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元
(1.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2.西安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48)
大學生黨員是同時擁有“大學生”和“共產黨員”雙重身份的特殊群體,他們既是大學生中的先鋒力量,又是高校黨組織與學生聯系的重要橋梁。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是大學生黨員對自身角色定位、行為規(guī)范、權利義務、角色表現的認知、理解與體驗。近年來,中國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帶來的競爭壓力在高校中也普遍存在,追逐“高分”和“就業(yè)難”的現狀使得在當前許多高校中,部分學生將“黨員身份”看作是為了當學生干部和增加就業(yè)機會的砝碼,功利色彩比較濃厚。此外,在基層黨組織進行的入黨培訓和黨員日常教育中,由于教育方法單一和機制的不健全,大學生黨員的黨性教育長期缺乏實效性,個別大學生黨員在面對學業(yè)和就業(yè)壓力時,常常會忘記自己的黨員身份,在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上將自己“趨于平庸”,造成其大學生黨員身份逐漸成為一種“靜態(tài)身份符號”。[1]嚴重影響了大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fā)揮和高?;鶎狱h組織的戰(zhàn)斗力、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新時代對高?;鶎狱h組織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增強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成為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儀式是人類社會古老而普遍的文化現象,從古至今,儀式作為一種社會群體行為存在于任何社會之中并具有價值引領、凝聚群體和文化傳承等社會功能。中國共產黨在其百年奮斗歷程中建構和組織了大量的儀式活動,積累了豐富的儀式教育資源和實踐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儀式在黨內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擔任何種職務、從事何種工作,首先要明白自己是一名在黨旗下宣過誓的共產黨員,要用入黨誓詞約束自己。2019年1月31日,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實施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中指出,堅持和完善重溫入黨誓詞、黨員過“政治生日”等政治儀式,使黨內生活莊重、嚴肅、規(guī)范。對于高校基層黨組織來說,儀式能夠以一種特定的文化形式向黨員宣展其特定的價值追求,通過加強黨員的身份意識、提高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來促進黨組織凝聚力的增強。因此,充分認識儀式在培育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中的價值,將儀式應用于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教育,探索其中的運用策略,不僅可以為高校加強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提供方法指引,還可以為高?;鶎狱h組織具體實施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提供操作化的對策建議,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從人類學的研究來看,儀式是具有一定程式性、可重復性且能夠表達共同價值、信念和意義的象征性人類活動。作為人類行為動作和象征意義的結合體,其教育價值在于“由儀式所塑造或喚起的情感體驗能夠長期凝結在群體和個體的內心深處,既能讓參與者反復回味和再體驗,又能延續(xù)并作為一種源動力固定下來?!保?]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儀式不僅承擔著傳播核心價值觀念、主流意識形態(tài)等精神層面的教育作用,還與其在行為層面的文化傳承、整合與實踐功能相輔相成。同時,作為一種獨具感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儀式中的“情境”設置和“共情”作用能夠發(fā)揮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功能,觸及受教育者的靈魂,從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首先,儀式的象征性能夠喚起參與者的共同記憶。象征性是儀式最主要的特點,通過儀式符號,抽象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能夠通過可觀可感的途徑得以展現,在此過程中,歷史在一定程度上被重現和重構,從而喚起參與者的共同記憶,增強參與者對歷史的理解。如入黨宣誓、重溫入黨誓詞等政治儀式能夠使大學生黨員銘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忘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而激勵他們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接續(xù)奮斗的信念和信心。
其次,儀式的形式性能夠激發(fā)參與者的情感共鳴。在行為特征上,儀式是一種具體的實踐活動,一個完整的儀式需要在特定的場域中展開,在流動的時間中表達。儀式包括了一系列構成要素、行為環(huán)節(jié)和運作流程,有著較為嚴格的形式要求。儀式特有的形式性可以迅速而直觀地讓參與者體察儀式傳遞的信息,通過個體的觀察、模仿和身臨其境,通過在場其他人的言行以及現場氣氛來喚起參與者相似的內心情感從而實現教育目的。如重走長征路、緬懷革命先烈等紀念儀式通過情感的共鳴和精神洗禮,能夠激發(fā)大學生黨員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情,進而催人奮進,明白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
