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仁存渡口位于靈武境內(nèi)梧桐樹鄉(xiāng)楊洪橋西側與永寧縣李俊鎮(zhèn)雷臺村,是黃河上的千年古渡。
據(jù)記載,自明代以來仁存渡口就是黃河寧夏段的重要渡口。過去,從銀川前往吳忠、靈武到陜西、固原、西安、蘭州等地,仁存渡口是必經(jīng)之地,也是一個重要的貨物集散航運碼頭。每天過往渡口的人、馬匹、車輛絡繹不絕,一度成為寧夏交通航運的繁華之地。
1949年9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先頭部隊在仁存渡口橫渡黃河和平解放銀川,使仁存渡口成為見證寧夏解放的重要革命遺址。
1949 年 9 月 21 日,馬惇靖(馬鴻賓之子)集合中衛(wèi)官兵,宣布國民黨八十一軍起義。9 月 23 日,寧夏軍政代表盧忠良、馬廷秀、馬光天等到達中寧,接受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等人接見,并簽訂《和平解決寧夏問題之協(xié)議》。此時,寧夏馬家軍兵團自行潰散,銀川陷入混亂,整個銀川城內(nèi)人心惶惶。馬鴻賓急電彭德懷請求派兵進駐銀川,維護社會秩序。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先頭部隊六十四軍一九一師五七二團三營, 受命于當天下午從仁存渡口冒雨渡河。到晚 9 時許,先頭部隊渡過黃河,在漆黑的夜色和秋雨中,踩著泥濘的土路向銀川進發(fā)。抵達銀川的當晚,先頭部隊迅速占領四個城門、鼓樓、玉皇閣等制高點,在全城各交通要道、要害部門布崗設哨,接收了武器彈藥庫、炮兵陣地,并迅速控制了西郊機場,為解放軍順利接管銀川奠定了重要基礎。
9 月 24 日,解放軍六十四軍軍部率一九一師通過仁存渡口渡過黃河進駐銀川。9 月 25 日,解放軍大部隊陸續(xù)進城。9月 26 日,第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委李志明、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耿飚、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潘自力等隨同部隊進駐銀川。銀川各族群眾 2 萬余人聚集街道兩旁載歌載舞,歡慶古都解放。10 月 7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銀部隊舉行隆重的入城儀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仁存渡口恢復了昔日安然擺渡的生活景象。1970 年,位于上游不遠處的葉盛黃河大橋建成,該渡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2016 年 10 月 1 日,銀川市委、市政府對仁存渡口進行立碑標識,碑文內(nèi)容如下:
1949 年 9 月 23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zhàn)軍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李志民等首長與國民黨寧夏省當局代表盧忠良、馬光天、馬廷秀在中寧縣城達成《和平解決寧夏問題之協(xié)議》并正式簽字。當日,駐扎銀川的馬家軍紛紛自行潰散,形勢驟變。起義將領馬鴻賓急電一野彭德懷總司令員,請求解放軍提前進駐銀川,以穩(wěn)定局勢、安定人心。十九兵團六十四軍一九一師五七二團奉命組織先遣隊,由副師長孫樹峰、團長張懷瑞指揮,從仁存渡口碼頭(靈武—永寧)渡過黃河,冒雨接防銀川,標志著寧夏省宣告解放,全省回漢各族人民得到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