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東營
(黑龍江大學 研究生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有了汪曾祺,“當代文學就有了一座美學的高標,一個優(yōu)雅的典范。他的經(jīng)驗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漢語文學獨具的美感和魅力,也有助于我們調整和建構當代文學與中國文學傳統(tǒng)、與外國文學經(jīng)驗之間的關系……”[1]55-65汪曾祺值得擁有這樣的評價。一個作品,若隱去姓名,仍能使你知道這是他的作品而不是其他人的,那么這作品一定有其獨特之處,也是一個作家為什么值得去研究和學習,以及他的作品為什么能成為經(jīng)典的原因。
“小說的語言是視覺語言,不是說它沒有聲音。聲音美是語言美的很重要的因素。”[2]10所以從汪曾祺作品中隱含的聲音來探究汪曾祺作品中的美和關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沈從文在《青色魘》中說:“所有故事都從同一土壤中培養(yǎng)生長,這土壤別名‘童心’。”[3]132汪曾祺也說:“風俗中保留一個民族的常綠的童心,并對這種童心加以圣化?!盵2]61京派作家善于寫出他們內心深藏的童年期的生活,寫原始的自然美、人情美,汪曾祺的童心則更進一步,他不僅寫童年期生活,也寫具有童心的人物,那些他作品中衰老的、歷經(jīng)苦難的人物的童心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汪曾祺作畫時會“很滑稽的唱兩句流行歌曲,說一句下流粗話。摹仿舞臺上的聲調向自己說‘可憐的,親愛的××,你可以睡了?!盵4]176這種種怪腔,怪可愛的。作者如此,他筆下的人物自然會帶有作者的印記?!稑蜻呅≌f三篇——詹大胖子》中女教員王文蕙,總是眼帶笑意,給同學的信中寫小學校的學生、寫學校春游的樂事……點點滴滴都是她對小朋友的喜愛,和有童心的孩子在一起,王文蕙也會覺得自己是年輕有童趣的。追根溯源,這些童心可以說是受到了汪曾祺家庭的影響,尤其是他的父親。汪曾祺的父親是個很隨和的人,他愛孩子,也愛跟孩子玩,姑媽稱父親為“孩子頭”。汪曾祺的父親還會做風箏,給孩子們做養(yǎng)金鈴子的小籠子,做各種精致可愛的燈。汪曾祺繼承了父親的育人觀念,他說:“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xiàn)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盵5]63有童心,自然可以在汪曾祺作品中發(fā)現(xiàn)童聲。
具有童心的人是樂觀的、率真的,汪曾祺作品中有很多樂觀的聲音,這些聲音是屬于孩子的天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童真的氣勢?!堆蛏嵋幌Α分卸碌淖屓诵奶鄣暮⒆有胃裢庀矚g果園的工作,他覺得在果園活動,既是工作也是輕松的游戲,小呂覺得十分快樂。小呂還喜歡睡在果園,“睡在窩棚里,鋪著稻草,星星,又大又藍的天,野兔子竄來竄去,鴰鴰悠叫,還可能有狼!這非常有趣?!盵4]212這是屬于孩子的浪漫主義。老九放羊遇上雹子,驚得羊滿山亂跑,但老九沒有告過孬、發(fā)過怵,老九覺得這次的經(jīng)驗讓他成長,他覺得自己是個有資格的羊倌了,不再是個要窩窩吃的毛孩子,這些經(jīng)歷記述著秦老九十五歲的少年光陰,這是屬于一個孩子的特殊童年。丁貴甲刨糞如鑿山,嘴里念叨著開山石匠的習語“許一個豬頭——開!許一個羊頭——開!開——開!狗頭也不許了!”[4]224作者在結尾處寫道“從煤塊的縫隙里,有隱隱的火光在泄露,而映得這間小屋充溢著薄薄的,十分柔和的,藹然的紅暉?!盵4]239作者對他筆下的孩子是十分親昵的,這是對童真的愛護,是對童心小心翼翼的呵護。《職業(yè)》中賣“椒鹽餅子西洋糕”的孩子在空巷大聲喊著“捏著鼻子吹洋號”,這是沒有流失孩子氣的小大人賣貨郎,這是童聲的回歸。不僅孩子如此,汪曾祺筆下的老人也是具有童心的,汪曾祺“很會寫兒童,也很會寫有些兒童一樣感情、心靈的大人”[6]20,《鬧市閑民》中寫一個老人眼睛很大,“一點沒有渾濁,眼角有深深的魚尾紋。跟人說話時總帶著一點笑意,眼神如一個天真的孩子?!盵5]20作者總是流露出對孩子般清澈的人的喜愛?!八狡届o靜,沒有大喜大憂,沒有煩惱,無欲望亦無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面條、撥魚兒,抱膝閑看,帶著笑意,用孩子一樣天真的眼睛。”[5]22這是作者眼中的老人,老人的童心被汪曾祺察覺。汪曾祺經(jīng)常牙疼,他將牙疼寫入了小說和散文中,當時汪曾祺有幾個熟人朋友也都牙疼,汪曾祺很惋惜,竟想著當時要是成立一個牙疼俱樂部就好了。這不就是小孩子的想法嗎?異想天開想成立牙疼俱樂部,多么天真樂觀的汪曾祺!
