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剛,王 瑩
(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5)
時代新人是黨和國家在新時代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家國情懷是“時代新人”培育工程的重要內容,對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重要引導作用。黨和國家愈發(fā)重視家國情懷的培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提倡愛家愛國相統(tǒng)一,讓每個人、每個家庭都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貢獻。”[1]家國情懷的培育既有利于推進社會和諧發(fā)展,也有利于時代新人的培育工作的推進。時代新人家國情懷的培育工作需要進行多維度的構建,作為時代新人家國情懷培育的重要主體,國家、高校、社會、家庭應當充分發(fā)揮多方的教育合力。要不斷用新的理論來指導新的實踐,著眼于科學思想、優(yōu)秀文化、實踐鍛煉、制度保障等方面,在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不斷探索時代新人家國情懷培育的有效路徑。
科學理論是正確行動的先導,思想政治的堅定來源于理論的堅定,堅持科學思想是實現時代新人家國情懷培育的重要前提。家國情懷的培育工作既不能盲目探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依靠科學思想的正確引領,而最首要的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基礎上,應當正確理解愛國主義之于家國情懷的重要意義,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根本引領,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時代新人思想建設的重要任務。此外,在國內進步與世界發(fā)展的背景下,開展公民教育,增強公民意識,筑牢家國情懷培育的精神之基。
家國情懷是孕育愛國主義情懷的基礎,愛國主義精神是家國情懷中的樸素愛國情感走向理性的必然結果,家國情懷與愛國主義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tǒng)一。”[2]家國情懷以愛國主義為指向,也包含著關照個人、關心家庭、關注社會發(fā)展、擁護中國共產黨等內容?,F如今,愛國主義不是虛無縹緲或盲目狂熱的,而是具體且現實的。培育和增強愛國主義,就要求個體將自己的需要和民族的發(fā)展結合起來,在自我提升中牢固樹立愛國情懷。與此同時,要以現實生活為中心,以社會主義為主線,以中國夢為信念和目標,在接受培育愛國主義中實現自我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弘揚和踐行愛國主義,應當武裝于頭腦、扎根于實踐,使其在生動的、具體的教育中得以推進。“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3],也是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基礎和重要切入點。要將家國情懷的教育與集體主義教育以及民族精神教育緊密相結合,看到三者各自內容的層次性與彼此相輔相成的關聯(lián)性。因此,“要通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育集體主義精神,涵養(yǎng)家國情懷?!盵4]與此同時,愛國主義精神表達的是科學的理性愛國。以愛國主義為引領,是開展思想教育的前提。要認識愛國精神既是家國情懷的核心所在,也為家國情懷注入更多能量。愛國與愛家是一致的,家庭的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愛國精神。培養(yǎng)人的家國情懷不是朝夕之舉,需在成長和生活中進行長期影響和熏陶。人的品性心態(tài)、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家庭環(huán)境,愛國主義的教育也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氛圍。厚植愛國主義精神、強化愛國教育能夠使人正確認識家國情懷,同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之中,能夠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使得時代新人在文化氛圍、道德環(huán)境的影響下,潛移默化地增進家國情懷。
信念是人思想和行為的根基,是引導人向著目標前行的動力。理想信念關乎人的精神境界,關乎人的向往追求,也關乎人的心理態(tài)度和人生信條。理想信念源于現實生活,又指引人的前進方向,反映了人們心中內在的需要和追求。理想信念是人在感情、心理上自覺的堅定和堅守,具有強大的動力和支撐力。理想信念與家國情懷具有微妙的聯(lián)系。一方面,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和信仰追尋是理想信念的來源。另一方面,理想信念也會促進和推動人們對家國情懷的認知和理解。
理想信念中既包含了個人的理想抱負,也有個人對家國、社會發(fā)展的思考。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能夠使時代新人具有堅強的精神意志,產生正確的認知觀念,在面對家國觀、歷史觀、文化觀等相關問題時,進行理性的思考和行動?,F如今,時代新人的培養(yǎng)離不開理想信念。培養(yǎng)家國情懷也應當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扎根于人們的心中,堅定共產主義的信仰。強調理想信念不意味著固化人的思想,而是強調主觀能動性對人的積極作用。
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延伸,需要豐富的養(yǎng)料和內容。家國情懷的培育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撐,這樣即使遇到思想困惑,也不至于走偏。應當在學習思考中不斷深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洞察力,明確個人對國家、社會的責任與擔當,始終保持與黨中央的高度一致,與時代同向同行。培養(yǎng)深厚的家國情懷是筑牢理想信念的重要舉措,只有將家國情懷深植時代新人的心中,引導和激勵時代新人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并把對家國的熱愛、奉獻之情融入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復興事業(yè)之中,才是真正發(fā)揮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
