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麗
(甘肅省慶陽市鎮(zhèn)原縣新城鎮(zhèn)中心小學,甘肅 慶陽)
課堂的兩大主體是學生與教師。教師主要負責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展示與傳授,使學生獲得知識、汲取知識,豐富知識積累。學生是課堂上探究知識、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主體。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完成知識的學習,可見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很重要。構建互動課堂模式,既能促進師生和諧關系的發(fā)展,又有利于營造愉悅、輕松的課堂學習氛圍,同時實施互動教學,也能促進“教”與“學”的共同發(fā)展。
課堂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課堂中,教師是傳播知識的主導者,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做好交流與溝通,提升互動頻率,才能提升學習效率以及教學效果。但是從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來看,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并不高,教師受陳舊教學思想影響,而學生缺乏與教師相應的交流,難以保持同頻共振。師生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與互動,導致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認知程度了解不足,這也使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未能結合學情完善、優(yōu)化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教學中師生之間有效互動、發(fā)起人以及促使學生積極“動起來”的關鍵因素是教師,教師應發(fā)揮自身的教育職責,通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滲透與傳遞,體現(xiàn)互動教學的價值與意義,這也成為師生互動教學的必備條件。但在實際的語文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并不高,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缺乏互動意識,未能真正認識到當前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構建互動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教師授課中仍然是“我講你聽”“我說你做”,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在知識的學習中被教師提前給出的要求所限制,無法發(fā)揮個性化的思維,其學習語文知識的熱情并不高。而且,學生的認知需求方面也得不到滿足,難以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身心規(guī)律具有獨特性,年齡小、知識儲備不足,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待培養(yǎng)。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意識與良好的習慣。為此,教師應加強對互動教學的認識,摸清學情、教情,采取適宜于學生認知需求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同時,小學生情感方面更需要教師的調動、培養(yǎng)與點燃,這也要求教師首先充滿激情,以情喚情,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但是在教學中,教師缺乏互動教學的激情,一味關注學習任務,忽視了用情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師生之間的關系在朝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在這其中,師生互動教學則成為促使師生關系良好發(fā)展,以及“教”與“學”雙促進的助推器。但是受一些原因的影響,教師在開展互動教學時方式方法較為單一,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的互動方式多為“我問你答”“我說你聽”“我講你做”,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下,學生覺得枯燥,無法產(chǎn)生學習的主動性。缺乏趣味性、新鮮感,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不強。由此也能看出,教師需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定式,不斷豐富教學互動的方式,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也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在一些語文互動教學中,教師所采用的互動評價方式較為單一,所采用的多是口頭式表揚,常使用的評價語是“這位同學說得不錯”“讀得很有感情”“非常棒”等,內容不具體。時間一長,這些評價語變成一種機械式的應用,并沒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評價,無法實現(xiàn)師生之間有效的互動與交流。這樣的評價不能使學生受到激勵與啟發(fā),未能有效發(fā)揮評價的作用。
在語文課堂中,教學互動是師生間的一種交往活動,是彼此影響、彼此作用的一個過程,并非是教師單向輸出知識、學生單向接受知識的過程。為此,小學語文教師秉承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理念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認真審視學情、教情以及課堂上學生的認知特點,構建學習共同體。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的陳舊做法,采取新穎的互動方式促進“教”與“學”的發(fā)展。教師要以自身的熱情與激情,采取適宜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教師情感的感染下、問題的啟發(fā)下、激勵的促進下,思維活躍,樂于與教師、同學交流互動,構建良好的對話關系,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接納、彼此理解,從而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在互動教學的構建中,教師立足于“如何更好地教”,扮演好個人的角色,成為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參與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習的朋友。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落實“如何更好地學”,學生在教師所給予的充足的時間與空間中思考、探究,敢于表述意見,敢于闡述觀點,實現(xiàn)與教材的互動,與同伴的互動,與教師的互動等,從而構建開放式的互動課堂。