最后,儀式具有隱性教育作用。儀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和方法,通過教育主體與受教育主體的共同參與,能夠在教育主體和受教育主體雙方內部以及相互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價值互滲、情感共融、行為強化等環(huán)節(jié),最終實現并穩(wěn)固既定的教育目標。青年大學生易于被情境感染,情境中形成的情緒和思維方式也易于深刻烙印于大學生意識之中,從而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實踐,達到知行合一。
在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大學生黨員的黨性教育中,從理論教育到實踐教育,從先進典型激勵到日常行為感染,都有不同類型的儀式參與其中,但由于缺乏理論認識和總結,大多教育者并沒有意識到儀式在大學生黨員身份教育中的重要性。鑒于此,筆者將在下文中對可應用于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教育的具體儀式類型進行分析和闡釋。
身份意識也可稱為身份認知,是個體對于自身身份及背后的價值與含義的認識總和,包含消極或積極的意識與情感,時刻影響著個體的行為與表達。[3]以黨的建設基本要求來看,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黨員的身份認知可分為依次遞進的三個境界與層次,即認同、自覺、自信。[4]根據共產黨員身份認知的三層遞進關系以及當今高校儀式、大學生黨員教育的內在特征,筆者認為,應用于當前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教育的儀式類型主要分為:入黨儀式、紀念儀式、表彰儀式以及組織生活儀式等四類。由于人類的認知包括自我認知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隨實踐的變化發(fā)展而不斷深化。大學生黨員身份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化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在實際操作層面,這四類儀式類型并不是相互獨立和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相滲透共同發(fā)揮作用的。
法國社會學家范·蓋內普(Gennep)認為世俗世界與神圣世界之間不存在兼容,必須要經過一個中間階段,正如“在任何社會中,個體生活都是從一個年齡到另一個年齡、從一個職業(yè)到另一個職業(yè)的過渡”。這種過渡必然要經歷一個過渡性的中間階段或是“地域”,而這個“中間階段或地域”正是儀式的過程。[5]蓋內普的儀式理論對后續(xù)的儀式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他開創(chuàng)性地用儀式過程來分析人在生命過程及其社會化進程中思維的變化,由于人在其社會化進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總會被賦予不同的權利和義務,承擔不同的社會角色,因此,蓋氏的理論實際上是對人在其社會化進程中實現角色、地位、狀態(tài)等轉變的“合理化”問題做出了回答,人的社會性身份的獲得并不是當一個人達到某一個年齡段的時候就會自然具備,而是需要經過“通過儀式”方能被賦予。
無產階級政黨誕生之初就非常重視黨員入黨宣誓儀式。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代表大會制定了《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其中就對入盟者的入盟宣誓儀式及其誓詞進行了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的入黨儀式在革命和社會的變革中逐步完善,已成為黨員培養(yǎng)和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首次正式在黨章中將入黨宣誓儀式規(guī)定為入黨的必要程序。入黨儀式可被看作是個人獲得黨員身份的“通過儀式”,通過入黨儀式,個人正式建立了和黨組織的關系,獲取了其社會化進程中最重要的政治身份,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在入黨儀式中,黨組織將對大學生黨員身份的期望和要求,凝練為入黨誓詞,大學生通過宣誓,表達對黨組織忠誠的承諾。此外,儀式現場中黨旗、誓詞、《國際歌》等儀式符號的參與,能夠迅速在大學生黨員內心升華起一直為之向往的神圣的政治情感,在信仰的建構中,大學生完成其從“普通學生”到“中國共產黨黨員”身份的轉變。組織行為學認為,人們接受組織的影響,要經歷由淺入深的三個階段即:交換、敬重、內在化。只有在內化階段才達到了組織的目標和價值觀與個體的目標和價值觀的高度統(tǒng)一。[6]入黨儀式中莊嚴而神圣的情境設置,使大學生在確立黨員身份的同時,還將自己對“共產黨員”這一身份的認同及行為模式迅速內化為自身的角色素質,并在儀式后外化為一定的角色行為,讓黨員身份的“確認感”真正成為“歸屬感”得以固化。而這一系列內化和外化過程,都是在入黨儀式中得以實現的。
黨的十八大以后,在中國共產黨開展的歷次主題教育活動中,都加上了重溫入黨誓詞的環(huán)節(jié),其意義就在于通過入黨儀式的反復操演再次確認或“喚醒”黨員對自身身份意識的歸屬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黨員自我提醒。
紀念儀式是一種內涵豐富、寓意深刻的公共政治儀式,這一類儀式通常是由“政黨和政府等最具政治權力的行為體,在程序、時間和空間上遵循與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規(guī)則,借助具有豐富象征意義的事物和行為,對參與者的政治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等產生巨大的影響力。”[7]從社會學觀點來看,社會思想本質上必然是一種記憶,它的全部內容僅有集體回憶或記憶構成。[8]集體記憶既是人們樹立共同信仰的根源所在,也是人們獲得身份認同的重要依托,法國社會學家愛彌兒·涂爾干(Emile Durkheim)認為,共同信仰起源于集體聚集的儀式活動,正是在儀式活動中,個人能感受到一種來自集體的情感和力量,從而給個人提供精神價值和道德方向。[9]而儀式作為一種社會集體行為,通過身體實踐可以達到一種最為深刻的集體記憶效果。因此,紀念儀式是在特定時空中通過身體實踐喚醒并延續(xù)集體記憶的重要活動。
