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山東 青島 266012)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科學方法是探究和學習的工具,是連接知識與能力的橋梁,方法的運用是能力的外在表現.青島市初中物理學科根據初中物理知識內容和初中學生的特點,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挑選了17種科學方法(包括一部分創(chuàng)造學技法)應用到物理教學中,作為學生探究與學習的重要工具,也作為學生必須掌握的學習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訓練學生積極運用這些方法解決他們遇到的物理問題,比如:探究一個問題與多個因素的關系時,運用“控制變量法”解決問題;遇到不完美問題的時候,運用“缺點列舉法”可以找出不足并加以改進;直接研究問題比較困難時,采用“轉換法”進行迂回解決等等.這些方法不僅可以解決物理問題,還可以解決學習和生活中更廣泛的問題,甚至可以運用這些方法科學地指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這將比學習物理知識本身更為重要.
考試是教學指揮棒.為了讓教師和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對科學方法高度重視,青島市初中物理學科近20年以來,一直將科學方法考查作為日常檢測和中考的必考內容(中考中相關分值長期占15%左右).下面談談我們對科學方法的考查內容、要求和常用題型.
通過考查,一方面作為教學指揮棒促進日??茖W方法教學,讓教師在授課中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積極地運用科學方法去探究和學習;另一方面檢驗學生科學方法相關知識及在實際學習中的應用能力.
在教學與檢測中,要求學生記住下面17種科學方法的名稱、常見應用實例,并會運用這些方法解決問題.這17種科學方法的內容如下.
(1)定義
在研究一個量與多個因素關系時,將一些因素固定不變,只研究該量與一個因素的關系,從而達到簡化問題的目的.
(2)舉例
1)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關系時,先將電阻固定不變,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然后再將電壓固定不變,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
2)研究壓力效果有關因素時,先讓受力面積不變,研究與壓力大小的關系;然后再讓壓力不變,研究與受力面積大小的關系.
(1)定義
將看不見、摸不著、不便于研究的問題或因素,轉換成看得見、摸得著、便于研究的問題或因素.
(2)舉例
1)動能大小無法直接測出,但我們可以通過木塊被撞出去的距離來比較動能大小.
2)磁場看不見,撒上鐵粉,通過鐵粉的有序排列“看見”磁場并進行研究.
(1)定義
通過放大、擴大、變大或增大某些因素,從而使問題看得更加清楚,更容易解決.
(2)舉例
1)將帶有細玻璃管的塞子插到裝滿水的瓶口,顯示玻璃瓶的微小形變.
2)電流表通過指針將偏轉幅度放大,從而可以劃分刻度值.
(1)定義
通過將問題中的元素進行替換或代換,從而解決問題.
(2)舉例
1)研究平面鏡成像時,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研究.
2)研究大氣壓的測量時,用水銀柱代替水柱,測出了大氣壓的值.
(1)定義
兩種事物在某一方面上的效果完全一樣,因此在解決這一方面問題時就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可以認為這是一種特殊的替代法.
(2)舉例
1)為了讓手暖和,在沒有熱水袋的情況下,可以雙手互搓,達到完全相同的效果.
2)用兩個5 Ω的電阻串聯,去當做一個10 Ω電阻用,達到相同的效果.
(1)定義
將許多事物根據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分組,以便更好地搞清事物之間的關系.
(2)舉例
1)將汽化現象按照發(fā)生地點和劇烈程度,分為蒸發(fā)、沸騰兩類.
2)將電路根據連接情況,分為串聯、并聯電路兩種.
(1)定義
找到兩種事物的相同點、不同點,進一步理解知識,發(fā)現隱含的規(guī)律.
(2)舉例
1)比較蒸發(fā)和沸騰的異同點.
2)比較定值電阻和小燈泡電阻測量中的異同點,發(fā)現了電阻與溫度的關系.
(1)定義
由兩種事物的一部分相似之處,推測其他部分也可能相似.
(2)舉例
1)研究功率時,想到功率表示做功快慢、速度表示運動快慢這一相似性,推測功率在定義、定義式、單位等方面也可能與速度相似,從而迅速建構出功率這一物理量.
2)研究船閘時,想到船閘的作用是讓船升降,而升降機的作用是讓人和物升降,通過這一相似性,聯想如何實現的方法,由此建構出船閘的結構.
(1)定義
擬人類比又稱“親身類比”或“角色扮演”.在解決問題時,讓學生設想自己變成了問題中的某些事物,從而去設身處地、親臨其境地感受問題的本質,解決問題.是一種特殊的類比法.
(2)舉例
1)在研究分子熱運動時,可以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一個個的分子.
2)在研究電流時,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個個移動的電荷,如何在電路中運動.
