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看杜甫對道家的態(tài)度

2022-03-17 08:42:30趙谞鵬
關鍵詞:玄宗道家老子

趙谞鵬

(西北大學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唐玄宗天寶八載(公元749年)閏六月,玄宗親臨洛陽太清宮拜謁老子像并上尊號,命吳道子作《五圣圖》。當年冬天,杜甫由長安至洛陽,寫下《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1]26。關于該詩的主題思想,學界多有考證闡發(fā),但并無定論,筆者在前人成果基礎上對此詩的主旨略作發(fā)覆,并據(jù)此分析杜甫對道家的態(tài)度。

一、關于《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主旨的幾種主要說法

關于杜甫《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的創(chuàng)作主旨歷來有不同說法,主要分為諷刺說、歌頌說、諷頌參半說三種。

(一)諷刺說

持該說法者認為杜甫雖然在詩中描寫了玄元皇帝廟宏偉的景象,頌揚了玄宗對老子的崇奉,但平實的敘寫中實際蘊含了杜甫對皇帝過分崇奉道教的諷刺,規(guī)勸玄宗愛惜民力,展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心態(tài)。

南宋張戒認為,李唐皇室追認老子為遠祖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高貴的統(tǒng)緒,但老子家世史書未載,這一行為“不足以為榮而是足以貽世笑”,因此杜甫寫下“世家遺舊史”。玄宗在老子廟施行宗廟禮節(jié),并命吳道子畫“五圣”“千官”于此,實際是沒有意義的過分崇奉。老子是主張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所以杜甫寫下“谷神如不死,養(yǎng)拙更何鄉(xiāng)”的詩句以諷刺和規(guī)勸玄宗[2]15。

清人盧世?認為杜甫以本朝臣子身份譏刺玄宗妄認遠祖,“作語正難”,故不得不“以賓代主,避實擊虛”,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用心良苦,意蘊深遠含蓄[3]。

清初錢謙益在宋人基礎上明確提出《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為諷刺玄宗過分崇道而作,每句都蘊含諷意:“‘配極’四句言玄元廟用宗廟之禮,為不經(jīng)也?!掏摺木?,譏其宮殿踰制也?!兰疫z舊史’謂《史記》不列于世家,開元中敕升為列傳之首,然不能升之于世家,蓋微詞也。‘道德付今王’謂玄宗親注《道德經(jīng)》及置崇玄學,然未必知道德之意,亦微詞也?!嬍帧韵?,記吳生畫圖,冕旒旌旆,炫耀耳目,為近于兒戲也。《老子》五千言,其要在清靜無為,理國立身。是故身退則周衰,經(jīng)傳而漢盛。即令不死,亦當藏名養(yǎng)拙。安肯憑人降形,為妖為神,以博世主之崇奉也?‘身退’以下四句,一篇諷諭之意,總見于此?!盵4]278錢氏曾在崇禎六年(1633年)為盧氏《杜詩胥鈔》作序,其觀點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盧氏的影響。

清人張溍持相似觀點,認為唐代對老子的過分崇奉“殊覺無謂”,但杜甫顧及臣子身份難以明言,所以通過對壁畫的重點描寫和最后一聯(lián)委婉地寄寓了諷意,用筆巧妙,“令人讀來不覺”[5]42。

清人文廷式同樣認為杜甫此詩蘊含諷刺意味。他結(jié)合史實指出詩中最后兩句含有很深的諷刺意味,并認為詩題使用“玄元廟”而不使用玄宗已下詔改稱的“太上玄元皇帝宮”,正是杜甫運用“春秋筆法”的明證[6]。

