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教育局)
引導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教學任務。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想品質正處于奠基階段,精神和人格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具體的教學策略,促進傳統文化和小學語文課程的緊密融合。
語文活動是小學語文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是鍛煉學生語文能力的必要途徑。其中,誦讀經典無疑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誦讀和演習經典書籍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形式,這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方法。葉圣陶先生在《精讀指導舉隅》一書中,將誦讀劃分為吟誦與宣讀,并強調這兩種讀法在白話文與文言文當中均十分適用。李德成在《閱讀辭典》中進一步將“誦讀”解釋為“吟誦、朗誦、默誦、背誦”這幾種讀書方式。盡管對誦讀的具體解釋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這并不影響誦讀成為語文學習中的有效方法。
中國文字的韻律十分獨特,這也決定了語文文本十分適合誦讀。尤其是意蘊深遠的古典詩文,其詞句更加講究平仄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為了使學生真正了解傳統文化,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誦讀方法,準確把握經典文學作品。通過有效的誦讀,將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根植于學生心中。每一次誦讀都是與文本的對話,每一次誦讀都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悟。要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合社會實際環(huán)境,深入思考,反復品味,逐步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效果。此外,在誦讀活動中,需要對經典內容進行深入的解讀,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文化現象的來源,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更加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類型多樣、博大精深。小學語文教材傳統文化資源豐富,但蘊含在不同的章節(jié)中,內容有些零散。走馬觀花的學習方式往往難以真正理解富有深厚民族底蘊的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的融合中,專題教學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所謂專題教學,是指對某類內容或者相關內容進行整合、研究、深化,并引導學生個性化地參與到專題學習當中,促進學生對專題內容理解的教學模式。
組織進行傳統文化專題教學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明確主題教學的目標。除了了解不同類型的主題文化之外,還需要提煉出不同主題教學的共性目的,這主要包括:(1)引導學生相互合作,并自主搜集相關資料,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與搜集資料能力;(2)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3)激發(fā)學生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第二,精選主題教學內容。在深入挖掘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要對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歸類與整合,并且要補充相關的學習資料。通常來講,小學階段的傳統文化專題主要包括傳統節(jié)日、傳統建筑、中國戲劇、民間工藝、飲食廚藝等。第三,明確學生知識水平。在組織專題教學時,需要準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以免教學內容過多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
環(huán)境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對人產生一種刺激,使人們在頭腦中產生一系列的認識、情感、情緒、意志等不同的反應,進而形成心理上的張力,并引起學生指向一定目標的行為。外部環(huán)境影響最終教育效果。小學生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意志力弱,在學習活動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因此,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也是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師可以加強交流協作,明確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要素。合理利用學校的走廊、操場、閱覽室等場地或者設施,設計一些承載傳統文化元素的標語、故事、圖案等內容,營造一種更加直觀可感的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班級是學生日常學習的主要場所,班級中的文化環(huán)境氛圍同樣也會對傳統文化教育產生重要影響。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有利于學生更加迅速地融入傳統文化的情境。相對于校園文化的構建,班級文化環(huán)境的構建通常是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實現的,比如演講、辯論、表演、報告、討論等。這些活動不但可以更加完整地呈現出涉及的傳統文化素材,而且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深入思考。同時,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也有利于活躍班級氛圍,優(yōu)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如何將傳統文化教育和新時代的信息傳播特性結合起來,成為教師需要密切關注的問題。教師應該準確認識大眾媒體的價值,不斷探索大眾媒體與傳統文化教育之間的結合點,使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更加契合時代發(fā)展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要發(fā)揮大眾媒體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積極作用,需要思考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利用大眾媒體拓展傳統文化教育素材。傳統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可以促進新文化的產生與發(fā)展,使文化的形式更加多樣,這樣可以使傳統文化的內容適合不同人群,最大程度發(fā)揮出傳統文化的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知識比較枯燥,尤其是單一的語言講解,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為此,教師可以播放《中華禮儀之美》《國學講堂》等電視節(jié)目的片段。電視節(jié)目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二,利用大眾傳媒提升教學時效。大眾傳媒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教師可以整合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并分享給學生,擴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學生作為社會的主體,最終還是要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小學語文課程以及傳統文化元素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塑造自我、強化所學,從而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通過社會實踐,學生能夠更加廣泛地接觸社會生活,并在這一過程中積極踐行傳統文化精神。如:實地參觀??梢詤⒂^革命紀念館和博物館,了解我國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以及革命先烈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而愛國精神無疑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核心內容。由此可見,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活動是引導學生踐行傳統文化精神的有效途徑。
為了有效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進行全面的思考,并對教學組織方法進行統籌設計。同時,隨著教學活動的推進,還需要及時進行相應的調整,保障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