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統計調查在近現代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實踐邏輯

2022-03-17 14:48:44朱小理
統計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中國化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朱小理,黃 婷

(1.贛南師范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2.江西財經大學 統計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一、研究背景和文獻綜述

習近平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發(fā)展已經進入了新階段,面臨著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在社會處于轉型期的同時,必須重視統計調查工作,探索符合當下國情的新特點與新規(guī)律。通過統計調查研究,可以在總結基層經驗的過程中了解實際情況,為核查決策過程中的偏差獲得第一手材料,從而在根本上把握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國情特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習近平,2006)[1]。毛澤東曾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毛澤東思想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必然產物,是對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實踐斗爭經驗的科學總結(楊穎奇,2021)[2]。統計調查是深入了解黨的發(fā)展歷程的關鍵手段,是深入分析黨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所具有特殊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途徑,更是堅持黨的發(fā)展與時俱進的主要工具之一。統計調查是通過實實在在的數據分析,通過有步驟、有計劃地直接進行實地調查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達到摸索出規(guī)律、發(fā)現事物本質的目的(田歡歡,2011)[3]。黨的歷史任務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的前提是對客觀實際有著真實而全面的了解,唯一的方法就是向社會進行調查研究(彭道賓,2019)[4]。因此,統計調查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在近代史的發(fā)展進程中,統計調查是認識和探索中國發(fā)展規(guī)律的根本手段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改革和革命建設的重要途徑。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部門的職責和分工在發(fā)生改變,不同職能部門的問題也在不斷變化。黨在領導中國革命與改革的過程中,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通過重視統計調查來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統計調查可以應對不同時期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基于不同時期的國情和背景,運用一定的調查方法、調查手段,有目的地進行考察分析,達到認識本質的目的。

國內學者更多地是對于特定時期統計調查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進行論述,關于貫穿不同歷史階段并結合毛澤東思想進行的研究和分析相對比較少。黃克富等(2000)[5]指出毛澤東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角度闡釋了調查統計研究的重要性。毛澤東作為黨調查統計工作的光輝典范,親自指導了大量調查統計實踐活動,為調查統計工作制定了方法、制度與體系。郭建軍等(2020)[6]19在《新中國統計制度變遷》一書中對統計調查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進行了剖析,新中國成立之初制定定期報表制度和部門調查制度,“大躍進”時期遭遇挫折,1970年統計調查制度從被迫中斷走向恢復與重建。彭道賓(2019)[4]指出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分析問題,不斷進行調查研究是把握事物規(guī)律性和時代性的實際方法。通過對中央蘇區(qū)進行多次調查和實踐探索,總結出了中央蘇區(qū)時期調查統計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結合。彭道賓(2019)[7]認為中央蘇區(qū)時期的調查研究是黨進行科學決策的根本保證,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思想、路線和方法。通過調查研究,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獨具特色的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的思想。顧俊龍和齊永忠(2021)[8]指出統計工作在民主革命中發(fā)揮了為重要政策提供參考、為軍事斗爭服務等重要職能和作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要堅持調查研究和統計數字相結合,通過對統計數字背后的深層原因進行調查了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通過對近現代史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統計調查進行深入分析,認識毛澤東思想賦予了統計調查新的使命和內在動力,使統計調查不斷指導黨的革命實踐,走出了適合不同時期的革命道路。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研究角度上的創(chuàng)新,主要是基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機理和內在邏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進程和統計調查相結合,突出毛澤東思想理論成果的重要性,通過將統計調查研究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相結合,凸顯統計調查在近現代史中的不可替代性。

二、統計調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萌芽形成到實踐探索(1921—1949年)

(一)統計調查在建黨初期的萌芽形成(1921年7月—1927年9月)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調查是曲折性和前進性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以及中國工人運動的蓬勃興起,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意味著以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開啟了黨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篇章,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成果(陳加飛,2021)[9]。此時的共產黨處于年幼時期,對于如何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來指導中國革命實踐這個問題并沒有成熟的答案(裴長洪,2021)[10]。黨在成立之初就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作為初心,但是也出現了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蘇聯經驗和共產國際指示神圣化的錯誤傾向,出現了沒有真正從中國國情和中國實際出發(fā)的錯誤(李捷,2021)[11]。武漢早期黨組織通過對武漢工人階級的統計調查,讓工人群體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對工人階級進行思想動員工作,激發(fā)了工人階級的階級斗爭意識。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通過與工人談話,以及深入工人群體進行調查,了解工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工作條件,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提高工人的理解能力和文化水平,在工人群體中形成一股無形的思想力量,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宣傳以及革命的開展(李勤和李單,2021)[12]。