汪曾祺筆下有不少愛情故事,這些故事中充滿著孩子般羞澀的童聲,是愛情的啟蒙。小英子采荸薺時,常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盵4]336-337小英子是故意留下腳印讓明海心里癢癢的嗎?當然不是。明海知道那種癢癢的感覺代表什么嗎?當然也不知道。愛情就在無意中生根發(fā)芽。同樣的故事也發(fā)生在《晚飯后的故事》中,郭慶春陪許大娘的女兒招弟玩抓子兒、跳房子、彈球,約定好誰輸了就讓贏家彈個腦錛兒、擰下耳朵、刮下鼻子或是親一下。郭慶春贏時招弟歪著頭等他來親,郭慶春看見招弟耳垂后面有一顆紅痣,就在那個地方使勁地親了一下。招弟笑個不停直稱“癢癢!”小孩子怎么能知道“親”是個曖昧的行為呢,他們只是覺得好玩。汪曾祺筆下的愛情都如這般青澀同時撩人心弦。
“‘通感’在大人眼中是了不起的修辭手法,在孩子那里卻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天賦能力,完全可以信手拈來。”[6]22汪曾祺寫水果香甜是這樣寫的,“我后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怎么會有人把初戀和水果香味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很奇妙的。兒童還有把一切事物人格化的本領,丁貴甲找回走丟的小羊,親昵的跟它對話;小雞“嬌弱伶仃”,小鴨“傻氣而固執(zhí)”,小鴨子見到同伴嘴上的印記也不會嚷嚷“咦!老哥,你嘴上是怎么回事,雕了花了?”[4]80這儼然是把小雞小鴨當成人來看的;王全趕馬不用鞭子,用嚷的,有時還與馬對話。這些對話和通感就是有童心的人發(fā)出的童聲。
汪曾祺的作品有歡樂也有悲苦,“藝術固然美,卻不止于美。且有時正在所謂‘丑’中表現(xiàn)深厚的意趣,在哀感沉痛中表現(xiàn)纏綿的頑艷。藝術不只是具有美的價值,且富有對人生意義、深入心靈的影響。”[7]113汪曾祺作品中的悲苦是寂寞的言語,是不被人理解的傷痛,是對傳統(tǒng)技藝消失的嘆息。
《廟宇僧》中幾個和尚閑來無事打麻將,當家的牌運不太好,于是他坐在凌亂的牌桌上自語道:“一副清一色,清一色,三條一張也沒有現(xiàn)呀,……”[4]69直到一個花腳大蚊子在他耳朵上狠狠地啄了一口,才找了鞋子,捧著水煙袋回方丈。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自言自語背后的寂寞,雖然作者只寫了這一點,可是我們卻覺得當家的不止一次這樣與自己對話,廟里人少,方丈只一小塊天地,自語或是與佛對話,都是寂寞的表現(xiàn)。只有當家的這樣嗎?廟里的小和尚也是寂寞的呢!那個總是赤著腳的十一二歲的小和尚,他只與狗玩,不像其他孩子般上樹下河,他比普通孩子要文藝。這個小和尚告訴“我”三更半夜的水車響動,是他師兄在踩著玩(小和尚師兄已死),小和尚說那水車他師兄以前老踩。小和尚年幼,對這種神奇是沒有懷疑的,小和尚沒有伙伴,他像小大人一樣同“我”講這些異事,于是作者發(fā)出感嘆“這小和尚,你知道你很懂寂寞么?你一定想開門出去看看的。”[4]67作家從不回避現(xiàn)實的矛盾,對苦難總是直接面對,他要寫出這些并為苦難發(fā)聲?!巴粼髟缒甑那劢?jīng)歷,后來在動亂中的沉浮,師父遭際的陰影,對中國傳統(tǒng)人文理念捍衛(wèi)的自覺,加之他接受過西方悲劇觀念的洗禮……”[8]202這種種原因的推動,我們在汪曾祺的作品中聽到嘆息是不足為奇的。
