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個44歲的男人,肥胖,喜歡吃巧克力和熱狗,喜歡看動畫片《諾布萊一家》。他是一個猶太人,當過共產(chǎn)主義者,這倒應和了他的名字,馬克思。
一個8歲的女孩兒,肥胖,她的父親上班給茶包打標簽,回家做飛鳥模型。母親抽煙,酗酒,聽板球比賽的廣播,偶爾去超市借東西——不準備還的。學校里的人全都嘲笑她額頭上的褐色胎記。一個偶然的機會,這個女孩想問問美國的孩子是不是和澳大利亞的孩子一樣也是從啤酒杯里生出來的。她隨意地在郵局里找了一個美國人的地址。她給美國人寫信:我是瑪麗·黛西·丁克爾……美國人回信:我是馬克思·杰瑞·霍洛維茨……寫信,回信?;匦?,寫信。二十年過去了。
《瑪麗和馬克思》是一部黏土動畫片,人物造型說不上好看,甚至有些笨拙,而旁白的聲音,書信之中瑪麗和馬克思的聲音,卻非常動人。
馬克思幼年的時候,父親拋棄了母親和他,沒多久,母親也開槍自殺了——馬克思在給瑪麗的信中這樣總結(jié)自己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人行道,有的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樣,但是沒有我這么多裂縫。”馬克思的心是破碎的,靈魂是清醒的。瑪麗的爺爺、父母也是非正常死亡的——電影似乎有點兒輕描淡寫,馬克思的鄰居艾維之死甚至有點兒喜劇色彩,然而這些并不妨礙塵世的真實與冷漠。
瑪麗成年之后,以馬克思為例研究精神疾病,當她高興地將學術(shù)成果寄給馬克思的時候,馬克思難以置信,憤怒地拽掉了打字機的M鍵。通信中斷了?,旣惙鬯榱怂械臅嘈难芯康膶W術(shù)成果,放棄了比較健康的家庭生活,酗酒,頹廢。愛她的丈夫離開了她。而這時的瑪麗越來越像她的母親,走近了自殺的邊緣。
電影結(jié)尾,1996年,28歲的瑪麗背著一個嬰兒從澳大利亞來到紐約馬克思的寓所,滿墻貼著瑪麗二十年來的書信,還有她8歲的時候寄來的自畫像。她說,我不會畫耳朵,但我的牙齒畫得很好。64歲的馬克思在瑪麗進門之前已經(jīng)安然離世,他的胸前掛著識別人類表情的小本子——這是他與現(xiàn)實世界溝通的最后努力。
在此之前,馬克思在給瑪麗的和解信中這樣寫道:“我原諒你是因為你并非完人,而我也是……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必須適應它們,況且我們能夠選擇自己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我相信有朝一日我們的人生之路會相交,我們會分享同一罐煉乳……”
看到這里,你會難受,你會流淚,但同時你知道你的難受是平靜的,你的眼淚是平靜的,你甚至有了一種釋然的微喜。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是有著這樣或者那樣毛病的普通人,孤獨得要命,絕望得要命,然而這世界上還是存在著溫暖的,盡管這溫暖時而那么近,時而又那么遠。你當然明白真正的原因,電影在蕓蕓眾生之中一眼選中了你,一把抓住了你,并用最重的鐵錘敲碎了你的心。
文本解讀: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鄔雙
這部電影讓我們直面人生的孤獨缺陷與生活的無奈灰暗,也讓我們看到人對友誼與溫暖的期待,對愛與理解的渴望。兩個孤獨的靈魂在信中真誠分享、用心聆聽、毫無保留,感受到彼此的愛、牽掛與信任,令人感動。這是一段相互溫暖的友誼,更是一段認識自己、面對自己、接納自己的友誼,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運用示例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有人選擇逃避,有人選擇改變,但正是完美與不完美,構(gòu)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我。正如羅素指出,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本源。在發(fā)現(xiàn)不完美的過程中,我們審視著自己,在一次次重塑后逐漸接納自己,愛自己。于是,我們學會了生活的真諦——完美與不完美交織,光亮與黑暗并行。《瑪麗與馬克思》中,馬克思說:“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他們是我們的一部分?!本拖裼嘈闳A搖搖晃晃走在人間的勇氣,像汪曾祺面對苦難的曠達。我們在短暫的一生里,接納自己,為自己點燃一盞生活的長明燈,照亮我們對自己與世界的愛意。——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涂思淇
周國平說:“孤獨是人的宿命,愛和友誼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將它撫慰。”孤獨是瑪麗和馬克思對世界的態(tài)度,愛與友誼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特例。這兩種情感相互抑制,持平,在他們的心中波瀾起伏,交錯匯聚。終會有愛穿過孤獨,像塞爾瑪懷揣熱愛在黑暗中孤獨起舞,像戴著宇航員頭盔的奧吉。愛與友誼不能根治孤獨,但它可以跨越時空差距,輕輕地摸摸你的頭,抱抱你,然后告訴你,不要放棄,會有人在某個地方等你?!獜B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曾靜雯
(編輯:關(guān)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