作為一名在讀師范生,毛澤東在求學期間與同學結伴游學考察,不僅訪問了各個階層的人民,還了解了大量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生活習慣。此時的統計調查沒有理論指導,也沒有形成正式的調查報告,但是通過多次的游學考察和實地調研,毛澤東深切感受到廣大勞動人民的疾苦,體會到工人力量和農民力量的強大。大量的實踐調查使毛澤東意識到要想在中國進行革命斗爭,就必須把握中國的實際國情。1921年建黨初期,作為湘區(qū)工人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毛澤東首先對力量比較集中的安源煤礦進行考察和調研,展開了細致全面的調查了解。通過對擁有一萬多人口的安源大礦區(qū)以及長沙水泥廠等工人數量密集區(qū)開展調查,深入了解工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對其政治和思想狀況做了細致詢問,深刻理解到群眾的需求,這也為工人運動的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礎。毛澤東了解到帝國主義、官僚買辦資本以及封建勢力三者并存使工人們飽嘗壓迫之苦,激起了他對安源工人們的無限同情。1922年夏毛澤東以教書先生的身份來到水口山進行實地調查,他與工人同吃住、同勞動來體驗工人生活的疾苦。1922年年底水口山工人舉行大罷工,毛澤東派人進行詳細考察。在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初期,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作為黨的使命和任務,而深刻認識世界的前提就是從實際出發(fā)能動地改造世界。因此,毛澤東提出了“如果要對客觀實際有著全面、深刻地了解,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社會調查了解各個階級的情況”。

從1920年11月到1927年9月毛澤東對安源進行數次考察,有力地推動了湖南工人運動的開展和壯大,推動了革命力量的興起。經過為期數日與工人們的親切交談、調研,毛澤東撰寫出《水口山工人俱樂部紀實》上報給黨中央(袁衛(wèi)祥,2006)[13]。為了領導工人運動,黨中央還成立了專門的調查機構。1925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了調查統計機構,同時設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會章》(彭道賓,2019)[4]。會章對每次工人運動罷工的情況進行了詳細描述,并且要求工會每月將會員的數量、職業(yè)、罷工數等統計在冊,此外還編制了勞動就業(yè)、失業(yè)等情況統計表(彭道賓,2019)[4]。同時,在1925年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上統計了當時大會的基本情況,包括代表工人人數等,這不僅顯示了工會力量的強大,也進一步彰顯了黨領導工人運動的決心和信心,同時表明通過深入群眾的系統調查,黨在工人運動中已建立起正確領導。在動蕩不安的革命時期,我們黨需要摸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的革命道路,而統計調查能夠引領革命朝著正確方向前行,同時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初次驗證,為黨和國家進行各項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支撐。

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過了陳獨秀起草的《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問題的決議案》,指出在保持中國共產黨獨立性的前提下,同意全體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共兩黨以黨內合作的方式開展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吳敏娜,2014)[14]。中共三大解決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國共合作問題,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民族革命統一戰(zhàn)線,開創(chuàng)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民主革命統一戰(zhàn)線的先河,在中共黨史的發(fā)展歷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意義。由此可知,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一年多的時間里,圓滿解決了國共合作形式這一重要問題,為壯大革命力量、發(fā)動群眾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最初的保持獨立性、拒絕與任何政黨合作到建立起黨內合作的革命統一戰(zhàn)線,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列主義理論運用于中國革命的又一次具體實踐。

