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海軍
隴山從毛烏素沙漠邊緣發(fā)軔,由北向南連綿240公里撲向秦嶺。兩座高山交匯融合的地方,硬生生空出來了一條縫隙,渭河彎彎曲曲從縫隙里流了過去。不知是山給水留了一條出路,還是水劈山蹚出了一條縫隙,反正渭河是在隴山與秦嶺的夾縫中穿過去的。這條夾縫足足有170公里,人們稱其為陳倉峽道。
有研究稱,渭河很早之前是黃河的故道,后來由于蘭州南部地形變化,黃河改流向北,深入草地畫了個大大的幾字之后,又和渭河相擁向東了。這個論斷說的是幾百萬年前的事,沒有可靠證據(jù),只能是推測。還有研究認為,渭河的歷史比黃河要早。不論渭河是不是黃河的故道、是否年長于黃河,但它和黃河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渭河在隴山和秦嶺接壤地帶吃盡了苦頭。郭師傅的家所在的史家窩,渭河打了一個大漩渦,聲響巨大。即便現(xiàn)在河水變少的年月,汛期的渭河依然艱險,不能徒涉。郭師傅說由于修公路給彎道處傾倒了很多垃圾,史家窩旋渦變小了。以前,每次上游發(fā)大水,都能沖下來各種物件,聚在漩渦處半天流不走。有時候還會沖下來尸體,也在漩渦里打轉(zhuǎn)。他和村里人打撈過很多次。
渭河峽谷,滔滔白浪激蕩,兩岸山勢危聳,沿河行路何其難也!因為落差過大,谷深浪急,渭河峽谷也沒法通船。不過,渭河水上的漂流運輸很普遍。在渭河上游流域—武山縣灘歌鎮(zhèn),有一塊摩崖石刻,記載了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下詔維修宣德樓、集英殿,從灘歌鎮(zhèn)采伐木料的事。灘歌鎮(zhèn)其時屬熙河路鞏州(隴西)管轄。熙河路是宋神宗和王安石推動變法,王韶奮力征戰(zhàn)從吐蕃和西夏手里搶過來土地。徽宗求木的詔令,知州、縣令、鎮(zhèn)寨官非常重視,伐木從農(nóng)歷九月初二開始,到十二月二十一結(jié)束,共109天,采伐五丈至十丈的巨木共2370余棵。大量木料運送的方式,就是依靠渭河水放排伐??梢韵胂?,公元1119年春天的渭河河面,成排的木料順流而下,時而跌宕起伏、飛速下滑,時而囤積傾軋、停滯不前。沿河凌厲的山峰谷臺,不時有人下水紓解。連綿百里的木料,游蕩在悠悠渭水中,穿越渭河大峽谷,經(jīng)過關中平原,從潼關進入黃河,再一路東流下行到汴京開封。
《東京夢華錄》記載:從宣德樓向南到里城的朱雀門,是一座約闊為二百余步的宮廷廣場,中央官署分列兩旁,建筑特別壯美,被稱為京部的“御街”。入宣德樓正門,是宮城內(nèi)最大最高,可容納數(shù)萬人的大慶殿,其西為集英殿。
1118年,宋徽宗下詔維修后的宣德樓、集英殿,十年后,就被金軍攻占。宋王朝偏安江南,以南宋自居,使臣范成大后來來到金國占領的開封城,看到宣德樓時好生痛苦:“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皆舊御路也。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這首詩白描了他“故園回首”的亡國之恨。
渭河水放伐的行為,直到1970年代,還在繼續(xù)。郭師傅帶領我拜訪了一位在史家窩附近居住的80歲退休老教師,他說,當?shù)匾晃还绺刹肯虢o家里修房子,從上游買了一些木料,請當?shù)氐姆スし帕鞣?,由于木料沒綁串,結(jié)果流走不成體系,中途遇卡,十天以后才在下游全部收網(wǎng)。從此以后,渭河再也沒出現(xiàn)過流伐,伐工也就滅失了。
早前,渭河水很大,陳倉峽道渭水兩岸群眾全靠渡船渡河,幾乎一村一渡口。1960年代,一次渡船傾覆,死了幾十人。后來有了吊橋,渡船也就不用了。渭河水現(xiàn)在水量很小,旱季幾欲斷流。渭河水越來越少了,兩旁的道路卻越修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