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學 唐翔云
一、讀正確,字字清晰,聲聲入耳
師:賣魚橋小學三年級五班的同學們,很高興見到你們!同學們,我們一節(jié)課學習三首古詩,你們是否會覺得有點兒挑戰(zhàn)性?今天,我們就來挑戰(zhàn)一下,看看我們班的同學能不能用這40分鐘挑戰(zhàn)三首古詩,有這個信心嗎?
生:(齊)有!
師:好的。這一定是一節(jié)特別愉快、特別美好的課!我們先來讀讀這首詩,看看大家讀得怎么樣。誰來讀第一首詩?
(師指名讀杜甫的《絕句》)
師:她讀得很清晰,聲聲入耳。我提一點小建議,最后一句“沙暖睡鴛鴦”中單獨把“鴦”字拿出來,我們讀一聲,而放到詞語中,指在水中生活的鳥類,就讀輕聲。我們一起來讀最后一句——
生:(齊)沙暖睡鴛鴦。
師:特別棒!誰來讀第二首詩?也要讀得字字清晰,聲聲入耳。
(師指名讀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
師:真好!聲音特別好聽,讀得也特別美!再讀第三首詩,誰來試試看?
(師指名讀曾幾的《三衢道中》)
師:讀得很不錯!有的地方發(fā)音還不是特別到位,老師帶著你們讀一讀。
(師范讀,生跟讀。)
二、讀出節(jié)奏,節(jié)奏要恰切
師:同學們第一遍讀就能夠讀得這么好,了不起!待會兒我們再來讀第二遍的時候,還要讀得有節(jié)奏,節(jié)奏要讀得恰切。什么叫恰切呢?就是恰當、切合的意思。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讀這三首詩,看看能不能讀得節(jié)奏恰恰好。我來起頭。
(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有節(jié)奏地讀三首詩)
師:同學們節(jié)奏讀得比較恰切,但是古詩不僅要讀正確,讀流利,節(jié)奏要讀得恰切,還要讀得有韻味。相信隨著我們欣賞的深入,同學們一定會讀得更加有韻味。
三、讀出韻味,用心靈感受詩意
1.初讀感知:詩歌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
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師:同學們,在讀的過程中,我們的腦海中浮現(xiàn)了很多的畫面。你能說一說這三首古詩分別說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嗎?比如第一首詩,它說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
生:春天的景色。
師:說得很好,一下子就說準了!那么第二首詩呢?它說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呢?
生:春天。
師:也是春天。你是通過什么知道它們說的都是春天的景色呢?
生:第一首詩寫到了春風,只有春天有春風。
師:是啊,這首詩歌直接告訴我們“春風花草香”,說的就是春天的景色。真好,一下子就抓準了!
生:只有春天燕子才會從南方飛回我們這里。
生:第一首寫了鴛鴦,只有春天才有鴛鴦。
師:燕子在春天從溫暖的南
方飛回來了,它是候鳥。而鴛鴦呢,它可不是春天才有,而是到了春天這個季節(jié)開始活動了。春天一來,沙子在陽光的照射下也仿佛變得暖了;春天一來,冰雪融化,泥土原來是堅硬的,在陽光的照耀下,摸一摸,它也變得軟了,正所謂“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同學們,你們看,詩人杜甫不僅直接告訴我們這是春天,而且通過春天的一些景物,如燕子、鴛鴦,告訴我們春天到了。
師:我們再來看第二首詩。第二首詩的作者是大詩人蘇軾,你從詩中哪里讀到了春天?
生:我讀到了桃花。桃花是春天開的,肯定是春天啊。
師:一看到桃花綻放就知道美麗的春天來臨了。
生:作者直接說“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不就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這是春天嗎?
生:“蔞蒿滿地蘆芽短”,春天的時候各種植物才能生長。
師:蔞蒿滿地蘆芽短,各種植
物,其實在這里說的是哪幾種植物?
