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珊
(荔城鎮(zhèn)第二小學,廣西 桂林 546600)
中國詩詞,以其豐富的內涵,清麗的神韻,優(yōu)美的語言和鏗鏘的音調,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我們要讓傳統(tǒng)文化在中小學課程中生根,在孩子身上打下中國烙印。古詩詞的整合教學,不僅能高效傳授知識技能,更是文化的有效傳承。詩詞整合基本形式很多,本文用“同一題材,不同詩人的整合教學”形式進行論述。該形式是把主題是同一題材不同的詩人的詩篇、詩詞文本研究,讓學生更為系統(tǒng)地體會古詩詞的內涵和寫作方法,在多維互動中鍛煉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提升寫作水平。讓學生通過對歷史背景、詩人風格等的對比、歸納、概括,提升進行有效學習,整合的內容不是簡單灌輸?shù)模瑢W生自主去發(fā)現(xiàn)它,并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在全國掀起了一股“詩詞熱”。當絕美古詩詞遇上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時,中國是詩詞更是熠熠生輝。認識豐厚博大中華文化、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目前大多數(shù)古詩文授課仍然強調死記硬背,學生無法領悟古典文化的深意,更不必提將提煉出的思想精華應用于實踐中,教學方式過于形式主義。很多古詩教學課堂上仍采用四步法:介紹背景,朗讀古詩—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意境,朗讀加深理解—背誦、默寫。這樣的教學模式老套,學生的很多體會是來自老師灌輸,或是生拉硬拽。面對難度大,含義深刻的古詩,如何構建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古詩詞課堂,拓展孩子們閱讀,豐富古詩積累,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詩詞的美,欣賞詩詞的美,古典文學的精華,從他們的口中滲透融于他們的血液中,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這將成為我們現(xiàn)在一線老師深思的問題。
《題臨安邸》是統(tǒng)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首愛國詩,本單元主題“濃濃愛國情”,本課把它與陸游的《示兒》編排在一起。筆者發(fā)現(xiàn)這兩首古詩所發(fā)生的歷史背景是北宋滅亡這段時期,都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而兩首詩的基調又有所不同,表達方法有所區(qū)別。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古詩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筆者又把陸游寫的同一時期、同一主題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補充進來,嘗試將三首古詩進行對比整合教學。拓展與運用同一題材,不同詩人的詩整合教學也可加深學生運用對同一題材,不同詩人的整合教學。如白居易的《池上》和胡令能的《小兒垂釣》、楊萬的《宿新市徐公店》、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見》、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從而使我們的古詩詞教學更有效。
……
課件出示:山外青山樓外樓。
師: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師:“山外青山”說明山——
生:多。
師:“樓外樓”說明閣樓——
生:多。
師:是啊,這些樓是誰建的?
生:皇帝,大官們。
師:他們建來干什么?
生:為自己享樂。
③林升看到權貴們忘記了國恨家仇,他們茍且偷安、醉生夢死,他心情如何?(憤)板書:憤
所以他憤然執(zhí)筆,在臨安邸的墻壁上寫下這首詩,質問當權者。他怎么問?指名朗讀“西湖歌舞——幾時休?”
試用不同的語氣讀出詩句:
生:(憤怒地)——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請你叉著腰、瞪著眼、指著統(tǒng)治者的鼻子,問他們!
生:(惡狠狠)——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現(xiàn)在,你指著這個昏庸的南宋皇帝
生:(怒氣沖天)——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讓我們問這個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面對皇帝,面對權貴,你想說些什么?
根據(jù)回答再次帶著理解讀這首詩。
師:是呀!這些權貴們在南方天天沉迷于歌舞、尋歡作樂,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而北方受奴役的大宋的百姓,他們又是什么樣的狀況呢?讓我們再通過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一首詩去了解。讀一讀《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師:課前我發(fā)了一張這首詩的注釋,請孩子們對著注釋自學這首詩。
(2)自讀、理解。
(3)理解疏通詩句。
課件出示: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淪陷災區(qū)的百姓被稱為——
生:遺民
師:是的;就是被遺棄的人民
師:詩句中的“胡塵”是什么意思?從這揚起的灰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師: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馬蹄之下?師:他們流淚了?
