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鵬, 劉秀秀, 惠 琳, 陳露婷
(睢寧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 江蘇 睢寧 221200)
隨著秸稈全量還田比例的不斷增大,睢寧縣年均秸稈還田面積達6.5×104hm2;由于長期進行稻麥連作,小麥病蟲害的病原越來越多,種子藥劑處理技術(shù)對小麥病害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并增強小麥苗情素質(zhì),目前小麥種子藥劑處理的試劑有2.5%咯菌腈FS(適樂時)、32%戊唑·吡蟲啉FS(奧拜瑞)、25%氰烯菌酯(勁護)、6%戊唑醇FS(立克秀)、45%烯肟·苯·噻蟲FS(騰收)、11%吡唑滅菌唑FS(禾躍)、312.5 g/L氟環(huán)·咯·噻蟲FS,不同藥劑處理的效果不同。為提高小麥產(chǎn)量,設(shè)置不同種子藥劑處理,于2020年10月,在睢寧縣睢河街道光華村江蘇(睢寧)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綜合示范基地進行田間試驗。
小麥品種:煙農(nóng)19,徐州佳禾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
試驗共設(shè)8個處理,3次重復(fù)。每個小區(qū)面積192 m2,間隔0.6 m。2020年10月20日在室內(nèi)種子拌種包衣,晾干后儲存?zhèn)洳?。播種時間2020年10月21日,用種量11.5 kg/667m2,播種方式為機條播。
處理1:2.5%咯菌腈FS(適樂時)20 mL加水180 mL拌10 kg種子;處理2:32%戊唑·吡蟲啉FS(奧拜瑞)5 mL加水200 mL拌10 kg種子;處理3:25%氰烯菌酯(勁護)7 mL加水200 mL拌10 kg種子;處理4:6%戊唑醇FS(立克秀)30 mL加水180 mL拌10 kg種子;處理5:45%烯肟·苯·噻蟲FS(騰收)15 mL加水180 mL拌10 kg種子;處理6:11%吡唑滅菌唑FS(禾躍)50 g加水200 mL拌10 kg種子;處理7:312.5 g/L氟環(huán)·咯·噻蟲FS 40 mL加水150 mL拌10 kg種子;處理8:空白對照(清水處理)。
考察基本苗,越冬期地上、地下部分長度,次生根、種子根、鮮重和干重,越冬期、拔節(jié)期總莖蘗數(shù),抽穗期白粉病發(fā)病率,抽穗期百株蚜蟲量、紋枯病發(fā)病率,揚花期赤霉病發(fā)病率,穗數(shù)、穗粒數(shù)、千粒重和產(chǎn)量等指標,通過田間調(diào)查和室內(nèi)考種綜合考察各項指標,試驗數(shù)據(jù)取各處理3次重復(fù)的平均值。
2.1.1 生育期 從表1可知,不同種子藥劑處理對小麥全生育期沒有影響。經(jīng)不同種子藥劑處理后,于2020年10月21日播種,各處理的拔節(jié)期、齊穗期和成熟期均為次年3月16日、4月22日和6月9日。
表1 不同種子藥劑處理的小麥生育進程 月/日
2.1.2 基本苗數(shù) 從表2可知,除處理3(25%氰烯菌酯)的基本苗數(shù)與對照差異不顯著,其余藥劑拌種處理的基本苗數(shù)均與對照差異顯著。通過基本苗調(diào)查,空白對照的基本苗為20.71萬苗/667m2,處理6(11%吡唑滅菌唑FS)的基本苗較對照增加15.55%,處理5(45%烯肟·苯·噻蟲FS)的效果最差,基本苗較對照減少30.23%。
表2 不同種子藥劑處理基本苗及越冬期生長情況
2.1.3 苗情素質(zhì) 從表2可知,處理2(32%戊唑·吡蟲啉FS)、處理3(25%氰烯菌酯)、處理5(45%烯肟·苯·噻蟲FS)的越冬期地上部分長度與對照差異顯著,其余處理與對照差異不顯著。
越冬期地下部分長度,除處理7(312.5 g/L氟環(huán)·咯·噻蟲FS)與對照差異不顯著,其余藥劑拌種處理的越冬期地下部分長度均與對照差異顯著。從越冬期地上部分長度和地下部分長度看,處理2、處理3和處理5明顯提高麥苗素質(zhì)。
