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樂
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分析能力。目前,隨著高中化學新教材的普遍應用,使得在多元化以及開放化的高中化學課堂中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高中化學教師來說,必須立足新教材,充分把知識和能力的傳播同學生探究性學習進行有效融合,將探究性學習的實踐逐步融入高中化學教學中,進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為學生自主學習夯實基礎。
目前,高中化學新教材的新內容、新樣式、新理念,其實從另外一方面對高中化學教學提出了更加嚴格的標準和要求。新教材強化對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全方位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的思維品質。在高中化學新教材中,也設計了較多的關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相關內容。本文主要從高中化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入手,具體分析高中化學新教材的深刻內蘊,以及該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目前,大部分地區(qū)的高中化學傳統(tǒng)教材的重點在于傳授基礎性知識,更為看重學生最終的學習結果,而直接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及過程,從本質上沒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而新教材注重引領學生主動體驗探究過程,汲取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分工合作以及知識分享。除此之外,也更為注重學生的主動探究活動,將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科學探究活動融入教材中,其目的在于利用探究性實驗和探究性活動不斷鼓舞學生開展實踐研究,學會獨立思考,鞏固所學基礎知識,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與技能。譬如,“堿金屬”第一節(jié)分析“鈉”的相關特點,傳統(tǒng)教材基本都是開展演示實驗,而在新教材中,對這一步驟進行了優(yōu)化,教師通過一邊講解一邊實驗的方法,使學生在教師預先設計的實驗操作步驟以及啟發(fā)中,能夠理解掌握鈉的特殊性質。
在開展探究性學習過程中,高中化學教師首先需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該怎樣對探究性學習進行選題。教師最好能夠進行針對性的啟發(fā)引領。如條件允許,可適當為學生提供一些課題的范例。所以,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不斷深入分析,發(fā)掘新教材的實踐性題材,從自身的教學情況入手,科學合理設計課題,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探究”,不能為“探究”而“探究”。如,在學習SO2的內容后,學生就相關內容,設計出“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酸雨”的研究課題。從地域上來看,此選題需充分考慮全球范圍;從內容上來看,此選題需要充分考慮酸雨具體內容,酸雨的形成機制,酸雨的實際危害,該怎樣避免酸雨的形成等,靠個人的力量甚至小組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因此,面對這種情況,高中化學教師可以科學引導學生將選題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良,譬如改良為小課題,如:酸雨的內涵,酸雨的形成機制,酸雨的危害和具體防治措施等。然后,分組開展交流,得出結果,最后總結整理出相關知識點。這種方法,可以縮減研究范圍,同時有助于資料的搜集,提升操作性。其總體的研究成果,對于相關區(qū)域的工農業(yè)生產,也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導作用。
盡管新教材中的實驗探究活動數量較多,不過受教學安排以及學生基礎的影響,不是所有實驗都會在課堂上開展,所以,高中化學教師必須提前謀劃,精心準備,選取一些對學生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以及未來發(fā)展具有充分指導性,同時學生有能力開展探究的內容。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深刻了解和把握知識,進而激發(fā)出學生的思維能力。譬如,在“化學實驗基本方法”課程教授中,可安排四個實驗:粗鹽提純、可溶性雜質的清除、制作蒸餾水、萃取等。從目前學生掌握情況來看,很難一比一復制開展上述系列實驗,當然也無須研究所有的實驗,高中化學教師可有選擇性地開展課程的探究實驗。粗鹽的提純,早在初中階段學生就已經了解并且掌握相關內容,如果運用慣性思維,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fā)散,所以建議無須做此類實驗。制作蒸餾水實驗,盡管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不過因為學生在之后能夠操作的機會并不多,所以此實驗可覆蓋的知識點并不是非常系統(tǒng),可作為課外的社會調查。而對于萃取實驗,很多學生都非常陌生。由于學生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接觸該實驗儀器、實驗原理以及進行實驗操作,假如需開展此探究活動,很可能會發(fā)生操作不科學,實驗結果不準確等問題;學生因為并沒有完全充分了解以及掌握萃取的基礎性知識,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大部分情況都是模糊地答復是與不是,無法進行下一步的探究。在教學設計中,針對上述問題,高中化學教師不需要在課堂實驗中將其列入。綜上所述,留下了只有可溶性雜質的除去實驗。這個實驗也是本節(jié)課需要著重研究的重點內容。另外,課本上并沒有詳細以及系統(tǒng)的實驗操作設計,因此可安排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在知識內容的深度、廣度等方面,都滿足了學生進行探究的要求。假如課程把探究的重點放在其他實驗課題上,教師必須補充目標較多內容,不但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同時也背離了課題的教學目標,是“為探究而探究”。