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鳳敏
(北京服裝學院 文理學院,北京 100029)
建立于公元618年的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這個距今一千多年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大唐帝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極度繁榮,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傳奇故事,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的服飾文化更是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絢爛奪目的寶石。唐代女裝風格浮華絢麗、形制開放多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唐代女裝是如何汲取外來文化精髓并加以發(fā)揚創(chuàng)新的經驗,可以對當代女裝的設計和創(chuàng)新產生啟示作用。因此,時至今日,唐代女裝仍值得我們去探索、去研究。
唐代女裝的基本構成為上衫、下裙、肩搭披帛,同時也會配以一些其他的服飾,如罩在衫外面的半臂,戴在頭上的首服,其中很多服飾樣式都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因此,這里將以半臂和首服為例探討唐代女裝款式是如何受外來服飾文化的影響而發(fā)展演變的。
唐代早期,女子常在衫外著半臂。半臂最早出現于三國時期,隋代逐漸流行,唐代時男女均開始著半臂。半臂是一種短袖衫,對襟,用帶子系住前襟,無鈕袢。由于唐代早期女裝繼承了隋代襦衫緊身窄袖的風格,這種緊身窄衣便于在外面套上半臂。從實用性上來看,半臂類似于短風衣,可以防風御寒;從美學上來看,半臂可以起到美觀裝飾作用,特別是半臂袖口加上褶邊,更是增加了美感。實用性加上美觀性促使半臂得以普及,成為唐代宮廷女官的正式服裝?!缎绿茣ぼ嚪尽分杏涊d:“半袖裙襦者,東宮女史常供奉之服也?!焙髠髦撩耖g,民間女子紛紛效仿。到盛唐后,女子以豐碩健美為理想體型,裙衫形制變得寬大,不適合在外面再套一件半臂,因此,穿半臂的習慣日漸減少。
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對半臂的描述為:“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fā)展而出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盵1]翻領、對襟并非漢族服飾特色,從起源上來看,可能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或源自龜茲。龜茲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匯聚了東西方許多文明古國的文化藝術,又通過絲綢之路把各種文化傳播到四方。龜茲石窟是重要的文化寶庫,從其中的壁畫可以了解龜茲國王、王后、貴族供養(yǎng)人、平民的服裝風格。例如,在克孜爾石窟中的龜茲國王托提卡和王后斯瓦揚·普拉芭在袍衫外均套有翻領半臂。由此可見,在唐代,半臂不僅在宮廷民間均得以流行,而且還不斷從異域民族服裝特色中汲取靈感,在樣式上推陳出新,推動時尚的不斷發(fā)展。從珍藏于成都博物館的一件團窠對獸紋夾聯珠對鳥紋半臂可以看出,該半臂由兩部分組成,其中一部分為凌陽公樣織錦,一部分為來自西方的粟特錦,這也充分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為唐代服飾所帶來的創(chuàng)新。
冪籬是唐代初期女性佩戴的一種帽飾,在高頂寬檐的笠帽的帽檐上綴以皂紗,皂紗可長至腳踝?!杜f唐書·輿服志》記載:“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羃籬。雖發(fā)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窺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由此可見,羃籬源于北方少數民族,本為少數民族遮擋風沙之用,傳到中原地區(qū)后,被騎馬女子利用,防止在騎馬時被路人窺視面容。
唐高宗永徽年間開始,羃籬逐漸為騎馬女性棄用,改用帷帽。劉肅所撰的《大唐新語》記載:“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施裙到頸,漸為淺露。”帷帽與羃籬相比,帽檐上所綴的皂紗變短了,只到頸部,不再障蔽全身。雖然唐高宗認為女子戴帷帽出行有違禮制,欲頒布詔令加以禁止,但由于帷帽相比羃籬從功能上來講更加方便實用,便于女性騎馬出行,因此詔令并未能達到目的,隨后羃籬逐漸消失。
