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華 華祿
《定風波》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單元提示:“詞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欣賞時要反復吟詠,體會其聲律之美?!惫旁娫~教學離不開文思和音律,這節(jié)古詩詞課是“吟唱法”教學和群文閱讀實踐的嘗試,探索了古詩詞教學的可行路徑,體現新課程與新課標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教師通過吟詞韻、悟詞情、探詞心三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最有效地接近詞韻詞情的內核。教學時,教師嘗試給學生搭建吟詠平臺,讓學生感受宋詞吟詠法,從詞韻、詞意、詞情和詞理等方面層層深入,讓學生接觸詞律,身臨詞境,進而妙悟詞味。
一、導詞入境
師:蘇軾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詞句,同學們都記得哪些?
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薄袄戏蛄陌l(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薄罢l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保▽W生紛紛背誦)
師:蘇軾活得就像一組豪邁詞,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蘇軾的《定風波》,來一場詩意的旅行。
【反思】教師以蘇軾的詞句導入,能喚起學生對蘇軾詩意人生的向往,激發(fā)與教學內容相應的課堂靈感生成,讓學生發(fā)散思維,體悟詞心內核。
二、誦讀品韻
師:我們先來到詩意之旅第一站:誦讀品韻。(PPT出示“平仄節(jié)奏”)請大家按照學案提示的方法,來齊讀這首詞。
(學生吟誦《定風波》)
師:剛才大家讀得不錯,但是少了一些詩詞的味道。誦讀詩詞應注意“平長仄短,平低仄高”。(PPT出示“入聲字”)
“莫”“葉”“竹”“一”“卻”“瑟”六個字都是古漢語中的入聲字,發(fā)音出口就斷,比如“莫”。“聽”字按《定風波》詞律應讀去聲tìng。“打”字仄聲,“葉”是入聲,“打葉”要讀得高而快,讀出雨水打在葉子上急促的感覺?!奥暋笔琼嵶郑x音拖長,有雨水連綿不絕之態(tài)。
師:這首詞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我們要反復吟詠,體會其聲律之美。老師按照平仄特點先讀一遍。(示范吟誦《定風波》)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按照平仄特點,把這首詞再讀一遍,把握詞律。
(學生齊讀,教師點撥、指導誦讀)
師:同學們,按照這種方法誦讀,就更有詞的味道了。其中“聲”“行”“生”“迎”“晴”字為平聲韻字,拖長聲音讀,讀出春雨連綿、行走悠緩、平靜曠遠、無喜無悲的感覺。
三、探究解意
師:讀詞要讀韻律,還要品內容和情感。下面我們來到詩意之旅第二站:探究解意。蘇軾說詩以“反常合道為趣”,反常是指不合常理、不同常人,合道指合乎道理、合乎情感。蘇軾《定風波》的小序和正文的詞句有哪些“反?!钡牡胤??比如,小序中“雨具先去”,正文卻說“一蓑煙雨”。雨具先去,何來蓑衣?請大家把其中反常矛盾的地方找出來。
(學生仔細閱讀全詞,分小組形成組內共識)
生:第一個反常之處是,小序里提到“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狽”,蘇軾卻“吟嘯”“徐行”。
生:第二個反常之處是,穿草鞋比騎馬更輕快。
生:第三個反常之處是,小序指出雨過天晴,正文卻說無雨無晴。
師:這是大家找出來的三個反常之處,再加上剛才老師提到的,共有四個反常之處。這四個反常之處分別如何理解?又怎么體現“合道”呢?我們來分小組討論。(PPT展示“反常之處”)
(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師: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我們請一組來展示討論結果。
生:我們對第一個反常之處的理解是,“吟嘯”是吟詠長嘯,“徐行”是慢慢走,體現了從容的心態(tài)。
師:對的,“吟”是“吟詠”之意?!皣[”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PPT展示鏈接材料:
《說文解字》:“嘯,吹聲也。”
《辭?!罚骸按榭诎l(fā)出長而清越的聲音。”)
師:請同學們來示范一下。
(學生嘗試吹口哨,發(fā)出“嘯”聲)
生:在雨中吟詩吹口哨,可見詞人從容的情態(tài)。
師:是的?!耙鲊[”,“嘯”字為仄聲,要讀得高而快,讀出愉悅的心情?!靶煨小?,要拖長聲音讀,用聲音的拉長來表示慢慢行走的從容。
(教師示范誦讀,學生跟讀)
生(齊):何妨/吟嘯/且/徐行。
(教師指導、點撥這句誦讀要點)
師: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反常之處,竹杖、芒鞋與馬各自代表了怎樣的生活?
生:“竹杖”“芒鞋”是詩人的行裝,有隱士、野夫的形象,生活清貧。而“馬”通常是為官者的形象,指忙碌的人。
生:“輕”指心情的輕松,“無官一身輕”。
師:但是蘇軾此時依然身在官場,并不能說完全“無官”。只是此時是虛職,遠離了激烈的爾虞我詐,心里輕松,正如杜甫說的“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
師:同學們,剛才老師舉例說到一個“反?!保⌒蛑小坝昃呦热ァ?,正文卻說“一蓑煙雨”。雨具先去,何來蓑衣?“蓑衣”“煙雨”分別指什么?怎么理解“任”這個字?
