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2022年2月4日,第22屆冬季奧運會將在中國北京和張家口舉行。
相較于申辦方面一度炙手可熱的夏季奧運會,冬奧會的創(chuàng)辦和申辦似乎總是偏愛“北方國家”,令其在部分“南方國家”中能見度有限。所謂“北方國家”,就冬奧而言其實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北半球高緯度國家”,另一個是“富國”。
迄今為止,冬奧會僅在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12個國家主辦過,其中美國4次,法國3次,奧地利、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挪威、瑞士各2次,德國、南斯拉夫、俄羅斯、韓國各1次。除了1984年南斯拉夫的薩拉熱窩獲得主辦權(quán)出人意料外,迄今承辦冬奧的要么是工業(yè)化國家,要么是當時經(jīng)濟欣欣向榮的新興國家。
中國的承辦,自然也沒有溢出上述范疇。
和緣起于古希臘古代奧運會的夏奧會不同,冬季項目原本和“奧林匹克”無關(guān),因為希臘地處亞熱帶,古代奧運會從未設置過冬季項目。1896年第一屆夏奧會在希臘雅典舉辦時,沒有一個冬季項目躋身其中。
但在國際奧委會(IOC)創(chuàng)始委員中,有一位瑞典代表巴爾克將軍,作為國際奧委會資深委員和第一屆國際奧委會主席、法國人顧拜旦的好友,積極推動奧委會將冬季冰雪項目納入奧運會,卻因多數(shù)冬季項目和夏奧會難以兼容,直到1908年倫敦奧運,才勉強塞進了一項花樣滑冰。
這屆夏奧會是有史以來最冗長的一屆(4月27日至10月31日,舉辦了半年有余),冬季項目的加入也被視作導致賽事如此拖沓臃腫的原因之一,這讓“冬夏合一”的主張變得更加不受歡迎。郁悶已極的巴爾克將軍等北歐國家代表,只好轉(zhuǎn)而舉辦“北歐自己玩”的純冬季運動會—北歐運動會。
這項賽事從1901年在瑞典舉辦第一屆起,到1926年共舉辦了八屆(前三屆隔2年,后改為隔4年舉辦一次,最后一屆隔了5年)。這種關(guān)起門來的自娛自樂一度讓“冬季項目國家”樂不思蜀,以至于1911年國際奧委會的意大利代表烏索伯爵提議,為191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夏奧會專設為期一周的“冬季運動周”,居然遭到組委會的嚴詞拒絕,理由是“不能攪黃了北歐運動會”。
不甘心的國際奧委會,轉(zhuǎn)而決定在1916年柏林夏奧會上設置“冬季運動周”,并獲得東道主和組委會的認可。然而,就在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柏林夏奧會胎死腹中,“冬季運動周”也隨之夭折。
一戰(zhàn)結(jié)束,奧運恢復,1920年的安特衛(wèi)普夏奧會出現(xiàn)了花滑和冰球兩個冬季項目,受到久違體育賽事之觀眾的熱烈歡迎;4年后的巴黎夏奧會,終于實現(xiàn)了實際長達11天的“國際冬季運動周”—來自16個國家的25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在法國阿爾卑斯山主峰勃朗峰山腳下總計16個項目的比賽。
這次“冬季運動周”的成功舉辦,鼓舞了國際奧委會和各成員國。1925年,國際奧委會決定在夏奧會舉辦的同年舉辦獨立的冬季奧運會,“原則上盡量安排在同一個主辦國主辦”。然而,因為1928年夏奧會承辦國荷蘭缺乏舉辦滑雪項目的合適場地,冬奧只好從一開始就“破例”,在同年于瑞士圣莫里茨舉行第一屆以“冬奧會”名義舉辦的冬季運動會。
8年后,迄今最后一屆“同年、同一國家”主辦的冬夏奧運會,1936年在德國上演(柏林夏奧會和加米施-帕滕基興冬奧會)。二戰(zhàn)期間,奧林匹克運動再次中輟,1940年的日本札幌冬奧、1944年的意大利科爾蒂納丹佩佐冬奧,都未能舉辦。“冬夏奧運會原則上在同一個國家主辦”的傳統(tǒng)也徹底終結(jié)了。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的1948年,恢復后的首屆冬奧在瑞士圣莫里茨舉辦。圣莫里茨就此成為首個主辦過兩屆冬奧的賽地。這是因為二戰(zhàn)戰(zhàn)火遍及歐洲,原本就比夏奧會更稀罕的合格冬奧場地大多遭到嚴重破壞,只有身為永久中立國、始終游離于大戰(zhàn)之外的瑞士“風景這邊獨好”。
到了1986年,長達60年之久的“冬夏奧運會同年舉辦”的傳統(tǒng),也被廢除了。自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奧起,冬夏奧運會“逢偶數(shù)年”交替舉行。這樣第16屆(法國阿爾貝維爾)和第17屆(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奧,便成為僅時隔兩年便連續(xù)舉辦的冬奧會。
