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林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
明末清初的布衣文人李漁,作為中國文化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產(chǎn)業(yè)大家、中國歷史上乃至人類文明史上極為罕見的文化藝術通才,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他生前一輩子闖蕩江湖,靠“賣賦糊口”,長期從事文化產(chǎn)業(yè)。他辛勤筆耕,勤奮寫作,成功運用了三十多種文體,遺留下來的全部著作被整理為《李漁全集》,煌煌二十巨冊,六百余萬字,在上世紀末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他的戲曲創(chuàng)作堪稱古代喜劇藝術的高峰,“清人戲曲,大抵順康之間以駿公、西堂、又陵、紅友為能,而最著者厥推笠翁。翁所著述,雖涉俳諧,而排場生動,實為一朝之冠。繼之者獨有云亭、昉思而已”(《清總論》)(1)吳梅.中國戲曲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近代戲曲大師吳梅將李漁的戲曲與《桃花扇》《長生殿》相提并論,等量齊觀,評價不可謂不高。李漁的戲曲早在乾隆年間就傳到海外,“德川時代之人,茍言及中國戲曲,無不立舉湖上笠翁者”(2)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M].王古魯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其戲曲創(chuàng)作理論至今仍被視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指南;其導演理論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導演學著作;他的白話小說被權威專家譽為“求短篇小說于清代,除笠翁之外,亦更無人”(孫楷第《李笠翁著無聲戲即連城璧解題》)(3)李漁.十二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視其為清代白話小說第一人。他的《閑情偶寄》則被稱為“生活藝術的百科全書”,長盛不衰。他的詩詞自成一家,他的雜著富有特色;他構建園林的經(jīng)驗和智慧流傳至今,被當代著名建筑大師譽為“真通其技之人”(童雋《江南園林志》)(4)李漁.李漁全集[M].第十九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49頁。,他創(chuàng)辦經(jīng)營的芥子園書鋪“是清朝為數(shù)極少的具有二百年悠久歷史的老店”(5)沈新林.李漁新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第155頁。??傊?,他在文藝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戲曲導演、歌唱舞蹈、園林建構、編輯出版、書畫纂刻、工藝美術、培養(yǎng)人才、栽花種草、烹飪美食、服裝裁剪、化妝美容、旅游觀光、防病祛病、休閑養(yǎng)生,乃至于家庭管理、古董打理、揮麈清談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可觀成就。但奇怪的是,他在古代文化領域創(chuàng)造的成績非凡,但在中國文化界的反響卻不大,在文化史上地位也不太高,學術界的研究者更是寥寥無幾。了解他的人不多,誤解他的人不少;對李漁感興趣的人還比較多,愿意研究李漁的人則很少。不同于其他歷史文化名人效應的是,至今在他的出生地江蘇南通如皋,由于種種原因,對李漁幾乎無人感興趣,省市縣三級均沒有成立相應的李漁研究組織機構。在他中年鼎盛時期長期居留并從事文化活動,并取得文化產(chǎn)業(yè)輝煌成就的古城金陵(今南京市),除了出于旅游和休閑目的,頗費周折地在秦淮區(qū)老門東仿造了一座芥子園,供市民游覽休憩之外,其他也沒有任何動靜。這幾乎不可思議,完全在人們意料之外。而在李漁原籍浙江蘭溪,倒是另一番景象。浙江人的頭腦確實比較靈活,又富有眼光,各級領導十分重視李漁研究,上下發(fā)力,全民發(fā)動。他們珍惜稀有文化資源,抓住時機,先后異地仿造了芥子園,構建了李漁文化公園,恢復了部分有關李漁的文化古跡,還精心組織了一次像模像樣的有品位的紀念李漁誕辰四百周年暨國際學術討論會,吸引了國內(nèi)外一百多位研究者參加會議,搞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余韻悠長。但蘭溪畢竟只是李漁父母曾經(jīng)居住過的地方,與李漁關系不大,他本人在蘭溪只隱居了三年時間,除了一些不靠譜的傳說,其他沒有實際事跡可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浙江蘭溪似乎難以深化李漁研究的這篇大文章。所以,國內(nèi)李漁研究一直處于一種時有時無,不成氣候的低潮狀態(tài),與李漁一生在文化史上的卓著成就極不相稱,表現(xiàn)得很不正常,而又耐人尋味。當然,從事理邏輯上看,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地方政府的態(tài)度與李漁研究現(xiàn)狀互為因果關系,相互生發(fā),相互促進。也就是說,李漁研究越紅火,影響就越會大,那么地方政府自然會予以較多注意和重視;同樣,地方政府越加關注、重視,研究就會更加紅火;反之亦然。作為一個李漁研究參與者,限于身份和條件,只能在學術領域發(fā)掘一點李漁研究不盡人意的原因。
