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jié)黔西第一中學(551500) 陳麗珊
近年來,我國有許多學者對“單元教學”進行了不同層次的深入研究。劉曉玫[1]、馬蘭[2]等將“整體化”思想作為單元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探討了單元教學設計的內涵與價值,闡述了單元教學設計的操作步驟。戴小民[3]等從核心素養(yǎng)的要素出發(fā),以具體的單元為例,展現(xiàn)了每個課時的教學流程。當前單元教學設計如雨后春筍,在各期刊上幾乎都可以看到設計案例,但它們的共同點主要是以單元為教學的基本單位,針對知識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和課堂教學的分散性提出教學設計策略,目標更多的是局限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方面。而以評價為導向的單元教學設計卻寥寥無幾。本文嘗試以評價為導向進行單元教學設計。
素養(yǎng)本位的教學不是輕知識重素養(yǎng),而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從知識建構、能力訓練、素養(yǎng)培育方面設計“知識、能力、素養(yǎng)”目標主線。筆者以人教版選修3-1 第一章“靜電場”為例,按照“知識、能力、素養(yǎng)”三目標主線進行單元教學設計。
建構以獲取知識為目標的主線時,首先要通讀單元內容,對其進行整體分析;然后參考課程標準,準確定位本單元中哪部分內容重在傳授知識;最后根據內容,選用原章節(jié)標題或者提煉關鍵詞建構知識主線。人教版選修3-1 第一章“靜電場”部分(簡稱靜電場),前三節(jié)內容分別是:第一節(jié)電荷及其守恒定律,第二節(jié)庫侖定律,第三節(jié)電場強度。這三節(jié)內容重在傳授知識,故以電荷、電場、電場線為關鍵詞建構如圖1所示的單元目標知識主線。
圖1 單元目標知識主線
建構以提升能力為目標的主線時,首先也是要通讀單元內容,對其進行整體分析,確定哪些內容重在能力提升,然后根據這些內容,選用關鍵對象來建構能力主線。在“靜電場”單元,第七節(jié)“靜電現(xiàn)象的應用”,第八節(jié)“電容器的電容”,第九節(jié)“帶點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這三節(jié)內容重在能力的提升。對此,這三節(jié)內容可以電容器、電場中的導體、電場中的電荷為關鍵對象建構如圖2 所示的單元目標能力主線。
圖2 單元目標能力主線
素養(yǎng)主線要結合“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四個學科核心素養(yǎng)維度進行建構,要深入分析單元內容中各部分知識在什么樣的情境中進行應用,在應用中從哪些層面進行歸納總結與反思,形成方法自覺與行動自覺的素養(yǎng)表現(xiàn)。建構素養(yǎng)目標主線時,要具體到每個學科核心素養(yǎng)維度下的點。本單元中,前三節(jié)內容主要是學習知識。第四節(jié)“電勢能和電勢”、第五節(jié)“電勢差”和第六節(jié)“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屬于從能的視角去認識電場。第七節(jié)到第九節(jié)主要是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的應用。根據獲得知識、應用知識、形成素養(yǎng)三條線索建構如圖3所示的素養(yǎng)主線。
圖3 單元目標素養(yǎng)主線
有了明確的單元教學設計目標主線后,課時單元教學的內容就像串在線上的珍珠,如果沒有主線連接,所有內容就散了,知識的結構化也就體現(xiàn)不出來。課時單元的教學,體現(xiàn)了教學邏輯的大節(jié)點。清楚了教學邏輯,對某課時的教學,才知道學生學習后對后續(xù)的學習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清楚了教學邏輯,才知道這部分內容在整個大單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著名的經濟心理學家喬治·勒文施泰因認為,好奇心來源于某種“認知差距”。一堂課,問題不宜設置過多,過多的問題會使學生的認知差距縮得太??;沒有必要的思維過程,問題就解決,這樣的問題,引發(fā)不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需要設置多個問題時,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關聯(lián)性,否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停留過程就會減少,學生遺忘速度就會加快。要做到多個問題的設置是為了解決某一個核心問題,在對情境做好鋪墊的情況下,讓學生感覺再多思考一點、再多知道一點知識就能彌補這個“認知差距”,解決存在的問題。因此,設置恰當而且關聯(lián)的問題形成問題串,最終指向一定是為了解決核心問題。在如圖4 所示的課時單元教學框架中,虛線間的內容即為一個課時單元。對于第2 課時,核心問題可以設置為“電荷在電場中受到的作用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電場力做功有什么特點?”,這樣就可以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教學。
圖4 課時單元內容框架
著眼整個單元,梳理出單元“知識、能力、素養(yǎng)”目標主線后,一般設計以關鍵詞為節(jié)點的橫向分布鏈條,構成單元教學目標“高速路”。在課時單元設計中,在每一個關鍵詞的指引下,依托“核心問題”逆向拓展出一個課時單元出來,一般設計為縱向區(qū)塊化分布,構成課時單元的學習“加油站”。課時單元教學,應突出以知識、能力、素養(yǎng)為主線的邏輯銜接,突出問題的解決和做好后續(xù)學習的知識鋪墊,突出復雜情境、結構問題、綜合思維的相互關聯(lián)。以“靜電場”為例,如圖5 是本單元的教學設計總體框架。
