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薩仁格日樂
閱讀能力是小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重要保障,是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有計劃、有策略地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在小學階段,要想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自主地閱讀文章,主動獲取知識,有效進行語文學習,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
讓小學生能夠拿起書本,自覺進行閱讀,重要的就是良好讀書習慣的養(yǎng)成。葉圣陶先生曾說,“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是語文教學“懸著”的明晰目標。小學生能夠主動拿起書本,走進書籍的世界里,在閱讀中獲得更多的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會使孩子受益匪淺。語文老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建議小學生每天自主讀書20~30 分鐘;堅持摘抄書籍中的經典語句和思想精髓;堅持帶工具書進行閱讀,做到讀通讀懂;堅持讀書分享行動,多與小伙伴交流自己讀書中的收獲。語文教師還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交流展示的平臺,可以通過班級的閱讀指導課或學校的晨讀、午讀,讓學生交流自己閱讀課外書的收獲。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賦予學生語文學習生命的色彩。
博覽群書才能豐富學生的思想和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基礎。閱讀教學是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動力,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語文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設各種閱讀情境,激發(fā)學生喜歡閱讀、樂于閱讀的興趣,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在執(zhí)教“北京的春節(jié)”時,課文介紹了北京從臘月初旬開始到正月十九期間的各項春節(jié)傳統(tǒng)活動。老舍筆下描繪了老北京春節(jié)獨有的特色活動,展現了老北京春節(jié)的民風民俗。課文只是抓住了幾個點進行描寫,并沒有具體地把每一個特有的節(jié)日全部呈現出來。在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搜集傳統(tǒng)節(jié)日及民風民俗的相關資料,在課上學生把自己掌握的資料分享給同學。學生在分享過程中,會提高閱讀的成就感。語文教師還可以通過閱讀指導課、讀書交流活動等方式向學生推薦合適的、正能量的相關書籍。這樣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學生慢慢地也會積極地自主找尋課外書進行閱讀,開闊自己的視野。
語文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將其作為激發(fā)學生廣泛閱讀興趣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閱讀更豐富的課外讀物,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語文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對事物的整體感知能力。教師指導閱讀課內外文章時,要讓學生學會抓住中心句、關鍵詞進行深入思考,對課文進行去枝葉重組概括。學生完成課文整體脈絡復述的過程,是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形成的體現。如學生在學習老舍的“貓”這一課時,教師提問:“這篇課文中寫到的動物是什么?”生:“貓。寫了一只老貓和一只小貓?!苯處熇^續(xù)問道:“那么老貓的性格是什么樣的?”生:“古怪?!苯處熥穯柕溃骸澳敲次礉M月的小貓呢?”“淘氣。”學生回答。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把剛才師生對話中碎片式的思維及詞語進行重組,從而概括出這篇課文主要是寫貓的性格特點,在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老舍對貓的喜愛之情。語文教學一定要教給學生整體把握文章脈絡的閱讀方法。
顧名思義,精讀是精心深入細致地去進行閱讀理解;略讀是快速閱讀后進行簡要的梗概歸納。語文教師要結合語文課文教學的實際案例,依據課文題材及課文在語文單元中的具體要求,明確閱讀方法。在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重點段落去進行內容分析的方法。如教學“臘八粥”一課時,引導學生抓住“八兒”等粥、喝粥的兩部分內容,體會詳寫的重要作用;在教學“藏戲”一課時,結合本單元前面的幾篇課文,引導學生梳理怎樣理解課文、解決課后問題的閱讀方法。結合略讀課文的導讀——“說說藏戲有什么特色,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的?”讓學生自己設定略讀課文的學習安排,自主完成略讀課文的學習。
精讀與略讀整合的閱讀方法,能夠提高學生對課文及讀物的分析理解能力,實現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教師要整體把握課文在單元板塊中所處的位置,第一篇課文通常在單元中起到領航的作用,完成一個或幾個知識訓練點的目的,這樣的課文教學就需要采用精讀的教學策略,對于處于單元中第二篇或是末篇的課文可以采用略讀的方法完成學習。如教學民間故事“牛郎織女”時,課本中分成兩課講述完整的故事,學習第十課時,通過學生精讀,教師講解,共同找到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學習長課文的閱讀方法。學習第十一課時,學生不用老師講解,利用上節(jié)課學習到的方法,通過快速略讀,即可知道本課主要內容并復述。因此,對于長課文的閱讀,學生就可以采用精讀與略讀整合的閱讀方法,自主提升閱讀能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閱讀教學亦如此,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教學方式應更為開放,更多地體現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自由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遷移運用各種閱讀技巧和方法,落實新課標中“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要求,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高,享受語文學習帶來的快樂。
