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陽(湖南省邵東市城區(qū)第一完全小學 422800)
當代小學教育普遍偏重文化課程,導致勞動教育被忽視。要想使勞動教育避免流于形式化,徹底改變教育現(xiàn)狀,各學校教師必須積極創(chuàng)新,尋找相應對策,幫助學生找回勞動體驗,認識勞動教育的精髓。而小學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融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勞動教育的效率,讓勞動教育變得更有意義。此外,實踐活動進課堂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勞動欲望和興趣,真正踐行“教學做合一”。
對于小學勞動教育來說,教學模式敷衍和教學知識生硬是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兩大現(xiàn)狀。一方面,勞動教育課程往往比較不受重視,課堂教學形式化,教師在教學中視勞動教育課程可有可無,這十分不利于學生勞動觀念的建立和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在勞動教育中,課堂教學的知識生硬死板,學生極少能夠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這使得勞動教育脫離生活實際,與素質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小學教師普遍在勞動教育課程中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得比較消極,認為勞動教育既不是考試學科,也不計入綜合考查,甚至不認為勞動是一種教育,由此引發(fā)課堂教學中的敷衍了事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這使得教學重難點難以被挖掘,教學目標難以得到全面實現(xiàn),勞動教育名存實亡。
小學教師對勞動教育的概念還停留在理論的階段,往往喜歡將書本上的知識生搬硬套,甚至讓學生死記硬背,疏于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生活實踐。殊不知,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崇尚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識如果沒有實踐作為基礎,那么知識永遠都是空洞的,是無法被信服的,勞動教育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其理念十分適用于當下的教育環(huán)境,尤其適用于小學勞動教育,并為小學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融合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二者融合的意義最終也回歸于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中的“行”與“知”,幫助學生踐行“知行合一”,并促進學生崇尚勞動光榮以及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先生首先提出的關于知行關系的討論,同時也是打開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的一把鑰匙。陶行知的“行知論”就是從“知行合一”中引出來的。小學勞動教育看似機械、枯燥,但當教師合理地將其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就可以讓其變得活起來。學生邊學習邊實踐,邊“知”邊“行”,也就真正實現(xiàn)了“知行合一”。
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而教師為使學生真正做到崇尚“勞動光榮”,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和內涵,僅靠實行勞動教育是遠遠達不到目的的。教師只有引導學生走進實踐,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勞動,感受勞動帶給自己的樂趣和力量,才能夠真正學會尊重勞動,并從內心深處認識到勞動的無上光榮。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正是為學生指明了實踐的方向。在生活中進行實踐,將勞動落到實處,學生的親身經歷往往比教師的諄諄教誨來得更加實在。勞動教育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理論指導,綜合實踐活動是勞動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二者融合既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又能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而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
勞動教育走出校門,使勞動教育不再局限于書本和課堂。教師引導學生將勞動教育中學到的知識合理運用到社會生活中,為學生帶來極好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勞動教育中,綜合實踐活動課里面的《生活中的垃圾》就可以被教師有效利用,垃圾分類、垃圾管理、垃圾回收等一系列關于垃圾的學問都可以搬到學生的校外生活與實踐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觀察生活中的垃圾分類現(xiàn)象,觀察每一種不同顏色的垃圾桶都代表著要盛放什么類別的垃圾,甚至還可以在勞動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簡易垃圾桶,標注顏色和類別,加強學生的印象。以上這些都是“知”的過程。然后,就是“行”,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了解垃圾分類,并將手中的垃圾投放到最正確的垃圾桶中,再帶動身邊的家人和朋友主動踐行垃圾分類,共同保護環(huán)境,愛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勞動教育走進課后,既可以指校內,又可以指校外。校內的班級大掃除、輪流值日、試驗田種植;校外的回到家中,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幫爺爺奶奶捶捶背、捏捏腿……這些“小事”其實都是在踐行勞動。諸如此類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勞動中增強自信心,在勞動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由此激發(fā)其責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在《家用電器與生活》這一實踐活動課題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回到家里觀察家用電器,如冰箱、電視、空調、洗衣機等,研究一下這些家用電器平時是怎樣工作的?;蛘吲c父母探討一下每種家用電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甚至在大人指導下還可以嘗試使用一下這些家用電器。
傳統(tǒng)工藝既可以指民間傳統(tǒng)文化,又可以指代代相傳的手工藝術。傳統(tǒng)工藝進課堂也是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融合的有效方式之一。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親自動手完成一些工藝制作,會在提升動手能力的同時,激發(fā)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在勞動教育中,教師為使綜合實踐活動從真正意義上為學生所接受,就必須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創(chuàng)新,讓學生改變以往的思維方式,這就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尋找契機,尋找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當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點,那么就會自覺地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并在此基礎上積極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一個不一樣的新世界。
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近年來勞動育人的理念也逐漸受到教育界人士的認可和關注,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學校更加注重勞動的實踐化,小學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方式也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將勞動教育與實踐結合,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最終才能實現(xiàn)整個勞動教育過程的良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