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竹
“每天做著重復性的工作,職業(yè)生涯一眼望到頭?!?/p>
“上學時的雄心壯志與理想,在畢業(yè)幾年后被消磨殆盡,仍然一無所有?!?/p>
“父母天天催婚,可我連對象都找不到,也不愿意將就?!?/p>
最近發(fā)現(xiàn),周圍許多年輕的朋友在抱怨過得不快樂,對生活似乎喪失了熱愛。就像一部日劇里說的:我不是不幸福,也沒有什么心理陰影,沒吃過很大的苦,只不過是人生的路有點坎坷。
時光流逝,我們終將從象牙塔中跌入社會的土壤,自此,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人生似乎迎來了一場重新定義。努力工作,拼命賺錢,已然成為全部的人生信念。而隨著年齡的越來越大,內(nèi)心的焦慮和恐慌也越來越多。
“中年危機”這個詞兒我們都聽過,人至中年,煩惱紛至沓來。加拿大精神分析學專家埃里奧特·杰奎斯(Elliott Jacque)提到,人到中年懷疑自信,為求證明自我,行為奇異。有時近期的一些變故會引發(fā)中年危機,如衰老、婚外戀、更年期、父母去世、兒女離家(空巢)。但在現(xiàn)代社會,不僅僅是中年人有這樣的困擾,有關“青年危機”的討論也層出不窮。
早在1950 年,發(fā)展心理學家愛里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就提出,每當人從一個發(fā)展階段進入到另一個發(fā)展階段的時候就會遇到心理危機,產(chǎn)生對人生的不安全感、懷疑和失望。
百度詞條中對青年危機這樣解釋:二十幾歲的青年人,經(jīng)受的焦慮、迷茫、壓抑和自我懷疑的情緒。心理學家艾利克斯·??耍―r.Alex Fowke)將“青年危機”定義為“一段關于職業(yè)、人際關系和財務狀況的不安全感、懷疑和失望的時期”。
夢想與現(xiàn)實的距離帶來的成長焦慮是痛苦的一方面,不被人理解的孤獨感是痛苦的另一方面。許多父母長輩很難理解這代年輕人“到底在折騰個什么勁兒”,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好時代,有什么可憂愁的呢?其實,往深處想想,這一代人的青年時期比上一代人,可選擇性大得多。我們這一代人站在先輩的肩膀上,幸運地獲得了更多的選擇和機遇,困惑與迷茫也就自然變多了。
在許多國家,抑郁癥患者的發(fā)病年齡,已經(jīng)從中年危機的年齡(40 歲)漸漸下降至青年危機的年齡(20歲)。這正說明青年危機的頻繁出現(xiàn),可能會引發(fā)心理健康問題的迅速增多。
青年危機一定是壞事嗎?其實,早一點思索人生也沒什么不好的。曾經(jīng)的我們想快快長大,向往著成年人的花花世界。但真正長大的那一刻,卻發(fā)現(xiàn)沒那么完美。但哪里有盡善盡美的烏托邦呢?盡管當下的我們真的很難,但只要不沉溺于焦慮中無法自拔,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年輕意味著無限可能,余生漫長,還來得及犯錯,來得及嘗試,來得及追求夢想。但如果不把握住,這些可能都會一去不復返。
主編信箱:rrj k365@126.com傾聽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