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淼
在自覺自愿基礎上做出的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被稱為“親社會”行為,本質上體現了“人性本善”。對于福利院兒童而言,在成長過程中心理問題的高頻發(fā)生不僅會影響他們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對其穩(wěn)定性格的構建也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在日常管理中,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加強對他們飲食起居的關照外,提高對他們“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關注度也是十分必要的。為此,教師除了要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的同時,還要不斷優(yōu)化調整音樂教育教學模式,以便在幫助他們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礎上,培養(yǎng)其良好的行為。
福利院兒童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中音樂教育的踐行意義
有利于滿足福利院兒童審美需求
從某方面來講,“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建立在兒童情感之上,換言之兒童情感教育是否被滿足,是影響“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福利院兒童而言,由于他們本身較為敏感,為確保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將音樂教育進一步融入福利院兒童教育現已迫在眉睫。音樂能夠愉悅心靈,同時可以通過音響的高低、快慢、粗細等不同表現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兒童打開內心封閉的大門,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情感。從某種角度來講,音樂教育其實就是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和自然、人類和自己情感溝通的機會,在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通過充分發(fā)揮自身活動引導者的職責,在啟發(fā)兒童情感共鳴的同時促使他們在交流、溝通中將自身的喜、怒、哀、樂表達出來,以便在幫助他們獲得精神滿足的同時,因自我肯定而產生一種愉悅感。
有利于培養(yǎng)福利院兒童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和健康情緒的培養(yǎng),從某方面來講是兒童“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關鍵一環(huán),確保培養(yǎng)工作的規(guī)范化開展是現階段教育工作者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福利院兒童作為特殊性群體,在成長過程中不僅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并且對他人缺乏信任感,久而久之,不僅不利于他們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而且對其身心健康發(fā)展也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不同于其他課程教育,音樂教育可幫助福利院兒童獲得自由快樂的體驗。音樂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忙碌的學習、工作壓力下傾聽音樂不僅能舒緩壓力,也能讓人們保持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對于福利院兒童而言,大部分兒童群體的內心都是孤僻自卑的,這種不健康心理對于兒童成長和“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工作而言是極其不利的。因此,要想改善當前的培養(yǎng)現狀,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音樂教育來引導兒童釋放情感,在通過音樂幫助兒童保持樂觀、健康、向上的情緒的同時,為后期“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工作的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福利院兒童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中音樂教育實踐策略
營造良好的音樂教學氛圍
從某方面來講,在“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過程中,為確保實現培養(yǎng)目標,進而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營造良好的音樂教育氛圍是教育工作踐行的首先條件和重要保障。要想充分發(fā)揮音樂的教育意義,應當明確感官在兒童成長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并以此為前提,充分調動兒童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營造良好的音樂教學氛圍,培養(yǎng)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不同于其他兒童,福利院兒童由于長期處于一種固定的生活環(huán)境,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往往較低,因此為確保最大化發(fā)揮“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效益,教師需要基于福利院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將課程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以便通過營造充滿美感、寬松和諧的音樂課堂氛圍,幫助福利院兒童明確了解音樂課程學習的價值。與此同時,教師還可通過將抽象性內容與福利院兒童的具象思維相結合,幫助福利院兒童更加深入地探究音樂課程中蘊含的價值,為音樂思維的有效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在課程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可通過在教室內加入音符、樂譜元素,或是借助多媒體等輔助性教學工具播放音頻資料,讓福利院兒童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聆聽音樂旋律、感受音樂的魅力。在播放工作結束后,教師可通過詢問福利院兒童“你聽到了什么聲音?”“你感受到了怎樣的情緒?”以及“這首音樂展示了怎么樣的畫面?”等問題,引導福利院兒童積極思考,使其受到環(huán)境中與自我經驗相適應的刺激與暗示。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在固定時間段播放兒童喜歡的童謠、音樂,以便在啟迪福利院兒童音樂思維的同時,為“親社會行為”的高效化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培養(yǎng)兒童傾聽習慣
音樂作為一門“聽”的藝術類課程,樂曲賞析是否充沛在影響福利院兒童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質量和效率的同時,也與“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成效息息相關。從某方面來講,由于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生更大程度上依靠兒童對身邊事物的細致觀察及相應的情感反應,所以,為了全面提高福利院兒童的音樂藝術水平以及“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成效,教師需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對樂曲賞析素材進行不斷補充和完善,即通過帶領兒童傾聽各種樂器聲音、帶兒童到戶外傾聽環(huán)境中的各種聲音、用錄音機錄下生活環(huán)境中各種熟悉的聲音并加以辨別,以此來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感悟能力。經調查,在以往的應試化教學中,由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工作主要依賴于教學文本,內容具有局限性,不僅無法有效調動福利院兒童的學習積極性,還使福利院兒童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受到了一定影響。為全面提高福利院兒童的音樂鑒賞能力,教育工作者需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在幫助家長樹立正確教育態(tài)度的前提下,確保福利院兒童在家中也能適時受到音樂的熏陶,在與音樂的不斷接觸中去深入了解音樂的內涵和魅力,由此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激發(fā)福利院兒童的學習內驅力。除此之外,為全面提高福利院兒童的音樂藝術素養(yǎng),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在帶領福利院兒童賞析文本素材的同時,聆聽一些其他樂曲(如國內外經典歌曲和舞曲),這有利于給予福利院兒童充分思考空間,調動起福利院兒童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在賞析豐富的樂曲時不斷感受音樂的魅力,并從中獲得良好審美體驗,以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
精心設計音樂游戲
