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真禮
作為父母,在陪伴小孩成長過程中,會為孩子取得的進步而欣慰,但同時在管教小孩過程中遇到的沖突矛盾也經(jīng)常讓我們“苦不堪言”。父母們經(jīng)常困惑自己在工作場所雷厲風行,為什么在管教孩子時會威風掃地呢?怎樣才能讓叛逆、不服從的孩子與父母恢復正常的親子關(guān)系呢?
有的父母認為,家長的職責就是要向孩子灌輸正確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慣常的做法就是行為約束,不外乎講道理、給建議、下命令和糾正行為,甚至會用負疚、羞辱以及懲罰或者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們做我們想讓他做的事情,其結(jié)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有一些目前依然常用的方法,比如“計時隔離”“正向激勵”等聽起來似乎比較友善,但其終極目標還是一樣——控制孩子的行為。
這些方法確實在一段時間內(nèi)會讓孩子的行為稍有改變,但效果維持的時間卻是短暫的。家長們越是試圖用各種條規(guī)約束、后果威脅或者獎賞刺激來管理孩子,其斗爭就越激烈,爭吵聲就越大,對抗方式就越不計后果,關(guān)系就越破裂、冷漠。
面對此種場景,家長們經(jīng)常會覺得沒有得到孩子的尊重和合作,但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卻經(jīng)常既沒有向孩子表現(xiàn)出尊重,也沒有表現(xiàn)出合作。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用“尊重合作”的方式來避免親子關(guān)系中的各種矛盾沖突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合作的兩個核心特點。
合作必須是雙向的。合作,意即一起工作,對于家庭來說,合作就是和孩子們一起制定那些跟他們有關(guān)的規(guī)則,一起為解決問題尋找方案以及一起做決定的過程。很多家長沒有把合作看成是跟孩子之間的雙向互動,而只是單向地行使權(quán)力,即要求孩子去做他們想讓他去做的事情。
當孩子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時,就認定他是“不合作的”,就會立刻責罵、批評、指責孩子,導致孩子抗拒、爭吵,接著又用懲罰或者獎勵來脅迫服從,進而引發(fā)更強的抗拒,如此循環(huán)往復。如果你不跟孩子合作,孩子也不會選擇跟我們合作。
合作是跟孩子一起協(xié)作。回想一下在跟孩子們的互動過程中,你是使用家長權(quán)利來掌控孩子的控制型育兒方式,還是使用跟孩子在一起協(xié)作的賦權(quán)型育兒方式?控制型育兒方式的經(jīng)典表達:“我要你馬上去做,如果你不去做……”“你照我說的去做就好了!”“不要頂嘴,把我要你做的事情先做完!”“我知道你想玩,但是你得先……”“我已經(jīng)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你為什么還不做……”
顯然,控制型育兒的家長在竭盡所能地讓他們的孩子必須完成他們安排的事情,為了努力讓孩子服從,會花費很多時間訓話、爭論,甚至不得不用威脅懲罰或承諾獎勵的方式來強化命令,千方百計地讓他們的孩子滿足他們的期待。賦權(quán)型育兒方式的經(jīng)典表達:“我們一起想辦法來做……”“你覺得這個主意怎么樣,我想聽聽你的意見?”“你愿意……嗎?”“你愿意告訴我你現(xiàn)在的想法嗎?”“我們能一起想辦法真是讓我高興?!?/p>
這樣的表達方式,體現(xiàn)了賦權(quán)型家長更愿意通過傾聽孩子的感受、需要和愿望來理解孩子,傾聽通常只是對話的開始,傳遞給孩子“我愿意在開始做這件事之前跟你一起探索”的信息,大家一起來決定怎樣做才是最合適的,家長和孩子通力合作共同商討所有行動。
其次,為什么會如此難與孩子合作呢?
與孩子有效聯(lián)結(jié)的時間太少。很多家長都說,他們花了很多時間跟孩子們待在一起,可是仔細分析后才意識到,那些所謂待在一起的時間都是在為孩子們上學或參加活動而準備。
家長習慣貼標簽、攀比和挑剔。當孩子的言行不符合家長的標準或者預期時,家長經(jīng)常會說:“真差勁”“真懶惰”“真煩人”“真吵”“真不負責任”等,甚至會貼上“好孩子”“壞孩子”的標簽;而“你看看某某某多優(yōu)秀”等與他人對比的言語更是不絕于耳。
標簽是用來貼到物品上的,給他人貼標簽除了不適當且傷人之外,還會讓自我暗示成為現(xiàn)實;而攀比,并不會讓孩子通過認識自我而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只能引發(fā)孩子內(nèi)心的敵意、嫉妒、疏離、沮喪或者叛逆,因為它沒有滿足孩子內(nèi)心渴望關(guān)注、尊重和接納的需要。正確的做法是聚焦孩子的具體行為,具體談談你所看到的那個讓你覺得孩子“不好”的行為。
習慣使用獎勵或者懲罰。當家長讓孩子去做違背意愿的事情時,經(jīng)常會使用獎勵或者懲罰的手段。如果經(jīng)常使用獎賞來激勵孩子,他可能會“上癮”,由此你會需要不停提供越來越多的獎賞才能獲得你所期待的服從;而用懲罰的方式讓孩子產(chǎn)生內(nèi)疚、羞愧、害怕后可能會觸發(fā)孩子內(nèi)在的憤怒和報復之心,家長可能會為此付出如下代價: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鼓勵孩子為了獲得獎勵或者避免懲罰去努力,而不是遵從自己的內(nèi)在想法去行動;剝奪了孩子做事的快樂;拿走了孩子跟你合作的愿望;教會孩子用獎勵或者懲罰的方式從他人那里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當然,不使用獎懲的方式來脅迫孩子做事,并不等于縱容孩子,也不等于放棄你的需要。恰好相反,如果使用有尊重的互動,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在意每個人的需要。
家長自身存在情緒或困擾。這一點其實也是相對比較容易被忽視的。在親子關(guān)系中,除了上述列舉的家長的一些不良交流習慣之外,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問題是,家長自身的情緒其實并非由孩子而起,而是由生活、工作、人際關(guān)系,甚至生理疾病問題引發(fā)的。由于孩子對父母的依附感以及他們本身的自主意識沒有發(fā)育完全,所以面對家長情緒宣泄時,孩子們往往是怯懦的、退縮的。這種“后撤”的姿態(tài),其實給某些家長的情緒“騰出”了一個進攻的空間。就好像兩軍對壘,一方如果稍稍有些退縮,另一方自然可以向前緊逼一步。
但正如上文說的,親子關(guān)系不是兩軍對壘,而是聯(lián)手共贏。所以,家長也需要時刻審視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情緒問題(例如焦慮、委屈、怨恨、煩躁等)。
需要銘記的是:這是屬于家長自己的事情,是家長自己需要去解決的。孩子并沒有義務承擔你的情緒。尤其是要避免一個思維誤區(qū),那就是:“媽媽/爸爸心情不好,你要理解!你要懂事!”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責任。
育兒過程中,家長想要改變孩子,需要更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合作。孩子生活在充滿信任感的家庭里,他們的需要被充分尊重,他們的人生也將有可能更加健康和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