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窟覓食
南極的仲夏。地處南緯78°左右的威德爾海高德灣附近的帝企鵝棲息地,迎來了一年中難得的陽光明媚的日子。
雄企鵝經過艱難的長達兩個多月的孵化等待,終于迎來了出海捕食的雌企鵝歸來。帝企鵝一家終于團聚了。短暫的歡聚之后,雌企鵝接過養(yǎng)育寶寶的重任,而雄企鵝又要長途跋涉去海里捕食魚和磷蝦了,然后再帶回食物喂養(yǎng)寶寶。
從帝企鵝棲息地至大海路途遙遠,有聰明的帝企鵝發(fā)現不遠處有一片面積不大的冰裂縫形成的冰窟,那兒是理想的覓食之地。我們的攝影向導蘇姍女士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極地攝影師,她曾經參與過許多聞名世界的有關南北極優(yōu)秀影像作品的拍攝。在她的引導下,我們悄悄地潛伏在冰窟附近,等待著前來覓食的企鵝們。
果不其然,沒等多久,我們就看到了或蹣跚步行,或臥冰劃行而來的三三兩兩的帝企鵝。別看這些帝企鵝在陸地上行動起來有些笨拙,一旦與海水親近,它們就馬上變得矯健起來。沒等我們反應過來,它們就一只只“撲通,撲通”躍入冰窟不見了蹤影。
蘇姍女士告訴我們不必著急,帝企鵝雖然在海里如魚得水,潛水與游泳的本領超群,但是必須定時躍出水面換氣,一般情況下靜靜等候8—10分鐘(也有例外,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一只帝企鵝曾成功進行了32.2分鐘的潛水,創(chuàng)造了世界最長潛水時間的紀錄),它們即會返回。于是,我馬上調好光圈速度……因為你無法預知帝企鵝躍出冰窟的確切位置,所以此時需要留出足夠的景深范圍,也要確??扉T時間能夠捕捉到那難得的一瞬。
風雪中的“思想者”
很多年之前,我曾在《羅丹藝術論》中看到這位法國雕塑大師說過:“對于當得起藝術家這個稱號的人,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的眼睛,大膽接受一切外部的真實,而又毫不困難地,像打開的書一樣,懂得其中內在的真實。他探究動物心理——情緒和思想的雛形,隱微的智慧,柔愛的根苗。他看了動物的眼睛和動作,就會理解它們整個低微的精神生活?!?/p>
說心里話,只有來到南極看到了風雪中的“思想者”,才真正領悟羅丹大師思想的真諦。
是啊,人是高等動物,但企鵝它們卻是南極真正的主人,也有著“整個低微的精神生活”。它們有著快樂生活的權利,有著物種繁衍的重任,當然也面臨著來自方方面面生存的挑戰(zhàn)。
在漫天飛舞的雪花中,那只靜靜站立的企鵝,全然不顧惡劣的天氣,對四處逃竄的同伴視而不見,默默地低著頭,閉著眼,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這只可愛的企鵝,猛然間讓我想起了羅丹的雕塑名作《思想者》。
我瞬間被這位“思想者”打動了,為了不打擾它,我用了長焦鏡頭的最遠端拍攝,把光圈開到了最大的F2.8,徹底虛化了背景,讓那些企鵝思想,還有我們這些所謂的高等動物的思想,伴隨著那漫天飛舞的雪花,飄向浩瀚的宇宙空間……
何去何從?
在一望無際的南極高原上,一支稚拙、呆萌的帝企鵝小分隊正在冷寂荒涼的天地間行進。突然間,隊伍停了下來。三只打頭陣的、俯下身體靠著兩只“小手”向前滑行的帝企鵝在稍作休息,而另外幾只站立的帝企鵝仿佛在商議著什么。難道它們迷失了方向?
其實,不僅僅是南極洲的帝企鵝,地球上的人類也都在迷失方向。何去何從?引人深思。
處在地球最南端的這片高原,有著年平均零下50度的超低氣溫,半年之久的漫漫長夜,這似乎永不融化的冰雪世界,幾乎讓一切生命望而卻步,唯有帝企鵝家族不可思議地在這兒生存下來,并世代繁衍數千年之久。
但是,這一切正在悄悄改變。科學家們說,南極大陸現在融化得十分迅速,自1992年至2017年間,南極洲的冰蓋大約流失了3萬億噸冰。地球上60%到90%的淡水被凍結在南極洲的冰蓋中,南極洲的面積大致相當于美國和墨西哥的總和。如果這些冰全部融化的話,將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大約60米!
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科學的論斷。我們應該迅速行動起來,阻止那一天的真正到來……不然,人類與企鵝何去何從?
這幅照片的拍攝比較簡單,多云轉陰的天氣造成了亮度均勻的效果,天地一色,氣氛平和。但是,此情此景卻觸發(fā)了令人擔憂的聯想。期望人類為了更美好的明天,能夠在科學的指引下,沿著保護自然和生態(tài)平衡的正確方向繼續(xù)前行。
教子有方
在南極點的帝企鵝棲息地,面對著成千上萬只抵御著極寒惡劣環(huán)境,奇跡般生存的美麗生靈,我的心瞬間被震撼了。在經過了短暫的記錄式拍攝之后,我迅速地恢復了冷靜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我采用極簡風格的攝影手法,截取了帝企鵝家族鮮為人知的生存狀態(tài)的精彩片段,《教子有方》為其中之一。
經過了四個月的長途跋涉,從大海里捕食歸來的帝企鵝媽媽終于見到了自己的寶寶。優(yōu)秀的基因造就了帝企鵝寶寶的漂亮與可愛,但同時也有著所有寶寶一樣的特征:貪吃、調皮、多動。通過觀察,我發(fā)現帝企鵝媽媽在將儲存于胃中的食物反芻喂飽小帝企鵝之后,就會開始對小寶寶進行教育和訓導,而此時的企鵝寶寶也會表現得格外乖巧。真是出人意料的“教子有方”呀!