生:說了蔞蒿和蘆芽。
師:同學們見過蔞蒿嗎?估計你們沒見過,所以老師專門找了一幅圖,而且還找了著名的當代作家汪曾祺的一篇散文,其中就提到了蔞蒿。大家看,這就是蔞蒿。(出示)
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
蔞蒿是生于水邊的野草,粗如筆管,有節(jié),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叫做“蔞蒿薹(tái)子”,加肉炒食極清香?!倚r候非常愛吃炒蔞蒿薹子。桌上有一盤炒蔞蒿薹子,我就非常興奮,胃口大開。
——汪曾祺《故鄉(xiāng)的野菜》
師:春天來到,蔞蒿就開始生長了。誰來讀汪曾祺先生這篇文章的第1自然段?
生: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
師:這一段和蘇軾的這首詩
哪一句對照起來了?
生:蔞蒿滿地蘆芽短。
師:是啊,同學們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和蘇軾的詩歌都寫到了蔞蒿和蘆芽,這是春天這個季節(jié)特有的兩種植物。春天一來,它們就開始萌發(fā)了。蔞蒿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是帶著情感的,是讓他興奮、胃口大開的。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提到了蔞蒿,提到了蘆芽,蘇東坡的這首詩歌也提到了蔞蒿,也提到了蘆芽。我們可能會作出一種推測,汪曾祺先生小時候吃到了的蔞蒿,蘇東坡在他所生活的宋朝可能也吃到了。古今中外,這些著名的文學家、大詩人,他們都特別有生活情趣,不僅能看到美麗的景色,而且還能夠享受美食。你看,蘇東坡的這首詩歌當中,他不僅提到了蘆芽,他還提到了什么?
生:河豚。
師:“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你們都見過嗎?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出示河豚圖片,略)
師:這就是河豚。河豚是一種又肥而且味道很鮮美的魚,但是食用它必須特別小心。據(jù)說,它的內(nèi)臟是有毒的。蘇東坡先生在他的詩歌當中提到了河豚,實際上他一定吃過河豚,感受過河豚的。你看在這兩首詩歌當中,作者都是抓住了這些春天特有的景物來告訴我們,這是美好的春天的季節(jié)。而第三首詩《三衢道中》沒有提到,那么這首詩歌說的又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呢?
生:我覺得有可能是秋天。梅子黃了,我猜是秋天。
師:梅子黃時,是什么季節(jié)?作為生活在杭州的你們,對梅子應該不太陌生,結合你的生活經(jīng)驗,想一想梅子黃時是什么季節(jié)?
生:夏天。
師:同學們,生活在杭州的你們,能夠感受到黃梅季節(jié),是嗎?為什么叫黃梅季節(jié)?就是因為那個時候梅子成熟了。一般都是在六七月份,在夏天。在這首詩當中,作者沒有直接告訴我們這是哪個季節(jié),而我們通過“梅子黃時”,結合生活經(jīng)驗,知道了詩歌描寫的景色是夏天。除了“梅子黃時”,我們還可以通過什么看到這是夏天呢?
生:“綠陰不減來時路。”夏天的時候,樹木長得很茂盛,所以綠陰茂密。
師:好的,同學們,讀詩還要結合我們的生活體驗,結合我們平時對這個世界、對大自然的觀察,否則你就沒有辦法理解詩人在這首詩歌當中所表達的意思,所抒發(fā)的感情。這三首詩,前面的兩首說的都是春天,第三首《三衢道中》說的是夏天。三位詩人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但是他們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候,卻用了相似的藝術手法,有的直接在詩歌當中告訴我們他描寫的季節(jié),如《絕句》和《惠崇春江晚景》,有的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季節(jié),是通過描寫這個季節(jié)特定的景物來提示我們,如《三衢道中》。
2.觸摸詩意:你愿意穿越到哪首詩所描述的畫面中?
師:如果你們可以穿越到詩
人所生活的朝代,你愿意置身于哪一幅畫面中呢?
