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紅
一、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第二學段寫作的要求是: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寫清楚。
三年級習作,要求從之前的寫一段話過渡到寫一篇結構完整的作文,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巨大轉折,習作的指導對老師來說也是一個跨越。三年級上冊的單元習作已經(jīng)要求學生開始觀察,積累素材。但是在寫作指導中發(fā)現(xiàn),學生寫作通常呈現(xiàn)被動局面,寫作內(nèi)容空洞,缺乏對生活的真情;積累的生活素材比較單一,生活氣息較弱;不會對事物進行仔細觀察等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契機,挖掘寫作素材,學會觀察要點,從而在寫作中言之有物。
二、案例描述
寫作契機:學校每年組織的研學活動是十分豐富的寫作素材。這次,我們來到了動物園,學生在研學途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趣的、有意義的、值得記錄的事情。近期我們剛好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作要求是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于是,我引導學生在研學過程中觀察動物,并寫下即時作文。
引導過程:
(一)即時作文前引導
1.觀察動物的外形和動作
當我班學生來到大象園時,他們紛紛湊上前去,對大象充滿了好奇?!袄蠋?,大象的鼻子原來有這么粗?。 币妼W生興致盎然,于是我相機引導他們對大象的外形進行觀察。一會兒大象開始吃香蕉了。
學生都被這個場景吸引了,還爆發(fā)出“哇”的驚嘆聲。他們目不轉睛,七嘴八舌地討論著。
2.梳理方法
學生東一句,西一句,熱烈地討論著,但是他們的觀察是無序的,語言組織是很隨意的。于是我決定因勢利導。
師:“我們在《搭船的鳥》這篇課文里學過,作者寫翠鳥外形的時候有順序地觀察了羽毛、翅膀和嘴,從不同部位來寫。那我們也試著用這種方法有順序地來觀察一下?!?/p>
師:“第一眼看到大象是什么感覺呀?”
生:“很高大?!?/p>
師:“哪些部位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呢?”
生:“耳朵特別大,像兩把大扇子?!?/p>
生:“鼻子特別長,像水管一樣。”
生:“《曹沖稱象》里學過,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p>
師:“剛剛大家說了大象各部位的形狀,那你還能說說它的顏色、氣味等其他方面的特點嗎?”
生:“大象全身都是灰色的,牙齒是白色的?!?/p>
師:“那你能按照從頭到尾的順序把它連起來說一說嗎?”
一個學生已經(jīng)能流暢地、生動而有序地說清楚大象各部位的顏色和形狀了:“大象很高大。大象全身都是灰色的,只有牙齒是白色的。耳朵特別大,像兩把大扇子。長長的鼻子像水管一樣。大象的腿又粗又大,像四根柱子?!?/p>
我又接著引導學生回憶作者寫翠鳥的時候抓住了沖、飛、銜、站、吞這些動詞,讓學生也用幾個動詞簡單說說大象吃香蕉是怎么樣的,學生用了“伸”“吸”“卷”“吃”等動詞把話說完整了:“大象先把鼻子伸出來了,然后用鼻子吸住了香蕉,鼻子一卷,香蕉就送到了嘴里,最后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3.方法總結
我告訴大家:我們在描寫動物的時候,不僅可以觀察動物的樣子,還可以觀察動物的活動。描寫動物外形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一定順序比如從整體到局部,從頭到尾來觀察不同部位,還可以關注這些部位的顏色、形狀和氣味等;描寫動物活動的時候,我們要抓住動物的動作特征來寫。
(二)寫作與點評
引導學生觀察了大象的外形和吃香蕉的動作,整理了寫作思路,總結了寫作方法之后,給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在一旁的草地上寫一段描寫大象的外形和吃香蕉的場景。
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大多數(shù)學生都完成了寫作。我給出了四個評價標準:1.從整體到局部,從頭到尾,有序觀察,得?;2.寫出了大象的部位,并寫出不同部位的顏色和形狀,得?;3.抓住大象吃香蕉的動作,得?;4.用上了有新鮮感的詞語,得?。隨后學生就這樣坐在草坪上互相傳閱,相互交流起來,達到了分享交流、互相學習的目的。
其中有個別學生描寫大象外形時觀察不夠細致、語言比較匱乏。寫的較好的學生觀察比較細致,語言也比較豐富。我請獲得星星最多的學生在全班分享,并隨機指導。