1998年的日本長野冬奧會,參賽運動員首次突破2000。當時,作為“最高水平冬季職業(yè)聯(lián)賽”的北美國家冰球聯(lián)盟,首次全面放開運動員參賽,成為冬奧的轉(zhuǎn)折點。此后,冬奧被戲稱“切換到豪華模式”。此前很少出現(xiàn)的“大城市主辦冬奧”“非傳統(tǒng)冬季運動強國連續(xù)主辦”等現(xiàn)象相繼涌現(xiàn)。譬如,2010年首次出現(xiàn)了人口超百萬的主辦城市加拿大溫哥華,2022年更赫然出現(xiàn)了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主辦;而自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奧這一史無前例的“燒錢大會”之后,2018年韓國平昌、2022年中國北京,連續(xù)兩屆冬奧會在東亞國家舉行,更說明這一運動會的風靡程度。
自1924年在法國上薩瓦省夏蒙尼舉行的“國際冬季運動周”至今,冬奧會已走過98年歷史,也正面臨著一個決定性的十字路口。
眾所周知,夏奧會經(jīng)?!叭卞X”,歷史上真正“賺錢辦夏奧會”的例子,貌似只有一個1984年洛杉磯夏奧會。然而“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如果和冬奧相比,夏奧會絕對算不上“窮”。
冬季項目最大的問題,是需要在平常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中,修建大量造價不菲的賽事場地和居住、服務設施,并需要建設連接中心城市和賽地的快速交通線路,而這些主辦地在非比賽日如何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頗費思量。
1960年的美國斯闊谷冬奧,成為這方面的典型:一方面,這次冬奧以首次專門建造奧運村、首次使用電子計時器,以及專門邀請迪士尼團隊制作精美開閉幕式,名垂史冊;另一方面,由于賽事舉辦地直到1955年還從未被開發(fā),主辦國不得不耗時4年、耗資8000萬美元從零開始建造各項設施,卻仍然鬧出“萬寶全書缺只腳”的笑話(預算耗盡導致無力建造雪橇賽道,使這屆冬奧成為唯一沒有雪橇項目的冬奧)。
由于資金緊張,過去的冬奧會遲遲不肯放棄“比賽場地盡量集中”的原則,這導致人氣頗高的冰球、花滑等比賽,在很長時間里也不得不跟著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項目一起“鉆山溝”,影響了冰球、花滑場館未來的綜合利用。
冬奧會還曾長期堅持“不許職業(yè)運動員參賽”。1936年冬奧會舉行之際,國際奧委會居然拍板拒絕滑雪教練參賽,理由是“他們是靠滑雪為生的,算職業(yè)選手”,這導致瑞士、奧地利等國滑雪運動員憤而集體退賽(因為他們都是滑雪教練教出來的)。
參賽者是否“職業(yè)選手”的邊界一直模糊不清。1972年札幌冬奧會開幕前僅3天,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Avery Brundage),以高山滑雪運動員參加美國猛犸山收費滑雪營“從項目中獲利”為由,揚言把所有參賽者驅(qū)逐出賽事,最后卻僅僅將參加滑雪營收入最高的奧地利選手卡爾·施朗茨驅(qū)逐。而蘇聯(lián)、東歐那些“名為業(yè)余、實為專業(yè)”的選手的參賽,對其他真正業(yè)余選手是否公平,也曾是熱議問題。
作為國際奧委會歷史上最富爭議的主席之一,布倫戴奇以頑固反對在冬奧中引入商業(yè)因素而著稱,盡管如此,他卻無法阻止意大利人將1956年科爾蒂納丹佩佐冬奧會辦成一屆典型的“商業(yè)賽事”:作為首屆進行全球電視直播的奧運,它甚至比夏奧會開始這樣做(自1960年羅馬夏奧會開始,且利用了4年前冬奧的許多現(xiàn)成設備)還早得多。1964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冬奧會首次售出了電視轉(zhuǎn)播權(quán),賺了不到100萬美元。
相比1998年日本長野冬奧花了上百億美元、2006年意大利都靈冬奧花了36億美元,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奧成為迄今最“大手大腳”的一屆:耗費了空前絕后的510億美元,且賽后絕大多數(shù)比賽場地、附屬設施和專用交通線路都欠缺利用。
當然,冬奧會不是沒有盈利的場景和潛力。諸如長野、鹽湖城、溫哥華等主辦過冬奧的賽地,通過“冬奧廣告效應”讓原本荒涼偏僻的主辦城市獲得國際曝光率,與外界原本不暢的交通聯(lián)系也變得四通八達,從此獲得更多經(jīng)濟、旅游和就業(yè)等方面的效益,這是任何其它活動所無法帶給它們的。