文化巨匠李漁為何會釀成如此巨大的人生悲劇?李漁研究遭遇反常的關鍵原因到底是什么?翻閱李漁作品及其研究資料,從種種跡象看來,人們質(zhì)疑的首先是他的人品。李漁曾毫不諱言地自稱“有登徒之好”(6)沈新林.李漁新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第97頁。, “尋花問柳,兒女事猶然自覺情長”(7)李漁.閑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7頁。。因此,好色成為李漁不打自招的致命傷。李漁有一妻數(shù)妾,成為人們貶斥李漁的主要證據(jù)。特別是李漁在肉帛之年,收納了比他小四十來歲的喬、王二姬,顯得不可思議。李漁其他納姬事件均無記載,而偏偏有關喬、王二姬的詩文卻很多,特別容易授人以柄。又因為喬、王二人剛進入李漁家門時都還只有十三歲,因此有人突發(fā)奇想,竟然思量起可以追究李漁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這樣,他們心目中李漁的形象自然不會太好。當然,中國是一個充滿詩意的文明國度,是禮儀之邦,特別講究文人的道德完善,這一聯(lián)想本來無可厚非;但其前提條件就是,必須弄清事實,并放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加以客觀科學的考察和評判。如此看來,李漁納喬、王二姬是李漁研究中無法繞開的話題,也是正確評價李漁的關鍵。李漁與喬、王二姬的關系是學術界必須審理的一樁久拖未決的公案。我們今天可以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原則,仔細閱讀原始材料,以事實為依據(jù),以當時的法律、道德條文為準繩,進行合理分析,將李漁與喬王二姬感情糾葛的來龍去脈梳理清楚,并進行是非評判,發(fā)表見解;以還歷史一個公道,同時也給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可靠的評斷歷史人物的參考意見。
首先,我們必須還原這段公案的歷史事實真相。李漁的詩文以及當時名流的評論是記敘李漁與喬、王二姬故事的主要載體。其中以李漁的《喬復生、王再來二姬合傳》(簡稱《合傳》)及其友人的批語篇幅最大,紀錄最為完整,事實記敘最詳備,細節(jié)也最可靠,可以作為判斷是非,做出結論的主要依據(jù);其他有關詩文作品以及評論作為參考。這篇《合傳》作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李漁六十五歲。喬姬病逝于康熙十一年(1672);王姬去世于康熙十二年(1673)臘月。可以斷定,當在此后不久的康熙十三年(1674年),李漁完成了《合傳》的寫作?!逗蟼鳌吠耆捎眉o實的手法,記敘詳略有致,特別注重細節(jié)描寫,完整地講述了喬王二姬短暫一生的悲劇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讀來覺得十分真實可信,也非常感人。
喬復生、王再來本是李漁應友人邀請,在赴西北秦晉漫游謀生途中,因為只有姬女一人,女無伴侶;于是,作為秦晉東道主的官場友人花錢買來作為禮物,贈送給李漁的兩個小女孩。二人生前無名,喬、王分別是山西、蘭州人,故呼為“晉姐”和“蘭姐”。死后作者追憶,不忍叱其小名,故代為取字,以示尊重;同時希望二人能夠起死回生,故名之“復生”“再來”;借以寄托不堪經(jīng)歷生離死別的悲凄之情,“猶宋玉之作《招魂》,明知魂不可招,招以自明其哀耳”(8)李漁.李漁全集[M].第一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95頁。。二姬進入李漁家門的時間分別為康熙五年丙午(1666)和康熙六年丁未(1667),均為當?shù)毓賳T為投李漁之所好,花錢購買,再饋贈給李漁的。其新奇之處在于,二人入門時間均為十三歲,喬姬早一年進門,年齡也大一歲。二人逝年均為十九歲,分別在康熙十一年(1672)和康熙十二年(1673)。
喬、王二人均具有很好的藝術天賦,喬姬入門之后,李漁為之延請金閶老優(yōu)作為曲師,教她學唱戲曲。她生性聰慧,天賦極高,很快掌握了音律,不久便成為能歌善舞的優(yōu)秀演員。次年王姬入門之后,跟喬姬學歌,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勢。經(jīng)過短時間的打磨,王姬很快成為后來居上而出類拔萃的昆曲演員,與喬姬并駕齊驅(qū),平分秋色,世人視之為小蠻、樊素。憑此兩位演員的精湛演技,李漁家班名聲大振,譽滿海內(nèi)。喬、王二姬領銜演出的《明珠·煎茶》《琵琶·剪發(fā)》等劇,被當代名流譽為“曠代奇觀”(《合傳》,《李漁全集》卷一)(9)李漁.李漁全集[M].第一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98頁。她們倆位為李漁家班贏得了榮耀和聲譽。于是,大江南北,黃河上下,邀約不斷,各地官員爭相延請。李漁家班的藝術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南到兩廣福建,北到京師,西至甘肅張掖,欣賞過表演的人數(shù)難以數(shù)計。他們以戲會友,以戲謀生,維持了六七年時間。李漁戲班的生存和發(fā)展,全賴二姬之力。她倆作為主要演員,勞苦功高,一生一旦,珠聯(lián)璧合,配合默契,形成合力,成為家班的核心,不僅提升了演出水平,擴大了劇班影響,而且對于普及昆劇,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中國戲曲活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她們成年之后,情趣本來不高的李漁隨著對二人感情的加深,未能免俗,也當仁不讓,順理成章地將二人收納為小妾。李漁有【后庭宴】《紀艷》一闋記其事實與感受:
玉軟于綿,香溫似火,翻來覆去將人裹。福難消受十分春,只愁媚煞今宵我。
奇葩難遇孤叢,異卉今逢雙朵。欲謀同榭,兩下無偏頗。邢尹互相商,英皇皆報可(《李漁全集》卷二)。