生:“大象非常高大,連老虎都怕它。大象寬大的耳朵平時是耷拉著的,好似兩把巨大的蒲扇,我想這把扇子扇起來可涼快了。大象的身體像一堵墻,身上有細細的條紋?!?/p>
師:“請同學們說說,你們?yōu)槭裁唇o他這么多星星呢? ”
生:“我覺得他加上了自己的思考,很生動?!?/p>
生:“他觀察得比我們仔細,語言也比我們好?!?/p>
師:“作者郭風寫翠鳥捕魚的場景經(jīng)過了持續(xù)反復的觀察,才有這樣的佳作。那我們能不能也學他來反復觀察呢,這樣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得更多。”隨后引導學生進行再次觀察。最后讓學生們用修改符號即時修改所寫的段落。
三、自我評析及教學策略探析
在這節(jié)課中,我將學生的研學見聞作為即時練筆素材,先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再一步一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了解描寫動物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引導學生理清寫作思路,從而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條理清晰。在此過程中,我運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抓住契機,積累寫作素材
在學生的生活中,有許多值得記錄的事情,但學生往往容易忽略。教師要抓住契機,引導學生抓住轉瞬即逝的東西,及時記錄,及時寫作,從而把以往被動的習作變?yōu)樽灾鞯男袨椤?/p>
學生在研學、運動會、各種節(jié)日和活動中都是學生情感充沛、思維活躍的,甚至校園里的一棵樹、一株花都能成為學生的素材,本次即時作文訓練就是抓住這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實現(xiàn)認知的不斷內(nèi)化,進而達到提升。通過這次的即時寫作,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寫作來源于生活,生活為寫作添加色彩”的真理。
(二)隨行對話,活躍學生思維
生活中有許多素材,每時每刻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但是學生往往容易忽視。教師可以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用豐富的表情、恰到好處的肢體動作將學生們引領到情境當中去,可以在和學生接觸時,圍繞某個主題進行對話,打開學生的思維,打通認知與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為學生的書面寫作提供廣泛的資源。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在引導下,學生記錄生活的內(nèi)容越來越廣泛,很多孩子還進行了創(chuàng)造加工,使其運用得更為貼切。
(三)鏈接課文,運用寫作策略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觀察的目的往往是不自覺的,還不會自己獨立地提出觀察的目的任務,他們的觀察通常是無計劃的,很容易受情緒和興趣的影響,觀察零碎且不能抓住重要特點,觀察的持續(xù)時間也不長,因而導致了他們習作內(nèi)容略顯單薄,缺乏條理。
于是,我在這次以觀察為導向的即時寫作中與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了起來,引導學生鞏固三上第五單元中習得的觀察方法。《搭船的鳥》一文是觀察的典型文章,對動物有非常細致的描寫,其觀察方法可以帶給學生正面的學習引導。今天引導學生進行的對大象的觀察,其寫作方法也是建立在此基礎的,目的就是課內(nèi)課外聯(lián)動,鞏固觀察方法和觀察技巧,也為學生日后的寫作素材打下基礎。
(四)即時評價,引導再次觀察
即時作文應當關注即時評價和即時修改。在絕大部分學生都完成的情況下,教師給出評價標準,引導學生相互交流,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充分享受成就感。在此次寫作中,我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的觀察不到位,于是找準學生的發(fā)展點,引導學生后續(xù)的反復觀察,以對學生的發(fā)展起到導向和推進作用。過程中,也讓學生明白“觀察”應該成為貫串學習過程始終的好習慣。對一個事物的寫作,也不是通過一次觀察就能完成的,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再次觀察和修改。
385750033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