紀念儀式以始終代表民族、國家和人民共同信仰的象征體系將過去和現在聯結,通過“復活”歷史記憶、激發(fā)集體情感從而有力地推進社會認同的建構。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黨自誕生之始就建構起了代表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象征符號,如“無產階級”“人民”“共產主義”“革命烈士”等,這些符號在儀式實踐中被賦予了歷史與政治的崇高性,并通過儀式的反復操演在大眾心中建構起合法性認同。
大學生黨員是青年學生中具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群體,是黨員隊伍中思想活躍、創(chuàng)造力強、富有朝氣的群體,“中國共產黨黨員”這一身份是體現這一群體先進性的標志性符號,而這一身份的獲得又是建立在他們接受并擁有共同的信仰和價值認同基礎之上的。因此,大學生黨員不同程度上的信仰缺失、認同淡化都會造成其黨員身份意識的減弱,這也是目前大學生黨員先進模范作用發(fā)揮不明顯的重要原因。紀念儀式在培育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中的有效開展能夠使這一群體不約而同產生信仰的“共鳴”,這種來自個體情感的“共鳴”使每一個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同時也產生更加強烈的身份認同。因此,加強大學生黨員紀念儀式教育,能夠增加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的信賴、信念和信心,對于強化大學生黨員的身份意識,堅定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表彰儀式是對一定組織成員中的榜樣人物、先進集體以及典型事件進行表彰的慶典類儀式活動。通過表彰大會、頒獎典禮、事跡宣講等儀式樹立成員中的“榜樣”力量能夠增進認同,提升成員的自豪感,同時也能更為有效地促進其他成員反省自身行為,模仿、學習典型,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先進典型教育是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而儀式則是有效實施先進典型教育的重要載體。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程中,黨的歷代領導人都非常重視先進典型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先進典型教育的重要思想,如毛澤東曾代表黨中央稱贊全國所有的戰(zhàn)斗英雄和勞動模范,稱他們“是全中華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動各方面人民事業(yè)勝利前進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聯系廣大群眾的橋梁”[10]。并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深情地說過:“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p>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媒的高效應用使社會中的榜樣人物能夠更廣泛的被人們關注和聚焦。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了隆重表彰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為黨和人民事業(yè)一輩子孜孜以求、默默奉獻、貢獻突出、品德高尚的功勛模范黨員,激勵全黨堅守初心使命、忠誠干凈擔當,中共中央在“七一”前夕舉行了隆重的“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儀式中,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七一勛章”獲得者頒授勛章并發(fā)表了重要講話。莊嚴的儀式和“七一勛章”獲得者感人的事跡,通過媒體的直播讓全國數千萬名大學生特別是大學生黨員備受震撼,在觀看儀式的過程中產生了強烈的身份認同和自豪感,并自覺將“理想信念”“踐行宗旨”“拼搏奉獻”“廉潔奉公”等價值觀念融入到自身的思想和行動中。
此外,樹立“身邊榜樣”也是先進典型教育的有效途徑,在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的培育中,通過各類表彰儀式樹立大學生黨員先鋒模范,宣傳優(yōu)秀大學生黨員典型事跡,優(yōu)化“校園政治”參與平臺,讓大學生更加真實的感受到黨員身份的自我價值實現,能夠增加對黨員身份帶來的“獲得感”或“自豪感”的正向判斷,從而逐漸建立起堅定而清晰的自我身份認知。
開展嚴肅認真的組織生活,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也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鮮明標志。在長期實踐中,我們黨堅持把開展嚴肅認真的組織生活作為黨建基礎工程來抓,形成了以“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民主評議黨員等為主要內容和形式的黨內組織生活制度規(guī)范。[11]組織生活在高校各級黨組織建設中是最基本、最經常的內容和形式,因此,組織生活儀式是大學生黨員接受黨內生活教育最普遍最常見的儀式類型,如“三會一課”相關儀式、黨課開班儀式、黨日活動和實踐活動儀式等??梢哉f,這一類儀式幾乎涵括在所有的黨內組織生活制度規(guī)范之中,因此,相比前三類儀式形式,組織生活儀式是最能表現“儀式感”的儀式類型。