李漁友人鄭彰魯評云:“此詞當與《喬、王二姬傳》并讀,有前日之歡愉,自應有今時之寂寞,造物妒之,宜也。”這一評語提出了造物妒忌、因果報應的觀點,值得注意。該詞中提到的“邢尹”,是一個漢代的典故,據(jù)《史記·外戚世家》記載,漢武帝時,有邢夫人和尹夫人,同時并幸,有詔不得相見;尹夫人請求見邢夫人。武帝竟然允許,他先令她人飾邢夫人相見。尹夫人見其形貌,以為不足以當人主也;武帝乃令邢夫人親身前來相見,尹夫人見之曰:“此真是也”,俯而泣,并自痛不如。今謂彼此不相謀面者為邢尹避面?!坝⒒省?,指堯的女兒,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顯然,這兩個典故就是同時指代喬、王二姬的。詞寫的俗不可耐,格調(diào)不高,但卻真實記錄了李漁與喬、王二姬成婚的事實,以及當時的愉快喜悅之情,具有史料價值。這首小詞至少可以說明三點:一是喬、王二姬是同時被收納為小妾的,時間不會早于王姬入門的康熙六年(1667),很可能在其后一年;二是可以肯定,喬姬在康熙五年(1666)進門之后,并沒有被立即收房。三是,喬、王二姬被主人收做小妾,既是當初買賣契約的約定,又均出于本人自愿;李漁沒有勉強,更沒有違背她倆的意愿。需要說明的是,在清初同時納雙姬,并非個別現(xiàn)象,《李漁全集》卷二就收錄有李漁【踏莎行】《賀友人并納雙姬》詞一闋,說明當時社會的官員文士并納雙姬蔚然成風,并成為風流佳話,該詞就是一個最有力的證據(jù)。此后,喬、王二姬既是李漁劇班的當家花旦和臺柱,也是李漁經(jīng)營劇班的得力助手,同時又是盡心盡力的貼身保姆,名正言順的年輕小妾,須臾不離左右,伴隨李漁帶著劇團游歷各地。照顧李漁的飲食起居,她倆用力最多,并且能為主人分憂;于是成為演員、女仆兼小妾的三重角色。這一相對穩(wěn)定的家庭格局維持了有六年多時間,這既是李漁家班巡回演出的活躍時期,也是家班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李漁的生活舒適愜意,心情愉快,他所經(jīng)營的各項文化產(chǎn)業(yè)順風順水。不僅李漁自己構建的芥子園在康熙八年(1669)順利落成,而且他還應邀為友人在京師成功建構了享譽京城的半畝園;他經(jīng)營的主要產(chǎn)業(yè)芥子園書鋪生意興隆,名著新書頻頻面世,深受讀者歡迎;幾年之間,家庭劇班先后游歷了山西、陜西、甘肅、安徽、江西、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北京等地,幾遍大半中國;甚至將舞臺搭建到巍峨峻峭的西岳華山半山腰的青柯坪上,創(chuàng)歷代戲曲演出舞臺海拔高度之最;李漁戲曲創(chuàng)作和導演理論的研究專著、被譽為生活藝術百科全書的《閑情偶寄》、其詩文集《李笠翁一家言》等主要著作,也相繼出版發(fā)行,風行海內(nèi),奠定了李漁作為戲曲理論家和詩文作家的地位。
關于喬、王二姬的價值,至今尚未為人論及的閃光點就是,喬、王二姬其實是上天賜給貧困潦倒的布衣文人李漁的吉祥之星,她倆的不期而至,結束了李漁延續(xù)多年的厄運晦氣,給李漁帶來了千載難逢的鴻運。況且二姬又知情識趣,善解人意,進而成為主人的紅顏知己,經(jīng)常為主人分憂解難。李漁不僅度過了一生中難忘的幸福時光;而且迎來了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只可惜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普遍存在,好景不長,好運難再??滴跏?1671)冬,喬姬誕一女,因為不善養(yǎng)生,加之勞累過度而致病。翌年(康熙十一年,1672)游楚,喬姬病情加劇,為了不給李漁添憂,她善諱疾病,不使人知;唯恐連累家主,徒擾文思;總是勉力支撐,至死不殆。彌留之際,還“焚香告天,謂予得侍才人,死可無憾;但惜未能偕老,愿以來生續(xù)之”。并以此語告知同輩,勿使主人知曉,其心機之縝密,令人贊嘆。臨終托幼女給王姬代為撫育。喬姬終年十九歲,其女旋亦歿。喬姬亡故之次年,李漁入都訪友,王姬隨行,忽于舟中染疾。腹中膨脹,天癸不至,誤以為妊娠之喜。不料病漸轉(zhuǎn)重,竟至臥床不起,四五日后溘然長逝。王姬生前發(fā)誓:“生臥李家床,死葬李家土。此頭可斷,此身不可去也。”(《合傳》),其性格之貞烈如此。臨終之時,執(zhí)李漁之手曰:“良緣遂止此乎!”欲哭而無聲無淚,令人無不潸然泣下。當然這里肯定包含有古代婦女從一而終的封建思想,但其對李漁感情的專一態(tài)度發(fā)自內(nèi)心,于此清晰可見。其卒于康熙十二年(1673)臘月,終年亦十九歲。
查閱有關資料,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由于喬、王二姬的先后病逝,兩顆福星突然相繼隕落,也帶走了李漁全家的福氣和好運。隨后,陰云籠罩在芥子園上空,李漁家庭的大好形勢急轉(zhuǎn)直下,吉祥如意的好運氣不復存在,盡職盡責的保護神悄然離去,優(yōu)裕的家境氛圍也風光不再。李漁的家庭損失慘重,家口和事業(yè)大傷元氣,明顯開始走下坡路,顯示出每況愈下的光景,揭開了家庭徹底敗落的序幕。
李漁《與余澹心》書云:“弟自喬、王二姬先后化為異物,顧影凄涼,老淚盈把,生趣日削一日。近又四方多故,蹙蹙靡騁,啼饑之口半百,仰屋之嘆一人,不知作何究竟?唯有援國事以喻家事,付之無可奈何而已?!?10)李漁.李漁全集[M].第一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216頁。余澹心為李漁知己好友,李漁向他傾訴衷腸,和盤托出,毫無保留。他連喪二姬后的痛苦心情和不幸遭遇,躍然紙上,令人難免一掬同情之淚。
首先,李漁因相濡以沫的兩個愛姬相繼去世而傷心至極,頓時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以致百病纏身,才思枯竭,精力大減,老態(tài)龍鐘,早年積極進取,奮力拼搏的奮斗精神也一去不復返。其次,家班劇團失去了主要演員,沒有了兩根臺柱的支撐,演出效果大不如前,巡回演出就難以為繼,不能維持正常運營,勢必土崩瓦解;再次,李漁家庭失去了巡回演戲的可觀收入,一家四五十人的正常開支成了問題,經(jīng)濟上漸漸入不敷出,捉襟見肘,進而債臺高筑。最后,李漁失去兩個朝夕相伴,凡事商量,為之分憂解難的伴侶,顯得形單影只,孤立無助。李漁在金陵到處碰壁,舉步維艱,無計可施。最后身心疲憊,只能痛下決心,廉價轉(zhuǎn)讓芥子園,全家返回原籍。古人云“人窮則返本”,李漁做出這樣的安排,說明他已經(jīng)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無可奈何,只能返回到父母之邦浙江杭州,葉落歸根,以安度晚年。不過在六年以后,一蹶不振的李漁為貧病所迫,溘然長逝,終于能夠與二姬重新攜手于無憂無慮的天堂。