師:那滴滴的淚是什么淚?
生答:痛失親人的淚、家破人亡的淚、流離失所的淚、充滿仇恨的淚、苦苦期盼的淚……
師:是啊。南方西湖邊還是一片歌舞升平,而北方的老百姓在金國的欺壓下度日如年——我們不得不質問當權者——“西湖歌舞幾時休?”(引讀)
西湖上的權貴們在聽歌看舞昏昏度日,而北方老百姓盼望收復中原的王師,望眼欲穿——他們盼啊,盼?。∷麄兤笈巍拔骱栉鑾讜r休?”(引讀)
(4)當你面對這一切的時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請你懷著這樣的心情讀讀這兩句詩吧!
(5)國破家亡,山河依舊,如今,奔騰咆哮的黃河已經(jīng)成了金兵的飲馬之槽,巍峨高聳的山脈已經(jīng)成了金兵的牧馬之地。黃河在悲泣,山川在哭訴。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古詩,讀出凄涼、讀出悲憤。
課件出示: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又一年”是多少年嗎?
老百姓,盼呀!盼呀!1年過去了——他們望眼欲穿呀,“皇上啊,都一年了,你怎么還置我們于不顧呢,我們可是南宋的子民啊”我們一起讀一讀:引讀“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可是,南宋當權者他們還在——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0年過去了——“皇上啊,我們等得心碎了;我們忍受著金兵的蹂躪,度日如年啊,你快來解救我們”我們一起再讀“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p>
65年過去了——我們等得快絕望了,皇帝早已忘了這大片大好河山!忘記了國恨家仇,三讀“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彼麄兿氲降闹皇菍g作樂,我們不得不憤然質問他們: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不知又一個多少年過去了,陸游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師依然沒有回來。所以在陸游在臨終時《示兒》中,有一個字最能體現(xiàn)詩人的情感,請找出來?(悲)請你讀出陸游的悲。陸游死不瞑目啊,所以臨終前,詩人的遺愿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透過這臨終囑托,你感受到詩人一顆怎樣的心?(憂國憂民)
陸游的一生是不斷追求報國理想?yún)s報國無門,但心中的愛國火焰,至死沒有熄滅。
帶著情感讀《示兒》
一位詩人致死牽掛的還是收復中原失地的偉業(yè),作為一位當權者,你們又怎么沉溺酒色,置國恨家仇于不顧呢?讓我們再來跟著林升說出我們的心聲,請把這首詩再讀一遍。
師:面對淪陷的家園,面對人民的悲泣,一位位愛國詩人站出來了,讀了這三首詩,你發(fā)現(xiàn)三首詩有什么共同點?
生:三首詩寫的都是南宋時期朝廷腐敗無能、無法收回失地的事。
生:詩人都有一顆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
生:不同的是林升是氣憤的質問,陸游是悲痛的期盼。
生:《題臨安邸》寫的是當朝者,《示兒》寫的是自己,《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寫的是勞苦大眾。
……
幻燈出示《宿新市徐公店》《小兒垂釣》《夜書所見》《池上》《所見》《尋隱者不遇》
師:今天學習了三首詩寫的都是南宋時期朝廷腐敗無能、無法收回失地的事。你發(fā)現(xiàn)三首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這是我們學古詩、鑒賞古詩的方法之一,下面的兩首請大家思考:詩人寫的什么趣事?有哪些趣事是你們喜歡的?分享一下!