作為福利院教育活動開展的重要形式,游戲化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兒童釋放天性;而且在相對自由快樂的空間中,游戲化教學還可以引導兒童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以此激發(fā)兒童的主動學習意識和責任意識,讓兒童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發(fā)現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音樂活動經常是團體性的,兒童在這類活動中,能夠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養(yǎng)成與同伴分工合作、分享成果的良好習慣。
作為一門與生活有密切相關性的學科,近年來在素質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音樂教學工作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關注。為有效激發(fā)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促進其健康成長,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并借助有效的生活素材來幫助兒童掌握音樂知識、提高音樂技能,確保高質量教學目標的實現。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兒童愛玩的心理和極強的求知欲,通過帶領兒童走出教室,感受生活中蘊含的音樂知識,以及通過向兒童提供常見的生活素材,在消除兒童對課程抵觸情緒的同時,充分提高其活動參與度,使其在掌握更多音樂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音樂技能。
很多兒童都是音樂初學者,對于節(jié)奏的了解及掌控這一關鍵性教學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對此,教師需要通過節(jié)奏性較強的動漫音樂結合游戲教學模式將節(jié)奏的教學劃分為不同的環(huán)節(jié)。首先,將節(jié)奏教學拆分,讓學生在掌握動漫音樂的最基本的節(jié)奏之后,再對歌詞進行熟讀;然后,按照音樂的節(jié)奏的劃分開始敲擊桌面或者是拍手,這樣兒童不僅可以邊玩邊學,還能夠加深記憶,加強理解;緊接著,教師可以進行do、re、mi、fa、so、la、xi這七個基本音的教學,并且通過師生合作創(chuàng)作出七個代表基本音的手勢,當教師唱到相應音時兒童就做出相應動作;最后,將兒童分為七人小組,每個兒童代表一個基本音動作,進行旋律的合奏。
例如,在《葫蘆娃》主題曲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這是一首節(jié)奏感較強的樂曲,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節(jié)奏劃分教學法,利用歌詞的特征挖掘整首歌的節(jié)奏特征,在欣賞完畢后劃分樂曲的節(jié)奏重點,之后在演奏過程中可以帶領兒童進行拍手、跺腳、搖頭等多種需要感官以及四肢參與的活動,幫助兒童參與到七個葫蘆娃的節(jié)奏學習中。
豐富兒童音樂教育教學模式
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因此,為有效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不斷豐富兒童教育的教學模式也是現階段教育工作者課程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兒童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倘若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化,不僅不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對和諧環(huán)境的構建也是極其不利的。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兒童的愛玩心理,通過將游戲與音樂課程進行有機結合的方式,在增添音樂教學律動感的基礎上確保兒童的全面參與,以此來確保預期教學目標的達成。作為藝術課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課程在拓展兒童思維與審美感知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促使兒童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當中,成為音樂創(chuàng)作的參與者,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可借助多媒體具象化地呈現抽象教學內容外,還要善于利用兒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來展現音樂效果,以此在刺激福利院兒童感官的同時,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興趣。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飛速提升,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科學技術得以有效融入日常教育工作,并通過多樣化的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模式,在福利院兒童的音樂教育中得以應用,其可以為兒童帶來更加新穎且豐富多樣的教育形式,從而達到激發(fā)兒童學習興趣的目的;同時,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使用可以實現線上與線下教育資源的結合,讓福利院兒童接觸到更多外界的高質量音樂教育資源,從而滿足不同興趣愛好的兒童對于音樂學習的追求,進而通過多樣的教學模式,搭建更具針對性的音樂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拓寬了音樂教學的表現形式,為音樂教學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也為福利院兒童的音樂學習創(chuàng)造了更加優(yōu)質的環(huán)境,更有利于接下來相關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
教師以身作則
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音樂對福利院兒童親社會行為的教育價值,并以此為前提以身作則,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表率作用。由于教師這一職業(yè)的特殊性,很多學生都愿意相信教師,跟隨教師的教學理念學習和成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自身對學生的引導和教育作用,主動將音樂教育與兒童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音樂學習。要主動引導學生,反思音樂的內涵與價值,為學生提供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理解并主動參與到音樂的學習中來,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因為學生的抗拒心理影響教育質量。
除此之外,教師也應該不斷學習和豐富自身對于親社會行為的理解。比如,部分教師存在其音樂教育對學生引導效果差的問題,導致學生很難將音樂學習與優(yōu)化自身親社會行為聯系在一起,也就直接導致了學習效率低下的問題。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還是要主動提升自身的音樂與親社會行為融合的教育能力,并以身作則,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榜樣作用,為學生發(fā)揮表率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
概括而言,由于福利院部分兒童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若長期未能得到有效處理,勢必會影響他們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同時也不利于穩(wěn)定性格的構建。為使福利院兒童更好地邁入社會,通過優(yōu)化音樂教育教學模式來落實“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工作,是現階段全面提高福利院兒童綜合素質以及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馮愛梅.區(qū)域活動:發(fā)展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途徑[J].中國德育,2007(11):77-78.
[2]陳應成.中學生“親社會行為”缺失及其對策[J].遼寧教育,2008(05):14-15.
[3]廖策權.移情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促動因素[J].川北教育學院學報,1998(03):19-21+56.
[4]李紅霞,彭陽,崔雅芬.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和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特點的調查與教育對策[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6(04):36-37.
[5]吳念陽.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研究歷史與現狀[J].福州師專學報,2002(04):62-66.
[6]張洪敏.對5~6歲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思考[J].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報,2006,(08):45-46.
[7]楊曉溪.淺論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2011(01):2.
[8]張利群.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初探[J].現代特殊教育,2002(08):32-34.
337250190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