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子女不僅遺傳信息類似,在體重、飲食和行為習慣等方面也存在相似性。早在1977年,就有國外學者提出“肥胖的家庭聚集性(familial aggregation of obesity)”,但是考慮到中國人遺傳背景和飲食習慣的差異,該結論是否適用于中國人尚存在爭議。本研究擬通過檢索國內(nèi)外公開發(fā)表的父母體重/超重/肥胖與中國兒童超重/肥胖關系的論文,綜合分析父母自身體重與兒童超重肥胖的關系,為兒童青少年肥胖的預防和診療提供科學依據(jù)。
測繪檔案管理必須要加強檔案管理人員的專業(yè)素質(zhì),加強人才培養(yǎng),提升管理人員的理論基礎和業(yè)務技能。因此,檔案管理人員在掌握相關專業(yè)知識時,也要注重知識面的拓展,能更好地運用測繪技術的相關知識、地理信息系統(tǒng)知識、計算機知識和網(wǎng)絡安全知識等知識。相關高校應加強復合型測繪檔案管理人才的培養(yǎng),通過加強學術交流,定期組織培訓,邀請相關專業(yè)的專家授課等多種方式學習,來實現(xiàn)對檔案信息化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
時間設定為1998—2020年,語種限定為中文和英文。以父母、父親、母親、家庭、兒童、超重/肥胖、飲食為中文檢索詞,檢索數(shù)據(jù)庫為重慶維普、萬方、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國內(nèi)公開發(fā)表(國內(nèi)限核心期刊)的相關研究文獻。以 parents、father、mother、family、children、adolescents、overweight and/or obesity、diet為英文檢索詞,檢索數(shù)據(jù)庫為Pubmed Medline、Cochrane Library。
1.1.1 文獻處理方法 制定文獻信息摘錄表,包括基本信息(作者、發(fā)表時間、文獻類型、研究方法、研究例數(shù)、研究對象、評判標準)、研究結果信息(研究主要結果、結論)。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動靜互襯,也就是既描寫運動的事物又描寫靜止的事物,使一方襯托另一方,特點更為突出。如:
1.1.2 質(zhì)量控制 2名評價員獨立進行數(shù)據(jù)庫檢索和文獻信息提取,并交叉比對,任何分歧均以協(xié)商一致解決。
對問卷答案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初步分析,58位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PowerPoint的使用率為100%, word的使用率為51.7%, Excel 表格的使用率為25.9%;PowerPoint插入功能的使用中,文字,圖片,文本框的插入使用率為98.3%,插入超鏈接的使用率為77.6%,插入音頻的使用率為58.6%,插入視頻的使用率為65.5%,編輯背景的使用率為32.8%,設置動畫效果的使用率為29.3%;PPT因版本差異等原因無法正常播放,能現(xiàn)場自行解決的教師比例為25.9%。
1.2.2 排除標準 (1)不符合上述條件;(2)未公開發(fā)表的的學位論文或數(shù)據(jù)。
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均對于父母體重與兒童肥胖發(fā)生的相關性做出了相關研究。Guo Xiaofan等研究中收集了4 094名來自中國沈陽市的5~18歲兒童及青少年體重,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父母超重對子代體重影響顯著,男孩或女孩超重或肥胖風險均增加。Heun Keung Yoon對1 621名韓國8年級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包括性別、年齡、BMI、家庭總收入、父母體重、父母行為模式、父母對于兒童體重狀態(tài)的認知等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結論得出在女生中,母親的超重狀況、父親對女性青少年體重的低估、飲食習慣和父親的體育活動水平與青少年肥胖顯著相關。母親的超重狀況和父親對體重的低估與男性和女性青少年的肥胖密切相關,父母參與肥胖干預項目有助于防止青少年肥胖。烏克蘭一項研究收集了22 576對父母及其子女(年齡6.0~18.9歲)的體重情況,結果顯示,父母一方超重或肥胖均使其子女超重或發(fā)生肥胖的比例增加。Wang Youfa對2000年1月—2015年6月來自21個不同國家的27篇相關報道進行了薈萃分析,結果來自多個國家不同地區(qū)的數(shù)據(jù)顯示,父母超重肥胖是兒童超重及肥胖的危險因素,且來自雙親的影響大于父母親一方的影響。泰國一項研究收集了來自9所公立學校的1 749位學生(5~18歲)信息,并分析其體重和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母親體重超重使兒童或青少年超重肥胖風險增加。袁萍等對國內(nèi)21篇有關兒童單純性肥胖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進行定量綜合分析,結論證實父母肥胖史、高出生體重、活動少和不良飲食習慣(包括常吃油膩食物、喜歡甜食、過多吃零食、食欲好、食量大、進食速度快等)與兒童單純性肥胖癥發(fā)生有關。景睿等的研究亦得出相似結論,父母至少一方肥胖為學齡兒童單純性肥胖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并提出家長應當主動獲取科學膳食、合理營養(yǎng)的知識,兒童自身應當在家長的指導下合理膳食,糾正進食過快、暴飲暴食和喜好油膩食物的不良飲食模式。周婷收集了2003—2016年公開發(fā)表的關于中國7~18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分析結果顯示,父親體質(zhì)指數(shù)≥25 kg/m、母親體質(zhì)指數(shù)≥25 kg/m均為中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危險因素(表1)。
