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廣東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 肇慶 526100)
隨著全球化浪潮進一步推進,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在全球經濟文化大融合下,歷久彌新,散發(fā)著獨特魅力。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滋養(yǎng)著世世代代中華兒女的精神特質,也在維護民族精神的獨立性和民族文化的安全性中起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在“十四五”期間也提出了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原則。由此可見,文化自覺自信是新時代推動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
作為教育的主體,學校理應重視文化自覺自信教育,發(fā)揮大學課程的人文性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以及學生對于經濟形勢的思考能力,強化大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的過程中結合思想教育來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和價值,從而形成勤奮刻苦的內驅力,這樣有利于增強專業(yè)課教學的吸引力,也更利于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通過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和文化教育產業(yè),喚醒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提升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通過大學翻譯課程,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中西方文化的弘揚意識和鑒別能力,是培養(yǎng)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關鍵。
“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界域范圍內的人對其自有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1]。因此,“文化自覺”的首要內涵便是尋找和繼承中國文化之“根”,以便更好地應對全球化趨勢。[2]“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盵3]文化自信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覺保護、傳承和弘揚;其二,賦予傳統(tǒng)文化時代特征和意義,比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融入文化自信中,因為價值觀自信就是文化自信的內在靈魂。[4]其三,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相融合,以批判的眼光借鑒、吸收和改造外來文化。
文化自信是我國對社會主義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覺,也是我國實現(xiàn)文化強國的前提和基礎。但目前“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現(xiàn)狀并不樂觀,多數(shù)學生文化自信缺失或薄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之甚少,文化底蘊淺薄”。[5]而目前我國翻譯專業(yè)學生,文化自信不足、文化對比和轉換能力較弱、文化翻譯能力較低,面臨“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現(xiàn)狀。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潛在原因如下:
其一,偏向傳統(tǒng)授課。翻譯教學依然是教師發(fā)揮主體性作用,并沒有真正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導致學生積極性不強,參與度不高。其二,班級規(guī)模較大,每個班級由四十幾位基礎參差不齊的學生組成,教師無法做到因材施教,也鮮能對每個學生的譯文提出修改意見。導致學生對自己翻譯水平形成誤判,低估自己的翻譯能力,以及文化傳播能力。
其一,教學內容偏重語言教學,忽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其二,中英文化翻譯教學內容不平衡,重西方文化輕中國文化,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缺乏對中國文化的滲透;其三,傳統(tǒng)文化脫離時代特征。
其一,教師個人文化意識和母語文化表達能力欠缺,把翻譯課上成精讀課。安排的課外實踐與母語文化的英文表達無關;其二,缺乏對比教學。雖然有雙語互譯練習,但所選翻譯素材,內容上,不具有針對性和對比性,僅能凸顯中英文語言的差異性,無法上升到對中西方文化對比的層面。
其一,缺乏中華文化學習動力,割裂中英文語篇文化對比與銜接,傾向英譯漢,對漢譯英產生排斥心理,一味借鑒參考答案,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其二,由于各種考試的壓力,以及諸如翻譯專業(yè)資格(水平)考試資格證書的誘惑,學生更加關注時政新聞。但往往比較急功近利,比如,在研讀《政府工作報告》時,也只是從語言角度著手,學習特色文化負載詞的表達,缺乏對翻譯技巧和文化傳播的遷移能力;其三,缺乏文化創(chuàng)新意識,未能肩負起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
第一,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線上線下相結合。將已有的慕課、微課等線上課程作為輔助資源,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庫,開闊視野,提升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翻譯意識和素養(yǎng),利用計算機輔助翻譯,為學生提高譯文質量提供借鑒。第二,采用小班授課,將學生劃分為小組,將課堂真正交給學生。課下學生可結合網(wǎng)絡平臺以及自己的知識儲備,對文本進行組內對比翻譯,求同存異,篩選最佳譯文。課上,分享翻譯背景知識,分享翻譯成果,進行組間互評,師生互評,以及參考譯文的對比分析,探討每種譯文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學生譯文可提升的可能性。
尊重文化多樣性,發(fā)掘文化的獨特性,注重中外傳統(tǒng)文化對比學習。教師在廣泛涉獵不同主題文化基礎上,首先篩選出獨具特色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比如,京劇、中醫(yī)、中國畫、武術、皮影戲、傳統(tǒng)節(jié)日等,注重對這些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的外譯,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其次,在講解西方節(jié)日,比如:情人節(jié)時,也應重新喚起學生對中國“七夕”的認識,鼓勵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第三,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同時補充時事翻譯材料,比如講授“黑色星期五”相關材料翻譯時,可以補充中國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jié),以及當下比較熱門的“直播帶貨”,使翻譯材料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生命力。
第一,采用對比學習方法,提升學生對比翻譯學習能力:英漢語對比,中西方文化介紹翻譯對比,同學、師生、參考譯文之間的對比學習。第二,采用“回譯”法。目前,大學生的寫作能力普遍較弱,翻譯專業(yè)學生,往往更注重英語語法的學習,詞匯的積累,忽視了母語對其翻譯能力的影響,對母語輸出質量缺乏監(jiān)控能力和審視能力,因此提升母語表達能力尚未受到學生們的關注?!盎刈g”法就是將原汁原味的中文原文翻譯成英文,對比參考譯文,提升英語表達能力之后,再將英語譯文,回譯成中文。以此提升學生對母語的認同性和鑒賞力,體會外語地道性的同時,也能感受母語的原汁原味,培養(yǎng)自主探索中西語言思維文化差異的能力。第三,翻譯中的口譯課堂,可采用“雙師”授課的形式,即英語教師和外教共同授課模式。比如,教師給出一篇中文原文,學生將其翻譯成英文,外教針對要表達的意思,給出地道的英文。通過這種互動模式,學生更能直觀地發(fā)現(xiàn)中英文語言之間的差異性,能夠更加準確、更加自信地將中國文化傳遞給外國友人。
在已有中西文化精髓基礎上進行本土文化創(chuàng)新。比如: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展開民間故事的搜集,關注所在地區(qū)的民俗文化。按照主題劃分為民間故事與傳說、民間戲劇與歌舞、民間建筑與文化、民間美食與文化、民間風景名勝與文化等。在學生搜集匯編故事之后,首先對中文故事的布局謀篇和運筆行文進行修改,使其通順流暢,更具邏輯性、連貫性和趣味性。在此基礎上,利用各種翻譯工具,結合異化的翻譯策略,進行翻譯。譯后,查閱平行文本,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對譯文進行潤色。最后,將學生的勞動成果整理匯編,裝訂成冊。這將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提升學生學好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下,中華文化面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喚醒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維護、弘揚和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每個中華兒女的使命,也是時代對于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的新要求。通過篩選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學生在對比翻譯的過程中,即能體會中英文語言的地道性和文化的差異,又能創(chuàng)造性地改寫、整編和翻譯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在堅定文化自覺自信的同時,有利于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