現(xiàn)代學者馮至通過敘述杜甫的生平行跡表達了對此詩的觀點,認為詩人“對于玄宗過分地推崇道教表示不滿”[7]23。

主張“諷刺說”的以上各家重點解讀的詩句各不相同,但基本都著重強調(diào)了杜甫在華麗詞藻中蘊含的譏刺意味,認為杜甫在委婉地表達勸諷之意。

(二)歌頌說

持該說者認為杜甫創(chuàng)作此詩是平鋪直敘,用華麗的詞藻描寫了玄元皇帝廟的壯麗輝煌景象,表達了杜甫對廟中景象的欣賞和對老子功德的歌頌。通篇皆是平實敘寫,全無譏諷之意。

清初毛先舒反駁錢氏觀點,認為杜甫一向“以忠厚為心”,即使規(guī)勸也會采取如《洞房》《千秋節(jié)有感二首》那樣的含蓄溫和的方式。同時指出李唐皇室崇奉老子由來已久,杜甫以當朝臣子身份謁廟,理應心懷嚴肅崇敬而不會有諷刺。毛氏又指出杜甫在天寶十載(公元751年)正月曾獻《三大禮賦》,以華麗的詞藻描寫和贊頌了太清宮,“若先刺后頌,不應自相矛盾若此?!睏顐悓γf大加贊許,稱“可一空前說”[1]28。

清人黃生指出唐代詩人受當時社會風氣影響多喜歡在詩中書寫和道家相關的內(nèi)容,杜甫的許多詩作都體現(xiàn)出了他對佛道思想的興趣和熱忱。《三大禮賦》中的《太清宮賦》更是直接描寫了長安老子廟的盛大景象。他認為持“諷刺說”的諸家觀點均為臆測而并非詩人本意[8]392。

郭沫若認為杜甫此詩與之后的《朝獻太清宮賦》互為表里,是詩人懷著莊重崇敬的心情精心創(chuàng)作的作品,全詩充滿了對玄宗和老子的贊頌,全無譏諷之意。他批駁了“諷刺說”,認為這是對杜甫的有意回護,進而認為杜甫對道家的信仰十分虔誠[9]207-209。

總之,持“歌頌說”觀點的諸家學者多認為持“諷刺說”的諸家對詩句進行了過多的穿鑿附會,本意是回護杜甫,顯示其儒家思想堅定純粹,不想反而恰使其有失忠厚含蓄。有些學者則進一步認為杜甫可能并非一個純粹的儒家學者①筆者按,相關著作如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年版),論文如徐希平《杜甫與道家及道教關系再探討——兼與鐘來茵先生商榷》(《杜甫研究學刊》1999年第2期)、高衛(wèi)國《淺析杜甫信奉道教的原因》(《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2期)等,可參看。。

(三)諷頌參半說

還有部分注家雖承認《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中存在規(guī)諷的意味,但認為整首詩主要還是意在歌頌。持論者主要以浦起龍為代表,也有部分現(xiàn)代學者認同這一觀點,他們認為此詩以贊頌為主,只是委婉地蘊含著諷刺。

清人浦起龍認為整首詩“字字典重,句句高華。據(jù)事直書,不參議論,純是頌體”,同時也指出詩句中確實蘊含有介于頌嘆和譏刺之間的模糊的意味。他批駁了錢謙益認為此詩全是諷刺的解讀,認為杜甫以臣子身份寫“朝廷鉅典”,只可采用寓諷于頌的方式,全詩“讀去毫無圭角,所以為佳”[10]689-690。

現(xiàn)代學者陳貽焮贊同這一觀點,他先反駁了毛先舒的觀點,認為不可根據(jù)杜甫之后作有《三大禮賦》而認為杜甫絕不可能“先刺后頌”。他進而認為不管杜甫創(chuàng)作此詩的主觀意圖如何,《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確實達到了詠嘆之間蘊含諷意的客觀效果,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11]165-166。

