美意境,誠然,唐詩里的壯志難酬、宋詞里的悲涼婉轉令人喜愛,但是追溯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歷史,農民文學卻也別有一番風味。何謂農民文學?顧名思義,就是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業(yè)為題材,側重于表現農民生活狀態(tài)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yè)大國,在封建大國時代,農業(yè)的發(fā)展水平能夠決定國家的興盛,統治階級為體察民間農業(yè)狀況,搜集各地民間歌謠,因此古人說“詩可以興、觀、群、怨”,在這種需求之下,農民文學相繼產生,體裁日趨多元化。
古人重視農業(yè)發(fā)展,故而重視農民文學,以文學反映農業(yè)發(fā)展情況。網絡時代,信息技術的發(fā)達為閱讀生活提供了便利,隨著文學題材的多元化以及文學主流意識的普及,農民文學逐漸淡出人們視線,然而,農民文學中記錄著珍貴的歷史文化,是當代文學不可忽視的閱讀內容。謝六逸先生看到了農民文學在歷史文化中的重要性,編寫了《農民文學ABC》,先生立足農民角度,在浩如煙海的世界文學中選取許多中外知名農民文學典籍,結合俄國、愛爾蘭、北歐、法國、日本等地的農民文學的發(fā)展狀況,將世界優(yōu)秀農民詩、農民歌劇、農民小說為廣大讀者娓娓道來,激起了廣大讀者的閱讀興趣。
為什么農民文學受到世界各國作家的熱愛,這是因為文學具有反映社會的功能,通過描寫農民的生存困境,反映底層人民的艱苦,領悟人生百味。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學起源于勞動,人們在勞作時產生的吆喝聲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基本的節(jié)奏,勞動的記錄則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內容,這也就意味著,文學產生之時的主流內容是農業(yè)和農民。中國農民文學的發(fā)展主要經歷了單一體裁到廣泛體裁的變化,從“詩”到散文、小說、戲劇,與別類文學一同進步。中國農民文學的發(fā)展在先秦《詩經》中十分明顯,《周頌?良耜》中“畟畟良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描寫出了農業(yè)勞作的狀態(tài),其中還描寫了古代的農業(yè)工具;《國風?豳風?七月》中“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則反映了農民的生存窘迫現象。
在古典詩領域,由于農民本身教育水平不高,許多農民詩皆是文人所寫,魏晉時期陶淵明歸隱之時創(chuàng)作了不少的農事詩,在《歸園田居》、《飲酒》、《讀山海經》中皆有記錄個人農業(yè)勞作事跡。唐代白居易名篇《觀刈麥》立足民生,有言“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手懸臂筐”,將農民的心酸苦楚刻畫出來。在新文化運動之后,反映農民生存困境一度成為現當代文學作家的主流題材,余華的《活著》講述了落魄地主的一生孤獨,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描寫了黃土高原農民的幸??释?,另有俄國作家契訶夫小說《農民》表達了農民階級的悲慘命運。
農民不應被歷史遺忘,農民文學也應該受到追捧,因為真正的文學并不是一味地歌頌幸福、表現幸福,而是挖掘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唯有了解人世間的困苦,才能引導讀者學會深思人生。網絡時代突破了傳統閱讀方式,通過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共享,可以及時查閱詳細的文學作品,農民文學的數量在整體的文學作品閱讀數據庫中比重偏小,搜索頻率不高,大眾農民文學閱讀興趣指數較低。然而作為中華文明的結晶,農民文學不僅僅是語言與文字的結合體,更多的是文化與歷史的承載體。
農民文學之所以是文化與歷史的承載體,原因就在于其所屬的藝術領域具有記錄歷史文明的功能,同時也見證了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流變。在共同意識體中,中國文學起源于先秦,先秦時期工商落后,農業(yè)作為國家經濟發(fā)展的主體,在平民階級的生活和國家發(fā)展中十分重要,不論何種題材的詩,都與農民存在或多或少的關系。先秦時期文學并沒有獨立的地位,主要體現為歌謠、朝廷宴樂詞以及祭祀頌歌,農業(yè)的發(fā)展形態(tài)、農民故事以及農民生活狀態(tài)皆可作為創(chuàng)作內容,因此農民文學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以東晉詩人陶淵明農事詩為例,通過陶淵明的農事詩,讀者可以了解到魏晉亂世的殘酷和魏晉人的生存渴望訴求,此外,在魏晉文學獨立之時,陶淵明農事詩在“詩言志”主流題材中標新立異,通過農事描寫,表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生存觀念。其次,在其農事詩中,更有濃厚的老莊哲學意味,將哲學文化提升了一個高度。如果說魏晉農民文學是亂世中文人的生存訴求,那么唐代農民文學則是封建時代農民生活困境的表現,白居易提倡詩歌創(chuàng)作反映現實、反映底層人民的困境,其農民詩歌集農業(yè)勞作、農民生活環(huán)境及其生存窘迫為一體,側面反映出封建社會農民的疾苦,后世讀者據此可以看到封建歷史中農民的真正生活狀況。在文化上,白居易的農民詩力求通俗易懂、反映現實,為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歷史文明與詩學文化的發(fā)展流變之下,農民文化承載了許多寶貴的歷史文明,在今天,農民文學雖比不上別類文學的優(yōu)雅,但在農業(yè)文明傳承中,卻能夠起到一個具有研究價值的典范作用。網絡時代,文學創(chuàng)作渠道十分豐富,文學閱讀共享也十分便捷,過去乃至現在,即便許多人依然贊頌著傳統農民文學,但不得不承認,許多人在唯美主義的追求之下仍然偏愛風花雪月的文學。民間文化不可遺忘,農民文化不能丟失,尤其在農民文學遺留甚少之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有義務去傳承這些珍貴的歷史遺物。在網絡科技發(fā)達的今天,媒體信息發(fā)展飛速,農民文學的閱讀與體驗能夠突破實體文獻資料稀少的局限性,而我們應該將農民文學普及給廣大讀者,通過網絡媒體的共享,鼓勵全民閱讀農民文學、全民傳承農業(yè)文化。
(李順軍,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