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悅,包善磊,周學軍,葛 敏,曹 亮,徐東慧,賈中正*
(1.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2.核醫(yī)學科,江蘇 南通 226001)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為進行性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黑質(substantia nigra,SN)-紋狀體系統(tǒng)異常鐵沉積造成多巴胺能神經(jīng)元進行性變性、死亡是其主要病理特征之一[1]。目前主要依靠病史、體檢及臨床表現(xiàn)診斷PD。尸檢證實PD患者大腦存在鐵異常沉積,其SN及紋狀體等部位鐵含量亦增加[2],提示客觀評估PD患者腦內(nèi)鐵沉積對于診斷與治療PD具有重要臨床價值。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基于磁敏感加權成像發(fā)展而來,通過對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相位數(shù)據(jù)進行后處理,可定量分析組織磁化率(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lue,MSV),有助于評估腦鐵含量[3-4]。CT值同樣可描述鐵沉積[5]。本研究采用QSM與CT定量評估PD患者腦鐵含量,探究MSV與CT值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納入2018年7月—2020年11月30例于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就診的PD患者(PD組),男9例,女21例,年齡56~80歲,平均(65.2±6.8)歲。納入標準:①符合《2016中國帕金森病診斷標準》[6];②右利手;③無腦外傷、腦血管疾病及顱內(nèi)占位性病變。排除標準:①罹患其他與鐵代謝相關的腦疾病或可引起腦鐵異常沉積的疾??;②可能導致PD或影響臨床評估結果的用藥史;③MR檢查禁忌證,或臨床資料不足。同期納入30名年齡、性別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男8例,女22例,年齡50~83歲,平均(62.8±10.2)歲。本研究經(jīng)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2018-K026)。檢查前所有受檢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1.2.1 MR檢查 采用GE Signal 750w 3.0T MR掃描儀,24通道頭頸聯(lián)合線圈。囑受檢者仰臥,佩戴耳塞,頭先進,以海綿墊固定其頭部。完成常規(guī)序列掃描后,以GRE序列采集顱腦多體素軸位QSM,掃描范圍為雙側中腦黑質區(qū)及基底節(jié)區(qū);參數(shù):TR 32.5 ms,TE 3.3 ms,F(xiàn)A 20°,層厚1 mm,F(xiàn)OV 256 mm×256 mm,矩陣256×256,接受帶寬62.50 Hz/PX,掃描時間3 min 42 s,參照常規(guī)序列排除顱底鼻竇氣體、顱骨、血管及腦脊液等區(qū)域。
1.2.2 CT檢查 采用GE Revolution 256排螺旋CT機行顱腦低劑量CT掃描。囑受檢者仰臥,以聽眥線為掃描基線行CT掃描,掃描范圍為顱頂至顱底;參數(shù):80 mm軸掃描,管電壓為120 kV,自動設置管電流,層厚5 mm,重建層厚1.25 mm,層間距5 mm,旋轉時間1.0 s/rot,螺距為0.969∶1,掃描時間為2.2 s。QSM與CT檢查時間間隔不超過1周。
1.3 圖像分析 采用AW Volume Share 5軟件進行圖像后處理,獲得QSM磁敏感圖。由2名具有15年以上工作經(jīng)驗的影像科醫(yī)師于磁敏感圖上手動勾畫ROI,包括雙側蒼白球(globus pallidus,GP)、殼核(putamen,PUT)、尾狀核頭(head of caudate nucleus,HCN)、紅核(red nucleus,RN)、SN、丘腦(thalamus,THA)、胼胝體膝(genu of corpus callosum,GCC)及胼胝體壓部(splenium of corpus callosum,SCC),測量各ROI的MSV。利用Matlab R2019a圖像處理工具箱,將CT圖像重采樣為單位各向同性體素,并與QSM幅度圖進行自動配準,將磁敏感圖ROI對應于CT圖像,測量各區(qū)域CT值,見圖1。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分析軟件。以±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組間年齡、MSV及CT值差異;以χ2檢驗比較組間性別差異。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評估組內(nèi)各部位MSV與CT值的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D組與對照組性別(χ2=0.082,P=0.774)及年齡(t=1.084,P=0.283)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D組雙側GP、RN、SN及THA的MSV均大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PD組雙側GP、RN、SN及THA的CT值均大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1 PD患者與健康人顱腦各部位MSV比較(ppm)
表2 PD患者與健康人顱腦各部位CT值比較(HU)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PD組雙側GP的MSV與CT值呈正相關(左側r=0.546,P<0.05;右側r=0.390,P<0.05);其余各部位MSV與CT值均無顯著相關(P均>0.05)。對照組雙側GP的MSV與CT值均呈正相關(左側r=0.384,P<0.05;右側r=0.376,P<0.05);其余各部位MSV與CT值均無顯著相關性(P均>0.05)。
QSM可定量評估腦鐵含量,有助于診斷與鑒別診斷PD,對PD分級、分期及指導治療具有重要作用[7-8]。但MR檢查需在強磁場下進行,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存在一定禁忌證;而PD患者大多存在運動障礙,易產(chǎn)生運動偽影。對于存在MR檢查禁忌證或運動癥狀嚴重者,CT具有重要意義,但電離輻射使其應用受限。臨床應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適當選擇影像學檢查。
鐵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的必需成分,但鐵異常沉積可致氧化應激和神經(jīng)元死亡[9]。大腦中的鐵主要以鐵蛋白形式存在于深部灰質結構中。PD患者腦鐵水平升高,尤其在SN-紋狀體多巴胺能系統(tǒng)。本研究通過測量PD組和對照組患者腦內(nèi)各部位MSV與CT值,發(fā)現(xiàn)PD組雙側GP、RN、SN及THA的MSV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PD患者腦內(nèi)部分區(qū)域存在鐵沉積,與CHEN等[10]研究結果相符;測量腦內(nèi)同區(qū)域CT值,PD組GP、RN、SN及THA的CT值均大于對照組,與MSV結果相似,提示腦內(nèi)鐵異常沉積可導致CT值增大,而QSM與CT均有助于客觀評估PD患者腦鐵含量。
本研究分別對PD組和對照組各部位MSV及CT值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2組雙側GP的MSV與CT值均呈正相關;而其余部位MSV與CT值未見明顯相關,與OSHIMA等[11]研究結果相符。GP是大腦中最富含鐵的結構[12],鐵(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的順磁性可引起局部磁場不均勻,導致MSV增大;同時,鐵作為金屬成分,可致CT值增大。因此,GP的MSV與CT值呈正相關的病理基礎仍為鐵異常沉積。鈣具有高CT值和反磁敏感性。DIMOV等[13]發(fā)現(xiàn)骨的MSV與CT值相關。盡管鈣與鐵的磁敏感性相反,但均具有較強的磁敏感性,且與CT值相關。本研究2組GP的CT值均與MSV呈顯著正相關,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基底節(jié)區(qū)生理性鈣化可使GP具有較高CT值,導致QSM負磁化率,但可被鐵的強順磁特性所覆蓋[14]。本研究未見PUT、HCN、RN、SN、THA、GCC及SCC的MSV與CT值顯著相關,可能因上述區(qū)域鐵沉積較少,有待進一步觀察。
綜上所述,QSM與CT可客觀評估PD患者腦鐵含量,且評價結果具有一致性。GP的MSV與CT值顯著相關。但本研究樣本量小,未能行進一步分級或分類,有待后續(xù)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