以上學者雖然看到了詩中的諷刺之意,但仍然將此詩總體解讀為一首頌詩,大抵因為他們在詮釋《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時本著文學本位的原則,著重從文學藝術的角度進行分析,同時過多注意了杜甫的臣子身份,認為杜甫時刻秉持“溫柔敦厚”的思想,不太可能直接對玄宗提出諷刺和批評。由于杜甫憂國憂民的心態(tài)及杜詩具有的“詩史”性質(zhì),我們需要結(jié)合唐代史實發(fā)掘出詩中杜甫隱微的心意。

二、對《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關鍵詩句的分析

歷代注家對《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的理解之所以出現(xiàn)歧義,主要是對詩中某些關鍵句子的理解存在差異。

(一)仙李盤根大,猗蘭奕葉光。世家遺舊史,道德付今王

此聯(lián)看似鋪寫史實,實寓有強烈的諷意。據(jù)史載,玄宗對包括老子在內(nèi)的道教諸子極盡尊崇。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命兩京及諸州置老子廟。開元二十九年四月,于京都得老子玉像,置于興慶宮。五月,命官府畫老子像,分布天下。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二月,詔令《史記·古今人表》中將老子升入上圣。三月,追尊莊、文、列、庚桑子為真人。九月,詔令各地玄元廟改稱太上玄元廟。天寶二年正月,追尊老子為大圣祖玄元皇帝。三月,詔令兩京老子廟改稱太清、太微宮,各地稱紫極宮,廟內(nèi)立老子、玄宗石像,追尊老子父母為先天太皇太后。天寶四載(公元745年)四月,詔令“每于太清宮行禮,官宜改用朝服,兼停祝版”[12]1372。在老子廟施行朝堂禮儀。七月,詔令改正典籍中老子、莊子舊號。十二月,造老子玉像①杜甫《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作于天寶八載冬,故本文僅整理天寶八載前玄宗的崇道史實。。值得注意的是,玄宗在尊禮老子過程中屢次強調(diào)老子的“先祖”身份。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玄宗下詔頌揚老子功德:“雖乘時御氣,既超升于上清;而儲祉發(fā)祥,每孚祐于來裔,祚我寶運,格于皇天。爰自創(chuàng)業(yè),迨于茲歲,頻彰嘉貺,屢睹真容。使夫天清地寧,物阜人庶,六氣時若,四夷來王,皆圣祖之感,至道之應也。”[12]1380又追尊涼武昭王為李氏遠祖,并多次下詔強調(diào)自周至唐李氏悠久的歷史。此外,玄宗還將老子、莊子升為《史記》列傳之首,對道教極盡尊崇。而當年老子未被采入《史記》世家,其世系傳承也不見于后世史書?;适覙O度尊崇老子,原因卻僅是毫無根據(jù)的世系傳承,詩人的諷刺之意不言自明。另外,玄宗對《道德經(jīng)》十分重視。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在景龍觀立石柱,命道士司馬承禎于上書《道德經(jīng)》。開元十年,命兩京及諸州置老子廟和崇玄學,學生學習《道德經(jīng)》和《莊》《列》《文》諸經(jīng)并按明經(jīng)諸生參加科舉。開元十八年,命集賢院學士在宮內(nèi)講讀《道德經(jīng)》,后遂為定制。開元二十年,詔令各家存藏《道德經(jīng)》并增加科舉考試中《道德經(jīng)》論策數(shù)量。開元二十三年,親注《道德經(jīng)》并修《疏義》,頒示天下。并下詔訪求通道教諸經(jīng)者。九月,親試崇玄學生員。四月,詔令“天下應舉,除崇玄學士外,自余所試《道德經(jīng)》宜并?!涞澜?jīng)為上經(jīng),德經(jīng)為下經(jīng)”[12]1128。使《道德經(jīng)》成為獨立科目,地位得到了提升。改兩京崇玄學為崇玄館。將《道德經(jīng)》列在諸經(jīng)之首,《莊子》等書不列在子部。閏六月,令崇玄館繕寫道經(jīng),分送各地并命當?shù)氐烙^講誦。此外,玄宗還多次表示遵行道教以治國理政,但如此窮奢極欲顯然有悖于清靜無為的思想。詩人通過平實鋪寫中的矛盾委婉地表示了諷刺。所以,部分學者認為杜甫只是簡單地敘述史實的觀點不確,而認為該句為杜甫譴責司馬遷,希望將老子移入世家則更屬無稽之談。