對社會公民的教化和引導,強調提升公民素養(yǎng),包括公民歸屬感、公民責任承擔、權力行使等內容。人作為社會化的結果,必須在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中提升自身適應能力。而增強公民意識也必然會推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時代新人家國情懷培育要將現代公民教育作為重要抓手,在培養(yǎng)公民素養(yǎng)過程中增強時代新人的公民意識。
西方國家重視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強調個體之間的平等、自由。同時鼓勵公民積極行使權利與義務。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不僅強調一般意義上的公民教育,同時也注重將公民、社會和國家相聯(lián)系。特別是將家國情懷與公民意識相聯(lián)系,引導公民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個人的家國意識、規(guī)則意識、理性思維、責任意識。公民意識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思想上、認識上的社會反思,還要求人們具有理性平和的心態(tài),在行為上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來對待和應對社會事務。此外,公民意識也強調以人為本,注重發(fā)揮社會公德和法治意識。在我國,公民既是各不相同的個體,匯聚在一起也是人民群眾。在家國情懷中注入公民意識,首先應當激發(fā)人的主體意識,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建設者和主人翁;其次應當激發(fā)人的國家意識,明確公民生活在集體中,有所為,有所不為;最后應當激發(fā)人的國際意識,知曉國內外大事,擁有獨立和清醒的判斷。
公民意識的覺醒離不開道德的治理與引導。公民意識教育本就隸屬于道德教育,同時也是引領家國情懷的重要思想。公民生活在社會之中,遵守社會規(guī)則、具有法治意識、堅持平等民主,都是公民素養(yǎng)的具體內容。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的訴求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矛盾時,時代新人應當尊重規(guī)則、守住底線,提升理性思考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把公民意識中的理性、反思與家國情懷中的感性、認同相結合,把人民對幸福的期待融入到自己的價值體系中,提升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和家國意識。
在華夏文明數千年的發(fā)展中,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不斷涌現發(fā)展。近代以來,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產生并不斷豐富發(fā)展。這些優(yōu)質內容都是我們黨培育人才的重要文化滋養(yǎng)。文化對人的影響和浸潤是潛移默化的,應當充分發(fā)揮文化育人的作用,在優(yōu)秀文化中汲取培育家國情懷的養(yǎng)分。
從古至今積累和沉淀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培育家國情懷的有力教育資源和精神養(yǎng)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征程中總結出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這為家國情懷的培育工作提供支持,對人的思想道德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現代社會中,精神迷失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中華民族的文化沉淀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有利于筑牢人的精神根基,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更是引領時代新人奮勇向前的動力所在。
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里飽含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在薪火相傳中滋潤和哺育了一代代中華兒女的精神氣節(jié),至今仍有重要意義。其中蘊涵的優(yōu)秀品質、高尚精神、民族氣節(jié),體現出的深厚情感、禮儀氣度,都使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在發(fā)展中歷久彌新。“重視道德建設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性,也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人在這方面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盵5]自強不息、行己有恥、團結友善、勤儉節(jié)約、愛國愛民都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內容。之所以稱為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因為這些內容并不因時代的發(fā)展而過時,反而在傳承中更具有影響力。其中蘊含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對于現如今開展家國情懷培育工作仍有借鑒意義,值得認真學習和發(fā)揚。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便在克服困難、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引領人民取得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凝練出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是黨在實踐中積累出的寶貴精神財富。