越冬期不同種子藥劑處理的次生根、種子根、鮮重和干重分別為2.52~4.22個、6.00~6.66個、23.96~38.16 g和4.35~7.93 g,不同種子藥劑處理次生根、種子根、鮮重(處理2除外)和干重均與對照無顯著差異,但處理7的次生根和種子根最多,可提高麥苗素質(zhì)。
從表3可知,處理2(32%戊唑·吡蟲啉FS)的越冬期總莖蘗數(shù)與對照差異顯著,其余處理與對照差異不顯著。拔節(jié)期總莖蘗數(shù),各處理均與對照無顯著差異。通過越冬期和拔節(jié)期總莖蘗動態(tài)調(diào)查,空白對照越冬期總莖蘗數(shù)為45.54萬/667m2,拔節(jié)期總莖蘗數(shù)為87.11萬/667m2,處理6(11%吡唑滅菌唑FS)、處理3(25%氰烯菌酯)拌種處理越冬期總莖蘗數(shù)較對照增加16.64%、3.71%,拔節(jié)期總莖蘗數(shù)較對照增加4.8%、3.68%,分蘗性能增強;處理2(32%戊唑·吡蟲啉FS)、處理5(45%烯肟·苯·噻蟲FS)的促分蘗效果較差。
表3 不同種子藥劑處理小麥的莖蘗
從表4可知,7個不同種子藥劑處理白粉病、紋枯病、赤霉病、蚜蟲均有發(fā)生。處理3(25%氰烯菌酯)抽穗期白粉病發(fā)病率與對照差異顯著;處理2(32%戊唑·吡蟲啉FS)、處理3(25%氰烯菌酯)、處理4(6%戊唑醇FS)、處理5(45%烯肟·苯·噻蟲FS)、處理6(11%吡唑滅菌唑FS)抽穗期百株蚜蟲量與對照差異顯著,抽穗期紋枯病發(fā)病率、揚花期赤霉病發(fā)病率各處理與對照均無顯著差異。抽穗期白粉病,處理5發(fā)病率最高,為85.33%;抽穗期紋枯病,處理1和對照發(fā)病率最高,均為15.67%,揚花期赤霉病發(fā)病率,處理2最高,為4.00%;與對照相比,處理3處理的白粉病、紋枯病發(fā)病率降低,處理5的百株蚜蟲量發(fā)病率降低。綜合發(fā)病率調(diào)查,7個種子藥劑處理中,處理2的綜合抗性較好,提高小麥抗病性。
表4 不同種子藥劑處理對小麥病害的防控效果
從表5可知,處理4、處理7的穗數(shù)低于對照,其余處理均高于對照。處理1、處理2、處理4、處理5、處理7的穗粒數(shù)均高于對照;各處理千粒重除處理1外均高于對照。
表5 不同種子藥劑處理小麥產(chǎn)量結(jié)構(gòu)
各處理產(chǎn)量與對照均無顯著差異。處理5(45%烯肟·苯·噻蟲FS)、處理3(25%氰烯菌酯)、處理1(2.5%咯菌腈FS)的增產(chǎn)效果較好,分別較對照增產(chǎn)16.56%、11.37%、6.81%,處理7(312.5 g/L氟環(huán)·咯·噻蟲)由于前期出苗率較低,增產(chǎn)效果較差,較對照降低2.14%。
通過不同種子藥劑處理試驗,小麥拌種劑有明顯的促進小麥分蘗的作用,對于病害的綜合抗性較好,提高小麥的抗病性。在試驗的7種藥劑中,11%吡唑滅菌唑FS、25%氰烯菌酯拌種處理的綜合效果較好,11%吡唑滅菌唑FS的基本苗數(shù)、產(chǎn)量分別為23.93萬苗/667m2、619.83 kg/667m2,與對照相比提高15.55%、5.73%;抽穗期白粉病發(fā)病率、抽穗期紋枯病發(fā)病率分別為70.33%、13.33%,抗病率比對照分別提高10.34百分點、2.34百分點;25%氰烯菌酯的越冬期總莖蘗數(shù)、拔節(jié)期總莖蘗數(shù)、產(chǎn)量分別為47.23萬/667m2、90.31萬/667m2、648.06 kg/667m2,較對照增加3.71%、3.68%、11.37%;抽穗期白粉病發(fā)病率、抽穗期紋枯病發(fā)病率分別為51%、12%,抗病率比對照分別提高29.67百分點、3.67百分點。通過藥劑拌種提高了小麥出苗率,延緩了麥苗生長速度,促進小麥冬前分蘗,抑制了越冬前小麥植株地上部生長,有效地控制了白粉病、紋枯病等病蟲害的發(fā)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麥每穗粒數(shù)和千粒重,進而提高了小麥產(chǎn)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