(二)五圣聯(lián)龍袞,千官列雁行

洛陽太微宮墻壁上吳道子所作《五圣圖》壁畫,杜甫使用了大量的筆墨對其進行描寫。錢謙益認為杜甫對壁畫的描寫雖極盡華美,但恰巧反襯出這一場面“近于兒戲”,金圣嘆也認為畫中“君臣無分,并為老子所隸”,同時指出畫中“冕旒”為“深坐九重之上”之意,而“旌旆”則含有“遠行之勢”,既要表達對老子的崇敬,又要區(qū)分君臣身份,本意是表示尊崇,不想恰恰顯得“一片無理”[13]637。郭沫若聯(lián)系前文認為杜甫此句是在贊揚吳道子水平高超,并進而表示對老子功德的頌揚。陳貽焮則認為“杜甫早年在江寧見到瓦棺寺顧愷之維摩詰變相到老記憶猶新。這次他看到了當代藝術大師吳道子的五圣圖……備加贊賞,又特意加注點明,可見他對壁畫藝術的喜愛”[11]167。

考此句原注曰:“廟有吳道子畫《五圣圖》?!绷砜雕墶秳≌勪洝份d:“玄元觀壁上有吳道子畫五圣真容及老子化胡經(jīng)事,丹青絕妙,古今無比。”吳氏此畫確堪稱道。但杜詩特意突出畫作中君臣同列、冕旒旌旆之類的矛盾之處,是十分值得玩味的。玄宗為了表示對道教的尊崇,不顧皇帝身份,甚至不惜使前代五位君王均成為老子的侍從,全然忘記了李氏得到天下是因為高祖太宗的文治武功而將其全部歸功于虛無縹緲的所謂遠祖現(xiàn)世降下的祥瑞,這本身就是極其荒謬的。有學者認為果有諷意也當是吳道子所為,并指出吳氏類似畫作并無諷意,進而認為此句亦無諷意[14]6。吳道子奉敕作畫,可能確實未含褒貶。但杜甫滿懷對國計民生的憂慮,是希望玄宗不要窮奢極欲、過分崇道的,而由于涉及皇帝的喜好,他又不得不顧及臣子的身份,所以只能巧妙地利用壁畫委婉地表達諷勸之意。陳著觀點應是據(jù)《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中“顧愷丹青列,頭陀琬琰鐫”兩句而言,此詩作于大歷二年,詩人身遭亂離,客居夔州,欲東歸而不得,悲戚愁苦。有注者認為詩人欲學佛以自遣[15]1715,此說或可再作考察,但至少可以肯定杜甫寫下此二句并不單純是因為對壁畫的喜愛。另外,杜甫天寶八載身處長安,間至洛陽,之后經(jīng)歷安史叛亂,顛沛流離,創(chuàng)作心態(tài)已發(fā)生變化,不可簡單地據(jù)此二句分析詩人在《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中所要表達的思想。

(三)谷神如不死,養(yǎng)拙更何鄉(xiāng)