默讀批注是采用默讀的方式,動筆在文本中隨時標記的方法。在專注讀書的過程中進行深入思考,并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寫下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學會把具有深刻含義,思想教育性極強的經典語錄或名言警句,精彩生動的詞、句、段摘抄下來,記錄在積累本中,為以后的寫作提供可用的語言素材。默讀有利于提高閱讀速度,批注能夠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實現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小學語文學習活動中,小學生的表現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特別是在閱讀自信心方面。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發(fā)現在語文學習中存在多種類型的學生:1.激情型學生。此類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和熱情,能夠在語文的學習活動中發(fā)揮自己對語言特有的感悟,表達得特別清晰準確,如小杰同學是一個閱讀迷,從基本的課文到感興趣的書籍,他的閱讀量很大。一開始讀的時候不甚理解,是典型的“十萬個為什么”,后來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想法。班級里的同學都愛聽他講故事,他經常參加演講故事活動,為班級爭光。2.焦慮型學生。此類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活動中不積極參與,甚至整堂課的學習過程中都一言不發(fā),即使被老師點名,只能進行課文朗讀等一些基本的學習行為,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是只言片語。如小達同學,叫他回答問題,他就變成了“磕巴大王”,閱讀非常不自信,總是斷斷續(xù)續(xù),連不上課文內容,讀得也非常生硬。并不是他對語言文字不理解,沒有結合文本的具體語境進行思考,而是內心有一種焦慮和恐懼感,擔心自己的回答與語文教師所期待的答案不同,會受到老師的責備。3.沖動型學生。此類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活動中總是“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充滿自信,甚至在整堂課的學習過程中呈現“沖動模式”,在沒有老師點名的狀況下也總是舉起高高的手,但是閱讀狀況卻不甚理想。如小宇同學,站起閱讀時常出現斷句不明、語句劃分不通等問題。由此可見,光有“自信心”是不夠的。4.沉默型學生。此類學生對語文學習非常投入,對于課文或其他讀物都有自己的感悟,在書面表達上特別清晰準確,但在班級里很少聽到他們讀書的聲音,如小妍同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但讀書時很少發(fā)聲,如果你叫她回答問題,她也會流暢地表達出來,就是不愛表現自己。
基于這幾類學生的表現,教師既要傳授學生閱讀的方式方法,更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主閱讀的信心,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語文閱讀活動。教師平時和學生交流時,要善于去捕捉平時不愛交流學生的智慧、思想碰撞的閃光點,進行恰當適宜的評價,幫助其走出缺乏自信的誤區(qū)。教師對學生的一次鼓勵,往往能夠成為這個學生主動閱讀的動力。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能否樹立閱讀自信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學生在交談中的一個詞用得特別生動,或是學生用到了名言警句,或是與同學分享了自己閱讀的一本課外書籍,教師都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對學生閱讀自信心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指導學生對自己印象深刻的詞語、句子或是段落進行批注或摘抄,在讀書中勤動筆,雖然堅持下來很麻煩,但對提高閱讀能力卻是十分重要的。這種方式適合“沖動型學生”和“激情型學生”,可以分為幾點:
1.將閱讀中的中每一個章節(jié)、每一個句段,甚至每一處精彩的詞匯大致記下來。如果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強,偶爾記一下讀書筆記就可以。這里要注意不要抄書,讀書筆記要適宜,不能堆砌,也不能缺乏連貫性的梳理。
2.當生活中遇到突發(fā)事件或是遇見一個新的人物,以及有趣的事情、現象時,隨時記下來。試著將人物角色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在一張紙上勾勒出故事。
3.讀書時中間停下來,回頭讀一下筆記,看是否能夠整體回顧。第二天,再讀一下筆記。有幫助就堅持,沒有幫助需要重新記筆記。
4.學會根據題目或作者寫作背景進行文本分析。這對于閱讀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在閱讀和記筆記的過程中,可以自問一些假設性的問題。如讀課文《貓》時,學生可能會想,這只貓怎么和我家的一模一樣,老舍為什么會這么觀察?
閱讀完一個章節(jié)或段落后,問一些這樣的問題,可以增進對于故事內容的理解。也可以預測一下答案會是什么樣的。當答案揭曉時,問一下自己,書中有哪些暗示這個答案的細節(jié)。如小訊同學,每每閱讀時都能發(fā)散出很多問題,有自己的見解,也有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在學習《千年夢圓在今朝》這一課時,對于天文、飛船、宇航員等內容她都有自己的獨特觀點:為什么我們一定要登上太空?宇宙中存不存在和地球一樣的星球?宇航員返回時身體會不會發(fā)生變化?當她把這些問題解決掉時,閱讀能力會有很大提升。
學生閱讀紀實類文章,或新聞報道時,教師指導學生既要關注主要內容、小標題,也要看梗概、簡介、小結等。文章的開篇或段落的中心句,都是學生獲得閱讀信息的重要途徑。學生進行課本知識的學習時,教師要清晰明確地讓學生了解教學目標、重難點,找清主次。教師還要教會學生養(yǎng)成認真聽課的好習慣,教師在課堂上重點強調的內容都是學生捕捉閱讀信息的關鍵。
1.出聲閱讀。學生在讀書時發(fā)出聲音可以減緩閱讀速度,加深學生對所讀內容的理解。大聲慢讀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視覺與聽覺的有機結合。這種閱讀方式適合“焦慮型學生”和“沉默型學生”。如果發(fā)現聽覺學習更能提高理解能力,此類學生不妨找一些有聲讀本。從難度較低的讀本開始朗讀,逐漸提高難度。對于小妍同學這類“沉默型”學生,就可以采用這種辦法,讓她學會表現自己,在表現力方面鍛煉自信。讓不讀變成愛讀,會讀。
2.反復閱讀。學生重復閱讀時,能夠加深記憶,閱讀的速度也會更流暢。功夫和能力都是在平時的練習和積累中形成的,學生熟練后每分鐘的閱讀速度能達到200 字。教師要鼓勵學生勤讀、多讀。
3.詞匯積累。閱讀的基礎是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學生對詞匯的積累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小學生書包中常備一個字典或詞典,遇到難懂的字詞時方便查閱,及時弄明白詞匯的真正釋義。
4.博覽群書。閱讀面越廣,就越懂得如何推測生詞的含義。還可以和朋友或同學同讀一本書,交流心得,增進理解。這種方式適合小達這樣的“沉默型”學生,讓他們多和同學交流,重拾閱讀自信心。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找到適合學生的方式,不搞“一刀切”“一言堂”,要讓學生自己體會閱讀的魅力,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享受閱讀帶來的美好,創(chuàng)造未來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