這些內容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下形成的,并且吸收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資源。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過程中,黨的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能夠激發(fā)人民群眾投身社會實踐,追尋理想信念。同時,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群眾路線、堅持獨立自主,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做到嚴于律己。此外,在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加強對自身的教育,堅持真理、堅守本心,構建起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將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到底,因而,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強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具有相通之處?;仡欀袊伯a黨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發(fā)現,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探索中不忘遵循和延續(xù)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也將二者優(yōu)勢相結合,為廣大人民提供了精神動力。在家國情懷培育過程中,應當充分吸收優(yōu)秀文化資源中的養(yǎng)料,將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傳統(tǒng)相結合,為家國情懷注入教育資源和動力。
家國情懷、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離不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在家國情懷最直觀的“修齊治平”的表達中,把“修身”作為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把“齊家”作為聯(lián)結個人成長與貢獻國家的中介,把“治國”作為發(fā)展的最終目的。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在重要講話中指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從個人層面提出的要求,以此類推,齊家是根據社會層面而進行約束的,治國平天下則是從更廣的國家層面的要求表達[6]。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將這三個層面相聯(lián)結,使公認的道德準則融入時代新人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著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能夠涵養(yǎng)人的家國情懷,筑牢家國意識。其中蘊含的中國精神,彰顯著中華文化。以共識的形式規(guī)定了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日常生活層面的價值觀念,為家國情懷的培育提供了支撐點和豐富內容。同時,“時代新人具有明確的政治內涵,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有生力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主體”[7]。公民的價值共識凝結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反映在公民的具體行為舉止中。時代新人的培養(yǎng)要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在本質上也是相通和一致的。
建構新時代家國關系,培育時代新人家國情懷,既要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程中汲取經驗,也要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與精神融入人才培養(yǎng)的各方面,全面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使得家國情懷教育與道德教育達到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效果。
作為社會組成的最基本單位,家庭的良好構建將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人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一直接觸的便是家庭。家庭教育、家風家訓、家庭氛圍等都會影響人的素質形成和人格養(yǎng)成。因此,家國情懷的培育工作離不開這一重要邏輯起點。家規(guī)、家訓和家風是家庭生態(tài)的寫照,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國情懷的教育資源。
家規(guī)是一個家庭內所遵循的規(guī)則與秩序,良好的家規(guī)有利于推進家庭教育。家訓與家規(guī)相互依存,反映的也是一家人為人處世的原則。而家風是在規(guī)則、原則的基礎上形成的精神風尚,反映家庭的道德水平和精神追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主張個人要與人為善,家庭要以禮相待,國家要協(xié)和萬邦。個人與家庭之間密不可分,家庭又是組成國家的單位,這三者之間相互聯(lián)結,相互影響。自古以來,我國就強調“忠”文化和“孝”文化。把忠君愛國與個人修養(yǎng)密切相連,要想成為君子,需要在家和睦、為國盡忠?!斑@種‘忠孝一體’的觀念對現代社會家庭自律與國家治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結合強化了精神引領?!盵8]可見,良好的家規(guī)、家訓和家風的構建與傳承,有利于滋養(yǎng)時代新人的文化底色。