生:如果我能穿越,我會穿越到杜甫所生活的年代,也就是第一首《絕句》這幅畫面中。因為夏天一般都很熱,我比較怕熱,然后呢,河豚的話,我也不敢吃。
師:除了這兩個原因,這首詩本身有沒有打動你的地方呢?
生:我覺得他描寫的畫面很美。
師:美在哪兒?
生:我的鼻子覺得美啊!
師:你的鼻子覺得美。鼻子是用來聞的,你的鼻子已經(jīng)聞到了——
生:很香的氣味兒。
師:太棒了!聞到了什么樣的氣味讓你覺得這么香?
生:我聞到了春風吹來的花草的清香。
師:太好了!你不僅用眼睛觀察畫面,還用鼻子聞到了。
生:我愿意穿越到蘇軾的那個年代。因為春天的時候,桃花很多都綻放了,又很香,看起來也很美,而且河豚看起來肥嘟嘟的,很好吃的呀!
師:她不僅看到了美麗的桃花,還聞到了桃花飄來的香味兒,而且似乎也嘗到了河豚的鮮美。這就不僅要用眼睛看,還要用鼻子聞,用嘴巴去嘗一嘗,當然這是在想象當中。
生:我想穿越到曾幾那個年
代,因為可以看到梅子,能看見小溪,還能看見那些茂密的樹木、樹陰。
師:我們可以看到黃色的梅
子??吹矫纷?,我們的嘴巴里甚至都有點兒酸酸的了,有點流口水了,是嗎?當我們看到小溪,我們的耳邊就仿佛聽到了小溪潺潺的水聲,當我們看到“添得黃鸝四五聲”,我們的耳邊也仿佛聽到了黃鸝的叫聲,太好聽了,就像在唱歌。
師:同學們,穿越到不同的畫面,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畫面的美好。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明麗的色彩,可以用鼻子去聞,可以用耳朵去聽,還可以用嘴巴去嘗,甚至還可以用身體去觸摸、去感受,這就是讀詩的方法。同學們,來,帶著這種豐富的感受,再來讀一讀這三首詩,讀出你感受到的詩的韻味和情感。
(生齊讀)
師:同學們,蘇軾的這首《惠崇春江晚景》非常有趣。師題中所說的“惠崇”是北宋時代一個有名的僧人,他畫過一幅畫《春江晚景》。在這幅畫上,蘇軾寫了一首詩,就是我們正在讀的《惠崇春江晚景》。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種題寫在畫作上的詩,我們就叫它題畫詩。這就叫畫中有詩。而通過杜甫和曾幾的詩,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詩中有畫,所謂詩情畫意就是這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的美感就在這兒。
師:同學們,誦讀古詩,我們要調(diào)動身體的各個感官,比如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聞,用嘴巴去嘗,甚至用我們的身體去觸摸。當然,不管是看,是聞,是嘗,還是觸摸,這些其實都存在于我們的大腦當中,都在我們的想象當中,所以用我們的大腦去想象,用我們的心靈去感受,這是讀書最重要的方法。我們要用心靈讀書。
四、深度閱讀——為什么要把這三首詩編在一起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讀了這三首詩,你們有沒有想過,在這里編者為什么要把這三首詩編在一起?這個問題有點挑戰(zhàn)性,同桌之間可以稍微討論一下。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做一個分享。
(生討論)
生:它們都是寫景物的,而且有一些連接。前面兩首都是寫春天的景物,第三首寫的是夏天,我覺得可能是這樣的規(guī)律。
師:春夏秋冬,四季輪回。前面兩首詩都是寫春天,緊接著按照季節(jié)的變化就是夏天,所以你認為編者是出于這兩個原因把它們放在了一塊,是嗎?
生:三首詩中都有動物,鴛鴦、河豚、黃鸝。所以作者會把這三首詩放在一起。
師:寫了這個季節(jié)特有的景物,所以,你覺得把它們都放在一塊兒。三位詩人雖然生活在不同朝代,但是他們把對大自然的觀察融進了詩歌,尤其是把這些可愛的小生靈寫進了他們的詩歌,這是他們共同的特點。詩歌中難道僅僅是燕子、鴛鴦這些小動物嗎?還寫了哪些大自然的生靈?
