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茂密森林里的一片葉,他是茫茫人海里的一滴水,他是遼闊天空里的一朵云。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然而,他活得真實,用樸實的行為感染周圍的人,在平凡中彰顯了偉大的人格。
讓我們走進小人物的江湖,去探尋小人物身上的閃光點。
閱讀訓練一
與陌生人交流
從前的我家,離我就讀的中學不遠,上學的路程大約10分鐘。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買早點。
那年我13歲,念初中一年級。
每個清晨,我都帶著空蕩的腦子走在上學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門前。我要在這里吃馃子、喝豆?jié){,馃子就是人們所說的油條。這個時候的小吃店,永遠是熱鬧的,一口五?。ㄟ@里的“印”為過去制造鐵鍋的一個單位)大鍋支在門前,滾沸的衛(wèi)生油將不斷下鍋的面團炸得吱吱叫著。當年,能吃到這油炸馃子已經(jīng)是歡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隊伍里,看著炸馃子的師傅麻利、嫻熟的動作。
站在鍋前的是個年輕姑娘,她手持一雙長的竹筷,不失時機地翻動著,將夠了火候的成品夾入鍋旁的銅絲笸籮。她用不著看顧客,只低垂著眼瞼做著自己的事,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這愉快的勞作而顯得十分靈巧。當她偶爾因擦汗把臉抬起時,我發(fā)現(xiàn)她長得非常好看,新鮮的膚色,從白帽檐下掉出來的栗色頭發(fā),純凈、專注的眼神,她的一切……
在我當時的生活中,她幾乎就是美麗的代名詞——一種活生生的可以感覺和捕捉的美麗。她使我空蕩的大腦驟然滿當起來,使我決意要向著她那樣子美好地成長。之后的早晨,我站在隊伍里開始了我細致入微的觀察,觀察她那兩條辮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態(tài),她擦汗的手勢,她腳上的涼鞋,她頭上的白布帽。當我學著她的樣子,將兩條辮子緊緊并到腦后時,便覺得這已大大縮短了我與她之間的距離。
后來我搬了家,不能再去那家小吃店了。又一些年過去,我又一次到了那家小吃店。記得是秋后的一個下午,我乘坐的一輛面包車在那家小吃店前拋錨。此時,門前只有一口安靜的油鍋。我走進店內(nèi),看見她獨自在柜臺里坐著,頭上仍舊戴著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煙漚成了灰色。她目光渙散,不時打著大而乏的呵欠,臉上沒有熱情,卻也沒有不安和煩躁,像早已將自己的全部無所求地交給了這家店。柜臺里是打著蔫兒的涼拌黃瓜。我算著,無論如何她不過40多歲。
下午的太陽使店內(nèi)充滿金黃的光亮,使那幾張鋪著干硬塑料布的餐桌顯得溫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種愿望,非常想告訴這個坐在柜臺里打著呵欠的女人,在許多年前我對她的崇拜。
“小時候我常在這買馃子?!蔽艺f?!艾F(xiàn)在沒有。”她漠然地告訴我?!澳菚r候您天天站在鍋前?!蔽艺f。“你要買什么?現(xiàn)在只有豆包。”她打斷我?!澳嶂鴥蓷l叉粗又長的辮子,穿著白涼鞋……”“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幾乎怪我打斷了她的呆坐,索性別過臉不再看我?!拔抑皇窍敫嬖V您,那時候我覺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經(jīng)學著您的樣子打扮我自己?!?/p>
“嗯?”她意外地轉(zhuǎn)過臉來。面包車的喇叭響了,車子已經(jīng)修好,司機在催我。我匆匆走出小吃店,為我這唐突的表白尋找動機。但我忘不了她那終于轉(zhuǎn)向我的臉。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個陌生人對她的贊美。
不久,當又一個新鮮而嘈雜的早晨來臨時,我乘車經(jīng)過這家小吃店。門前的油鍋又沸騰起來,還是她手持竹筷在鍋里撥弄。她的頭上有了一頂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發(fā)從帽檐里滾落下來,那些新燙就的小發(fā)卷兒為她的臉增添著活潑和嫵媚,她正以她那本來發(fā)胖的身形,竭力再現(xiàn)著從前的靈巧,那是一種更加成熟的靈巧。車子從店前一晃而過,我忽然找到了那個下午我對她唐突表白的動機。正因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經(jīng)啟發(fā)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為著用這一份陌生的感激,喚起她那愛美的心意。那小吃店的門前該不會有“歡迎衛(wèi)生檢查團”的標語了吧?我慶幸我的車子終究是一晃而過,我堅信愿意堅信的:她的煥然一新是因為聽見了我的感激。