傳統(tǒng)課堂中,師生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感,而教師多是采用“我問你答”的形式與學生互動,未能充分了解學生所需,而學生也缺乏主動性與教師積極進行溝通,教學氛圍較為沉悶,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為此,語文課堂中應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有效利用提問手段增加課堂提問,啟發(fā)、引導學生,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教師在提問環(huán)節(jié)要不斷優(yōu)化,提問要精準有趣、有深度,要與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接近,由此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問題,使這一問題體現(xiàn)科學性、啟發(fā)性、合理性、趣味性。而教師通過把握好時機提出問題,在學生的認知關鍵處提問,發(fā)揮提問激趣激思的作用,點燃學生的互動欲望。學生根據(jù)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地思考,并能主動發(fā)表個性化的觀點。在師生的積極互動交流之中,課堂充滿活力與生機。如在教學《開滿鮮花的小路》一課時,教師緊密結合課文題目設計了幾個學生可能產(chǎn)生疑惑的問題,使學生展開豐富想象,從而主動投入分析課文中。師生之間圍繞這一問題互動起來。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問題,既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又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使其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看到‘開滿鮮花的小路’這一題目,你們有何問題要問?”有學生在思索后開始回答:“這些鮮花是誰種的?”也有學生問:“路上的鮮花都是什么樣的?”還有的問題是:“這條開滿鮮花的小路,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樣子,我很想看一看。”學生對課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與熱情,而教師也在學生的高漲熱情下,順勢告訴學生接下來要介紹的這條開滿鮮花的小路,就會帶大家一一揭開謎底。由此,學生的熱情與探索欲望被充分激發(fā)出來,也為后續(xù)的教學埋下了伏筆。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問題,與學生產(chǎn)生了積極互動,借助文體使學生產(chǎn)生想象,產(chǎn)生疑惑,進而繼續(xù)調動思維產(chǎn)生獲取后續(xù)知識的主動性。
在互動式課堂模式中,互動并不僅僅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還包括學生之間的互動,在這一多方互動合作下,使課堂的界限被打破,也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為此,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通過采取小組合作法促進多向、多元的互動。教師科學、合理地組建4~6 人的學習小組,各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組長,并且每一成員都有具體的分工與職責,給予每一名學生表現(xiàn)自我、積極參與的機會。而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關鍵問題或者布置任務,不斷激發(fā)各小組學生積極合作,互動交流,深入探究的動機與欲望。學生在小組內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相互探究,從而推動其學習由淺入深地進階。在多向互動下,課堂教學效果得以提高。如在教學《曹沖稱象》一課中,教師以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形式,實現(xiàn)了多向互動。在教學活動開展伊始,教師通過科學、合理組建小組,提出具體的探究任務。其中包括這篇課文之中的曹操喜不喜歡大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而曹沖是用何種方法測量了大象的重量?你了解曹沖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換作你,打算用何種辦法來稱大象的重量?當任務下發(fā)給各小組后,各小組成員積極圍繞教材以及問題進行交流討論。討論過程中,學生積極發(fā)表個人的見解以及想法,通過激烈討論,問題便得到解決,也得出了最初的結論。學生在小組互動之中,充分發(fā)揮自主思維,同時展現(xiàn)個性化的思路,在互動中取長補短、拓展思維。通過靈活運用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實現(xiàn)了多向互動,同時還增強了合作效果。
新課標中提到,教師要不斷增強課堂教學資源的多樣性。小學語文互動教學模式的開展多基于一定情境,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通過結合文本以及發(fā)揮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設表演情境,鼓勵學生通過表演互動再現(xiàn)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學生借助在表演之前對文本的研究、掌握以及對所要扮演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的揣摩等,與文本互動,對文本產(chǎn)生一定的認知。而在具體的表演中,讓學生盡最大可能對文本中的角色進行再現(xiàn),由此提高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學生在表演互動中,也使得課堂氛圍和諧、愉悅。參與表演的學生會擰成一股繩,共同為表演好這一節(jié)目而努力,學生之間互動頻繁,加強了溝通,一起探討交流,增強了合作意識。同時,學生在揣摩角色時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困惑或者問題,也會及時請教教師,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教師與學生一起將該文改編成課本劇。通過“災難慘重,父念堅定”“困難重重,父愛如山”“重見曙光,父子重逢”三個場景盡情演繹,學生在課本劇的參演中既加深體驗,同時又激發(fā)自身面對困難要保持堅強與勇敢的意識,并懂得感恩父母給予自己的愛。學生先通過認真閱讀理解所描述的情景,之后鼓勵發(fā)揮想象力,并圍繞這一想象開展積極的交流與討論。然后,學生借助道具,根據(jù)三個場景描述的畫面進行表演。學生在參演前會有表演的欲望,會自覺而充分地理解文本,逐步深入了解文本內涵,以及通過相互配合再現(xiàn)場景。表演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的認知力以及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在表演互動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以提高,在深入理解文本以及詮釋文本角色時,其表現(xiàn)更具張力,情感世界得以豐富,從而獲得了更深刻的閱讀體驗。
在互動教學模式的運行下,教師應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想法與看法,為學生提供寬松而穩(wěn)定的自由學習空間,使學生個性化地展現(xiàn)學習成果,不斷在實踐中提高綜合能力。寫作是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更容易產(chǎn)生寫作意愿。為此,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組織實踐性活動,不斷使學生在真實情境的互動中獲得直觀的學習體驗,同時也能在學以致用中進一步理解、深化認知,這也是師生之間溝通交流,不斷進行互動,交換意見的方式之一。比如,在教學寫景作文時,基于學生認知興趣,教師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郊游,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釋放心靈。并在整個郊游過程中叮囑學生,學會觀察,先觀察周圍的景色,哪些景色讓自己最感興趣,觀察到其獨特之處,由此不斷積累寫作素材。郊游完成之后,教師先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講述這次郊游的感受,分享各自的心得體會,說出自己認為最美的景色。發(fā)言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激發(fā)了學生的互動熱情。有了這一“看景”“說景”,教師趁勢讓學生“寫景”,通過系統(tǒng)的互動方式,讓學生產(chǎn)生了真實體驗,在寫作時就不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學生通過互動交流,體會到如何獲取自己需要的素材,懂得觀察時應該更細致,才能做到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從而豐富認知,增強體驗,提升寫作水平。
總之,小學語文構建互動式課堂模式,關鍵在于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理念,與時俱進,引入新方法,結合學情、教情構建互動課堂,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讓語文互動式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