事實證明,喬、王二姬就是李漁一家稍縱即逝的兩顆福星,當空照耀,絢麗多姿,異彩紛呈,可惜福星在天時間不長,只有六七年光景;但她倆作為李漁高度信任的智囊團人物,全方位參與了李漁家庭事務的管理和策劃,成為李漁得力的家庭生活和文化產(chǎn)業(yè)的顧問和參謀,也是須臾不離,不可或缺的左右臂,給李漁帶來了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時光。李漁的家口、經(jīng)濟、事業(yè)、感情諸方面發(fā)展在這幾年都可謂一生中最為輝煌的階段,達到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境界。喬、王二姬親眼見證并參與了李漁家班劇團的創(chuàng)辦、發(fā)展和繁榮,其生命歷程與劇班相始終,延續(xù)了六七年光景。明眼人看得出來,李漁的好運的確隨喬、王二姬的前后進門而悄然降臨,不期而至;數(shù)年之后,而又隨喬、王二姬的相繼香消玉殞而風流云散,戛然而止。這一現(xiàn)象證明了物極必反的道理,顯得那么突然,那么神奇,那么不可思議、出人意外。說到底,喬、王二姬就是上天賞賜給李漁最好的禮物,可遇而不可求。聰明絕頂而閱歷豐富的李漁當然心知肚明,也十分珍惜。他在《后斷腸詩》其十中明白寫道:“試問何由遭落魄,不妨明罰示無私”(11)李漁.李漁全集[M].第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221頁。, 他承認喬王二姬的病逝導致了自己的落魄,這是上天對他曾經(jīng)享受擁有雙姬艷福的懲罰;亦是對其友人提到的因果報應之說的一個呼應。這其實應該是李漁懷念喬、王二姬不便明言的深層次原因。這兩個給自己和家庭帶來好運的小精靈對李漁來說是無價之寶,她倆造福李漁一家,功莫大焉。兩人在李漁七十年生命旅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令李漁刻骨銘心,是永遠不會被遺忘的,一直到他六年之后在貧病交加之中走到人生歷程的終點。
李漁與喬王二姬關系比較復雜,并不僅僅就是一般簡單的男女情愛關系。仔細梳理,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首先,是主仆雇傭關系,這也是第一層關系,最根本的關系。沒有主仆之誼,其他關系便無從談起。喬、王二姬先是迫于家境貧困,被父母遺棄,賣身為奴;后來才時來運轉(zhuǎn),憑借自己的天賦和努力,有幸成為李漁家班的歌姬和主要演員。她們與李漁最基本的關系就是雇員與老板的關系。喬、王作為賣身為奴仆的女孩,其父母在賣身文書上畫了押之后,她倆便失去了人生自由,任由主人驅(qū)使,主要照顧李漁的飲食起居。陪同出行,噓寒問暖本來就是他們的本分和天職。喬、王二人一直稱呼李漁為“主人”,一直到彌留之際也未改變;即使他們相互之間心靈相通,有較多共同語言,她倆也沒有忘記自己原始的仆人身份。李漁在詩文中也多次寫到喬、王二姬對他生活上的照料。“予數(shù)年以來,游燕、適楚、之秦、之晉、之閩,泛江之左右、浙之東西,諸姬悉為從者,未嘗一日去身;而能候予之饑飽寒燠,不使須臾失調(diào)者,則二人之力居多?!?《合傳》)兩人陪伴李漁六七年時間,任勞任怨,無微不至,形影不離,這是李漁與二姬聲氣相通,休戚與共,難舍難分的感情基礎。
其次,師生關系。喬、王二姬由普通民間女性鍛煉成長為具有藝術天賦和演出才能的藝術人才,除了她們自己的勤奮努力之外,李漁夜以繼日地進行指導教練,言傳身教,親自加以培養(yǎng),也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原因。喬、王二姬出生于地處西北邊陲的偏僻農(nóng)村,從小沒有讀書,父母都是無力養(yǎng)活子女,被迫賣兒鬻女以維持生計的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她們與成長于長江中下游富庶地區(qū)能歌善舞的女子在文化素質(zhì)方面有不小的差距。而這個差距就是在李漁家庭這個文化氛圍中逐步加以縮小和改變的。李漁側(cè)重寫到起初幫助喬姬改變方音的過程。“以半月為期,盡改前音而合主人之口”“復生未讀書而解歌詠,嘗作五、七言絕句,不能終篇,必倩予續(xù)。”(12)李漁.李漁全集[M].第一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98頁。喬姬從不識字,到能寫詩,創(chuàng)作格律詩五、七言絕句,顯然全靠李漁的指教。喬姬填詞,常常不能終篇,于是便求救于主人。這樣的人生蛻變,除了本人超人的悟性之外,那就是靠老師精當?shù)闹更c。這個老師不是別人,就是主人李漁。李漁不僅是家班班主,還是難得的導演,稱職的老師。喬、王能夠成長為出彩的演員,雖然離不開曲師的調(diào)教訓練,而最后能成長為李氏家班的臺柱,不能否認,班主李漁的培養(yǎng)教誨,指導幫助肯定最多,其功勞自然不可低估??梢哉f,沒有李漁,就沒有作為昆曲演員的喬、王二姬。當然,李漁指導的歌姬不止他們二人,其他可能還有好多,但其成績一般,乏善可陳,因此大多沒有留下姓名??梢钥隙?,這批歌姬以喬、王二姬的表演藝術最為出彩,成就最高,堪稱代表人物。一方面,確實是李漁成就了喬、王二姬,使她倆產(chǎn)生了人生道路的陡轉(zhuǎn),人生價值的質(zhì)變。由俗而雅,由民女而成為表演藝術家,由默默無聞到名噪一時,譽滿海內(nèi)。李漁不僅是老師,是引路人,而且是改變她們命運的上帝,終身難忘的恩人。另一方面,喬、王二姬也成就了李漁,如果沒有喬、王二姬,就沒有李氏家班劇團,也就沒有堅持六年之久、足跡遍及全國范圍的巡回演出,及其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李漁的戲曲創(chuàng)作論、戲曲導演論等研究著作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難以完成,李漁的文化產(chǎn)業(yè)成就會大打折扣,這直接影響到李漁的總體文化成就。所以,李漁與喬、王二姬相遇是人生的一種緣分,他們之間大有淵源,相互生發(fā),相得益彰,互為因果,難解難分,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梢哉f,李漁在古代戲曲創(chuàng)作、導演和演出活動領域的杰出成就中包含有喬、王二姬的重要貢獻。