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Colins)著名的“互動儀式鏈”理論認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交談,盡管看上去平淡無奇,但都承載著無意識的社會意義……”[12]因而,人與人之間的每一次面對面互動,都是一種由互動參與者在共有信仰下所實踐的“自然儀式”?!白匀粌x式”能夠在“強烈地覺知到彼此意識”的前提下,不斷強化言語、體勢語以及情感的“節(jié)奏連帶”,由此激發(fā)出“繼續(xù)提高其相互參與的主體性。”[13]按照柯林斯的觀點,日常生活中人們所具有的“儀式感”意識和“儀式化”行為能夠更好地提高群體間的情感共振頻率,促進相互了解,使得每個人都能夠參與到他人的思想和價值追求中去,從而促進個人的身份認同和群體團結。
因此,增強黨組織生活中的“儀式感”,能夠“潛移默化”地不斷地將黨組織生活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黨員行為規(guī)范傳遞給大學生黨員,通過在日常中不斷強化大學生黨員的身份意識認同,使大學生黨員的“黨員身份”得以凸顯,身份效用被放大,從而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和榜樣示范作用,吸引、引領其他大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此外,豐富黨組織生活儀式還能克服黨內組織生活平淡化、形式化等傾向,對于加強大學生黨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教育,增強其“使命感”,切實保持高校學生黨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與群眾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鶎狱h組織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是連接學校黨委和各基層黨支部的橋梁,肩負著師生黨員教育、管理和發(fā)展的重要職責。加強新時代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教育是高?;鶎狱h組織建設的基礎性工作,當代大學生成長在多種價值觀交互碰撞的社會環(huán)境中,其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等基本價值觀也隨之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一趨勢給新時代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培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新形勢下,如何用好儀式這一載體,增強儀式的教育實效性,切實提高基層黨組織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是高?;鶎狱h組織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結合儀式的豐富內涵和高?;鶎狱h組織建設實際,現提出以下優(yōu)化策略。
儀式內容是儀式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內容是核心,儀式是形式,二者不可偏廢。立足當前在高?;鶎狱h組織建設中,儀式應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內容陳舊、不能與時俱進等現實問題,一是要結合新時代、新思想和新要求對傳統(tǒng)的一些儀式內容進行完善,如將大學生“四史”教育融入紀念儀式中,精準凝練儀式內容和價值內涵,提高儀式的教育實效性。二是要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儀式的融合內嵌,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入和理論的不斷豐富,“科學的理論”和“豐富的事實”結合儀式感的“實體化”特點,能夠做到“透徹說理”,從而不斷激發(fā)大學生黨員的政治認同,喚醒其身份意識感知。三是加入大學精神、大學文化的內容,提升師生共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潛移默化地增強黨建的生命力、號召力和內驅力。
儀式之所以能夠在人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儀式程序的嚴肅性和規(guī)范性。因此,要完善儀式對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培育的助力,一是要通過制度化建設,逐步實現高?;鶎狱h組織儀式的規(guī)范化,強化各級黨組織對儀式活動的制度保障建設。二是組織者要精心設計組織相關儀式,讓基層師生黨員更廣泛的參與,從而使大學生黨員真正意識到“我”是“黨”的一員。三是要順應時代新媒體技術的變化,創(chuàng)新符合新時代思想內涵的儀式形式,使儀式過程更符合時代特點,更貼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生活和情感。
人類的任何儀式都兼具詩性與政治性。[14]其政治性在于儀式總是在一定的目的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影響下,又以隱性、漸進的方式影響著社會結構與秩序。詩性是指儀式能夠在特定場域中創(chuàng)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象,也就是儀式所獨具的感染性特征。只有通過對儀式參與者的感染觸動才能有效提升其價值內化,從而達到靈魂塑造的目的。因此,在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的培育中,一是要尊重大學生黨員主體地位,了解其價值需求,才能找準切入點,使儀式具有感染力,形成凝聚力。二是要完善儀式情境,注重儀式的藝術化表達,充分運用儀式內含的多種要素和符號,以藝術性的方式打動人心,能夠極大地增強儀式的感染性。三是在新時代,更要注重利用好新媒體力量,用宣傳的厚度深度促進傳播廣度,“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不斷喚醒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從而充分發(fā)揮大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