生:有花叢中捕蝶的,有專心釣魚的、挑促織的、有林中騎牛漫步的、有溪頭臥剝蓮蓬的,有學種瓜的……
生:我最喜歡“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是一群小孩在芳草地上放風箏。孩子們玩的得開心。
生:我喜歡“蓬頭稚子學垂綸。”一個小孩在學釣魚,斜身坐在草叢中,聽到有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搖手,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
生:我喜歡牧童騎在牛背上唱歌,非常愜意!想捕捉蟬,歌聲立即停的樣子。
師:這些詩都寫了孩子們童年的趣事。這六首詩都是寫詩人筆下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喜歡這些詩嗎?把內容相同或相似的古詩詞它們放一起特別容易學習。
整節(jié)課學生情緒高漲,進入詩境,領悟詩情。教學實例中,老師們抓住了古典詩歌的內容特點。教學內容進行了對比、整合和拓展。經(jīng)過拓展融合之后的教學,互為補充,提高教學效率,學習效率。
本案例中,要讓學生深入理解詩人林升的悲憤之情,體會他對當朝權貴們的憤慨,如果只從《題臨安邸》一詩反復讀背是得不到新的收獲的。所以我把歷史背景相同、主題相同的《示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整合到一起,讓學生對當時“遺民淚盡胡塵里”,百姓盼望“王師北定中原日”的生活圖景有了鮮活的感性認識,學生仿佛置身到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生活蕭條的年代,與詩人情感產(chǎn)生共鳴。再來體會林升對當朝者紙醉金迷、不思復國、茍且偷生的丑惡行徑的質問與悲憤之情,就會水到渠成。
這樣的設計,不僅是完成了一首詩的教學目標,而且以點帶面,對三首詩的理解更深刻,而且讓學生放寬視野,對整個南宋時期的歷史背景有了一個整體感知,對這類愛國詩詞有了整體的情感把握,激發(fā)對無數(shù)愛國詩人的崇敬。同時,熱愛愛國、渴望和平的傳統(tǒng)文化也就深植學生心中,成為成長的精神養(yǎng)料。學生看到了南宋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看到了無數(shù)詩人憂國憂民,更體會到南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痛苦以及復國無望的悲憤。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詩人其他作品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詩人,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語文課堂不僅要交給學生基礎知識,更要交給學習方法。在本案例中,注重引導學生體會三首詩的異同點。相同點在于:三首詩都是愛國主題的古詩,發(fā)生的歷史背景都是在南宋時期,詩人借當今時事抒發(fā)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感。這樣便于整體把握,避免每節(jié)課都要介紹相同的背景,節(jié)約教學時間,同時也體現(xiàn)教材使用的整體觀。在把握共同點的同時,也要注意發(fā)現(xiàn)三首詩的不同點:陸游與林升表達情感方式不同,林升突出的是“憤”,而陸游突出的是“悲”;一個把目光聚焦在當朝這奢靡頹喪的當權者,一個關注是社會底層的勞苦百姓;一個是毫不留情的質問,一個是遙遙無期的期望……教學中,我們驚嘆學生會有這樣驚人的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這樣的整合拓展,學生何來的發(fā)現(xiàn)呢?
低年段:以誦讀與吟唱為主,引導學生抓住有一定聯(lián)系的古詩詞展開學習。比如,誦讀《憶江南》時,選擇了《江南》《江南春》《菩薩蠻》這三首古詩,通過視頻的播放、圖畫的講解、音頻的示范朗讀,讓學生跟讀、誦讀、唱讀對的江南的美,體會白居易“能不憶江南”的感受,不僅學習了古詩,還感受了詩的韻律美。中、高年段:教學貴在引導學生對專題組詩的學習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掌握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如《絕句一首》《絕句二首》找佳句、畫佳句、品佳句找特點,并動手給古詩配圖及音樂。這樣,在讀、寫、畫、思、悟中獲得更多學習古詩詞的方法,也得到熏陶、感染,提升個人素養(yǎng)。在對月詩、季節(jié)詩、節(jié)日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等組詩引導學生學習,將同類題材、內容的古詩詞進行整合,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拓寬教育資源。
有效整合古詩詞的教學內容,拓展一系列相同作者、相同歷史背景、相同主題的詩詞,鼓勵學生開展發(fā)散式拓展閱讀,既有助于深化對相同主題古詩了解,同時也有助于幫助學生積累背誦相同主題的詩句,積累有效的閱讀方法。作為教師既要走進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同時,引領學生真正融入課堂中,感受更立體,更豐滿,極大激發(fā)對古詩詞的熱愛,讓中華詩詞植根學生心中,讓古詩詞這一璀璨的明珠永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