又次,他們還是藝術趣味相同的韻友關系,名為主仆,其實如同朋友。李漁說:“不知者目為歌姬,實予之韻友也?!?(《合傳》)喬王二姬長期接受李漁家庭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也就形成了一定的藝術品位;受李漁的影響,形成了特定的審美標準,具有自己的美學追求。一舉一動,出言吐語,皆不同凡俗。
李漁詞【河滿子】《感舊四時詞憶喬姬在日》四闋可以說明問題:
記得落英時候,與人同坐芳裀。把酒送春春不去,依然柳媚花顰。繡榻易來春曉,畫眉難得黃昏。
記得流螢天氣,有人愛拍輕羅。月下吹簫忘夜短,晏眠好夢無多。紅日三竿補漏,清風一覺成魔。
記得黃花開后,有人慣謔陶潛。偽作白衣人送酒,無言但露纖纖。愁處能令笑發(fā),窮時似覺財添。
記得雪深三尺,有人煨芋忘眠。素靄每從歌口出,教人誤作香煙。寒暑未停絲竹,溫和肯廢箏弦?(13)李漁.李漁全集[M].第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394頁。
春天把酒送春,桃紅柳綠,刺繡畫眉;夏季輕羅拍螢,弄笛吹簫,樂而忘眠;秋天品賞菊花,扮演角色,白衣送酒,主仆游戲,雅趣良多,大有五柳先生遺風,使人樂而忘憂;冬季雪夜清歌,不事管弦,歌聲香煙,驅(qū)散寒氣,別有情調(diào)。一年四季,見景生情,貧而不俗,婉而多韻,充滿詩情畫意,似乎不食人間煙火。這種詩一般的生活,情調(diào)高雅,趣味無窮。這是一個貧寒之士與韻友共同的生活寫照,令人神往。藝術家之間共同的審美追求必然導致心靈的相通,必然加深雙方之間的感情,并且自然產(chǎn)生愛慕之情。
最后,男女情愛關系。古人三妻四妾,司空見慣。歌姬轉(zhuǎn)做小妾,純屬正常,不需要媒妁之言,也無需履行任何手續(xù)。有人提出,喬、王二姬十三歲及門,年齡太小,今天應視為未成年人,當做如何解釋?如果閱讀古籍就不難發(fā)現(xiàn),古代女子十三歲似乎可以出嫁。李漁撰寫的另一篇人物傳記《朱靜子傳》,記敘了友人毛稚黃所納的小姬朱靜子的事跡,講述了“靜子來,毛子??;毛子愈,靜子死”、“以處子始,以處子終”的悲劇故事?!办o子之入門也。年甫十三,毛子惜其幼,使待年于閫。越二載,可御矣;……毛子仍養(yǎng)其幽貞;……再逾年而毛子之尊公卒,寢苫次逾年,病遂始矣”。(14)李漁.李漁全集[M].第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102頁。毛稚黃(1620—1688)名先舒,浙江錢塘人。明季諸生,曾師事陳子龍,又從劉宗周講學。入清后不出里門,專心著述,不涉時事,明哲保身。工詩文,為“西泠十子”領袖人物。京師語云:“浙中三毛,東南文豪”,毛稚黃為其一。毛中年以后,長期臥病,著作甚豐,有《思古堂文集》《毛稚黃集》《潠書》等,后輯為叢書《思古堂十四種書》。順治間毛在杭州與李漁訂交,兩人文字往來頻繁,為李漁一生中為數(shù)不多的相交數(shù)十年的文章知己。毛稚黃中年后期納姬朱靜子,靜子十三歲進門,在毛家十五年時間,二十七歲因勞累過度而病逝,主人請李漁作傳。李漁的有關記述給我們提供了幾點有價值的信息。其一,清代初年,少女十三歲即可出門嫁人,這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這肯定是當時黑暗社會制度造成的結果。翻閱古籍可以發(fā)現(xiàn),古代社會女子十三歲嫁人、十四歲生子的例子并不鮮見。其二,當時文人納姬,并不一定進門之后馬上同居,似乎有蓄童養(yǎng)媳的味道。毛稚黃惜其年小,養(yǎng)其幽貞,幾年之后才考慮圓房;又值毛氏父親病故,作為兒子照例要守孝,不能新婚;接著毛氏因辛勞過度而致疾;待毛氏病愈,靜子卻又病倒。這樣毛氏納妾遂成為有名無實的事件。其三,在李漁等人看來,朱靜子為人做妾,徒有虛名,“以處子始,以處子終”,正是她人生的不幸悲劇。這是李漁的人生觀、愛情觀所決定的,自然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從現(xiàn)有資料看來,喬、王二姬對于李漁的感情完全基于當時女子賣身的民間規(guī)矩,又出于樸素的報恩心理,加之郎才女貌的世俗觀念。說實話,李漁確實是難得的文藝通才,凡是文化人能做的事他都會做,而且做得比別人好,成就不凡,是海內(nèi)聞名的大才子;雖然年齡老一點,但她倆內(nèi)心也愿意以身相許,一往情深,因為她們認為,這一結局也許就是女性的最好的歸宿。李漁本來就愛好女色,加之對二姬非同一般的聰穎奇慧、靈巧可人,更是愛憐有加。于是,順理成章,雙方一拍即合,自然水到渠成。
現(xiàn)代南京歌劇作家趙景陽先生創(chuàng)作的歌劇《芥子園》描寫李漁與喬、王二姬的感情,引用了唐代長沙窯瓷器上的《恨嫁》詩句作為歌劇反復吟唱的主旋律:“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痹摳柙~的原始作者已經(jīng)難以索考,但不論作者的性別、年齡如何;仔細品味曲詞,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無病呻吟出來的空話套語,而是有感而發(fā)的人生況味,應該是真情實感的直接流露。