1925年1月黨的四大以后,黨的組織迅速發(fā)展壯大,支部建設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實現從宣傳馬克思主義小團體到群眾性政黨的跨越,同時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工農運動、學生運動以及婦女運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chuàng)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也對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影響。1925年春毛澤東因身體過度勞累,不得不回到老家韶山休養(yǎng)。他一邊廣泛接觸人民群眾,一邊進行深入細致調查,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記錄了大量的調查筆記。在與湘潭西鄉(xiāng)的佃農進行交談中了解到中國佃農的生活狀況,寫下了《中國佃農生活舉例》調查報告,這也是被保存下來的毛澤東最早的一篇調查報告。該報告記錄了一個三口之家的佃農戶平日生活中的收支狀況,如養(yǎng)豬、砍柴與茶葉、食鹽等具體消耗以及全年收入情況,最后得出“收支相抵,不足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的結論(彭道賓,2019)[7]。與此同時,毛澤東也察覺到了農民群眾對于革命所具有的強烈渴望以及農村階級對于階級斗爭的重要性。

建黨初期,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力量和理論準備相對來說比較薄弱,缺乏獨立的軍隊和獨立自主的領導權(石露麗,2021)[15]。建黨初期的統計調查機構雖已初具雛形,但是還不具備完整的機構體系,并未形成隸屬于黨內機關的統計調查機構。此時的統計調查工作仍處于初步發(fā)展和萌芽階段,黨內領導人也意識到通過統計調查可以拉近人民群眾和革命政黨之間的距離,充分調動起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積極性,建立起一支革命性、群眾性的政黨,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zhàn)線。在前期大量統計調查工作的積淀中,毛澤東進一步對中國革命對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為進一步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統計調查在蘇維埃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深入運用(1927年8月—1937年7月)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的蘇維埃革命時期又稱為土地革命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面對國內外嚴峻形勢的考驗下,獨立領導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的重要歷史階段,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中央蘇區(qū)調查精神,是中共黨史的重要發(fā)展時期(何友良,2021)[16]。1927年到1934年在國內本本主義盛行的形勢下,毛澤東號召共產黨人到人民群眾中深入調查,多達幾十次,鑄造了“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中央蘇區(qū)精神(彭道賓,2019)[4]。蘇維埃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統計調查為黨制定符合實際國情的方針政策提供了實踐依據,也為發(fā)動人民群眾提供了路徑支撐,最終將“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確立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點。

1927年毛澤東在對湖南進行深入考察之后寫下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系統闡釋了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中心問題——農民同盟軍問題,對農民運動發(fā)展的正確方向進行了表述,指出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吳正海等,2021)[17]。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意識到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革命領袖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fā)確立了土地革命和統一戰(zhàn)線的方針戰(zhàn)略。1927年12月初毛澤東總結多年調查分析經驗,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法,系統總結出《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調查研究報告,對社會各階級進行詳細分析,重點闡述了地主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的革命態(tài)度,充分肯定了農民群眾作為革命的中堅力量和革命道路上最可靠同盟軍的歷史地位(楊現坤和汪勇,2017)[18]。這篇調查研究報告意味著毛澤東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將調查研究活動轉化為理論成果,正確把握了革命的行動方向(戴輝禮,2007)[19]。

在不斷探索救亡圖存的中國革命道路上,毛澤東的調查實踐研究從早期的自發(fā)性慢慢轉變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20世紀30年代在江西瑞金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吸納蘇區(qū)調查精神的重要表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管理國家進行的偉大嘗試(彭道賓,2019)[20]。作為中央蘇區(qū)的領導者,在當時黨內本本主義盛行的困境下,毛澤東號召中國共產黨人“要深入到群眾中,做實踐調查”。此時的毛澤東開始結合當下形勢,從調查研究中吸取養(yǎng)料,逐漸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根本原理,進一步驗證了人民群眾在黨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因此,要進一步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作用,發(fā)揮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這一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通過這幾次的調查整理和分析,展現了毛澤東對實地調查的重視和認可,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問題是建立在中國革命具體實際情況基礎上”這一基本命題,以及統計調查在揭示中國革命任務和力量等問題上的重要性。在大量實證和數據收集基礎上得到的信息,進一步證實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導力量以及發(fā)展方向。《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成為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奠基之作,對中國革命產生了長期的理論指導作用。此時,雖然毛澤東統計調查分析理論的基本原則和實踐方法已經得到了充分又具體的運用,但是暫時還未形成系統的理論。