這是全詩最受爭議的兩句。前句典出《老子》:“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痹娙耸褂谩肮壬瘛贝咐献印v代注家對此二句多有不同的解釋。錢謙益認為這句表面看似單純使用道家典故的描寫,其實暗含詩人對皇帝的規(guī)勸。老子之道在于使人清靜無為,漢代文景二帝遵行其道,垂拱而治,國家因此富強。即使老子長生不死,也會養(yǎng)拙名山,不會屢次降臨人間,接受人間崇奉而勞民傷財?shù)?。?jù)史載,自唐高祖太原起兵開始,老子多次降臨人間,屢降祥瑞。天寶八載,有人稱于太白山見到老子降世,“云有玉板石記,符圣上長生久視。”玄宗遣使前往,在山洞中發(fā)現(xiàn)老子之玉板,于是上老子尊號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閏六月,玄宗親謁洛陽老子廟,并加高祖至睿宗五帝“大圣”謚,命吳道子在廟中墻壁上畫《五圣圖》和《老子化胡經(jīng)》故事,極盡尊崇。杜甫從國計民生的角度出發(fā),勸諫玄宗不可因統(tǒng)治的需要而過分崇道勞民傷財。清人何焯持相似觀點,認為杜甫通過鋪敘史實對比漢代的“善用其術”和唐代的“徒侈其奉”,委婉地傳達了諷意[16]1081-1082。而宋代趙次公認為杜甫通過周漢兩代對比贊揚了老子的功德,并通過最后兩句詩表示自己要遵行老子的學說。他進而解釋此句中“鄉(xiāng)”為“道德之鄉(xiāng),與‘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之‘鄉(xiāng)’同義”[17]。明代王嗣奭作出了類似的解釋:“公欲用其道以自修也?!盵18]12清人張遠在《杜詩會粹》中對錢氏的觀點提出了反對:“公因謁玄元廟而思導引之術,如曰……同他作諷刺,甚謬。”[19]29郭沫若將“如不死”中的“如”解釋為“祭神如神在”即“仿佛”的意思,進而認為杜甫虔誠地信仰道教[9]208。

杜甫之意是如錢氏所說委婉勸諷,還是畢恭畢敬地贊頌老子,抑或是其他復雜的感情,首先需要對聯(lián)中的幾個詞語作出解讀。諸家學者對“如”多有不同的解釋,“如”在古代既能表示“仿佛”,又能表示“如果”。在表示“如果”時,通常表示假設。天寶初年,國家雖然仍十分繁榮,但衰相已現(xiàn)。李林甫屢興冤獄,安祿山擁兵自重,奚、契丹先后反叛,吐蕃、回紇數(shù)次侵擾,但玄宗仍驕傲自滿,窮奢極欲,極大耗費國家的財力,另外,他以皇帝身份大力推崇道教,引導了社會潮流,“大臣諛,小臣欺……小人孰不欲為奸罔哉?”[20]129杜甫敏銳地感知到了變化,也看清了統(tǒng)治者過分崇道崇老的弊端。但對于皇帝的荒唐行徑,杜甫只能巧妙地運用假設的方式委婉勸諫。還有“何鄉(xiāng)”,有些學者將之解釋為《莊子》“無何有之鄉(xiāng)”之典,進而認為杜甫在全詩中大量使用道家典故并表現(xiàn)出對老子功德的頌揚,應受到了道家思想較深的影響。據(jù)筆者查考,杜詩中使用“何鄉(xiāng)”一詞共有四處。除此詩外,其余三處是:

何鄉(xiāng)①此處“何鄉(xiāng)”意為天下無安身之所,表達了詩人的愁苦與悲哀。仍是“哪里”的引申義而并非《莊子》中典故。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垂老別》)[1]224

客從何鄉(xiāng)來?佇立久吁怪。(《病柏》)[1]369-370

暮棲何鄉(xiāng)樹?驊騮事天子。(《送高司直尋封閬中》)[1]888

這些詩句中的“何鄉(xiāng)”均表示“哪里”之意,可知杜甫使用此詞的習慣為使用詞語本意。此外,諸家注本多在此句“鄉(xiāng)”字后有“一作方”的小注,而“何方”恰為“哪里”之意。故杜甫在《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應并未使用此詞匯的典故含義而僅使用了本意。