家庭所推崇的良好風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相通之處。家規(guī)家訓和家風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良好的家規(guī)、家訓和家風最終的指向是家庭幸福和睦、社會平和安穩(wěn)。對家庭、家族的歸屬感和依賴感,也是家國情懷產生的來源和基礎,經過良好家規(guī)、家訓和家風的教化,人們對家和國的關系將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家庭教育與愛國教育都是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抓手。引導時代新人正確履行社會責任,注重勤儉持家,將知識與品德的養(yǎng)成放在首位。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家庭傳統(tǒng)、家庭教育方式為基礎,采取不同策略與方法,以樹立良好的家規(guī)家訓家風。堅持和諧的家庭觀念、優(yōu)化家庭內外關系,也將塑造好團結互助、友好和睦的鄰里關系。
家國情懷的培育過程,也是將這一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時代新人家國情懷的培育應當實現“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9]。基于此,應當挖掘和打造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搭建起多元化、多層次的實踐平臺,為時代新人營造良好的實踐氛圍,實現家國情懷培育內外統(tǒng)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時代新人的培養(yǎng)和塑造大多是在接受知識教化、實踐鍛煉中形成的。高校是培育家國情懷的重要場域,也是培育時代新人的主體,打造豐富的校內外實踐活動,進而形成品牌口碑,對時代新人家國情懷的培育具有重要影響。
優(yōu)質的品牌活動是培育家國情懷、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家國情懷可以融入高校的美育工作之中。開展廣泛的趣味活動,例如“一封家書”、傳統(tǒng)藝術進校園等藝術性活動。同時可以結合音樂、美術、文學、歷史等學科,用多樣的表現形式開創(chuàng)多彩的文藝活動。同時利用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傳統(tǒng)節(jié)日等契機,創(chuàng)新活動類型,與時俱進,將優(yōu)質家國教育內容用更生動、更鮮活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得實踐活動符合時代特點和時代新人發(fā)展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弘揚家國情懷、增進愛國情感的重要途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時代新人能夠體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韻味,在經典文化中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水平。在豐富的活動中,參與者親身體會,親身感受,這也有利于家國情懷以更接地氣、更自然的方式深植于時代新人的心中。
要以黨史、國史、校史、家史學習活動為依托,傳承家國情懷。家國情懷從理論層面來講是抽象的,而依托于歷史來講是真實和具體的。高校在培育和弘揚家國情懷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老物件、老照片、老資料等素材,制作相應的紀錄片,并結合黨史、國史、校史、家史開展課題研究、論文寫作、論壇講解、書法展示、讀書交流會等活動,把黨史、國史中的生動史實融入活動之中,并依靠校史校訓、家史家訓這些與人的成長和發(fā)展親切又密切相關的教育內容,把時代新人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變得更加鮮活,從而為時代新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只有加強青年人對黨史、國史的學習和熟知,增進其對學校、家庭的理解,才能真正將家國情懷的培育工作落到實處。家國情懷的培育必須依靠實踐活動,把思想觀念轉為實際行動,在實踐鍛煉中使家國情懷深耕于心,外化于行。
形式多樣、選擇多元的實踐平臺是時代新人學習家國情懷和展示所學成果的重要舞臺,應當結合高校師生的實際情況積極豐富和搭建??梢栽谥驹阜?、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紅色教育活動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將傳統(tǒng)的家國情懷內涵與家國情懷的時代性表達與踐行相結合,在各項實踐活動中滲透家國情懷。
近年來,許多高校都將社會實踐課程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并加“學分、學時”以作規(guī)定。高校、社會聯(lián)動搭建實踐平臺,能夠使青年接近社會,增長才干。近年來,高校探索出了很多實踐形式,如:在農村宣傳惠農政策、了解和調研農村實際存在的社會問題、關愛空巢老人或是擔任志愿教師,都可以使大學生既不脫離社會實際,又能用系統(tǒng)、科學的知識反哺家鄉(xiāng)。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有許多高校組織了防疫主題的社會實踐,包括在社區(qū)開展疫情防護、心理疏導、普法宣傳等活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能夠讓大學生了解國情現實,扎根家鄉(xiāng)工作,同時,提升思想覺悟、修煉個人品行、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
搭建社會實踐平臺旨在培育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人才。時代新人是時代的開拓者、青春的弄潮兒,應當注重對其進行綜合培育??梢园鸭覈閼训闹黝}融入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之中,設置相關課題項目。使廣大參與者在組建隊伍、構思課題、討論深化、執(zhí)行計劃的過程中,既能提升個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能感受家國情懷的魅力。同時,可以指導歷史學、社會學、教育學、傳播學等相關專業(yè)的學生,將家國情懷的教育內容融入到學生的專業(yè)作品創(chuàng)作之中。并與企業(yè)、機構、社區(qū)相對接,搭建家國情懷教育的廣闊平臺??梢試@家國情懷主題進行宣講宣傳,或是實現學習研究向實踐成果的轉化。組織前往紅色教育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也是重要的實踐方式。近年來,許多高校利用暑期時間組織高校青年學生骨干,前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重走革命路,在革命老區(qū)親身感受歷史中的家國之情。在視覺、聽覺的盛宴中厚植個人的家國情懷。