圖5 單元教學設計總體框架
要實現(xiàn)從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的教學轉型,不僅要重視單元教學目標設計,更要重視單元教學設計評價,落實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就是要重視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提升、素養(yǎng)形成的評價導向。這樣依托單元教學設計促進素養(yǎng)本位的教學轉型才可能真正實現(xiàn)。筆者在貴州省黔西第一中學課堂改革評價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易學、會用、難忘”三標準對單元教學設計評價有很好的導向作用。
在圖1 所示的單元目標知識主線中,與電荷守恒定律、庫侖定律、電場強度、電勢能和電勢、電勢差、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靜電現(xiàn)象的應用、電容器的電容、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等教材內容相比,知識主線主要涉及前三節(jié)內容,描述上也有差異,這樣建構的目的是為了“易學”。本單元的教學首先引入電荷是無可爭議的,從知識邏輯來看,學完電荷后接著學電場是比較恰當的,因為電荷產生電場,至于庫侖定律可以整合到電場力部分去學習,它是電場性質的體現(xiàn),起強化對電場的認識的作用。學完電場后,與重力場類比,把重力場中的重錘線與電場線比較,讓學生對抽象的電場有較好的認知。依據電場線學習電場強度,學習電勢、電勢差和電勢能,學習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這樣就把知識學習置于情境中,使得知識的學習有了著力點。根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對于“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教學時可分別從“易記憶”“易理解”“易操作”“易發(fā)現(xiàn)”幾個角度優(yōu)化設計,以實現(xiàn)“易學”。
通過對知識應用的整體分析,建構如圖2 所示的知識應用能力主線。以電容器的學習為實際例子,主要體現(xiàn)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方面,要從板上的電荷產生電場的視角進行拓展學習與應用。再從電荷、電場線的角度理解板間的電場,通過拓展遷移理解場強與極板電壓和距離的關系。對于電場中的導體部分,要用電場疊加的知識進行分析應用,學生的認知困難在于動態(tài)電荷又再一次產生電場。至于電場中的電荷,主要根據受力情況與運動情況的關聯(lián)進行分析。在應用方面,根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對于“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教學時可分別從“正確表達”“規(guī)范操作”“合理遷移”“適度創(chuàng)新”幾個角度優(yōu)化設計,以實現(xiàn)“會用”。
結合圖3 所示的單元素養(yǎng)目標主線,對物理觀念、科學探究、科學思維、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四個學科核心素養(yǎng)維度進行分析。在物理觀念方面,有兩條橫向素養(yǎng)主線非常明顯,第一條是由電場力、電場強度、充放電中的力、內部場強、運動情況等內容構成的相互作用與運動觀念;第二條是由電場能、等勢面、充電中的能、內部電勢、做功情況等內容構成的能量觀念主線。
在科學探究方面,分別是電荷的產生,電荷的受力,電容器充放電過程中的功能關系,電場中導體的靜電平衡,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在科學思維方面,第一是關于電荷、電場、電場線、等勢面,從實物到場、從場到力的思維主線;第二是關于電荷、電場、電場線、電場強度,從實物到場、從場到能的思維主線。在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方面,第一是依托虛擬的電場線揭示電場的科學本質,這是認識電場線這種看不到、摸不著而又客觀存在的物質形式的科學路徑;第二是根據電場中導體電荷平衡的原理,深刻體會靜電屏蔽在生產與生活中的應用。這樣設計引導下的教學對“難忘”起到很好的作用。根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對于“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教學時可分別從“形成觀念”“掌握方法”“啟迪思維”“激發(fā)興趣”幾個角度去優(yōu)化設計,以實現(xiàn)“難忘”。
在學習電荷、電場、電場線內容后,學生獲得了電場力方面的知識。根據電容器、電場中的導體、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等真實情境,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從力和能的角度進行反思,形成相互作用與運動觀念、能量觀念等方面的素養(yǎng)。單元教學設計最核心的部分是單元知識整體框架的建構,這樣的知識框架建構是需要具體目標指引和評價導向的。若不對這一知識框架的設計與建構提出具體的要求,就難以設計出具有導學、導教、導測評的單元教學框架,教學依托單元教學設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就會有形無神,教學質量也會大打折扣,教學推進也會形同虛設。單元教學設計是整體性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設計,因此需要有案例開發(fā)與科學評價指標來指導大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