1933年4月28日由毛澤東等人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委員會發(fā)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委員會訓令》(第十號)規(guī)定:“增設國民經濟部最主要的機關——設計局與調查統計局,將調查統計工作劃分為調查統計局”(黃克富等,2000)[5]。為了加快革命進程,推翻國民黨的統治,毛澤東對部隊內部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了細致調查,他起草了《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的決議,總結了紅軍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以及改進的具體措施,提出了新型軍隊建設的根本原則和具體舉措(彭道賓,2019)[20]。毛澤東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統計調查研究相結合,開展興國調查。興國調查是為了調查了解清楚各階級的具體表現,毛澤東重點解剖了永豐地區(qū),與八位農民家庭進行座談式調查,深入人民群眾,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興國調查進行了為期七天的深入調研,形成了4萬多字的文字材料,詳細記載了各個家庭的收入、糧食產量等,內容豐富且細致入微。這些深入且大量的研究,形成了黨的優(yōu)良傳統和“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科學嚴謹”的調研精神。調查主要采用的是開調查會與討論等形式,毛澤東自己主持并做好記錄,在調查中逐步開展討論式訪談并得出結論。調查會剛開始的時候并不順利,對于未出過遠門的農民而言,初次接觸領導訪問顯得很生澀,始終未敢真正開口。在了解到受訪者性格和身份特性之后,調查者開始營造寬松自在的環(huán)境,首先從簡單輕松、貼近生活的話題入手,逐步揭示自己的調查目的,使八位農民感同身受,逐步消除壓力和局促感。受訪者坦言:“每天的調查會使我感到生動有趣,每天開兩到三次的調查會,就算開至深夜,都不會覺得疲憊?!贝舜握{查研究內容詳實且豐富,獲取了大量關于土地革命中人民生活、生產和土地斗爭的相關資料,對這一時期永豐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情況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1931年調查會進行了一個星期,后因羅坊被敵人攻打而終止。年初在贛州寧都由古柏協助形成了四萬余字的調查,即《興國調查》。通過《興國調查》,毛澤東對階級斗爭狀況以及土地革命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為進一步明確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提供了實踐依據,深刻影響了中國革命的進程。首先,《興國調查》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關于黨的調查文集的重要學術論著。毛澤東深入基層,用謙虛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落實統計調查研究,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具體實踐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對黨的思想和作風產生了積極影響。其次,《興國調查》加深了黨對中國基本國情以及當地農村各階級生活狀況的認識。興國調查后關于貧農和雇農的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同時通過詳細調查制定了有針對性和符合國情的土地革命路線,充分證實了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科學性和正確性,為黨的科學和民主決策提供了實踐依據,為凝聚各方力量推動革命前進提供了科學引領。1934年10月由于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指揮,中共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中央主力被迫實行戰(zhàn)略性轉移進行長征。長征的過程是黨內“左”傾教條主義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相互對立、相互斗爭的過程,是黨獨立自主解決內部問題的外在依據(高鳳林,2007)[21]。長征是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前提,是毛澤東思想理論的實踐基礎。在毛澤東思想所經歷的歷史性轉變中,長征的作用不容忽視,可以說,長征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轉折點(高鳳林,2007)[21]。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國家的領導地位,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楊德山和韓曉青,2011)[22]49。

蘇維埃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奠定了以工農聯盟為核心的基本政治制度,鞏固了人民政權建設,為新中國的成立建立了制度基業(yè)。中央蘇區(qū)統計調查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蘇區(qū)調查精神是統計調查在中國共產黨發(fā)展歷程上的里程碑,通過統計調查實現了人民群眾的發(fā)言權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決策權,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觀察和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是堅持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重要表現,體現了調查統計中“實事求是”的重要理念。

(三)統計調查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實踐總結(1931年9月—1949年9月)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思想逐漸成熟。在1938年召開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重要命題,進一步鞏固了領導地位(宋平明,2020)[23]。1943年王稼祥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民族解放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楊德山和韓曉青,2011)[22]78??谷諔?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應付陜甘寧邊區(qū)的自然災害,實施了一系列抗災減災措施。邊區(qū)政府注重調查研究,對受災地區(qū)的災情進行了專項調查,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決策,如成立賑災機構、組織開展抗災救災工作、多渠道籌集資金、以工代賑等(楊亮亮,2021)[24]。