汪曾祺小說中還有生活重壓之下的吶喊,這吶喊也是寂寞的嘆息,無人傾訴,只能自己咽下苦水,最后一齊傾瀉。西南聯(lián)大的文嫂的雞被金先生偷了、吃了,后來金先生走了,床底下留了三堆雞毛。文嫂看到后痛哭,發(fā)出了痛徹心扉的吶喊,“我寡婦失業(yè)幾十年哪,你咋個要偷我雞呀!……”“我風里來雨里去呀,我命多苦,多艱難呀,你咋個要偷我雞呀!……“”我女婿死在貴州十八盤,連尸都還沒有收呀,你咋個要偷雞呀!……”[4]460這三堆雞毛是壓死文嫂的最后一根稻草,文嫂面對三堆雞毛把肚子里的苦水一通吐出,文嫂是要把一輩子的委屈、不幸、孤獨和無告都說出來。陶虎臣生活落魄后,有人給他女兒謀親事,其實就是二十塊錢把女兒賣給一個連長,陶虎臣發(fā)出吶喊:“這不是嫁!這是賣!你們到大街去敲鑼喊叫:我陶虎臣賣女兒!你們喊去!我不害臊!陶虎臣!你是個什么東西!陶虎臣!我操你八輩祖奶奶!你就這樣沒有能耐呀!”[4]361-362一直和氣的陶虎臣此時的吶喊讓人心痛,這是對生活的無望、對自己無能的高聲嘆息,讀罷讓人淚目。吶喊雖然在汪曾祺小說中只存在少數(shù),但仍然是汪曾祺小說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痛徹心扉的吶喊更能直抒胸臆。
“汪曾祺還發(fā)現(xiàn)販夫走卒、耕者匠人的身上蘊藏著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精髓,仁愛、互敬、忠誠、仗義、守信等等。”[9]71-75除了贊美這些人身上的美好品質,我們也能從這些匠人身上聽到作者對傳統(tǒng)技藝消失的嘆息?!洞鬈嚱场分兴鑼懙木褪菍鹘y(tǒng)技藝丟失的哀痛,戴車匠的店面不大,但小而充實,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東西,“我不知因何而覺得他兒子不會再繼續(xù)父親這一行業(yè)。車匠的手藝從此也許竟成了絕學,因為世界上好像已經(jīng)無須那許多東西,有別種東西替代了?!盵4]145作者說“或者戴車匠是最后的車匠了?!弊髡咔拔膶Υ鬈嚱臣爸車h(huán)境的描寫是很熱鬧的,可作者卻說他們那里“平淡沉悶”,其實是對古老技藝喪失的嘆息。《茶干》中連老大把茶干做大,常有人將雙黃鴨蛋、醉蟹、董糖、連萬順茶干湊成四色禮品,饋贈親友。連老大故去多年,有人問連老大的兒子為什么不把茶干恢復起來。連老大兒子說:“這得下十幾種藥料,現(xiàn)在,誰做這個!”連老大兒子那滿不在意的態(tài)度讓作者嘆息,“一個人監(jiān)制的一種食品,成了一個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土產(chǎn),真也不容易。不過,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盵10]202我們能從作者輕描淡寫的態(tài)度中看出作者的遺憾。汪曾祺矢志不渝地書寫傳統(tǒng)技藝的美,是為挽救傳統(tǒng)文明做的努力,他對傳統(tǒng)技藝丟失發(fā)出嘆息,是種警示。
汪曾祺的作品是干脆利落的,從不拖泥帶水,這在他作品的結尾處多有體現(xiàn),有時在文章中間也會出現(xiàn)這樣干脆利落的聲音,文章處理得非常干凈。有些作品的聲音突然響起或消失,形成一種戛然而止的效果,但并不影響作品的整體感官,作品在這種聲音中形成了“戛然而止”和“余音”兩種作用。
《受戒》中明海和小英子劃船經(jīng)過一大片蘆葦蕩,蘆葦高高的四周不見人,每到這里明海就會緊張,使勁地劃槳。小英子喊道:“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發(fā)瘋啦?為什么劃得這么快?”這是一節(jié)的結尾,汪曾祺如此“讓情竇初開的那點緊張不安與混亂在情緒的高潮中戛然而止?!盵11]60。在另一篇小說中,作者敘述完郭慶春的命運后突然現(xiàn)身,“以上,是京劇導演郭慶春在晚飯之后,微醺之中,聞著一陣一陣的馬纓花的香味時所想的一些事。想的時候自然是飄飄忽忽,斷斷續(xù)續(xù)的。如果用意識流方法照實地記錄下來,將會很長。為省篇幅,只能挑挑揀揀,加以剪裁,簡單地勾出一個輪廓?!盵4]411由于作者的出現(xiàn),讓故事的聲音戛然而止,作者把我們拉回到故事之外,但這種戛然而止不是中斷,而是懸而未決,這故事還沒完,郭慶春的人生還在繼續(xù),于小玲還沒有出現(xiàn)呢?!镀呃锊璺弧分欣蠁?