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中文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春節(jié)前在家門左右貼一副對聯,是保留至今為數不多的古老民俗之一。如今,人們喜歡貼求財、求前途的對聯。其實,沒有好的養(yǎng)生方法,就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健康的身體,再多的財富也換不來美好的前途。因此,重溫一下古人書寫的養(yǎng)生名聯,對我們真正體悟養(yǎng)生的意義和健康的真諦會有所啟發(fā)的。
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副關于養(yǎng)生的長聯,少有人知曉。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余錢,甕有余釀,釜有余糧,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p>
這副長聯是鄭板橋六十歲生日時的自撰壽聯。其實,這副長聯才是鄭板橋對自己的養(yǎng)生觀念的準確概述:生活中不要無休止地追求物質的滿足和虛幻的名聲,若如此,你的內心就永遠不會平靜,就會浮躁、煩惱,只有放棄物欲,追求精神上的愉悅,才能求得心靈的自由和健康長壽。
“貪嗔癡,即君子三戒;定戒慧,通圣經五言。”這是清代名士張仲甫撰寫的一副養(yǎng)生妙聯。此聯把儒教的入世與佛教的出世兼收并蓄,合二為一。意思是說,佛教上說的貪婪、嗔恨、愚癡,這三者和《論語》上說的“君子有三戒”是一樣的,務必戒除;佛家所講的禪定、守戒、得智慧,跟儒家典籍《大學》所講的“定、靜、安、慮、得”這“五言”是相通的。做到這些,無疑有益于身心健康。
這類對聯中,最為形象逼真、雅俗共賞的是清末重慶江津才子鐘云舫在新都寶光寺題的一副借佛勸人養(yǎng)生的楹聯:“你眉頭著什么焦,但能守分安貧,便收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笑口;我肚皮這般樣大,總不愁穿慮吃,只講個包羅萬象,自然百事放寬心。”
“靜亦靜,動亦靜,五臟克消失欲火;榮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機”,這是清代名人翟公欒自撰的一副養(yǎng)生聯,里面把動靜相宜、寵辱不驚的養(yǎng)生之道講得通俗易懂,對那些動輒動靜失宜、患得患失、傷神焦心之人,仿佛是一劑絕妙的猛藥。
與翟公欒的這劑猛藥相比,明代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的一副聯語,卻像一杯清冽的甘茶,令人飲后淡去憂愁、樂從心來:“眉上幾分愁,且去觀棋酌酒;心中多少樂,只來種竹澆花?!?/p>
在古人眾多有關養(yǎng)生的對聯中,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的一副草堂聯最為氣勢磅礴,內涵厚重:“容人卻侮,謹身卻病,少飲卻愁,少思卻夢,種花卻俗,焚香卻穢;靜坐補勞,獨宿補虛,節(jié)用補貧,為善補過,息忿補氣,寡言補煩?!边@副草堂聯上下聯均用排比句式,一說應“卻”之事,一說可“補”之物,對仗工整,對比鮮明,以簡潔的語言,從修心、飲食等多方面闡明養(yǎng)生之道,可謂養(yǎng)生對聯中極具啟迪作用的佳作。
摘自《科學養(yǎng)生》
322050190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