此外,需結(jié)合杜甫遭際考察詩人此時的心境。杜甫早年求官經(jīng)歷頗為坎坷。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詩人赴長安應舉,不第,遂離京漫游齊趙。天寶五載(公元746年),杜甫返回長安。次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詣京就選,李林甫素忌文學之士,令尚書省復試,無一人及第。杜甫應詔而退,留居長安。此后,杜甫曾多次向權貴投贈詩文,又曾直接向朝廷獻賦,試圖通過其他途徑進入仕途,但均無果。詩人早年的樂觀逐漸變?yōu)閼崙砍羁?,詩作中的浪漫色彩也逐漸減少。如天寶初年所作《飲中八仙歌》看似以浪漫筆調(diào)描寫了李白等“八仙”的醉態(tài),而實際上則是“詩人以一雙醒眼看八個醉人”,表現(xiàn)了他“錯愕和悵惋的心情”,并已含有一定的現(xiàn)實主義思想[21]115。此后詩人多有反映現(xiàn)實主義思想的詩作,如約作于天寶十載的《兵車行》、作于天寶十一載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等。詩人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逐漸發(fā)生了變化,詩作中蘊含的對國家前途的憂慮越發(fā)強烈。在《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中,杜甫冷靜地認清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從國計民生的角度出發(fā),懷著憂國憂民的心情,對玄宗過分崇道進行了諷刺和規(guī)勸。而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詩中使用了較多的道家典故,可以看出他對道家典故是十分熟悉的。詩人對道家的態(tài)度究竟如何,需結(jié)合其他詩作進一步考察。

三、其他杜詩中的道家書寫

杜甫很早就對道家產(chǎn)生了興趣,在早年創(chuàng)作的《題張氏隱居二首》之一、《巳上人茅齋》等詩中即開始使用道家典故。他在年輕時有過一段漫游求仙的經(jīng)歷,“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壯游》)[1]697他與李白的交游使他對道家的興趣進一步加深。李白于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入道,此時他與杜甫初次見面,隨后二人相伴漫游,主要活動為求仙訪道。杜甫后來作《贈李白》: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1]11

回憶了兩人漫游的經(jīng)歷?!扒嗑垺睘榈兰医柚澄镄逕捴?,“大藥資”和“瑤草”則分指煉丹所用的朱砂、雄黃及各類草藥。兩人曾相約進行道家的實踐活動,后來杜甫仍不忘此事:“短褐風霜入,還丹日月遲。未因乘興去,空有鹿門期?!保ā抖沼袘牙畎住罚1]31受李白的影響,杜甫對道家的煉丹和養(yǎng)煉之法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們還曾一同去拜訪華蓋君,但華蓋君已羽化,兩人十分遺憾。這段經(jīng)歷給杜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對求仙訪道也產(chǎn)生了更大的興趣。他們與另一位道士元丹丘成為了朋友。元丹丘后來隱居終南山子午谷,杜甫有《玄都壇歌寄元逸人》,稱贊其道行高深,對其生活表示羨慕。杜甫與孔巢父也有交往??资显缒昱c李白等人交游隱居,并稱“竹溪六逸”,杜甫有贈詩:“蓬萊織女回云車,指點虛無引歸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1]32-33充滿了仙道色彩。