為了突出作品的主題,在構圖上我有意選擇了可以簡化線條的角度,讓企鵝媽媽背部大面積黑色隱藏起來,使得畫面中的帝企鵝母子除了頭部之外,其余的造型元素均變成了黑色線條與點、面的關系;在色彩方面,也將彩色元素降到最低,帝企鵝媽媽白色的大肚皮與南極潔白的冰雪環(huán)境融為了一體,頸部的那一抹淡淡的橘黃色與企鵝寶寶的銀灰色絨毛都成為清雅畫面中恰到好處的點綴;在光線方面,那種較為柔和的晴間多云的天氣,減輕了沖突,制造了和諧,可謂錦上添花。
為保證此幅作品的影像素質,我謹慎構圖,“一次成型”,畫面未做任何后期剪裁。
怒發(fā)沖冠
一只跳巖企鵝憤怒了。它大聲地吼叫著,平時就比較嚴肅的長相現在變?yōu)榱睡偪?。亮紅色的眼睛以及眼睛上面那兩撇奇異的羽毛,強化了它的怒氣。當然,最能體現怒不可遏的是它那一頭黑色的沖冠的毛發(fā)。
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外界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動物也不例外。
我拍攝的跳巖企鵝生活于南緯51°的亞南極馬爾維納斯群島,這兒與南極高原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到處生機盎然,是跳巖企鵝與許多野生動植物最美妙的樂土。
別看跳巖企鵝長相奇特,但基本性情不錯,它們通常在雜草茂盛的巖崖上筑巢為家,并難能可貴地與信天翁和鸕鶿共享一地,和睦相處。由于馬爾維納斯群島沒有經歷過殘忍的殺戮,所以這里的動物對人類存有很大的信任。在我們面前,經常有三三兩兩的跳巖企鵝搖擺而過,平靜自如。
那么,又是什么事情惹怒了我鏡頭前的這位跳巖先生?我不是動物專家,不能對此做出科學的回答。但跳巖企鵝的生活絕非風平浪靜,南極的明天也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zhàn)……
攝影不僅是技術和器材的載體,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載體。但愿通過《怒發(fā)沖冠》光與影的視覺傳達,引發(fā)我們內心的一種美好聯想與有價值的思考。
南極中國風
用中國人的審美眼光看,這是一組典型的具有中國風韻的抽象水墨畫。其實,它是懸掛于南極夢幻島巨大山體上的自然之作,并非人為改變的黑白效果。
2020年5月8日,中國最權威的專業(yè)攝影媒體《中國攝影報》用了一個整版刊發(fā)了我的組照《水墨南極》。沒想到,由微信轉發(fā)后,短短幾天就收到來了自全國各地眾多朋友的點贊:
“震撼!從來沒想到南極有這樣一面?!薄按笞匀还砀窆さ乃で喈?!”“與眾不同的南極……自然是最大的大師!”……
也有的朋友在問:“黑白效果好!這是通過特殊技法改變而成的嗎?”
早在彩色攝影技術誕生以來,就產生了彩色好還是黑白好的爭論,甚至影響到一些哲學大家。有一位美國人曾斷言:“攝影藝術的最大成就是黑白照片,偉大的攝影師更喜歡黑白照片……然而,攝影仍然是一種次要的藝術,因為它受到器材的限制……攝影較為缺少創(chuàng)造性和建設性,因此,也就較為缺少對藝術中所包含的東西的表現性?!?/p>
對此,我未敢茍同。一幅攝影作品的優(yōu)劣,不由“彩色”或者“黑白”來決定;所有被人們喜愛的藝術形式,也不能因為創(chuàng)作所使用的“工具”不同,而淪為 “次等”藝術。雖然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堅守紀實風格的攝影家無法像畫家一樣對畫面內容的處置隨心所欲,但是,攝影家不僅需要創(chuàng)作思想,更需要一雙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需要有著尊重客觀真實基礎上的掌握攝影藝術語言的能力……優(yōu)秀攝影家必須具備與所有藝術家一樣的綜合素質?,F代數碼攝影科技的到來,更是大大提升了攝影藝術所包含的“表現性”,因為攝影是與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緊密相連的一門藝術,是與時俱進的一門藝術。
其實,不管繪畫或是攝影,最重要的還是境界。這幾幅作品是沒有經過任何后期處理的原始影像,它完全是大自然的一幅傾情之作!僅僅因為我用攝影人的眼睛發(fā)現了它,利用相機接受了這份慷慨的饋贈。在南極夢幻島上我體驗到了小時候學習繪畫時所從未有過的心靈震撼——那橫空出世的一筆,分明迸發(fā)出了一種無法言喻的巨大力量。這幅作品既是冰雪融化在火山島上的真實景象,又飽含著直抵人們心靈的抽象元素,這難道不就是藝術中所應有的那種“表現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