(1)定義
將研究的問題在抓住要點的基礎上進行簡化、抽象,建立模型,運用模型去更方便地研究問題.
(2)舉例
1)為研究光現象,引入“光線”這一模型.
2)為了方便地表示力,引入了力的示意圖.
(1)定義
把有關知識的數據、形象、動作、符號、公式、實例、文字敘述等各種不同的信息形式,進行自由地互相變換.
(2)舉例
1)在研究壓強時,將壓強定義式變換為定義的文字敘述,或相反.
2)在研究水沸騰的實驗中,將實驗數據變換成圖像,從而更容易發(fā)現規(guī)律.
(1)定義
從研究問題的相反方向思考,從而受到啟發(fā)或得出結論.
(2)舉例
1)由“電能生磁”,引導學生反過來想一想,“磁能否生電?”
2)在研究光的反射過程中,將激光手電沿著反射光線的反方向進行照射,發(fā)現了光路可逆現象.
(1)定義
以挑剔的眼光去看待被研究的問題,找到它的缺點或不完美之處,然后針對這些缺點或不完美之處找到改進的辦法.
(2)舉例
1)在研究了“彈簧測力計”之后,對彈簧測力計進行改進.
首先,讓學生找出普通彈簧測力計的缺點,如:不能記憶數據(一旦指針回零,就不能再顯示剛才的數據);不能在暗處讀數;不能測壓力.
然后,讓學生合作學習、分組討論、頭腦風暴,就可能解決上述問題,如:在指針軌道上加一可以上下活動的類似游碼的塑料泡沫片;加一個小燈泡電路;將彈簧測力計頂部打開,接入一受力裝置與指針和彈簧連接.
2)先讓學生自由測量物體的溫度,然后對實驗情境進行缺點列舉,改進,最終形成了溫度計使用規(guī)則.
(1)定義
針對研究內容中的缺點和不足,將錯就錯、變害為利、變廢為寶,找到知識的應用途徑.
(2)舉例
1)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易使物體下落破碎是缺點,但同時也可以利用這一點制成打樁機、重錘,懸掛物體等等.
2)導體中電流過大,產生大量熱量而引起火災是缺點,但正是據此制成了電熱器來為我們服務.
(1)定義
通過不同原理、不同技術、不同方法、不同現象、不同器材等組合,去設計創(chuàng)造、解決問題.常用有3種組合法:主體附加法、輻集式組合法、二元坐標組合法.
(2)舉例
1)將電流表、電壓表組合使用,去測量電阻.
2)將凸透鏡與凹透鏡組合,形成望遠鏡.
(1)定義
在解決某些問題時,若是無法直接解決,可以讓學生設計漸進實驗,然后根據實驗現象的發(fā)展趨勢和走向,進行理想化推理,從而推出結論或規(guī)律.
(2)舉例
1)在研究“牛頓第一定律”時,由于無法找到物體不受力的環(huán)境,因此可以讓學生設計阻力逐漸減小的3個斜面實驗,根據實驗現象得出“阻力越小,速度變化越慢”,最終進行理想化推理,得到“當阻力為零時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結論.
2)在研究“真空能否傳聲”時,由于真空無法獲得,因此設計空氣越來越稀薄的“真空鈴實驗”,通過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小,再進行理想化推理,得出“真空不傳聲”的結論.
(1)定義
在解決某些問題時,若正向證明該問題的存在有困難,可以讓學生反向設計證明該問題不存在的實驗,通過實驗情境,反推出原來問題的存在.
(2)舉例
1)在研究“二力平衡條件”時,直接證明二力平衡必須在同一物體上很困難,可以設計一個可分離為兩半的物體,當將該物體分為兩個物體后,發(fā)現二力不平衡了,從而說明了一對平衡力必須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
2)在研究光的反射中“三線共面”時,直接證明三線共面似乎力度不夠,可以設計平面可彎折的實驗,從而反向說明若是不共面就不會同時看到這3條線,由此反推出三線共面的結論.
青島市初中物理學科對科學方法的考查,主要有如下3種遞進形式:選擇題、回顧實驗探究題、在新問題情境中的應用題.前兩種都是學過的舊問題情境,主要考查科學方法的有關知識;第3種是未學過的新問題情境,主要考查運用科學方法的能力.
(1)考查內容
通過選擇題,考查學生對科學方法的概念及常見實例的掌握情況.
(2)典型題例(下面的所有題例,均直接采用或改編自青島市歷年中考或模擬試題)
【例1】下列運用科學方法的實例中,屬于“缺點利用法”的是( )
A.將受平衡力的物體轉動一個角度發(fā)現不再平衡,說明平衡力必須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B.將材料按導電性能分為導體、半導體和絕緣體
C.用被彈簧連著的小球演示分子間作用力
D.噪聲對人體有危害,但可以利用噪聲清除雜草
答案:D.
