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游
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曾國藩有句名言,叫“群居守口,獨居守心”。“群居守口”好理解,就是人多的時候不要亂說話;“獨居守心”解釋起來稍稍需要費點兒力,關鍵是如何對“守心”作出準確的詮釋。不妨先看看三位名家是如何做到“守心”的。
定居上海后,魯迅養(yǎng)成了這樣的習慣:每天早晨孩子準備上學的時候,他才去上床休息,中午吃一天中的第一頓飯,下午出外辦事或接待來訪的客人,這種應酬經(jīng)常要持續(xù)到晚上。客人走了,家人睡了,魯迅擰亮臺燈,開始一天的讀書、寫作。這樣的生活,魯迅一過就是十年,一直延續(xù)到其去世。
當代詩人、學者馮至曾經(jīng)擔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德語教授,并從1941年春開始翻譯并注釋《歌德年譜》。他從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圖書室借用了40卷本的《歌德全集》。那時,他下午進城,第二天早晨下課后上山,背包里常裝兩種東西,一是在市場上新買的菜蔬,二是幾本沉甸甸的《歌德全集》。用完這幾本,就調換成那幾本。就是在這樣艱辛無比的生活中,馮至不僅注釋了《歌德年譜》,還比較系統(tǒng)地閱讀了歌德的作品。
曾國藩喜歡寫日記。剛入京時缺少恒心,一個月寫日記的時間只有十多天,過了段時間變成了二十多天,再后來,他每天都會寫,一堅持就是數(shù)十年。他的日記是不是都記載了驚天動地的事呢?不是。比如同治七年四月二十三日的日記寫道:“早飯后清理文件。見客,坐見者二次。習字一紙,圍棋二局。許緣仲來久談。批?!渡焦仍娂?。中飯后閱本日文件。小睡片刻。王少巖等來一坐,李眉生、龐省三先后來一坐。酉刻核批稿各簿。傍夕小睡。夜核信稿七件。二更三點睡?!边@樣的內容完全稱得上是雞毛蒜皮,在一些人看來記不記都無關緊要。曾國藩之所以要下這樣的功夫,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怕日后忘記相關的事情,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yǎng)自己的毅力,算是一舉多得。
那么,這三位名家的行為背后,有沒有更深層的含義呢?您想到了什么呢?我想到的只有一個詞:自律。
自律的要素之一當然是堅持。沒有堅持,自律就沒有生根、發(fā)芽的土壤。但堅持與自律還不是一回事。某人每天吃完晚飯必去小區(qū)麻將室跟人打牌,是一種堅持;某人喜歡打電子游戲,上班都要偷著玩,同樣是堅持,但它們沒有資格被稱為“自律”。所謂自律,一定是將自己推向積極的、有正向價值的一面。這一面的底色正是守心,心正則言正行端。于是自律、守心才形成牢不可破的統(tǒng)一體,用來成就人、鼓舞人。
自律、守心都源于憂患意識。魯迅、馮至、曾國藩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同樣是由于他們心懷憂患,有一種守心的境界。定居上海的魯迅起初沒有固定工作,需要以一支筆養(yǎng)家,因此,他才會每天深夜去孜孜寫作;西南聯(lián)大條件非常艱苦,不抓緊時間根本不可能做學問,馮至這樣用功只是“與時俱進”;曾國藩素有澄清天下之志,而在晚清,想要成事,非有驚人的意志不可。故能看出,守心可以促成自律,自律能化解憂患成事。
說到這里,您應該已經(jīng)明白,“獨居守心”其實就是“自律者勝”,是一個人成才成事的必備品質。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