生:春風,花,草。
生:竹子、桃花、蔞蒿、蘆芽、梅子等。
師:是啊,還有這些最美好的景物。色彩艷麗,增添了畫面的色彩。而燕子啊,鴛鴦啊,黃鸝啊,又給這幅色彩艷麗的畫面增添了一種生命的活力,所以,編者把這三首詩放在一塊。
五、我們也來編詩——能不能把課文變成《古詩四首》呢
師:接下來我想請同學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編者把它編成了《古詩三首》,我們能不能加入一首詩,讓課文變成《古詩四首》呢?
生: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師:這說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
生:秋天。
師:前面兩首詩是寫春天,第三首詩是寫夏天,正好這首是寫秋天,大家覺得這首詩加進去合適不合適?
生:合適。
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師:這說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
生:夏天。因為蟬在夏天出現(xiàn),聽到蟬的叫聲就知道炎熱的夏天來臨了。
師:是啊,在詩歌當中不僅聽到了蟬的鳴叫,還有牧童的笛聲,是吧?非常棒!
生:“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边@是寫秋天的詩。
師:是啊,這是我們在這個學期學到的一首詩。如果給我們更多的機會,同學們也許還可以編成《古詩五首》。你們可以想一想,剛才我們說到了三個季節(jié),春、夏、秋,唯獨漏掉了一個季節(jié),是哪個季節(jié)?
生:冬。
師:你們知道有描寫冬天的詩歌嗎?如果加進去就變成《古詩五首》了。誰知道?你說說。
生:記得好像是柳宗元有一首詩,名字忘了。
師:我給你提示一句,“千山鳥飛絕——”
生: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師:是啊,把這首表現(xiàn)冬天的詩加進去,就變成《古詩五首》了。最后那個同學你說《梅花》,能背出來嗎?
生: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師:梅花一般是在冬天盛開,而且是盛開在冬春之交,春天即將到來的時候。如果把這首詩歌加進去也特別合適。
師:同學們,今天這一節(jié)40分鐘的課,我們不僅感受了三首詩的畫面的美好,知道了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的藝術特點,而且還拓展了很多詩歌,有了《古詩四首》,甚至還有了《古詩五首》。課后有一題讓我們背誦默寫第一首詩,你們能不能畫一幅畫?在畫上把第一首詩也寫進去,那樣你的詩歌就變成題畫詩了。也許我們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和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形成一種隔空對話。
師:最后請同學們站起來,用響亮的聲音,字字清晰,聲聲入耳,節(jié)奏恰切,韻味十足地把這三首詩誦讀一遍。閆老師和你們一起來讀。
(師生誦讀)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就上到這兒,同學們再見!
【評析】
閆學老師的課不急不躁,穩(wěn)步推進,總是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此次聽閆老師執(zhí)教《古詩三首》,也是這般娓娓道來,行云流水。從表面上看,本課教學走的是古詩詞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讀出節(jié)奏—讀出畫面—讀出韻味”,但是仔細品析這節(jié)課,觀察學生的思維活動,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如春草般滋長起來。讓我們來看看閆老師是如何鋪設閱讀教學的階梯,帶著學生走進高階思維的大門吧!