說明:選項A為反證法,選項B為分類法,選項C為模型法.
【例2】下列運用科學方法的實例中,說法正確的是( )
A.根據增大摩擦的方法想到減小摩擦的方法,這是運用了逆向思考法
B.為了研究磁場引入磁感線,這是運用了模型法
C.制作滑動變阻器時,發(fā)現導線太長而采取纏繞方式,這是運用了缺點列舉法
D.將光的反射分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這是運用了比較法
答案:A,B,C.
說明:選項D應為分類法.
(1)考查內容
以學生在初中學習和經歷過的重要實驗和探究過程為情境(青島市試題是以探究報告的表格形式呈現),考查學生的科學方法運用能力.
(2)典型題例
【例3】以“探究牛頓第一定律”實驗為例,展示回顧實驗探究題中科學方法的應用,如表1所示.
表1 探究牛頓第一定律
【例4】以“探究液體壓強規(guī)律”為例,展示回顧實驗題中科學方法的運用,如表2所示.
表2 探究液體壓強規(guī)律
設置新的問題情境(學生沒有經歷和學習過的),考查學生在新情境中運用科學方法的能力.在新情境中考查科學方法,又可以分為3種類型: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
(1)考查學生在新情境中對科學方法的理解能力
1)考查內容
設置新知識的探究過程,判斷和感悟該過程所運用的科學方法.
2)典型題例
【例5】研究氣體分子對器壁的壓強.
如圖1所示,將托盤天平的左盤倒扣在支架上.調節(jié)天平平衡后,將一袋綠豆均勻地、源源不斷地從同一高處撒到左盤上,發(fā)現天平指針偏轉并保持一定角度,說明左盤受到一個持續(xù)的壓力.
圖1 綠豆實驗
容器中氣體分子碰撞器壁的現象與上述實驗現象十分相似.我們可以將一個個氣體分子當做一個個小球,可見,容器中大量氣體分子不斷碰撞器壁時也會對器壁產生一個持續(xù)的壓力,而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壓力就是氣體分子對器壁的壓強.
上述過程中運用的科學方法主要有類比法、模型法、轉換法、放大法.
說明:通過綠豆實驗來說明氣體壓強,這是運用了類比法;將分子看成小球去研究,這是運用了模型法;通過天平指針偏轉來說明,這是運用了轉換法和放大法.
(2)考查學生在探究新問題中對科學方法的實際應用能力
1)考查內容
該探究能力分為3類:運用科學方法設計探究方案的能力、探究新知識的能力、建構新概念的能力.
第1類:運用科學方法設計探究方案的能力.提出一個學生沒有探究過的新問題,讓學生運用科學方法去設計探究實驗方案.
第2類:運用科學方法探究新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運用科學方法,閱讀自學一段未學過的新知識,學生收集信息,歸納得出一個新結論或新公式,并對新公式進行應用(包括圖像判斷、解釋現象、相關計算).
第3類:運用科學方法建構新概念的能力.通過收集有關資料,運用科學方法,建構新的物理概念.
2)典型題例
第1類:運用科學方法設計探究方案的能力
【例6】現在有同學提出,要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物體密度的關系”.請你幫他完成實驗設計方案.
具體設計方案如表3所示.
表3 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物體密度的關系”實驗設計方案
說明:此題中所提出的“壓力作用效果與物體密度的關系”,是一個學生沒有探究過的新問題.通過讓學生設計探究方案,考查了學生實際運用“控制變量法”“轉換法”“比較法”的能力.
控制變量法的運用:在設計中,學生首先要根據所學的壓力作用效果的有關因素,控制住壓力大小、受力面積大小這兩個變量,為此需要找到質量、底面積相同的銅圓柱體、鐵圓柱體、鋁圓柱體.另外,還要盡可能使其他因素都一樣(如用同一塊海綿等),從而減少無關變量.
轉換法的運用:由于沒有可以直接測量壓力作用效果大小的儀器,因此轉換為測量海綿下陷的深度.
比較法的運用:為了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物體密度的關系,需要比較多組數據,因此設計上述表格進行比較,最終可以得出結論.
第2類:運用科學方法探究新知識的能力.
【例7】研究魚缸側壁所受的壓力.