繼帷帽之后,至開元、天寶年間,胡帽開始流行。根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開元初,宮人馬上著胡帽,靚裝露面,士庶咸效之?!薄缎绿茣の逍兄尽分幸灿杏涊d:“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焙肝鞅钡貐^(qū)不同的少數民族,因此“胡帽”泛指這些少數民族經常佩戴的各式帽子,并非一種統(tǒng)一固定的樣式。其中最為流行的有渾脫帽、卷檐帽、尖頂帽。女性喜愛佩戴的胡帽與西域舞蹈密切相關。西域舞者通過舞蹈將西域文化帶到中原,同時也將西域的服飾帶到了中原。西域舞女所戴胡帽隨著舞蹈的流行在士庶女性中頗受歡迎,逐漸發(fā)展為一種時尚。當時流行的舞蹈有胡旋舞、胡騰舞和渾脫舞,分別源于中亞的康國、石國和波斯。劉言史在《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中的詩句“織成蕃帽虛頂尖,細氎胡衫雙袖小”,以及張祜在《觀楊璦柘枝》中的詩句“促疊蠻鼉引柘枝,卷檐虛帽帶交垂”就描述了舞者所佩戴的尖頂帽和卷檐帽。安史之亂后,由于胡漢矛盾加劇,胡帽不再是受歡迎式樣。相反,佩戴胡帽往往會招致他人不齒,因此由流行走向了消減,逐漸淡出了唐代女裝。
唐代女裝的一大特色就是服裝紋樣的豐富多元性,要研究唐代女裝必然不能忽視服裝上的紋樣。女裝在領口、袖口、衣襟、裙擺上都飾有豐富的紋樣。紋樣種類繁多,涉及元素主要包括動物、植物和幾何圖形等,紋樣形式上往往豐滿飽和,極具富貴華美的特色。
連珠團巢紋是唐代服飾流行的一種典型的紋樣,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女俑穿連珠團窠紋錦半臂。該紋樣整體形狀通常為圓形,紋樣的環(huán)形外框由連珠構成,框內填充動物、植物或人物圖像,代表著各種豐富的寓意。聯珠紋是波斯薩珊王朝的特色紋樣,其中的圓珠在薩珊文化中代表神圣的星光。薩珊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中原,對中原的文化藝術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凌陽公樣為唐代時任益州大行臺檢校修造的竇師倫所創(chuàng),他在波斯風格的聯珠紋基礎上推陳出新,保留聯珠紋的基本環(huán)形樣式,環(huán)內填充動物演變?yōu)橹袊鴤鹘y(tǒng)文化中深受人們喜愛的對雉、斗羊、翔鳳、游麟等祥瑞的禽獸形象,形成了生動新穎、兼具中西特色的新型紋樣---凌陽公樣。后來紋樣融入了本土紋樣卷云紋和卷草紋的元素,把聯珠紋的珠子用花卉和卷草替代,內嵌的圖案也由動物增加了意蘊溫和的花卉紋樣。凌陽公樣標志著唐朝紋樣借鑒吸收外來文化精髓,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時尚紋樣。
在封建社會,女著男裝通常被視為有違禮教,因此鮮有女著男裝的情況。但到唐代,許多女性開始模仿男人的著裝方式,女著男裝的現象較為多見。唐代男子的基本裝飾為頭戴幞帽,身著圓領長衫,腰系革帶,腳穿烏皮靴?!杜f唐書·輿服志》中記錄了女著男裝的情景,“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缎绿茣の逍兄尽分杏涊d了太平公主曾在高宗內宴上,“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于帝前。” 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了宮廷女性游春的美好場景,其中虢國夫人身著男裝,騎馬行走,悠然自得,心情愜意的情景躍然紙上。這些女著男裝的情景在唐代比較普遍,其原因一方面是唐代擁有寬松、包容的社會文化氛圍,對各種超越常規(guī)的服飾文化都能接納,另一方面是受當時北方游牧民族的著裝方式的影響。
唐代袒胸裝盛行。《懿德太子墓壁畫》反映了唐代奢華的皇族生活,壁畫中的女子很多穿低胸衣裙。很多唐詩也生動地描繪了袒胸裝在當時的流行。如白居易的《吳宮詞》中曾寫道:“半露胸如雪,斜回臉似波。”方干所作《贈美人四首》其中有“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樣刀”的詩句。
袒胸裝在大唐的流行也同樣受到異域文化的影響。菩薩蠻指當時從女蠻國進貢到大唐的漂亮女子,因唐代將漂亮女子稱為菩薩,因此這些進貢女子被稱為菩薩蠻。這些女子為取悅男子,從小學習歌舞詩詞,能歌善舞。“《菩薩蠻》舞服伴隨佛教一起進入中原,首先在樂舞伎身上穿著,隨后中原女子也迷上了這種袒胸露乳的服裝,一時間在唐朝服飾出現了袒露之風,袒領短褥成為當時的普遍著裝,這在后世許多陶俑和畫像上均可見到?!盵2]
“服裝是氣候、生活、社會背景下人們心理和生理需要的外顯”[3]。唐代女裝文化能做到如此燦爛耀眼,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政治經濟、民族文化、女性地位的提升等都密切相關?!肮糯袊鴮r裝風尚追求的原動力大致產生于兩個方面:一是對地位顯赫的貴人或名人的效仿心理;二是對于外來服飾形象的好奇與新鮮感。”[4]。而要做到這兩點,也要滿足一定的要求。
