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
(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共同構成了“四史”,在思政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顯然,要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加強“四史”學習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當積極采取相關策略,讓“四史”學習教育精準融入思政課程當中,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引領大學生更好發(fā)展。
大學生群體是國家建設的主力軍,為了讓大學生群體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貢獻,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則是一個必要的途徑,通過學習“四史”,學生能夠更好了解歷史,知道我黨艱苦奮斗的心路歷程,了解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由此,大學生群體將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充分發(fā)揚“四史”中體現(xiàn)的優(yōu)秀精神,身體力行,以踐行自己的光榮使命。
正確的歷史觀是大學生群體能夠積極有為的關鍵基礎條件,為了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學習“四史”內容則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學習“四史”,學生能夠對我國百年以來的發(fā)展有更為明確的認識,認識到中華民族如何在黨的引導下,由羸弱逐漸走向富強,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民族認同感和歷史認同感[1]。
當前,受到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世界各國交流愈加頻繁,越來越的外來文化涌入國門,大學生會受到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影響,不利于三觀的形成與發(fā)展。而通過學習“四史”,大學生群體能夠深刻感受到我國當今各項成就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我國經(jīng)濟社會建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避免受到一些外來意識形態(tài)的干擾影響[2]。
“立德樹人”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標,在踐行素質教育中起到引領作用,而這就離不開“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支撐。特別是在當今各種信息魚龍混雜的情況下,為避免一些信息給學生帶來不利影響,加強“四史”學習教育顯得更為重要。通過“四史”的學習,學生能夠感悟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后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積極認同和擁護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始終貫徹愛國精神。由此,立德樹人的目標也就得以真正實現(xiàn)。
由于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尚未完全成熟,仍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顯著影響,尤其是新媒體行業(yè)的高速發(fā)展,無聲無息地侵入人們的生活和娛樂,其中部分自媒體為了博人眼球,難免會拍攝一些具有爭議性的內容,來引導人們辯駁、互動,大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容易受到慫恿、鼓動,因此個別自媒體的影響不容忽視。從目前來看,高校內部已有少部分學生不同程度受到了個別自媒體不良信息的影響,這與高校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無疑是背道而馳,因此,高校必須通過“四史”學習教育著手,引導學生的思想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并幫助受影響的學生積極轉變觀念。
高校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并非只是思政課程教師的任務,而是需要黨政管理干部和學生輔導員等多方面的共同參與。但從目前來看,仍有部分高校在這方面的建設較為欠缺,一些輔導員缺乏思政專業(yè)的工作經(jīng)驗,成功的教育經(jīng)驗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個別高校的輔導員崗位成為了解決家屬就業(yè)的崗位,這必然會導致高校所開展的“四史”學習教育流于形式,而難以起到應有的效果,大學生的價值觀與道德素養(yǎng)也難以得到提升。
高?!八氖贰睂W習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思政課程的教學模式,如何將“四史”學習教育的內容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是當前高校思政課程“四史”教學的重點研究方向。但從目前來看,很多高校的思政課程教學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學模式,即教師采用照本宣科的講解方式,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所學知識,雖然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也能夠掌握基本的“四史”知識,但這種方式較為呆板,本質上仍屬于應試教學理念,與素質教育理念相悖,學生在思政課考試后,往往將這些知識束之高閣,最終逐漸遺忘。為此,在今后的“四史”學習教育中,應當尋求學生學習上的突破,借助信息技術、多媒體設備、翻轉課堂等形式,將學生的“四史”學習教育提高到理解和應用的層面,消除“識記”層面的不足。
當前大部分高校已經(jīng)逐漸認識到了“四史”的重要性,并在教學內容中滲透相關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明顯的“各自為政”問題,缺乏各部分的協(xié)調與配合,更多是將“四史”作為輔助資源引入到課堂中。但是受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限制,各門科任教師之間缺乏溝通,沒有進行有效銜接,導致學生所接受的“四史”知識更多是零碎的,甚至部分課程中引入的“四史”內容還存在零散、重復等情況,缺乏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難以形成完善的知識架構。
由于“四史”中包含了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人民解放和改革開放等眾多重大歷史事件,因此,在“四史”學習教育中應當重點突出這些歷史事件,讓教學更具針對性。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首先,思政課教師在備課階段就要明確教學思路,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講解,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四史”中各階段的發(fā)展情況,充分發(fā)揮“四史”學習教育意義。面對“四史”中大量的歷史資料,教師要抓住重點,選擇一些重大歷史性事件來進行講解,在教學過程中,要將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發(fā)展歷程、結果和影響等內容進行較為詳細地講解,引導學生理解“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和社會主義才能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前進”,并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艱苦奮斗歷程,感受當今建設成就的來之不易[3]。