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家國情懷需要結合我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國家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而這一過程還需要吸收古今的經驗,并借鑒國際教育經驗,將時代新人的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與國際視野的開拓相融合。因為,時代新人不只停留于國內,還應當走向國際。而拓寬國際交流和合作方式,是支持時代新人“走出去”的重要途徑。
國際交流與合作是當今世界國與國在文化交往上的主要表現。時代新人應當扮演好文化傳承者的角色,促進我國文化強國的建設,學會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不以文化的多樣性為壁壘,而是積極在對話和交流中理解中學與西學的關系;在傳承創(chuàng)新中梳理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在堅定立場與拓展格局中辯證對待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社會各界應當構建起良好的文化交流空間,豐富人才交流方式,運用現代傳播技術,拓寬中外文化交流渠道;同時做到運用開放、多元的平臺進行文明對話,尊重各國的文化交流機制,在夯實本國文化的基礎上,打開視野,堅持兼收并蓄,以開放的姿態(tài)迎接文化的新發(fā)展。
同時,要積極把時代新人培養(yǎng)為國際型人才,在培育時代新人的家國情懷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國際交流的渠道,加強與各國不同學校之間的聯(lián)系,提供更多海外學習和深造的機遇。時代新人應當具備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基本素養(yǎng),這體現了時代新人既有對國家文化的堅定,也有正確看待文化沖突和對立的能力,并在紛繁復雜的形勢之中,正確對待家國情懷與人類情懷之間的關系。文化交流寓于無形之中,卻要依托于多樣的文化交流形式,這需要國家、高校和社會的多方努力,為時代新人搭建文化探討的機會,提供更多課程與講座,使得時代新人可以獲得更多的交流機會,接觸更多的優(yōu)質文化資源,從而既有堅定的文化自信,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和辨別力。
堅持培育時代新人的愛國情懷應將提升本國自身的文化實力和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放在首位,但不代表盲目排外,應當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文化差異。同時,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不斷向前推進的過程中,也應該引導時代新人能夠飽含家國情懷、樹立規(guī)則意識,以平等對話的方式參與全球治理理念和全球治理規(guī)則的調整,在國際社會中以“求同存異”的原則謀求各國的共同發(fā)展,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將家國情懷與世界眼光相結合。
完善的制度能夠為教育構筑起強大的堡壘和后盾,從而為人才培育提供保障和支撐。家國情懷的培育需要教育引導,也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時也要順應教育現代化的趨勢,在教育治理中完善和更新家國情懷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時代新人家國情懷培育工作落在實處。
制度建設是培育和弘揚家國情懷的重要保證,建立健全有效的領導機制是保障時代新人家國情懷培育長效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領導機制的建立應當從國家、高校和社會各界出發(fā),在不同層次內設計有效的領導監(jiān)督、決策部署的規(guī)劃,同時做到以身作則,自覺踐行家國情懷。
制度的完善和細則的規(guī)劃離不開政府的作用。政府應當充分做好統(tǒng)籌與規(guī)劃工作,把家國情懷的培育視為教育的重要內容。這就需要國家和地方把家國情懷的培育工作滲透于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之中,把家國情懷視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進而細化出具體的行動指南和工作指導。同時,各地方要巧妙地結合本地的具體實際,在經濟發(fā)展、民生建設中融入家國情懷的主題,在地方社區(qū)、企業(yè)、機關等積極宣傳家國情懷的教育工作。讓家國情懷的培育作為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得以貫徹和落實。
各高校在落實家國情懷教育任務之時,應當充分設計動力支持、師資保障、激勵機制等方面的方案。首先,領導班子應當自上而下學習和了解家國情懷的內涵和特征,明確家國情懷對樹立歷史觀、家國觀的重要作用。同時在日常工作中堅定不移地落實制度要求,并積極把家國情懷內化為個人的準則要求。在領導班子中發(fā)揮帶頭作用,將家國情懷的教育內容與培育工作貫穿在具體實踐工作中,從而引導時代新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在師資保障方面,應當確保在開展教育、舉辦活動、宣傳引領家國情懷時,高校有專業(yè)的指導教師負責落實和布置。同時,應當加強隊伍的選拔和培養(yǎng),讓具備人文情懷、知曉教育內容、了解活動設計的教師參與到家國情懷的培育工作中來。最后,在激勵機制方面,為了營造愛家、愛校、愛國的氛圍,高??梢苑e極鼓勵弘揚家國情懷的師生,設置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在校內挖掘先進事跡和典型人物,使得時代新人對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認識,理解奉獻的意義。有效的家國情懷培育機制和領導機制能夠提高教育的實效性。高校、社會、國家的良好家國氛圍,是支撐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教育環(huán)境,因此,應當自上而下地將家國情懷教育進行下去。