生:“煙雨”既有實指,也有虛指,虛指人生的風雨、政治風雨?!八蛞隆痹谶@里主要是虛指,指精神蓑衣,體現了詞人抵抗人生風雨的“豁達心境”。
師:“煙雨”比起“穿林打葉”的驟雨,增加了詩情畫意?!叭巍笔遣煌丝s、不避讓的心態(tài)?!叭巍弊郑坡?,要短讀,讀出不避讓、不畏懼的灑脫豁達。
(教師示范誦讀,全體男生跟讀)
男生(齊):一蓑/煙雨/任/平生。
(教師指導、點撥、糾正這句誦讀)
師:“雨過天晴”與“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第三個反常之處中的“雨”和“晴”怎么理解?怎么理解兩個“無”字?
生:晴,代指順境;雨,代指逆境。
生:反復使用“無”字,不能簡單理解為“沒有”,而是無差別,無牽無掛,無欲無求,任其自然。
師:我們來齊讀“也無風雨也無晴”。同學們結合鏈接材料,看看還能讀到什么?(PPT展示鏈接材料: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獜堉竞汀稘O歌子》
在煙中騰云過了,在雨中行走過了,什么都過了,還能如何?——林清玄《溫一壺月光下酒》
進退得喪,齊之久矣,皆不足道?!K軾《與楊元素書》)
生: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對歸隱生活的向往。
生:漫天風雨,拓寬了全詞的境界,想到了人生的風雨。
生:超乎物外,進退得失,不值得說,看淡的心態(tài)。
師:“煙雨”比起“穿林打葉”會更有詩意,如果說“短笛”是牧童的標配,那么“蓑衣”就是漁人的標配。淋的明明是山林之雨,卻寫成江湖之雨。詞人表面上說“料峭春風吹酒醒”,酒醉有點恍惚,流放到黃州,從居廟堂之高,到現在處江湖之遠,表達的卻是對進退得失毫不在乎的豁達。
師:我們再次朗讀“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句,要突出兩個“無”,平聲字,拉長音,讀出平靜曠遠、超乎物外的豁達。
(教師示范誦讀,學生分成兩大組比較誦讀)
(教師比較第一小組和第二小組齊讀的效果)
(學生自評誦讀效果,教師補充強調)
【反思】通過反復誦讀,序、詞比較閱讀,在詞序對比中梳理“反?!薄昂系馈?,引領學生以思辨之思維品讀詩詞,感受主人公由“凡夫”到“圣賢”的心路歷程,理解東坡的精神突圍。古詩詞教學離不開文思和音律,讓學生根據詞的平仄特點,在誦讀音律中感受文思,讓學生最有效地接近詞韻詞情的內核。
四、群文索情
師:同學們,我們來到詩意之旅第三站:群文索情。剛才我們從詞中四個反常之處體悟到了蘇軾的從容、豁達。這些看似“反?!保瑢崉t“合道”“合情”。但是,這首詞給我們的心靈震撼,難道僅僅是我們通常所熟知的蘇軾的“從容”“豁達”嗎?
師:我們來回顧一下蘇軾被貶黃州前的足跡。(PPT展示蘇軾被貶黃州前的足跡地圖)蘇軾生于四川眉州,1069—1070年在京任職,后來因和王安石政見不合,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他的足跡猶如風雨,飄忽不定,身不由己。
師:我們如何理解詞中的“歸去”?換個角度思考,如果蘇軾不歸不去,又能怎么辦呢?
生:“歸去”是必然也是唯一的選擇,歸去背后我們感受到的是蘇軾沒有其他路可走的被迫、無奈。
師:“也無風雨也無晴”,“無”字的反義詞是?
生(齊):有。
師:也就是說,在歸去之前,蘇軾心中是有風雨的,從詞中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穿林打葉”“蕭瑟”。
師:在歸去之前,風雨縈繞心頭,揮之不去,所以蘇軾才會叫板“誰怕”,才會說“任平生”?!叭巍笔窃~人心中不平情緒的噴涌,猶如說“我就這樣過一生,你能拿我怎樣”。蘇軾心中有風雨,但不畏懼風雨;有面對風雨的無奈、憤懣,也有承受風雨的堅強。
我們可以讀出詞中第二層情感:從容、豁達是蘇軾在承受風雨過程中用堅強支撐起來的。
師:蘇軾要“歸去”哪里?請從詞的下闋找一找。
生(齊):蕭瑟處。
師:蘇軾有濃厚的“歸去”情結,我們用群文閱讀的方式來探究其情感。在蘇軾360首詞中,“歸”字出現100多次。(PPT展示蘇軾“歸”字群文: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K軾《行香子·述懷》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K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K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師:蘇軾要歸去哪里?