隨著抗戰(zhàn)形勢日益復雜,毛澤東在1938年9月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鄭重提出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1939年10月毛澤東撰寫了《<共產黨人>發(fā)刊詞》,系統闡述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重大問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標志著毛澤東思想體系的成熟,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提供了理論支持(姜森和劉雁成,2021)[25]。1945年5月毛澤東做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要求全黨高級領導干部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拉開了整風運動的序幕。1942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全國抗日根據地整頓黨的作風建設,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整風運動使黨“真正達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完整統一”(李華文和陳宇翔,2021)[26]。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七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時期非常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會。七大沒有再提及黨員的國籍問題,此時黨員人數已經發(fā)展到121萬,國際國內形勢較為有利,但是面對大好形勢,毛澤東指出“要把估計放在最困難的基礎上,許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毛澤東,1996)[27]。在1945年10月的延安干部會議上,毛澤東又提出“要居安思危,在革命前進的道路上要積極面對困難,向困難作斗爭。世界上沒有直路,要準備走曲折的路,不要貪便宜”(毛澤東,1991)[28]。此時黨的力量已經得到迅速發(fā)展,成為了國內外不可忽視的重要政治力量。同年4月,黨的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肯定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地位,高度評價了毛澤東思想對革命實踐的指導意義。1945年黨的七大深刻總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即黨的路線、武裝斗爭和統一戰(zhàn)線,同時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作為黨的三大作風進行了系統總結和概括,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進一步說明了統計調查在黨的思想確立和完善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不斷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催化劑,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表現。七大的召開為日后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和組織基礎。在中共八大召開之前,黨的隊伍建設存在不容忽視的缺點。黨內同志仍然存在思想問題、組織問題和工作問題,表現為思想上的主觀主義、組織上的宗派主義以及工作上的官僚主義,思想和工作作風問題比較突出。因此中共八大指出,在黨的建設過程中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堅持實事求是和理論聯系實際,貫徹執(zhí)行黨的群眾路線和方針政策,解決執(zhí)政黨當前面臨的問題。在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抗日統一戰(zhàn)線思想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以及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角度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

鑒于土地革命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經驗總結,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醫(yī)療衛(wèi)生問題已經得到很大緩解和改善,尤其是對衛(wèi)生統計工作也采取了相應措施。在1946年6月頒布實施了《關于建立統計報告制度的規(guī)定》,這一規(guī)定對軍隊衛(wèi)生統計工作提出要求,為軍隊醫(yī)療衛(wèi)生體系建設和統計制度體系初步建立提供了良好開端(陳明光,1996)[29]。首先,這一規(guī)定不僅要求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與服務意識,而且強調要設置專人進行衛(wèi)生統計工作;其次,對于藥材和醫(yī)務工作建立了統計報表制度;最后,在衛(wèi)生工作人員的培訓和培養(yǎng)方面頒布了不同等級的衛(wèi)生機關報表,統一了工作人員的職務和工作作風。統計報告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加強是制定一切軍隊措施的根本依據,也有利于對軍隊醫(yī)療衛(wèi)生狀況進行宏觀把控,是統計調查研究的表現形式和相應舉措。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建立起農村革命根據地,形成了武裝奪取政權、開展武裝斗爭、農村包圍城市的新局面,這個時期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成果。

從蘇維埃革命戰(zhàn)爭時期到全民族抗戰(zhàn)時期,再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指揮下,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30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艱苦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30年,是通過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導思想的30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上官酒瑞,2021)[30]。作為中國革命的探索者和領導人,毛澤東在青年時期就重視探索社會的調查研究活動,這是中國革命發(fā)展史的實踐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統計調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探索出了許多新領域和新成果,創(chuàng)新了統計調查研究的做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政治性。統計調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統計調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艱辛探索和全面運用(1949—1978年)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統計調查是艱辛探索的過程。1949年新中國成立,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在《論十大關系》的指引下,《“二五”建議》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第二次表現。盡管在實踐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信心與決心。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從中國實際國情出發(fā),將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根據地建設,就是在全面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完成的。黨和政府通過大規(guī)模走訪根據地人民群眾,了解其生活疾苦與困難,制定出全面、系統、符合實際情況的計劃,真正發(fā)揮了統計調查的基礎性作用。為了緩解我國統計工作分散、混亂的局面,國家統計局開始在中央以及地方設立相關統計機構。1952年12月第二屆全國統計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強調建立“統一領導”的統計機構。1953年1月政務院提出《關于充實統計機構加強統計工作的決定》,表明了國家統計局在統計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目的是建立我國“統一領導”的統計管理體制(郭建軍等,2020)[6]44。