可以推測,古代男女才人因為貧窮、短命等不可抗拒的原因而無法淋漓酣暢地施展才華、實現(xiàn)抱負,更不能與心愛的人白頭偕老的遺憾,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懷才不遇、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之情,是他們引起感情共鳴的根本原因。李漁詩有云:“天下何人最潦倒?名媛色衰名士老”(《贈施匪莪司城》), “士與紅顏多薄命,生偕逝者盡如斯”(《斷腸詩二十首哭王姬喬氏》其一);中唐詩人白居易長篇抒情詩《琵琶行》末尾有云“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晚唐詩人羅隱則有詩云:“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羅隱《贈妓云英》,可見古代落魄文人的心聲,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喬、王二姬雖為西北秦晉地區(qū)的普通民女,但是卻非等閑之輩。張壺陽有眉評云:“夜光之珠,不必定于盟津;盈握之璧,豈必盡于昆侖?正此之謂?!彼J為,珍稀瑰寶不必出自名山大川,而總是蘊藏在平常之處,是為高明之見。從李漁的描述和世人的評價看來,其實可以看出,喬、王二姬確實具有不俗的藝術天賦,可謂深深雪藏于民間的奇異女子。當然這也與千里馬有幸被伯樂發(fā)現(xiàn)以及后來必要的打磨雕琢之功密不可分。二姬的奇異表現(xiàn)可以歸納為四點:其一是唱曲才華,喬姬對聲歌音律特別敏感,確實具有天賦,可謂過耳不忘,竟然使曲學大師李漁“目瞠口吃,奇奇不已”,視為“異人”;她拜師學唱,“師歌亦歌,師闋亦闋,如是者三,……竟自歌之”。她情不自禁,引吭高歌,天籟自鳴,令人食肉忘味;曲師驚嘆其為天上之人,稱其“果天授,非人力也”“師謂青出于藍,我當師汝矣”。其二是表演藝術,喬、王二人各擅其長,分別扮演生旦,惟妙惟肖,珠聯(lián)璧合,超群絕倫;其舞態(tài)歌容,被圈內(nèi)行家譽為奇觀。其三是驚人的悟性。喬姬生于北方,沒有文化,不解音律,但靈心慧性,剛進門第一天就能聽懂用吳語演唱的李漁新作昆劇《凰求鳳》;不僅能將劇中情節(jié)娓娓道來,“自顛至末,詳述一過,纖毫弗遺,且若有味乎言之,詞終而無倦色”;而且她還能無師自通,對于詞句的含義和曲中之深味均能有所體悟。進而喜唱歌曲,縱情放歌,有天籟之妙;并放言“歌非難事,但苦不得其傳,使得一人指南,則場上之音,不足效也”。喬姬為了學唱曲,還能在半月之內(nèi)盡改北方語音為吳儂軟語,以適應學習昆曲的語言要求。這不僅需要毅力,而且要有悟性和智慧;她博聞強識,學歌不過三遍即熟,非常人所能做到,酷似古人“讀書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其學習效率是常人的數(shù)十倍。王姬入門,即師喬姬,竟然有青藍冰水之妙,大有后來居上之勢。“聲容較之復生,雖避一舍,然不宜婦而宜男”,于是,兩人各領風騷,并駕齊驅(qū),平分秋色。喬姬始得為“偕凰之鳳,合塤之篪”,并贊不絕口,樂形于色;二人遂成為最佳搭檔和最知己的姊妹。她倆最大的貢獻就是首倡發(fā)起,并勇于從事,主動擔任主要角色,帶頭興辦李氏家班劇團,排練出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彩節(jié)目,并成功地巡游四方,擴大了李漁戲曲活動的范圍和戲曲文化的影響,產(chǎn)生了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改變了李漁家庭經(jīng)濟上的窘境,引領李漁文化產(chǎn)業(yè)進入了鼎盛時期。二姬表演天賦超群絕倫,“予于自撰新詞之外,復取當時舊曲,化陳為新。俾場上規(guī)模,瞿然一變。初改之時,微授以意,不數(shù)言而則了,朝脫稿,暮登場,其舞態(tài)歌容,能使當日神情,活現(xiàn)氍毹之上。如《明珠·煎茶》《琵琶·剪發(fā)》諸劇,人皆謂曠代奇觀”。喬姬演旦而王姬演生,天生絕配,為戲班增色良多,成為李漁家班的耀眼明星。其四是品格卓越,二人性格柔情似水,亦復可人,喬姬“性柔而善下,未嘗以聰慧驕人”;“再來之柔更甚,嘗以嬉笑答怒罵,毆之亦不報,有婁師德之風焉”(15)李漁.李漁全集[M].第一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95、96、97、98頁。??梢娝齻z確實稱得上德藝雙馨的表演藝術家,也成為李漁家庭上下最受歡迎的人,唯此,李漁愛如掌上明珠,并視之為韻友。
李漁詩詞文及其評點文字中,多次寫到喬、王二姬的慧根靈氣,品格情操,不同凡響。他贊喬姬云:“能體貼文心,浣除優(yōu)人積習,有功詞學,殆匪淺鮮”(《斷腸詩二十首哭亡姬喬氏》序)(16)李漁.李漁全集[M].第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204頁。, “姬未讀書而解歌詠,所謂天籟自鳴”,“師大駭,此天上人也!……乃今若此,果天授,非人力也?!伺侨碎g物也”。這是贊揚其過人的天賦。“生成纖弱疑無骨,性帶靈奇別有天”、還有“弦管乍教師讓座,詞章未習口成篇”(《斷腸詩二十首哭亡姬喬氏》其三 )等詩句,就是絕妙注腳。在“偕老愿終來世約,豈復人間有二喬”句上,有汪山圖眉評云:“二喬確妙,世或有其色,未必如其才與情也?!?《斷腸詩二十首》其五),這里指出,喬、王的才思與情感超過三國時期的著名美女二喬,美譽度頗高。詩句“只怪有情遺孽障,不因多事謫人寰。仍收此曲歸天上,徒累其身葬世間”(《斷腸詩二十首》其六),譽其所唱之曲當?shù)闷稹按饲粦焐嫌?,人間能得幾回聞”的評價?!拔覒T填詞爾慣歌,奏來無樂不云和。雪兒只可司喉舌,蘇蕙徒能擲錦梭?!?《斷腸詩二十首》其八,則將喬姬唱曲比況為東晉前秦時期,巧作回文詩寄贈丈夫,“縱橫反復,皆成章句”(武則天語),以寄托其深情的投梭織錦才女蘇蕙;并將蘇蕙織錦與喬姬唱曲對舉,借此表達對亡姬的一片深情?!稊嗄c詩二十首》其八序云:“登場度曲時,姬為正旦,然亦偶爾為生,巾幗須眉,無所不可,人以通才目之”,詩中云:“換態(tài)移姿若有神”“來有根原去有因”,贊其過人的唱曲天賦。“歌翻華岳陳摶醒,瑟鼓湘靈帝女愁”(其十),在華山半山腰高處演出,美妙歌聲竟然驚醒了沉睡千載的陳摶老祖,詩句結合古代神話傳說,更富有感染力;又方之為神女湘靈鼓瑟,更加引人浮想聯(lián)翩。詩句“綠珠愛我身先沒,花蕊慚伊面有塵”(其十二),這是用歷史上著名的美人綠珠、花蕊夫人來比喻喬姬。詩句“鶴立雞群無傲色,驥隨駑后亦恬然”(其十三),描繪喬姬為人謙讓隨和、低調(diào)恬淡的美好品質(zhì)。詩句“臨終不改生時相,腐朽容顏倍可親”(其十七)寫其儀態(tài)可愛,彌留之際容顏不改,令人懷念?!稊嗄c詩二十首》其八序云:“姬亡月余,不得一夢。是夕始返離魂,絲竹備陳,奏予所改《琵琶記·尋夫》一曲。醒后余音在耳,為之凄絕”,其詩云:“倩女若能回玉趾,相如端不負琴心”,這是以司馬相如自喻,以示不負玉女琴心。詩句“天上無舟容范蠡,人間少月住嫦娥”(其二十),分別以美人西施、天仙嫦娥比喻喬姬,而則以范蠡自喻,其寄意深遠。《自喬姬亡后,不忍聽歌者半載,舟中無事,侍兒清理舊曲,頗有肖其聲者,撫今追昔,泫然遂成四首》中有“冷落宮商半載余”“曲終江上始愁予”(其三)、“弦由離思竹有情,歡歌亦作斷腸鳴”“怪事憑空書咄咄,招魂倚棹喚卿卿”(其四)等詩句,多方寄托詩人的哀思。
