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公元752年(天寶十一年)秋,李白行游燕山,作名篇《北風(fēng)行》。其中有佳句如斯,極盡燕地苦寒和戰(zhàn)事殘酷之意。
軒轅臺,今何在?
恰好位于舉行北京冬奧會的主場館所在地——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qū)和北京市延慶區(qū)之間。這一帶,皆屬燕山。
燕山,是中國北部橫亙東西的主體山脈,西起張家口,東至山海關(guān),北鄰壩上高原,南接河北平原,西南與太行山相握。系華北地區(qū)北部的天然屏障。
凝視著燕山的燕字,我常常疑云滿腹。
燕之名,來自誰?為了打開這團疑霧,我查閱不少史書。經(jīng)過反復(fù)比對、相互佐證,還是得出了一個大概:商代,在今北京市房山區(qū)琉璃河鎮(zhèn)一帶,曾有一個匽國(也作郾國)。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后,封其弟召公奭于此地,史稱燕國。公元前7世紀(jì),燕國向冀北、遼西擴張,吞并薊國后,建都薊(今北京市)。十分吊詭的是,查詢現(xiàn)有記載,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戰(zhàn)國七雄之燕國,在當(dāng)時并非此名,而是“匽國”或“郾國”。既然周朝封國的都城已經(jīng)遷移,國境大大擴張,國祚如此綿長,難道還與前朝使用同一國名?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jù)多數(shù)專家推斷,“匽”“郾”與“燕”字音義相通,相互假借?!墩f文解字》曰:“匽,匿也,妟聲”,“妟,安也,從日、女。”其本意為“黃昏時與女眷相聚而歡”,比喻幸福安逸?!把唷保诩坠俏闹惺窍笮巫?,即燕子貌相:鳥頭、長而尖的翅膀、尾巴分叉。這種候鳥的最主要特征,便是在巢內(nèi)呢喃相親。
燕字的另外寓意,便是春使者和吉祥鳥,進而表示生活美好、邦國安寧。
周朝開國時,最大功臣有三人,即周公旦、姜公尚和召公奭。那么,為何將功臣之首的召公奭封于距離都城最遠的燕地呢。
答案只有一個:國之屏障、無比重要。既希冀幸福溫暖,又呼喚和平安寧。燕,蘊含著多么美好的理想啊。
而今,在李白曾經(jīng)悲愴的那片天寒地凍的雪原上,舉行著歡樂的冬奧會。這億萬年的苦情者,開天辟地第一次露出了笑臉。它,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化身為燕,穿上夢想的衣裳。
(摘自《新民晚報》李春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