、老劉和老汪聊天,但小王因錢上的問題發(fā)愁,老喬決定一人給一點,幫小王湊齊這錢。錢湊夠了,小王的心事也就沒有了,四人于是接著瞎聊,聊雞樅,聊口蘑。小王的心事到此為止,好像只愁了一下,是小說中可有可無的事情。小王心事這一段絕不可缺少,這是四人友誼的見證,友誼不一定要經(jīng)過大風大浪的洗禮,而是在小事中一點一點增進的。汪曾祺這一段處理的特別干脆,作者沒有寫小王接到錢如何的感激(四個人太熟了,沒有必要),也沒有寫小王今后的打算,只把小王的心事解決就完了,可讀者看來并不奇怪,不突兀。戛然而止的是故事的部分,是生命史中的插曲。
汪曾祺小說干脆利落的同時給人余味無窮的感覺,有些人的作品叫我們看,想,了解;有些人的作品叫我們感覺,想,回味,汪曾祺的作品就叫我們回味。蘇軾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蓖粼髯髌樊斨箘t止,余味悠長?!堵淦恰分袚P州人經(jīng)營一家綠楊飯店,作者發(fā)出疑問“是誰給他題了那么幾個藝術字?三個月之后,這幾個字一定浸透了油氣的,活該!”[4]99“活該”兩個字干脆映照了揚州人最后的落魄境遇,“我”明明有點可憐那揚州人的,可最后只用“活該”兩字,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揚州人有個女子為伴,后來這女子連同這家店都屬于南京師傅了,“我已經(jīng)知道,他們原來是表兄弟,而且南京人是揚州人的小舅子,這!”[4]106作者本來想就這段復雜關系說些什么,可其中感情太復雜是難以說清的,“這”字是作者的難以接受,是作者的語塞,是吃驚、是錯愕,是情感的余音?!皩@個揚州人,我沒有第二種感情,厭惡!我恨他,雖然沒有理由。”[4]108作者干脆的說出他對揚州人的感情,厭惡!就像作者用一句話就說盡了這個飯店——“毫無轉機”一樣果斷?!拔摇庇趽P州人而言只是一個過客,可是“我”恨他,“我”雖沒說理由,通篇又都是理由。文章中好幾處直接道出作者的感情,但作者不多說,他把大量的空間留給讀者去體會,只用幾個字“這!”“厭惡!”“去你的吧”來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只是幾個字但頗為貼切,你再找不出其他語詞來更好的表達情緒了。貼切、干脆而有余味。汪曾祺曾稱短篇小說是“空白的藝術”,“看似短了,少了,其實容量更大,傳遞的信息更豐富。有些話未必要說明,但意思已經(jīng)存在于字里行間了?!盵11]64汪曾祺作品的余音包含了多重意義,有作者內心的感受,也有對新生活的展望。《寂寞和溫暖》中沈沅從搞科學研究,到挨批斗,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終于在趙所長的幫助下能夠正常生活,在先進工作者評比會上,張老和趙所長想投沈沅一票,但制度上行不通,趙所長說:“我們畢竟還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里,還不能擺脫世俗的習慣和觀念。那,就等一年吧。”[4]386這里的余音是“再等一年”,沈沅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她在文本背后會有越來越好的生活,這是對沈沅新生活的展望。余音讓故事能夠繼續(xù),故事也將在余音中別有天地,余音是作者留給讀者的關懷和希望。
汪曾祺的小說不僅在畫面上給我們美的感受,讓我們體會風俗的美、人情的美,也從聲音上讓我們體味童聲,體會世間的人情冷暖,讓我們在平淡生活中感受煙火氣的熱鬧,用聲音詮釋故事、延長故事。汪曾祺“喜從小處入手,卻能尺幅千里。”[3]147他筆下的風俗、小人物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汪曾祺如此重視語言問題,他的語言所傳遞的聲音也值得我們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