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彬
歷史學科承載著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在拓寬學生歷史視野、發(fā)展其歷史思維的同時,必須以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為價值歸旨。
同時,中學生在知識儲備、認知能力與心理情況等方面差異較大,因而在教學策略與目標的選擇與達成上應各有側重?;诖?,筆者結合歷史學科的教育理念和中學生的學習因素差異淺談關于中學歷史教學中落實家國情懷的教學策略。
在講述華師大版高中教材“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內(nèi)容時,教師是如此敘述的:
從1948年起,國共兩黨從政治爭奪、經(jīng)濟爭奪,開始走向文化思想和人才的爭奪。1948年11月,毛澤東致電林彪,要求在平津戰(zhàn)役中要盡力保護學校和歷史遺跡,極力爭取知識分子的支持。也是在1948年,蔣介石贊成傅斯年和蔣經(jīng)國發(fā)起搶救平津教育學術界人士運動。國共兩黨都已經(jīng)把目光對準了戰(zhàn)爭之后的發(fā)展。就在北平被圍之際,兩名解放軍干部在清華大學一位教授的陪同下,走進了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梁思成先生的家,請梁思成在一張軍用地圖上標出重要古建筑的位置,劃出禁止炮彈轟擊的地區(qū),并請他用最短的時間編寫一份全國文物建筑的簡目。
解放北平前夕,梁思成回憶說:“雖然我們的接觸僅一個多小時,但是他們代表了共產(chǎn)黨對古建筑的重視與愛護,使我從感情上一下子就和共產(chǎn)黨接近了?!痹S多像梁思成那樣的知識分子從共產(chǎn)黨人身上,看到了民族的未來和希望。
教師在深度挖掘歷史學科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增強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形成家國情懷,更加堅定地走實現(xiàn)民族振興的“中國夢”探索道路。
單純的知識講解并不能吸引所有學生,以問題為開端的導向型教學才是課堂的核心,接下來以初中一年級“文化思想的繁榮”這一課程的問題導向式教學為例,展示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激活方式。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說過《百家姓》,這是成書于宋朝初年的啟蒙讀物。宋朝的皇帝姓什么?
生:趙。
師:所以,趙姓放在第一家。但是,伴隨著宋朝的滅亡,這樣的排名受到頗多爭議,有人提出“天下第一家”應該另有其姓,是哪個姓呢?就是孔姓。這與孔姓中的一位名人有關,你們猜,是誰呢?
生:孔子/孔丘/孔仲尼……
師:孔子被后人稱為圣人,他為什么會如此受人尊重,他身上到底有什么獨特之處呢?老師翻了下書,找到兩大特點。第一,是他的身高?!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分姓f“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九尺六寸,在現(xiàn)代相當于319.6厘米,這個數(shù)據(jù)可信嗎?
生:不可信。
師:這告訴我們,在閱讀古籍的時候,要學會考證,不同時代的計量單位的值是會有變化的。在《史記》所處的漢代,一尺約等于23.1厘米,孔子的身高放到如今即為221.76厘米。但也有人考證出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魯國一尺約為19.7厘米,那么孔子也有近190厘米高。無論在現(xiàn)代還是物資貧乏的古代,都可以算是“長人”了。接下來,我們再看孔子的第二個特點,年齡。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均壽命是31歲,而孔子活到了73歲,在當時極其少見。那么,異于常人的身高、世間少有的長壽是孔子被后世推崇的真正原因嗎?
生:不是。
師:同學們說得對,正是因為孔子在思想文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才有了后人對他的推崇。那么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孔子,以及他所生活與思考的那個時代,那個文化思想極其繁榮的時代。
在課程導入時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后通過引導,將話題轉向孔子,以孔子的身高為切入點,“孔子長九尺有六寸”,這一細節(jié)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心理。利用該細節(jié),最終成功地完成了新課的導入,同時還滲透了“考證材料”的史學方法。進而,教師提煉和升華課堂要旨。
同理,在“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針對單元結構和內(nèi)容,就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yǎng)進一步深化問題導向教學設計。例如,針對《辛丑條約》,教師可進行如下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感悟“民族危機”不斷加劇的過程與影響,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問題1:20世紀初,清廷與列強再次簽訂不平等條約,其中出現(xiàn)了慶親王奕劻、北洋大臣李鴻章與11位列強公使的簽字。據(jù)此推斷,這份條約當是哪個條約?
問題2:該條約創(chuàng)下近代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多項喪權辱國之“最”,列舉三項。
以上問題,第一問指向的目標依舊是知識識記,從條約簽訂的時間、簽訂條約的人物即可推斷該條約是《辛丑條約》。第二問要求學生列舉該條約所創(chuàng)下喪權辱國之“最”,要求學生不僅關注條約內(nèi)容本身,更要調(diào)動所學知識,對近代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內(nèi)容加以回顧,方能通過比較,得出答案。
史事在延續(xù)和變遷的過程中,往往由量變而引發(fā)質(zhì)變,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過程亦然。不平等條約的陸續(xù)簽訂是近代以來我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縮影,我國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就是對民族危機的回應。通過這一系列對內(nèi)容主旨與教學目標加以細化的問題設計,可豐富學生學史的經(jīng)歷,完善其學史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研史思維品質(zhì)和家國情懷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