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些來自幾千年前《詩經(jīng)》的經(jīng)典詩句將濕地之美一代一代傳承至今。水是文化之根。人類的啟蒙時期,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逐水草而居”。如果我們翻開世界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文化、文明圣地發(fā)源于濕地。而人類的文學發(fā)展史,也充滿了濕地的身影。據(jù)統(tǒng)計,在浩如煙海的古代詩詞歌賦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內(nèi)容與濕地相關。
水是生命之源。古老的河流、湖泊,神秘的沼澤、海濱,風吹稻香的水田、池塘……這些氤氳豐饒的濕地賦予大地勃勃生機。壯觀的黃果樹瀑布、詩情畫意的漓江,有著魚米之鄉(xiāng)美譽的洞庭湖、鄱陽湖等等,都是濕地。濕地與生命的關系太密切了。被稱為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孕育而生的15條河流,就養(yǎng)活了亞洲大陸超過20億的人口。
自從人類有了審美的那一刻起,濕地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究其原因,是水成為了人內(nèi)心潛在釋放情感的窗口。所以人看到湖泊、江河等水體時心情會放松,并產(chǎn)生愉悅感。
如果有人問起在地球上什么物質和詩歌最接近,我想詩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水。無論海洋、江河,還是湖泊、小溪,都以其濕潤和靈動的特點與人類的生命和情感相通。可以說,水的透明是映照心靈的。而作為一種現(xiàn)實存在的濕地,盡管形態(tài)各異,但無不以美麗的風光、溫婉的水流和多彩的植被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的這首《贈汪倫》表現(xiàn)的是朋友之情,而喻體則是舟、水、桃花潭等濕地景觀?!叭~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傳頌至今的《楓橋夜泊》則通過對鐘聲、漁火等景物的描述,生發(fā)出詩人獨居異鄉(xiāng)的愁苦。
對于詩歌而言,濕地中的水、草、樹木、魚類、花朵、昆蟲等都是美的存在,都能很好地溝通詩人眼中所見和心中所思??梢哉f,濕地是詩歌的天然富礦,是文學的蓄水池。
濕地不僅在文學上被不斷記述,一再傳承,而且在音樂、書法、繪畫中同樣是重要的表現(xiàn)對象。世界著名的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記述的就是橫貫歐洲的多瑙河風光。而無論梵高,還是莫奈等大畫家的很多畫作都是表現(xiàn)河流或池塘等濕地景觀的。我國的水墨畫更是靠山水的靈氣表現(xiàn)大自然的起伏跌宕。李可染、何海霞、董壽平等一批近現(xiàn)代大師,都鐘情中國山水,用手中的畫筆描繪江山。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边@既是朗朗上口的詩句,也是一幅動人的圖畫。濕地之美,像一條時間的長河讓一代代人沉浸其中,欲罷不能。
今年,世界濕地日的中國主題是“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想,泛著詩意的濕地應該是這一主題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