由于液體內部有壓強,當魚缸中盛入液體后,魚缸側壁就會受到液體的壓力.魚缸側壁所受的液體的壓力跟什么因素有關呢?表4是在魚缸中盛入不同的液體進行研究得到的一些數據[其中ρ為液體密度,L為側壁長度,H為液體深度,F為側壁所受壓力,如圖2(a)所示].請你填空回答如下問題:
表4 魚缸中盛入不同液體時得到的數據
圖2 魚缸的相關數據及F-L關系圖像
a.通過探究,可以得到公式:F=k,其中k=(填上數值和單位).剛才將數據表格形式變成公式形式,這里運用的科學方法是法.
b.在一個魚缸中分別盛入相同深度的海水和淡水,對魚缸側壁的壓力大.
c.在不同的游泳池中注入相同深度的水,游泳池側壁所受的壓力與側壁長度的關系可以用圖2(b)中的圖線表示.
d.如圖3所示,攔河大壩的長度L為30 m,若大壩能夠承受的最大壓力F為6×107N,則水深H不能超過m.
圖3 攔河大壩示意圖
答案:ρLH2,5 N/kg,等價變換;海水;a;20.
說明:此題讓學生通過閱讀自學“魚缸側壁所受的壓力”的實驗過程,收集數據信息,歸納得出未學過的側壁壓力公式,并對這個新公式進行應用.這個過程中考查了學生運用“控制變量法”“等價變換法”的能力.
控制變量法的應用:通過表格中的數據,運用控制變量法,分別研究因變量與各個自變量的關系,最終進行歸納得出公式.
等價變換法的應用:將表格數據變成公式,由公式判斷圖像,這是在同一個知識的多種不同表現形式之間進行變換,考查了學生靈活運用信息的能力.
第3類:運用科學方法建構新概念的能力.
【例8】建構一個新物理量.
如圖4所示,選擇規(guī)定的淬火鋼球,給它加載壓力F,將它壓到被測試的材料表面,保持規(guī)定的時間后卸載壓力,就會在材料表面留下凹形壓痕.如果用S凹表示凹形壓痕的面積,用H表示材料的硬度,某次實驗中對一些材料的測試數據如表5所示.
圖4 用淬火鋼球壓被試材料
表5 不同被試材料、不同壓力對應的凹形壓痕面積
請你類比“壓強”這個物理量的建構過程,建構一個表示材料軟硬程度的物理量——硬度(H).請寫出該物理量的定義、定義式、單位.材料d的硬度為.a,b,c,d 4種材料的F-S凹圖像如圖5所示,其中表示材料d硬度的圖線是.
圖5 F-S凹圖像
說明:在上述新物理量建構過程中,學生運用了類比法、控制變量法、比較法、轉換法等多種科學研究方法.在判斷圖像問題中,運用了等價變換法、比較法、控制變量法等科學方法.
(3)考查學生在問題解決(創(chuàng)造)過程中對科學方法的實際應用能力
1)考查內容
該創(chuàng)造能力分為兩類:運用給定的科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造設計的能力、進行自由創(chuàng)造設計的能力.
第1類:運用給定的科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造設計的能力.給定一個或多個科學方法,讓學生運用該方法去解決問題.
第2類:進行自由創(chuàng)造設計的能力.給出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由、綜合運用各種科學方法去解決.
2)典型題例
第1類:運用給定的科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造設計的能力.
【例9】請你運用“缺點列舉法”和“組合法”解決下列問題.
現在,要到野外進行生存體驗,給你一把學生用的塑料刻度尺,請你找到它的3個不足之處,并進行一一改進,將其變成一把多功能刻度尺.
針對野外作業(yè)的特點,學生找到如下缺點:不能測量曲面、曲線;不能夜晚測量;老人眼花不宜看清刻度……
根據上述缺點,一一找到改進辦法:在刻度尺上固定一根線繩的一端,屆時可以先用線繩測量曲面、曲線,然后再將其沿刻度尺拉直即可讀數;在刻度尺上安裝一個小燈泡電路,夜晚就可以繼續(xù)測量;在刻度尺上安裝一個可以滑動的凸透鏡,屆時老人也可以看清讀數……
說明:上述題目的解決過程中,整體過程運用了“缺點列舉法”,去尋找缺點和不足,然后進行一一改進.在改進過程中,主要運用了“組合法”,通過刻度尺與其他物品的組合,解決和改進問題.
第2類:進行自由創(chuàng)造設計的能力.
【例10】問題解決——測量手鐲的密度.
有一只手鐲,想知道它的密度.現在給你一個水槽和足量的水、細線、刻度尺、一個正方體木塊.請你推導出測量手鐲密度的數學表達式,并說明測量步驟.(請你配圖說明)
思路:
F浮=ρ水gV排→V排=S(h2-h1)
推導過程:
測量步驟:
第1步:將木塊放入水槽中,用刻度尺測出它的下表面到水面的距離h1,如圖6(a)所示.
第2步:將手鐲放在木塊上,用刻度尺測出它的下表面到水面的距離h2,如圖6(b)所示.
第3步:用細線將手鐲系在木塊下方,然后放入水中,用刻度尺測出它的下表面到水面的距離h3,如圖6(c)所示.
圖6 測量手鐲的密度步驟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