1954年9月毛澤東在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開幕式上指出:“領導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孟軻,2021)[31]在中共八大召開前,毛澤東等黨中央領導人開展了一次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全面和最深入的調查研究,對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劉少奇作為開展調查研究之風的先行者,1955年12月至1956年3月通過開展座談會的形式,聽取不同部門關于目前情況及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的匯報,并記錄下大量的札記。與此同時,毛澤東、朱德、陳云等領導人也分別深入至其他地區(qū)進行實地調查,在聽取部門負責人的匯報過程中對經濟發(fā)展有了基本認識?!墩撌箨P系》是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集體調研后的智慧結晶,是實地考察的重要成果。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國民經濟出現了嚴重困難,發(fā)生了停滯現象。毛澤東意識到現有的思想和意識與許多實際情況并不真正相符。1960年底中共中央起草了關于糾正以“浮夸風”“共產風”“命令風”為首的《糾正“五風”》文件,以“共產風”為重點,進行黨內歪風的糾正和改良。針對不明情況的黨內指示,唯有通過調查研究去深入了解。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和黨的八屆九中全會上,毛澤東正式指出“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同時希望1961年是真正的調查年。希望能通過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實踐調查研究之路,通過采取真正的措施來落實中央的一系列政策”(陳堅等,2021)[32]?!按笈d調查研究之風”提出前后,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同志不斷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轉變調查研究工作方法,為重新整頓黨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會上,黨中央通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強調發(fā)揚黨內實事求是的作風,完善和加強民主集中制,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經驗總結。此次調查研究和相關會議的開展,為形成優(yōu)良傳統作風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推動和加強了黨內民主作風建設。1962年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經過調查研究,真正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制定符合實際和國情的政策,在人民群眾和實踐中加以檢驗?!保ü⒔鸷?,2022)[33]鄧小平站在實踐和真理的角度,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調查研究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以及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成功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良道路。1969年4月召開的中共九大,出席大會的代表有1 512名,代表全黨2200萬黨員。中共九大取消了有關黨員權力的規(guī)定,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對八大黨章進行了修改。中共九大在思想、組織、政治上的指導方針都是完全錯誤的。1966—1969年國家統計局干部陸續(xù)遭到下放,從中央到地方大多數統計機構被撤銷,全國性的綜合統計基本處于中斷狀態(tài)。1970年,周恩來總理做出了“統計工作不能取消”的指示,促使部分統計制度得以恢復,統計工作的開展才有了一點好轉(郭建軍等,2020)[6]29。

1973年8月召開的中共十大,出席會議的代表有1 249名,代表全國2 800多萬黨員,中共十大延續(xù)了中共九大“左”的錯誤指導思想。1977年8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大,出席會議的代表有1 510人,代表全國3 500萬黨員。中共十一大是在“左”傾錯誤得以全面清理的情況下召開的,使得各方面工作得以恢復和整頓。中共十一大是在新舊交織的歷史環(huán)境下召開的,是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的大會,突破性和歷史局限性并存,中國共產黨達到新的團結,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是一次勝利和團結的大會。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黨的政治建設既平穩(wěn)發(fā)展又曲折前行的艱難探索時期。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29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艱辛探索的29年,是經歷了曲折但是仍然取得巨大成就的29年,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經濟基礎的29年。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在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上加強執(zhí)政能力,同時不斷弘揚艱苦奮斗、實事求是的作風,開展反腐倡廉運動。此時的統計調查成為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民進行生產斗爭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黨和政府制定與實施政策的有效依據,特別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之后,統計調查工作成為了編制計劃和檢查計劃最有利的手段,之后的統計調查工作步入了全民參與的新階段(馮國熙等,1960)[34]。

四、結論和建議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以來,無論經歷怎樣的滄桑巨變,都始終不忘初心,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使命,不斷推動中國走向輝煌。

(一)堅持統計調查和客觀實際相結合,積極應對新的變化和挑戰(zhàn)