《后斷腸詩》序言則先交代創(chuàng)作動機,在敘述王姬病逝的經(jīng)過之后,他沉痛地寫道:“姬性之貞而慧,不出喬姬下。故以悼喬姬者悼之,又得斷腸詩十首”。其友人吳冠五評云:“憶壬子春,偕周櫟園憲副、方樓崗學士、方邵村侍御、何省齋太史,集芥子園觀劇,共羨李郎貧士何以得此異人。今讀是詩,不禁彩云易散之感”,回憶芥子園昔日的繁華風韻,同時懷念亡姬的音容笑貌。其三小序云:“不知者以為歌姬,予則視為韻友!傷哉此歿!茅堂左右虛無人矣?!敝苯邮惆l(fā)詩人的真實感情?!扒f語有時難伉儷,詼諧無處覓嬌羞。居平慣做夷光侶,此去應同范蠡舟”,則寫王姬具有男子漢風采,擅長扮演生角。其三的序言交代了王姬致病之由,“諸女伴中,姬與喬、黃最密,三人嘗締私盟。喬易簀時,以嬰女托孤于王,囑其撫育。詎意母亡未幾,女亦旋歿。姬以付托九原,時時抱痛,此致疾之由也。……以此征賢,賢可知已。欲不愴然,其可得哉”,令人動容。其詩云“義敦死后情方古,妒絕生前愛始真”;其五則云:“操戈既愧嬌無力,唾面徒知自掩羞”,贊其謙和忍讓的高風。其六序言補敘了王姬所言“生臥李家床,死葬李家土,此頭可斷,此身不可失也”之語,并借此生發(fā)云“能以一片精誠感格主母,非止不妒,且欲割愛子相予,伊何人哉?吾不能測其賦性所由來矣”,抒發(fā)真摯的懷念之情,確為肺腑之言。其詩云:“貞心比石石非堅,碎首難教易二天”“誠能感物歡成涕,德可移情妒作憐”,則贊揚王姬之死靡它,忠貞不二的美好品格。其九詩序云:“姬臨歿時,猶以手執(zhí)予手,而偎予面曰‘良緣遂止此乎?’時欲泣無聲,且無淚矣”,其詩句有“靚妝不卸離魂日,余態(tài)猶妍瞑目時”(17)李漁.李漁全集[M].第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211、213、126、127、218、219、220、221頁。,主仆年齡相差懸殊,最終生離死別竟然難舍難分的場景,既讓人無法理解,又確實感人至深,令人不禁淚飛如雨。
也許是上天忌才,抑或上天秉持公正之心,不會給任何人太多好處的緣故,上天既然給了喬、王二姬過人的才藝和品行,那就不會讓她們活得太久,于是就無情地克扣其壽命??蓱z喬、王二姬年壽不永,正值大好青春,豆蔻年華,未滿二十歲,便相繼病逝。李漁極度傷心,悲痛欲絕,乃至一病不起。喬姬亡故之后,李漁說道:“天夭斯人,甚于亡我。腸非鐵石,能無恙乎?”(《斷腸詩二十首哭亡姬喬氏》序)(18)李漁.李漁全集[M].第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204頁。,不忍聽歌半年有余;但其感情的潮水放縱奔騰,文思泉涌,先賦七言律詩《斷腸詩》二十首哭喬姬,雖然幅短情長,但還是意猶未盡;再賦七言律詩《重過江州,悼亡姬,呈江念鞠太守》《自喬姬亡后,不忍聽歌者半載,舟中無事,侍兒清理舊曲,頗有肖其聲者,撫今追昔,泫然遂成四首》;王姬夭折之后,又續(xù)《斷腸詩》七言律詩十首哭王氏,并精心撰寫了《喬復生王再來二姬合傳》,為二姬樹碑立傳,李漁友人紛紛賞鑒,好評如潮;他還有長短句【最高樓】《傷心處二闋,悼喬王二姬于婺城舊寓》二首、【河滿子】《感舊四時詞憶喬姬在日》四首;其【踏莎行】《楚歸江上悼亡姬》云“一派愁江,兩條愁岸,合來才勾傷心半。去時舟即此時舟,可憐失卻歸湖伴?!?19)李漁.李漁全集[M].第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441頁。而《重過江州,悼亡姬,呈江念鞠太守》七言律詩中有“彩云一散人何在,白纻千年事已休”的詩句,等等,可見喬王二姬在他人生歷程中的分量之重。
李漁一生購置的婢女人數(shù)不少,“客中買婢,是吾之?!?《粵游家報》之四)(20)李漁.李漁全集[M].第一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187頁。,他每次出游在外,照例要購買婢女照顧飲食起居,但大多是逢場作戲的短期女伴,基本都沒有留下姓名。唯有喬、王二姬鶴立雞群,與眾不同,不在此列。她倆具有藝術天賦,屬于表演藝術家。李漁的諸多友人不僅對喬、王二姬的藝術才華贊許有加;而且對李漁與二姬的至深感情羨慕之至。李漁【賀新郎】《納喬王二姬,和諸友所寄花燭詞》云:“茅妝金屋繩為鎖,料進門預先準備,束愁包裹。所幸原非傾國色,女貌郎才俱頗。鳩與鵲,偏難同伙。人事無煩調(diào)理密,賴天公有目安排妥”。于此可見雙方的惺惺相惜,同病相憐,詞人苦中作樂,自我調(diào)侃,他還說得比較委婉得體。友人周櫟園評云:“喬、王二姬,真尤物也。舞態(tài)歌容,當世鮮二。此予擊節(jié)賞心,詫李郎貧士,何以至此異人者也。初閱此詞,所謂司空見慣,猶以尋常樂事目之,及登場領略后,取而再讀,始知李郎一生洪福,被此二人折盡,無怪乎坎坷困頓,囊無一錢,即因貧致死,亦難以終身之不足,償此時一日之有余。這位新郎,真足賀也”(21)李漁.李漁全集[M].第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491頁。。周櫟園,就是清初著名文人周亮工,江西人,生于江寧,進士出生,清代順治年間,歷任兩淮鹽運使、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等,后被彈劾。康熙間閑居江寧,憐才好士,從游者甚眾。著述多至數(shù)十種。周氏本是風流才子,乃李漁同調(diào)知己,遂巧借詞牌【賀新郎】生發(fā)說事,借題發(fā)揮,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喬、王二姬歌舞藝術才華由衷的贊美,對李漁納姬的艷羨妒忌之情。表面上看似荒誕不經(jīng)的笑話,其實也是發(fā)自肺腑的真話,可視為一段文壇風流佳話。李漁【最高樓】《傷心處二闋悼喬王二姬于婺城舊寓》詞有:“傷心處,切莫再停車”,“傷心處,切莫再聽歌。觸目奈心何?舊曲敢云天上有,新聲未必世間多”之語。在詞句上方,友人余澹心評云:“致李夫人于帳中,來楊太真于月下,千古傷心,淚痕如雨?!标愄煊卧u云:“斷腸詩那得不作!”