杜甫對煉丹產(chǎn)生興趣應始于與李白的交往。在李白的影響下,杜甫開始有意識地進行煉丹活動。其《憶昔行》詩云:“巾拂香馀搗藥塵,階除灰死燒丹火?!盵1]917其《昔游》詩云:“胡為客關塞,道意久衰薄。妻子亦何人,丹砂負前諾?!盵1]860此后,杜甫曾多次嘗試煉丹,其《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詩云:“錦里殘丹灶,花溪得釣綸?!盵1]524他對煉丹是抱有較大的熱忱的,曾著意尋找煉丹所需的材料,與李白有過“瑤草”之期,客居成都時還曾拜托將歸廣州的段功曹尋找韶州的白葛和交趾的丹砂。晚年時曾想隨船前往南海尋找丹砂,但因身體的原因未能成行。他對煉丹名人葛洪和葛洪煉丹之地羅浮的興趣應也是受到了李白的影響,在贈與李白的詩作中曾多次提及,直到晚年仍難以忘懷:“葛洪及許靖,避世常此路?!Y(jié)托老人星,羅浮展衰步?!保ā对亼讯住分1]974杜甫希望借助煉丹求得長生:“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保ā秾⒏俺啥疾萏猛局杏凶飨燃膰类嵐迨住分模1]512但他實際上對丹藥的效果是有較為清醒的認識的:“本無丹灶術,那免白頭翁?!保ā杜阏铝艉笫逃缒蠘堑蔑L字》)[1]458“高人煉丹砂,未念將朽骨。”(《戲呈元二十一曹長》)[1]618詩人在夔州見到采買丹藥的船只沉沒時,更是對皇帝癡迷丹藥進行了諷刺:“姹女凌波日,神光照夜年?!保ā陡仓鄱住分1]659這種對丹藥的矛盾心態(tài)使詩人十分痛苦,臨終時仍念念不忘:“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保ā讹L疾舟中伏枕抒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1]1033

詩人中年之后開始造訪道觀,并與道士交往。杜甫造訪的道觀見于詩中的只有兩座。一是金華山觀,有《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詩云:“雪嶺日色死,霜鴻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霧里仙人來?!盵1]423另一座是玉臺觀,詩人在《玉臺觀》詩中抒發(fā)感慨:“更肯紅顏生羽翼,便應黃發(fā)老漁樵?!盵1]506在道觀中引起神仙的聯(lián)想本在情理之中,但此二句較為直接地反映了杜甫當時的想法,“言世果有駐顏飛升之術,吾便當留此以終老耳?!睔v經(jīng)喪亂的詩人更多的是在借助對長生的幻想抒發(fā)愁苦并希望獲得精神慰藉。

杜甫詩中寫到的有名有姓的道士不多,除了上文提到的元丹丘,還有一位李姓道人,杜甫在長安時他曾從玄都觀攜《松樹障子圖》前來拜訪,杜甫為之題詩,從“握發(fā)呼兒延入戶”句看,二人交情不淺。另有一位蕭姓道人,杜甫曾作《奉漢中王手札報韋侍御蕭尊師亡》,有“強吟懷舊賦”句,二人是有較深厚的友情的。杜甫在長安時與司馬彪也有交游,后來詩人流寓四川,二人仍有交往。此外,杜甫在四川時曾作詩感謝嚴武賜青城山道士酒,也說明了杜甫與道士的交往。

詩人與道士交往的主要目的是對道家相關藥物的使用,其《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詩云:“肘后符應驗,囊中藥未陳?!盵1]280-281又《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詩也有“藥囊親道士,灰劫問胡僧”[1]810之句。值得注意的是,與同時代的詩人相比,杜甫在對待道家藥物時并未過多強調(diào)其神異色彩,而是更多地展現(xiàn)出現(xiàn)實態(tài)度①如唐代李頎信奉仙道,其《送王道士還山》詩有“應傳肘后長生法”句,將道家藥物仙化。。但詩人有時仍會對“仙方”的神異性進行描寫。其《太平寺泉眼》詩云:“何當宅下流,馀潤通藥圃。三春濕黃精,一食生毛羽?!盵1]252又《丈人山》詩云:“丈人祠前佳氣濃,綠云擬住最高峰。掃除白發(fā)黃精在,君看他時冰雪容?!盵1]362詩人臨終時還在用道家“尸解成仙”的理論安慰自己,寫下“葛洪尸定解,許靖力還任。”(《風疾舟中伏枕抒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1]1033杜甫對道家仙術的感情是比較矛盾的。