習近平指出,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是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最佳途徑(王偉光,2019)[3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貫穿黨的發(fā)展歷史全過程,統計調查作為一項重要工具揭示了黨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陀^實際是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考察,了解事物發(fā)展的來龍去脈以及客觀規(guī)律,從而達到研究社會現象和本質的目的(張本剛等,2021)[36]。統計調查工作根據客觀實際情況以及調查對象的具體特征,不斷改進方法。從統計調查的實際出發(fā),加強對統計資料的分析整理與客觀實際相結合非常有必要。從統計調查實際情況和特殊環(huán)境出發(fā),根據調查對象的特征不斷改進統計調查方法是一個長期過程。習近平指出:“摸著石頭過河就是在改革中進行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睂嵺`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習近平,2013)[37]。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不斷升華的理論,統計調查是不斷深入實踐的過程,是加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認識的需要,更是檢驗理論是否正確的核心標準。統計調查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中不斷前進,不斷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縱觀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實踐反復證明,我們黨始終堅持以實際為出發(fā)點,用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武裝全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

(二)堅持統計調查和國情相結合,不斷追求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

習近平指出,在黨的奮斗歷程中之所以能夠不畏艱難險阻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最根本在于黨重視思想建黨和理論強黨(習近平,2017)[38]。同時,習近平認為理論創(chuàng)新是理論強黨的基本根源,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chuàng)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發(fā)展是所有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職責所在(曹洪滔和左海緯,2021)[39]。統計調查作為實踐的一部分,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以及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運用統計調查的方法要把握時代特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推動群眾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不斷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和成功,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不僅僅源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性,也在于指導革命的全局性。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決定了“以人民為中心”是工作重心,黨的發(fā)展歷史也證明了把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工作出發(fā)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政治和經濟發(fā)展,有利于黨各項工作的開展??茖W把握中國國情是探索符合中國革命發(fā)展道路的現實基礎。結合我國時代國情,需要不斷改進統計調查組織機構和組織體系,使統計調查工作規(guī)范化和法制化。結合我國時代國情,需要不斷改進統計調查方法和制度體系,使統計調查方法與時俱進,更好地為我國社會經濟研究提供服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鄧小平提出我國將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導思想,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論斷和重大思想。在不同時期我們黨不斷推動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帶領中華民族迎向光明前景和未來,讓社會主義以更加雄偉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東方。

(三)堅持統計調查和黨史發(fā)展規(guī)律學習相結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信念

習近平指出:“一個國家和民族要繁榮,就要把握和順應世界發(fā)展大勢,否則很容易被歷史所拋棄。”歷史發(fā)展代表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成敗,是前人知識和智慧的凝結。洞悉歷史規(guī)律是黨史發(fā)展的寶貴財富和寶貴經驗,是黨史理論學習的重要支撐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并將其不斷上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百年黨史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歷史的發(fā)展軌跡中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航向駛向成功彼岸,成為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思想保障。牢固樹立科學的發(fā)展觀,深化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習近平指出:“回顧黨的奮斗歷程可以發(fā)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不斷發(fā)展壯大,關鍵在于我們黨始終保持思想上的統一性、意志力的強大性以及行動的協調性、戰(zhàn)斗力的強大性,始終重視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武裝黨的建設?!蓖ㄟ^黨史學習和教育,從黨的非凡歷程中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和實踐性,進一步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凝聚全黨政治力量。在黨史的學習中感悟黨的思想信念,增強用黨的最新思想理論武裝全黨的政治自覺,堅持不懈用黨的最新理論指導實踐,汲取智慧和凝聚力量,肩負起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實踐中建功立業(yè)。

猜你喜歡
中國化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當代陜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新宾| 行唐县| 陇川县| 久治县| 宁津县| 如皋市| 长丰县| 德安县| 彰化市| 堆龙德庆县| 岑溪市| 遂平县| 南江县| 兴城市| 仁怀市| 青岛市| 璧山县| 伊宁县| 尚志市| 砀山县| 南康市| 崇义县| 虎林市| 临城县| 鹤庆县| 渝北区| 宜宾县| 茂名市| 克东县| 和林格尔县| 吴江市| 黄陵县| 大余县| 家居| 江北区| 南昌县| 清镇市| 北宁市| 平度市| 旬阳县| 康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