首先,要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只有有了富足的生活條件,人們才有精力去關注并追求時尚。唐代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們生活穩(wěn)定富足,安居樂業(yè),民族關系和諧,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為當時女性追求時尚提供了充裕的物質條件。
其次,和諧的民族關系使人們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外來文化?!顿Y治通鑒》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意思是說過去的統(tǒng)治者都重視漢族,輕視少數民族,而他作為統(tǒng)治者卻對少數民族也能夠給予同樣的重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世民對各民族所持有的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而唐代統(tǒng)治者所持有的這種心態(tài)很可能與他們的出身背景有著很大的關系。唐代李氏王朝家族可以說是與少數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胡漢交融,與胡人淵源深厚,如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出身于匈奴獨孤部落,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為鮮卑人。因此李氏家族對胡人文化的態(tài)度不僅是包容,甚至是接受和向往。如《新唐書》中記載了太子李承乾:“好突厥言及所服,選貌類胡者,被以羊裘,辮發(fā)?!被适屹F族對胡文化和胡服的認可與接納為胡服的盛行奠定了基礎,起到了推動的作用。這都為唐代女裝的兼容并蓄、多元發(fā)展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第三,女性的社會地位與女性對服飾的選擇息息相關。“女性服飾文化與女性主體地位密切關聯,女性社會地位的高低投射出相應的女性服飾文化形態(tài)”[5]。唐代經濟發(fā)達,社會風氣寬容,對女性的束縛相對減少,女性的女權意識提升,對傳統(tǒng)和男權提出挑戰(zhàn)。較之以往,唐代女性擁有了更高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女性可以從商、從政,尤其以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代表。女性地位的提升也使得許多女性參與到各種社會活動中,如參加諸如馬球之類的體育活動。從一些唐代女性擊馬球的陶俑中可以看出,那時的女性不僅騎馬,還參加馬上進行的運動項目。她們身姿矯健,自信開朗外向,這種性格和精神狀態(tài)自然就反映到服裝的設計和選擇上。胡服緊身干練,便于行動,自然受到中原這些思想前衛(wèi)的女性的青睞。從女性開始佩戴的冪籬到帷帽再到胡帽,女性由遮蔽全身到遮蔽面部再到露出面部,“意味著唐代女子服飾由封閉走向開放”[4]。女著男裝,穿袒胸裝,無不展示著女性沖破封建禮教,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及對美的認知和追求,自由地追求新鮮與奇異,勇敢地滿足自己的愿望。中國傳統(tǒng)的服飾觀念是對身體進行掩藏,而唐代女性則打破這種傳統(tǒng)的禁錮,以露出頸部、胸部、展示肢體線條為美,反映出唐代觀念的開明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當然,唐代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寬容并不意味著在服裝上對外來風格的一味的全盤接受,而是兼容并蓄,廣收博采,既廣泛吸收其他少數民族的服飾營養(yǎng),又繼承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唐代女裝實際上是把外來風格拿來為己所用,使之融入自己的傳統(tǒng)服裝風格中加以本土化和實用化,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形成了大唐異彩紛呈的服飾文化。因此,汲取外來文化精華,保持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使外來文化在傳統(tǒng)文化中融合,并逐漸走向本土化,這無疑是唐代女裝創(chuàng)造輝煌的源泉。在經濟發(fā)展迅速、全球化日益加快的今天,中國女裝如何開拓創(chuàng)新、引領世界時尚潮流,唐代女裝的發(fā)展無疑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