杜甫對道家的接受還反映在他的創(chuàng)作上,受到當時社會崇道風氣的影響,除了有關道家的詩作外,詩人在其它詩中也使用過很多道家典故。但與其他詩人詩中富于浪漫色彩的意象不同,杜甫筆下的道家典故大多具有現(xiàn)實意義。詩人有時會使用典故指代或描寫某些事物,如《敬簡王明府》詩中將縣令比作仙人王喬,《麂》中運用了葛洪學道后化作麂的典故,《催宗文樹雞柵》運用了祝雞翁隱居養(yǎng)雞的典故。他有時甚至會運用道家典故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如作于晚年的《舟中》詩中有“飄泊南庭老,只應學水仙”[1]925句,詩人借《列仙傳》中水仙琴高之典象征自己在南方的飄零生活,抒發(fā)內(nèi)心的愁苦。詩人對道家典故運用十分巧妙,可以看出他對道家典故是十分熟悉的。

關于杜甫對道家的態(tài)度,學界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杜甫是純粹的儒家學者,有代表性者如蕭滌非《杜甫研究》中指出:“道家和佛家思想,在杜甫的思想領域中并不占什么地位,對于他的生活并不起什么作用……在他的頭腦中,佛道思想只如‘曇花一現(xiàn)’似的瞬息即逝?!盵22]50馮至《杜甫傳》亦稱杜甫本身排斥求仙,但“只有在和李白在一起的這個階段里……他受了他的影響……他也親自去求仙訪道。這在他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7]26。另一種觀點以郭沫若為代表,認為“杜甫對于道教有很深厚的因緣,他雖然不曾像李白那樣,領受《道箓》成為真正的道士,但他信仰的虔誠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求仙訪道的志愿,對于丹砂和靈芝的迷信,由壯而老,與年俱進,至死不衰。無論怎么說,萬萬不能認為‘暫時受了李白的影響’,有如‘曇花一現(xiàn)’的”[9]208-209。實際上,青年時期是杜甫求仙訪道最頻繁的時期,這固然可以說是受到了李白的影響,但詩人思想中的主觀因素似也不能忽視,他對神仙道術懷有的情感并非信仰,而更多的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少年豪氣引發(fā)的欣賞性的熱忱。隨著年齡的增長,杜甫逐漸從現(xiàn)實的角度認識和接受道家思想,使用道家藥物,運用道家典故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并將道家思想作為精神寄托??梢哉f,道家對杜甫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均產(chǎn)生了較深遠的影響。

《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中,詩人使用了華麗的詞藻描寫了洛陽玄元皇帝廟,站在國計民生的立場上委婉地規(guī)勸和諷刺了玄宗對道家的過分尊崇,表達了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他對玄宗的規(guī)勸是因為他對社會現(xiàn)實的清醒認識,也是因為他在真正理解了道家的思想后對勞民傷財行為的一種糾正。綜觀杜詩,“奉儒守官”的杜甫思想中的道家因素不容忽視,這與他積極用世的思想是不矛盾的。相比唐代其他與道家關系密切的文人,杜甫對道家思想的態(tài)度更具現(xiàn)實性。

猜你喜歡
玄宗道家老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狡黠
狡黠
意林(2020年20期)2020-11-06 04:06:14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漫畫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yǎng)生“十不過”
紅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智者老子
李白《清平調(diào)詞三首》析論
皇上面子也不給
盐边县| 江达县| 日土县| 教育| 彰化县| 成都市| 综艺| 铜山县| 云南省| 游戏| 井陉县| 颍上县| 栖霞市| 十堰市| 吉隆县| 云龙县| 山丹县| 瑞丽市| 岳阳县| 池州市| 沙田区| 台江县| 广饶县| 长治县| 河间市| 绵竹市| 河北省| 仪陇县| 阿克陶县| 栾川县| 抚宁县| 始兴县| 宣武区| 抚松县| 六枝特区| 盐山县| 孟州市| 潞西市| 策勒县| 喀什市| 巴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