其次,教師還要根據(jù)“四史”的發(fā)展線索來開展教學,在該環(huán)節(jié)中穿插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發(fā)展和傳播等相關內容,讓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如何傳入中國并在實踐中得以中國化。通過這方面的學習,學生能夠明確為什么要學習“四史”,并會在今后的學習中進行更有針對性地學習,讓“四史”學習教育真正發(fā)揮作用。
目前,盡管在高校思政課程方面對于“四史”學習教育課程并未單獨設定,但實際上高校的思政課本中已經(jīng)包含了“四史”的相關內容,特別是馬原和毛概兩門課程中的很多章節(jié)都充分體現(xiàn)著“四史”學習教育的要素,無形滲透在教學的多個方面。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思政課本上的“四史”內容,通常只是從各自課程的教學目的出發(fā),不僅較為淺顯,而且內容分布上也較為分散,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銜接不足,如不進行整合,那么學生對于“四史”也就無法做到系統(tǒng)全面地掌握,自然也就無法對“四史”形成完整的認識。為此,高校應當發(fā)揮協(xié)同平臺的作用,將這些“四史”教學資源進行深度整合,打造專門的“四史”教學課程體系,并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將這些內容做進一步深化,從而進一步提高“四史”教學的效果[4-5]。
除了課上的教學之外,高校還應當發(fā)揮課下“第二課堂”的優(yōu)勢,來對課上教學的不足之處進行補充。由于課上的教育主要為理論教育,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因此在第二課堂的建設中,則要注重實踐教育的作用,以彌補第一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具體來看,首先,高??砷_展與“四史”有關的主題講座和培訓活動,邀請黨史學習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或是社會上的先進模范人物來參與到講座和培訓中,讓學生提高對“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視程度,并了解更多與“四史”相關的知識點,以實現(xiàn)知識的積累及學習視野的拓展。其次,高??砷_展以“四史”為主題的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紅色紀念場館、烈士陵園等場所進行參觀學習,讓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歷史的發(fā)展,并真正將理論知識外化到具體實際行動當中。最后,有條件的高校要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在信息上的優(yōu)勢,構建“四史”教育咨詢平臺,將該平臺為師生之間構建交流的“橋梁”,從而為師生之間提供更多的溝通機會,及時解決部分學生在思想和學習等方面的困惑,幫助更多的學生學習“四史”,并使“四史”學習教育能夠進一步突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在以往的思政課程中,很多學生對于思政課程興趣索然,多以應付考試為目的,并未進行深入學習。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思政課程的授課形式較為落后。如果在“四史”教學中仍然沿用以往的授課形式,則同樣不會起到較好的效果。為此,在思政課上的“四史”學習教育中,必須突破以往傳統(tǒng)授課模式的局限,對授課模式進行積極創(chuàng)新。具體來看,首先,要在知識層面予以創(chuàng)新,在教學中不僅要結合重大歷史事件,還要對這些重大歷史事件進行細化,發(fā)掘出其中的重要文件和典型人物事例等內容,避免課本上單純的抽象理論可能帶來的乏味情況,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通過介紹先進模范的事跡,讓學生深度思考,在學習和生活中學習先進模范的優(yōu)良品格,學會面對和處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在知識層面的選擇中,也可不局限于歷史案例,還可融入學校發(fā)展史一類的內容,將學校的發(fā)展歷程和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相結合,讓學生充分感知新中國發(fā)展給高校的發(fā)展帶來的重要意義。其次,要進一步擴充教學形式,不應拘泥于課堂上的90分鐘,而是要用好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工具,以“青年大學習”等平臺來開展線上學習,并鼓勵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四史”知識來自行制作宣傳視頻,讓學生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思政課程教育融入“四史”學習教育之后真正發(fā)揮實效。
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更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因此,要確?!八氖贰睂W習教育能夠有效融入思政課程教學中,教師是關鍵。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四史”學習教育絕不只是單純的歷史學科,其往往還與教育學、哲學和心理學等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顯然,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才能勝任“四史”學習教育的職責,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充電”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利用課余時間不斷學習和實踐,將所學到的“四史”知識積極轉化為教學成果,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同時,教師自身必須堅定共產(chǎn)主義信仰,積極運用“榜樣”效應,為學生以身作則,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清楚“四史”知識,并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
現(xiàn)代社會是思想文化潮流多元化的社會,這固然有利于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出現(xiàn),其已經(jīng)滲透到了高校校園內,且往往較為隱蔽不易察覺,這對于正處于塑造價值觀、歷史觀和國家觀的大學生群體而言,無疑有著重要的影響,需要引起高校和教師的注意。為此,思政課教師必須主動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幫助學生以科學的觀點來看待和分析歷史,促進唯物史觀的形成。具體來看,首先,教師在“四史”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要引導學生以辯證法進行看待,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以及歷史事件所帶來的多方面的影響,讓學生體會到真實的、多面的歷史。其次,教師在使用網(wǎng)絡上的教學資源之前必須進行仔細地甄別,原因是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參差不齊,對于某些歷史事件和信息資料缺乏辨別能力,對此,在教學中最好選擇正規(guī)出版的文獻和檔案資料,并與統(tǒng)編教材進行結合,在確??陀^準確的情況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四史”的學習當中。最后,教師要挖掘教材中唯物史觀的知識點,正確處理“史”“論”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理解歷史的必然選擇。
總的來看,“四史”學習教育是當前思政教育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大學生群體所必須學習的知識。為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必須加強“四史”知識的融入,并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四史”,讓學生在學習“四史”后,能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投入到學習、工作和生活當中,為國家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