第一階段:理解性閱讀思
維——從單首詩認知到三首詩共
性理解
閆老師有四個問題問得特別妙。
第一個:你從哪里讀到了季節(jié)?學生在尋找中,詩中的景物跳動起來了,鮮活起來了。那些色彩明艷的植物,桃花、蔞蒿、蘆芽、梅子,那些生動活潑的小動物,燕子、鴛鴦、鴨子、河豚……春天不是空洞的詞語,是生機勃勃的萬物,這份感悟在學生的腦海中漸漸清晰。閆老師對古詩文教學有著深入的研究,她曾說:“對教師而言,首先了解這些詩詞中最核心的經(jīng)典元素,解析這些經(jīng)典元素的藝術價值,無疑會幫助教師準確把握和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彼挠^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得到了充分彰顯。
第二個:如果能穿越,你想穿越到哪首詩中?多么有童趣的問題,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迫不及待地描繪想象中的畫面。設想一下,如果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會怎么問這個問題。我們會說:“比一比,三首詩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如果這樣問,學生還會有思考的積極性嗎?學生大膽地把自己放到詩歌里,回顧了詩意,比較了三首詩的異同,與詩人產(chǎn)生了共情,教師要做的是“看你綻放,我不打擾”。
第三個:你僅僅用眼睛看到了季節(jié)嗎?在學生自由發(fā)言中,閆老師順學而導,抓住契機,在追問中引導學生掌握了體悟古詩的方法:想象畫面時,不光可以用眼睛去看,還可以用鼻子去聞,用耳朵去聽,用身體去觸摸。總之,調(diào)動身體的多個感官去閱讀詩歌,去鑒賞詩歌,用一種自由的、不設防的心靈去感受詩歌的美。
第四個:編者為什么要把這三首古詩編在一起?這個問題更是一種統(tǒng)整思維的訓練,先“求同”再“存異”,在引導學生揣摩編者意圖的過程中,深化了對這一類詩的特征的認識,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對古詩的理解。
第二階段:拓展性閱讀思維——從古詩詞閱讀到古今對比閱讀
古詩中有一句“蔞蒿滿地蘆芽短”,這與學生的生活認知有距離。學生基本上不認識蔞蒿、蘆芽,就算認識,那也就是河邊的尋常野草、野菜,又有什么美呢?這常常被老師們忽略的教學點,閆老師卻精準地抓住了。越是尋常,越是生活,越有生活的情趣,越有生活的美。
回顧閆老師的這一精彩片段,在帶著學生讀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后,閆老師說:“同學們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和蘇軾的詩歌都寫到了蔞蒿和蘆芽,這是春天這個季節(jié)特有的兩種植物。春天一來,它們就開始萌發(fā)了。蔞蒿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是帶著情感的,是讓他興奮、胃口大開的。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提到了蔞蒿,提到了蘆芽,蘇東坡的這首詩歌也提到了蔞蒿,也提到了蘆芽,我們可能會作出一種推測,汪曾祺先生小時候吃到了的蔞蒿,蘇東坡在他所生活的宋朝可能也吃到了。古今中外,這些著名的文學家、大詩人,他們都特別有生活情趣,不僅能看到美麗的景色,而且還能夠享受美食?!?/p>
不管是汪曾祺先生的《故鄉(xiāng)的野菜》,還是蘇軾的“蔞蒿滿地蘆芽短”,這就是生活的美,這就是文字中樸實的美。我們總說要讓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但很多時候僅僅停留在說教,而閆老師用這一精巧的拓展實現(xiàn)了這一教學目的。
第三階段:創(chuàng)新性閱讀思維——從課內(nèi)文本到課外知識融會貫通
發(fā)現(xiàn)了三首詩編排的特點,讓學生再補充之前積累的同類詩詞,組成《古詩四首》《古詩五首》就水到渠成了。對于學生來說,這個活動的設計,既鞏固了之前的古詩詞積累,又獲得了創(chuàng)造帶來的成就感。
閆老師懂學生,愛學生,深諳學生的心理,她的文本解讀也許很深入,但在課堂實施的時候,卻往往淺出。正如王小慶老師所講:“令人驚訝的是,閆老師對詩歌文本雖有著深厚的解讀能力,但其課堂教學卻出乎意料的平淡?!逼降皇瞧接?,而是適切。因為適切,所以暢達。
一節(jié)課,40分鐘,閆老師帶領學生學習了三首詩,在他們小小的心田里,種桃,種李,種春風。
273950118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