所以,教師必須不斷研究剖析教材中的實驗內容,發(fā)掘出其中存在的探究要素,利用核心內容探究性實驗,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眾所周知,實驗是化學的靈魂,是化學本身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源泉,不但能加深學生對化學公式、現象等方面的理解,同時能夠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創(chuàng)新思維。學生獨立設計實驗方案,不但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可以不斷鼓舞學生勇于質疑、創(chuàng)新,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觀察以及創(chuàng)造等方面能力,讓學生的實驗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進而能夠使學生的終身學習得到健康有序發(fā)展。譬如,在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安排學生自行設計實驗觀察 SO2 和 NaOH 溶液出現反應。這種實驗并沒有顯著現象,學生設計實驗檢驗:能夠在加入滴有酚酞的 NaOH 的紅色溶液中通入 SO2,如果紅色褪去的話,那么就能夠驗證其出現反應。不過實驗過程中,也有部分學生提出疑問:溶液褪色可能只是由于SO2 具備漂白性,從而導致紅色酚酞逐步變成了無色的物質。因此,一些學生提出下列研究思路。方法1:在上述褪色的溶液中,接著滴入部分NaOH 溶液,如果紅色重新出現,那么第一種解釋正確,否則第二種解釋就正確。方法2:加熱褪色后的溶液,如果紅色不再出現,那么就代表第一種解釋正確,反之第二種解釋正確。接著可安排學生開展分組實驗。在分組討論過程中,可以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擴散性思維,同時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可得出較為正確的認知。總而言之,實驗驗證的過程屬于調整思維的過程。因為學生的個性不同、認知結構存在差異,分析問題的角度也會不同,實驗的設計方案并不會一模一樣。一些方案設計得非常合理,一些方案設計得較為合理,一些設計方案看起來非常不合理。不過,所有學生都主動進行了思考,設計方案就是對知識的驗證過程。
在高中化學新教材使用過程中,必須要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換句話而言,高中化學教師不但需要重視對于化學知識的講授,同時還需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師生間溝通順暢,從而使學生獨立思考,發(fā)散思維。高中化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適當運用鼓勵性語言,譬如“你非常棒,回答很精彩,讓大家一起為他鼓掌”等。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帶給學生非常好的課堂體驗,也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喜歡這堂課。在高中化學課堂上,學生可以大膽地說,大膽地想,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不應制約學生的思維。
新教材注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例如,在講鈉的化合物的知識時,可以結合科學史話“侯氏制堿法”探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再如,學習氯及其化合物這一知識點時,可以結合生活中自來水消毒、84消毒液來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一個個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學生也會產生非常強烈的學習欲望,更容易理解課堂上講授的新知識點。相關的教育心理學研究顯示,假如學生能夠在良好的學習情境中主動參與學習,那么必然會對學習感興趣,思維也會較活躍,能顯著提升思維水平。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學習的原動力。只有使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和興趣,才能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教學質量也得以提升。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的運用很大程度上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便利。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輔助課堂教學,不但能夠節(jié)約板書的時間,還可以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能夠使化學課堂有圖有畫面,一些枯燥乏味難懂的知識也變得更為簡單易學,從而強化教學效果,使化學課堂充滿勃勃生機,課堂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一些化學知識,如分子結構和演示實驗,假如只是教師口頭介紹,沒有借助多媒體進行演示,學生很難真正意義上理解。借助多媒體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將這些知識系統(tǒng)地呈現給學生,尤其是一些危險性較大、同時無法保證實驗效果的實驗,都能夠利用多媒體課件,完整地展示給學生看。同時,教師還能夠將化學實驗在課件上按照實驗的真實操作設計不同的步驟,借此提升實驗教學的效果。譬如在教授《氮及其化合物》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就能夠運用多媒體播放氮氧化物的排放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的圖文照片和相關視頻。另外,可運用多媒體課件模仿酸雨的形成。
總而言之,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新教材開展探究活動,能夠更好地點燃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還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成為符合社會主義新型人才發(fā)展目標的國之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