家國情懷培育工作是現代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體系構建是否完善、教育內容是否得當、教育理念是否科學,都影響著家國情懷培育的開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已經為我們勾勒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圖景,也標注了教育向前推進的方向。國家治理作為大前提,為教育治理提供方向和支撐。我國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完善教育治理體系是教育現代化的需要,也是國家治理的需要。
教育治理體系的構建是順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敖逃F代化一定是循序漸進的發(fā)展過程,需要經歷從觀念到政策、從目標到規(guī)劃、從措施到制度,以及從實施到評價等多個發(fā)展階段?!盵10]教育水平不斷向前發(fā)展,也呼吁著管理要更為科學,直至邁向治理。教育治理是一個動態(tài)與靜態(tài)相結合的過程。一方面,教育治理需要對癥下藥,聚焦現有的缺陷和不足之處,解決教育生態(tài)中存在的問題或是難題,實現點對點的治理。另一方面,教育治理也要求轉變教育思路,將多主體納入考量范圍。在政府、高校、社會等方面達成平衡,在教師、學生之間達成動態(tài)平衡,在教育長久發(fā)展中實現動態(tài)的治理。教育治理體系需要構建橫縱交錯的系統(tǒng)性網絡,同時讓學校內部、學校外部的多主體共同參與進來,實現教育治理的科學化、民主化。
家國情懷的培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需要在教育治理的進程中搭建其框架和機制。這意味著,家國情懷的教育方式應當滿足學生發(fā)展的要求,教育內容也應當在時代變化中不斷豐富。營造良好的家風和社會風氣有助于良好心態(tài)的傳播。新時代的家國情懷教育可以結合時政熱點、國家大事等內容,不僅僅是枯燥的灌輸與教化,還需要運用多樣的載體和平臺進行宣傳。在課堂、課外中都設計有關家國情懷的教育要素和教育環(huán)節(jié),設置獎勵機制與評價機制,評價家國情懷的教育成效是否符合最初的教育任務,在動態(tài)發(fā)展中提升教育質量和水平。
作為一項系統(tǒng)性、科學性的培育工程,時代新人培育工程需要進行合理化建構。2021年,《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時代新人培育工程”。這是立足當前的國內國際背景、教育現代化進程以及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情況而提出的,將時代新人的培育工作推向更進一步發(fā)展階段的重要舉措,蘊含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也意味著要從更系統(tǒng)、更全面、更動態(tài)、更科學的發(fā)展角度去構建時代新人的培育體系與過程,提升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和水平。時代新人家國情懷培育作為時代新人培育工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更需要在正確、科學的評價體系中,尋找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方向。培育時代新人的家國情懷,應當構建科學的評價機制,并聚焦立德樹人,落實這一根本任務,從而提升人才培育的質量和成效,同時,這也是科學設計、加強高校思政隊伍專業(yè)化的過程。要在供需平衡中提升人才培養(yǎng)的能力,真正做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關心學生、服務學生,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發(fā)揮家國情懷培育服務于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以及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需要。
時代新人家國情懷的培育離不開構建大思政格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評價機制。從本質上來看,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現代化,也是順應國家治理現代化而做出的學科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舉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該順應新形勢,回應新問題,展現新作為,在治理評價中進行要素調節(jié)。從現實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治理評價工作應當充分適應治理工作的發(fā)展要求。同時,在全面、系統(tǒng)的教育制度與政策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認清這項工作的復雜性和長期性,注重評價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和協(xié)同性,以培養(yǎng)人和發(fā)展人的目標宗旨統(tǒng)籌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領域各方面的評價工作,全方位推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科學發(fā)展”[11]。
時代新人培育工程中需要治理評價的一環(huán),這對育人整體發(fā)揮了方向引領的作用。家國情懷的評價導向機制應當是教育過程與學??荚u相結合,一方面將家國情懷培育融入教育教學之中,堅持培育人、發(fā)展人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實踐中拓展家國情懷培育的維度,把家國情懷的內涵與要求都納入培育框架之中。家國情懷的培育評價工作應該是一個在實踐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評價,在評價中改進,在改進中趨于完善的不斷螺旋上升的漸進式、動態(tài)性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