將喬、王二姬比之為漢唐著名的美人李夫人、楊貴妃,可見其友人對喬、王二姬的評價達到相當高度?!逗蟼鳌方Y尾云:“嘗捫心自揣:我無司馬相如、白樂天、蘇東坡之才,石季倫之富,李密、張建封之威權,而此二姬者,則去文君、樊素、朝云、綠珠、雪兒、關盼盼不遠,是為何故?……推其本念,究竟出于憐才。夫才之有無、多寡,姑置弗論,即曰有之,亦唯有才者斯能憐才。彼非多識字,善讀書之人,知才為何物而憐之乎?此千古難明之事,茲為傳其行略,以示不忘而已矣?!?張壺陽評曰:“情緣奇合,古今不少概見。笠翁以肉帛之年,得尤物于秦、晉之陬,以之充后陳,容或有之;使之諧音律,不惟地非其產(chǎn),亦且用違其才。何期夙根湊合,如此之奇也。”李漁摯友毛稚黃評云:“今喬、王二姬得笠翁之文以傳,雖夭亦快。且使其后笠翁而死,則何從得此?然則其不壽也,乃其所以為大壽也歟?!辟”堂秳t評云:“笠翁之文辭及一種深情逸致,真不減相如,異日有太史公出,必將采而著之,二姬可以不朽。視世之艷冶自命而僅享瞬息之榮者,其所得大小厚薄為何如也?”吳念庵眉批云:“西子、王嬙皆以不壽使人艷稱,不(否)則鶴發(fā)雞皮,何足追念?天奪二姬之年,而以笠翁之文壽之,可謂巧于壽美人者?!鳖櫱意置荚u云“人間能得幾回聞?蘭摧蕙燒,宜矣。寄語笠翁,雙成、飛瓊,肯久墮塵境耶?唯多情者乃能忘情,無為郁郁,負此花前一卮?”將喬、王喻為天上仙女許飛瓊和雙成,不肯久留人間,以此勸慰笠翁,當然也是對喬、王二姬的贊美。這些文字應該是研究李漁與二姬關系可資采信的珍貴資料。顯然,李漁與喬、王二姬是出自心靈深處的情感交融;而在李漁友人的眼里,他們之間的關系在當時是十分正常的,其間的感情彌足珍貴,值得稱道。據(jù)此我們完全可以對李漁與二姬的關系做出科學客觀的評價。
綜上所述,李漁與喬、王二姬的關系屬于封建社會正常的男女關系。喬、王二姬是李漁一手培養(yǎng)出來的表演藝術人才、著名的昆劇演員,是李漁家班的頂梁柱。喬、王二姬由西北邊遠地區(qū)的普通民女成長為杰出的藝術家,李漁傾注了無數(shù)汗水和心血,她們心中有數(shù)。這是他們之間感情的基礎,二姬對李漁嘔心瀝血的培養(yǎng)之功一清二楚,一方面出于知恩圖報;同時也深愛李漁的才華,所以愿意以身相許,直到生命的盡頭。翻檢歷史,文人墨客納姬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年齡差距也并不計較。王獻之與桃葉,白居易與小蠻、樊素,蘇東坡與朝云,他們的年齡也相差數(shù)十個春秋,世人卻可以忽略不計。而且歷代還都當著文人雅事、名士風流而津津樂道。白居易的著名長篇敘事抒情詩《琵琶行》被清初文人敦誠改編為戲曲,聽到這個消息,正在抓緊修訂中國小說史上最偉大最復雜的小說《紅樓夢》的偉大作家曹雪芹,欣喜若狂,當即賦詩相贈,居然留下了“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見敦誠《鷦鷯庵雜志》)的詩句。顯然,喬、王之于李漁,也就完全相當于小蠻、樊素之于白居易,殊不知,李漁圈內(nèi)文人就是將喬、王譽為小蠻、樊素的呀?!叭缃鹆曛缴鄞迨逃?、何省齋太史、周櫟園憲副、武林之顧且庵直指、沈喬瞻文學,皆諳熟宮商,殫心詞學,所稱當代周郎也,莫不以小蠻、樊素目之”(《合傳》);李漁在【最高樓】《傷心處二闋,悼喬王二姬于婺城舊寓》中也有“曲徑曾攜樊素手,幽房嘗共小蠻居”的詞句。對于唐代的白居易,大家都贊譽有加,為何到了清初的李漁,態(tài)度就改變了呢?這樣的評判標準因人而異;不符合對待歷史人物應當實事求是、一視同仁的原則。究其原因,是封建文人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在作祟。白居易也好,蘇東坡也罷,他們都是金榜題名的進士,而且是皇帝欽點的官員,他們收納小姬女,就是天經(jīng)地義的風流話柄;而李漁作為布衣書生、為人不齒的江湖文人,納姬就成了傷風敗俗的骯臟勾當。這一帶有嚴重等級偏見的觀點今天已經(jīng)不應該再有市場了;白居易、蘇東坡可以納姬,李漁當然也同樣可以。坦率地說,王獻之、白居易、蘇東坡等等文化巨人,作為封建官僚,在文化藝術領域,也許有一項或幾項成就可以超過李漁,但總體文化成就而言,他們與李漁的差距還相當大,不可同日而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比布衣文人李漁幸運得多。擁有一個政府官員的身份,本人既能得到社會尊重,又有一份皇家俸祿可以養(yǎng)家糊口,不需要象李漁那樣拼死拼活,為了維持生計而終身奔走江湖;因此,不需要經(jīng)營文化產(chǎn)業(yè)。這也許就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卑賤者聰明”“逆境出人才”道理的由來。至于李漁自稱“登徒”,那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為人特別率真,他認為,好色是人的本性,是普遍現(xiàn)象,不必加以隱瞞,所以就脫口而出。誠如其女婿沈因伯所言:“婦翁一生,言人所不能言,言人所不敢言,當世既知之矣。至其言人所不肯言與不屑言,則尚未知之也。……然人所不肯言、不屑言者,皆其極肯為而極屑為者也?!?李漁詞【多麗】《過子陵釣臺》沈因伯評語)(22)李漁.李漁全集[M].第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495頁,其實,古往今來社會上好色的人不在少數(shù),只是別人不肯說出口,而李漁說出來了,如此而已。
對于名人的愛情,特別是年齡差距較大的婚姻愛情,社會上蕓蕓眾生喜歡評頭品足;往往眾說紛紜,千差萬別,也會產(chǎn)生爭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一點古往今來,差別不大。關于李漁與喬、王二姬關系問題的討論肯定不會馬上結束,還會長期繼續(xù)下去,延續(xù)數(shù)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但可以相信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評價會更加理性、更加科學、更加人性化,也更加符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