生:歸隱,歸到內心,精神自由。
生:心向往歸隱,卻沒有歸隱。
師: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狽,而蘇軾卻選擇淋雨承受風雨,所以,蘇軾的“歸去”含有對社會“風雨”不避讓、不害怕的內心持守,也有超脫名利、得失的束縛,獲取精神自由的渴望。
師:接下來,我們用比較閱讀的方式來進一步體悟蘇軾的情感。蘇軾的“歸去”和陶淵明的“歸去”有什么不同呢?
生:面對人生“風雨”,陶淵明選擇身心歸隱,是對政治和社會的避讓,這是出世心態(tài)。
生:蘇軾內心渴望歸隱,并沒有真正歸隱,選擇承受風雨,是對社會“風雨”的不避讓、不畏懼,是入世心態(tài)。
師:因此,我們就可以讀到詞中第三層情感:“進”能堅強承受社會“風雨”,有不避讓、不畏懼的內心持守;“退”能超脫名利、得失的束縛,獲取精神自由。這體現出一種強勁的生命張力。蘇軾將風雨“穿林打葉”的強勁有力,看作“一蓑煙雨”的輕飄無力,進而消融為“無雨無晴”,有中生無,消散了心中的風雨,我們也可以看到蘇軾身上強勁的生命張力。
【反思】在探究詞心的過程中,雖然存在多種對話關系,但學生是對話的主體,應多鼓勵學生對詞進行個性解讀。教師引領學生結合教材以及群文材料,用比較閱讀的方式,探究蘇軾“歸去”的內涵。教師引領學生走近文本,探究文本,從話語把握切入,在“歸”字的解讀中,體悟淡泊和寧靜的“脫胎換骨”,感受真正動人心扉的“生命張力”,這樣,學生的體悟就更有厚重感。
五、吟詠抒懷
師:下面我們進入詩意之旅第四站:吟詠抒懷。學習詩歌評論、誦讀、吟唱的技藝。三個活動,任選一個,你們首先選哪個?(PPT展示活動的三個選項)
師:活動一,(PPT呈現“誦”)是誦讀活動。老師先示范讀,請大家聽的時候注意平仄特點。聽后請同學們按照平仄特點一起誦讀。
生(齊):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師:誦讀中,我們要體會到,蘇軾并不是一個把一切都“放下”和“看破”的佛家信徒,他是活在現實中,既無奈又堅強的、有生命張力的、在承受生命中享受生命的可愛的蘇軾。
師:活動二,(PPT呈現“寫”)請用一兩句話寫你們讀《定風波》的感受。
(學生安靜書寫,書面表達感受。小組分享,交流展示)
生: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生:竹杖芒鞋的俠客,是你。你無懼于三月的雨,對穿林打葉的雨也毫不在意。晴雨交替太過尋常,世間的來去得失又何足掛齒?這一生,不過一蓑煙雨。
師:同學們對這首詞的理解比較深刻。既抓住了詩歌中“反?!薄昂系馈钡氖址ǎ钟袑υ~心精神自由的理解。
師:活動三,(PPT呈現“唱”)詞在古代是用來吟唱的,老師用“鹿港調”給大家吟唱蘇軾的《定風波》。
(教師示范吟唱全詞)
師:同學們是否想學習吟唱?
生(齊):想。
(教師逐句示范,教學生吟唱)
師:同學們,我們在吟唱中進一步地體悟到了詞中作者的三層情感。吟唱是學習宋詞最直觀的方式,以后可以多嘗試吟唱,體會不同風格的詞作。
同學們,在蘇軾走過的“沙湖道中”,我們誦讀品韻,探究解意,群文索情,吟詠抒懷。我們在“反常”“合道”中讀到了蘇軾用堅強支撐起來的從容、豁達,在“歸去”中讀到了蘇軾不避讓社會風雨的內心持守和精神自由,讀到了蘇軾身上能進能退的強勁的生命張力。
同學們,蘇軾為我們創(chuàng)立了一種執(zhí)著于人生而又超然曠達的生命范式。生活中,我們的生命難免會經歷人生的風雨,希望同學們享受生命帶來的一切,用強勁的生命張力去做一個勇敢、完整、精神自由的人。
【反思】蘇軾將風雨“穿林打葉”的強勁有力,看作“一蓑煙雨”的輕飄無力,進而消融為“無雨無晴”,有中生無,消散了心中的風雨,這彰顯了一種生命張力。詞的下片有“酒醒”一詞,從下片反溯到上片,下片是寫“酒醒”后的所觀所感,詞的上片必是寫“酒醉”中的狂態(tài)狂語,所以“誰怕”“勝馬”“任”,是蘇軾跟風雨的叫板,“誰怕”“任”是心中不平情緒的噴涌,“我就這樣過一生,你能拿我怎樣?”蘇軾心中有風雨,但又有不畏懼風雨的堅強。教師以品字句為抓手,立足文本,難度漸進,新舊連接,深入淺出,讓學生能夠從最基本的知人論世儲備、課文注釋等入手,緊扣文本進行解讀。這節(jié)課,從詞韻、詞意、詞情、詞理等角度讓學生進入詞的內核,嘗試給學生搭建吟詠平臺,讓學生感受吟唱法,既直觀又深刻地探究、體悟詞人復雜而又真摯的情感。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第一中學)
310450190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