當你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便會常常充滿陌生的魅力。
(選自《鐵凝散文》,有刪改)
思考
1.文章多處采用了對比手法,請列舉一例,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jié)尾寫道:“平淡的生活便會常常充滿陌生的魅力?!闭埪?lián)系全文,淡談“陌生的魅力”有哪些豐富的內(nèi)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訓練二
古籍修補匠老范
老范做修補古籍的匠人已經(jīng)15年了,到今天他還遵循一條原則:我和我所有的徒弟,都不用隔夜糨糊。
也就是說,他的糨糊可不是市面上買來的,而是自己當天清晨熬煉、捶打出來的。
為什么?很簡單,修補古籍需要使用裱褙新紙,而新紙與殘破書頁之間的黏結(jié)全靠糨糊。
糨糊只有涂得極薄,又具備極好的黏性,補好的書才不會在紙頁與紙頁之間鼓出一小塊難看的硬痂,舊紙的肌理才會完全融入新紙中,書頁的氣韻才一致。唯有自己熬出來的糨糊才有這樣的效果。
老范早上5點就起來打糨糊。先要自己和面、醒面,醒完面,洗出其中的面漿,再過濾、沉淀。然后把稠的面漿水用小火熬煉,熬到半透明狀,再倒出來,放到打年糕的石臼里一下下捶打,讓它產(chǎn)生韌性,直到能拉出絲來。
這樣的糨糊也只能用一天,因為經(jīng)過24小時的水分蒸發(fā),它的黏合力就下降了,不宜再拿來修補古籍。
這么多年來,老范收徒弟,打糨糊要打三個月,看他耐不耐煩。熬過這一關(guān)的徒弟,考驗依舊沒完,下一步是選紙。
師傅也不教徒弟怎樣選紙,就把人領(lǐng)到庫房里,讓他面對一屋子烏泱泱的紙,潔白瑩潤的、淡黃纖薄的,像老僧的面皮一樣黃中泛褐的,像無花果的果皮一樣呈半透明淺紅褐色的,像夕陽中的蘆葦一樣雪白中籠罩一縷暖橘色的……徒弟把一張張紙鋪在寬大的工作臺上,與原書比對。一開始,很有信心,能找出起碼五六種紙來,對師傅說,這些,還有這些,都很合適。
老范說,翻開古籍,再去看看。
這一看,越看越?jīng)]信心。從上百種紙中找出來的紙,細究起來,有的與原紙厚度不一,有的纖維紋理走向不同,有的韌性與松緊程度有差異。這些差異,將直接導致補紙刷上糨糊后膨脹系數(shù)與原紙不一樣,補完后書頁上就會出現(xiàn)皺紋。
徒弟再到庫房里細找,又坐著鄉(xiāng)村巴士,到?jīng)芸h的各個宣紙作坊里,去問有沒有老底子的紙。因為,只有在作坊的紙庫里放了起碼一二十年的老紙,邊緣與紙芯之間才有微妙的色彩過渡,才可能在一片手掌大的范圍內(nèi),找到那種古舊的味道。
找到與原紙厚度、紋理、松緊完全一致的紙,就會受到師父表揚嗎?未必。老范瞇著眼睛覷了半天,三下五除二把徒弟尋來的紙撥一邊去,反而挑出了與之相近但老舊的味道并不明顯的一張紙。
他解釋說:修舊不能完全如舊,打上去的補丁既不能看出這書明顯補過,也不能毫無修補的痕跡,因為這也不符合古籍所承載的歷史。有一點點補過的痕跡,但整體上依舊很舒服,手感非常平整、松軟、敦厚,就像度過浩劫的人依舊有足夠溫暖的晚年,這樣的古籍修繕才算是“得其所哉”。
找到修補的材料是第一步,之后,就要著手修補。修補時,老范與他的徒弟們都不開手機,不喝水,不上廁所。尤其是那些書頁已像殘破的蝴蝶翅膀,吹一口氣就可能讓某些碎片消失不見的古籍,修補起來更是大氣兒不敢喘一口。補完了,要用包著老宣紙的大青石壓書,讓古籍陰干壓平,之后,還有折頁、錘平、壓實、齊欄、打眼、穿稔、摑結(jié)、裝訂等幾十道工序在等待他們。
明代周嘉胄在《裝潢志》里就說古籍修復師需要有一雙“補天之手”,同時需要有“貫虱之睛”,氣質(zhì)稟賦上更需要“靈慧虛和、心細如發(fā)”。從前當過兵的老范,竟能在50歲左右錘煉出這等氣場,著實了不起。
(作者明前茶,選自《揚子晚報》2018年3月20日,有刪節(jié))
思考
1.結(jié)合全文內(nèi)容,寫出老范師徒修補古籍的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jié)合文章最后一段,你認為古籍修復師應具備哪些素養(yǎ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