國內(nèi)外多位學者對兒童肥胖和父母肥胖的關系進行了多項臨床研究。席波等隨機選取北京市城郊21 198名2~18歲兒童進行橫斷面研究,控制年齡、性別、青春期等協(xié)變量,與父母體重正常相比,母親肥胖主要對女兒肥胖產(chǎn)生影響,而父親肥胖則主要對兒子肥胖起作用。父母同時肥胖對女兒肥胖產(chǎn)生的影響大于其對兒子肥胖的影響。唐晴按照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南寧地區(qū)5 658個7~18歲兒童青少年,對其進行肥胖相關因素分析,結論顯示,父母肥胖史對兒童青少年發(fā)生肥胖的影響大于看電視時間、戶外運動時間及不良飲食習慣等因素。劉丹等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結論,父母肥胖與兒童青少年的肥胖及超重呈顯著正相關(表2)。
畢淑敏雖然對必將逝去的生命持悲觀的態(tài)度,對人性有深邃的了解,但她對人生持樂觀的態(tài)度,追求寫作的積極意義,并以此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她說“對心靈的呵護方面我們惟一可以借助的藥物或工具就是語言。”[1]30“我喜歡這種與人相處的溫暖和建設性,喜歡挖掘人性中美好善良的一面。我覺得這是人生的樂趣和意義所在?!盵1]163
“肥胖的家庭聚集性”指同一家庭內(nèi)各成員體格測量指標之間存在高度關聯(lián)性,其可能的機制包括父母和子女在遺傳信息、飲食和行為因素高度相似。此外,父母體重、飲食和行為等表觀遺傳學信息也可能傳給子女,父母應通過控制自身體重,降低子女發(fā)生肥胖的風險。父母超重/肥胖可增加其子女發(fā)生肥胖或超重的風險,雖然目前已有的Meta分析在樣本量、兒童肥胖的評估標準、父母超重/肥胖的評判標準有差異,但所有Meta分析的結果均顯示,父母超重和肥胖與兒童超重和肥胖密切相關;與父母雙方體重均正常的家庭相比,父母一方超重/肥胖或父母雙方均超重/肥胖,其子女超重和肥胖的發(fā)生風險呈遞增趨勢。
本次檢索父母體重狀態(tài)、飲食和行為因素與兒童肥胖的相關文獻427篇。根據(jù)總體要求和排除標準,排除質(zhì)量低、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最終納入11篇文獻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證據(jù),其中4篇Meta分析、7篇國內(nèi)外臨床研究(包括6篇橫斷面研究、1篇縱向研究)(附圖)。
1.2.1 納入標準 (1)年齡<18歲;(2)有明確的父母超重/肥胖與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評判標準;(3)明確父母超重/肥胖與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關系。
本研究納入11篇文獻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證據(jù),其中4篇Meta分析、7篇國內(nèi)外臨床研究(6篇橫斷面研究、1篇縱向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父母肥胖或超重與兒童青少年肥胖發(fā)生顯著相關,父母至少一方肥胖均為子女發(fā)生肥胖的獨立危險因素。父母是否超重對于兒童體重有重要的影響,父母雙方的飲食習慣和日常運動時間均影響著兒童青少年的體重狀態(tài)。一項來自白俄羅斯的橫斷面研究顯示,父親和母親雙方的BMI均與其子女的BMI、腰圍及皮膚褶皺狀態(tài)存在正向聯(lián)系。相比較之下,年齡較小的孩子對于食物的選擇更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年齡較大的青少年來自父母的影響相對減弱,更多的影響則來自于同伴。同樣,Kim Y等的研究顯示,在父母肥胖的家庭中,對于年幼的兒童額外熱量攝入的影響作用更大,而在青少年和已經(jīng)成年的孩子當中則逐漸減弱或消失。飲食和運動習慣均對父母及兒童青少年的體重起到關鍵性作用,相比較而言,生活習慣相對不健康的兒童來自父母對其的影響更大,生活習慣和遺傳基因對于子女肥胖的影響有著交互作用。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顯示,來自父母均肥胖的家庭的兒童更傾向于久坐、娛樂活動,這種生活習慣也對兒童肥胖的發(fā)生有較大影響。
既往研究顯示,母親體重相比較父親而言,對兒童的肥胖發(fā)生影響更大,這種結果可能由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決定。遺傳角度方面,由于卵子的體積比精子大很多,卵子為后代提供了更多基因和表觀遺傳方面的影響,另外,在母體孕育后代的過程中,宮內(nèi)環(huán)境也對后代產(chǎn)生很大影響。行為角度方面,多數(shù)家庭中母親是兒童的主要照顧人,所以母親的行為習慣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比父親更大,在食物的選擇和運動時間等對兒童及青少年影響更大。
本研究提示,重視父母飲食及行為模式、重視家庭整體飲食及行為模式對于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防治尤為重要。通過改善父母雙方的飲食習慣及行為模式,如餐桌時間、飲食結構、運動時間及運動方式、睡眠習慣、屏幕時間等,以改善家庭整體的飲食及行為模式,從而降低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發(fā)生風險,使其養(yǎng)成和保持上述良好習慣,從而防治兒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
說明:本文作者為《兒童肥胖預防與控制指南(2021)》修訂委員會專家組及其團隊成員?!秲和逝诸A防與控制指南(2021)》修訂委員會是由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疾控局委托、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牽頭成立,通過對關鍵問題進行循證,以循證結果為依據(jù)制定推薦意見并完成《兒童肥胖預防與控制指南(2021)》的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