對于一些原本冬季項目,尤其群眾性冬季項目開展不普及、不活躍的國家、地區(qū)和城市而言,主辦冬奧會一方面給群眾性冬季項目的開展“預熱”,另一方面也為愛好者和青少年選手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一流場地。這對于普及冬季項目(尤其冷門項目),是非常有益的。
國際奧委會也在緩慢改革:對2022年北京冬奧首次松口,允許高山項目和其它項目賽場間距離超過200公里,這使得中國主辦者得以將更具票房價值的冰球、花滑等項目放在北京市區(qū),一方面可利用2008年夏奧會的現(xiàn)成場館,另一方面可利用北京超大城市的便利讓“場館項目”創(chuàng)造更多的票房和非票房收益。2026年冬奧,高山項目賽事場地在荒涼的瑞典奧勒舉辦,但場館項目卻被置于遠在620公里外的首都斯德哥爾摩。
此外,由于冬奧項目大量在自然環(huán)境和待開發(fā)環(huán)境中舉行,隨著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反對者的聲音也變得高漲。冬季項目開展最普及的北歐國家,同時也是全球環(huán)保激進團體最活躍的地區(qū),這方面的爭議和博弈近些年趨于激烈。
近年來,因為冬奧會主辦開銷越來越大,申辦者也相應減少,多屆冬奧會在擬定主辦地時,都出現(xiàn)僅剩1個申辦者的情形。
甚至,“放冬奧會鴿子”的先例早在1976年就出現(xiàn)了:1970年,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以“1976年是科羅拉多建州100周年、美國建國200周年”的強大申辦理由,申辦1976年冬奧成功,但1972年11月科羅拉多州發(fā)起公投,否決了主辦冬奧的計劃,而原定的“替補”—加拿大溫哥華,因省府變更也拒絕“接盤”。幸虧,1964年已舉辦過一次冬奧的奧地利因斯布魯克挺身而出,利用12年前留下的設施精打細算地“救場”,才讓冬奧躲過一劫。
有不稀罕的,就同樣有不擇手段搶著辦的—而且這個城市同樣在美國。
以雪山和摩門教著稱的鹽湖城,一直希望通過主辦冬奧擴大自身知名度,此前先后4次申辦都失敗,直到1995年6月16日,才在與瑞士錫永、加拿大魁北克城、瑞典厄斯特松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2002年冬奧會主辦權(quán)。
但自1999年起,圍繞申辦過程中鹽湖城申辦委員會向參與投票表決冬奧主辦權(quán)的國際奧委會委員行賄的丑聞不斷曝出,最終多達10名國際奧委會委員因受賄指控成立被剝奪委員職務,甚至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本人也因涉嫌收受兩支高級獵槍備受責難。隨后調(diào)查人員發(fā)現(xiàn),包括長野冬奧在內(nèi),多起冬奧會主辦權(quán)決定過程中,都出現(xiàn)了“天文數(shù)字”的向國際奧委會委員行賄的現(xiàn)象。之后,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會大肆整頓風紀,且改變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表決程序和規(guī)則,這才讓冬奧會重拾聲譽和尊重。
冬季項目與冰雪分不開,冰尚可在室內(nèi)營造,雪,尤其高山和越野滑雪則必須“靠天吃飯”,因此長期以來“北方國家”就占據(jù)了冬奧的“桿位”。
“事實上的第一屆冬奧”夏蒙尼冬奧,共有16國參賽,但北歐國家芬蘭和挪威就一舉奪走28枚獎牌,比其它14國的獎牌總和還多;南半球國家直到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才獲得首枚冬奧會獎牌(新西蘭滑雪女選手科伯格的高山滑雪小回轉(zhuǎn)銀牌)……
甚至“北方國家”也經(jīng)常受到不測天氣的影響:1928年圣莫里茨冬奧,因氣溫異常,1萬米速滑被迫取消,開幕式則不得不在暴風雪中舉行;1932年普萊西德湖冬奧,賽前兩個月未降雪,導致許多戶外項目被拖延;1964年因斯布魯克冬奧,因為氣候變化導致缺雪,不得不緊急動用軍隊運雪;1984年加拿大卡爾加里冬奧,由于舉辦地比賽當年出現(xiàn)罕見高溫,原本既是東道主又是冬季項目強國的加拿大居然一金未得。
自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起,造雪機的出現(xiàn)讓“缺雪”問題得到部分緩解,但隨即又引發(fā)了“造雪機是否破壞環(huán)境”的熱烈討論。
由于冰雪項目受條件限制多、投資浩大,因此不論普及程度、賽事成績,“富國”都明顯好過窮國。截至目前,只有1個國家(美國)可以做到每次參賽都獲得金牌;只有6個國家(美國、奧地利、加拿大、芬蘭、挪威、瑞典)可以做到每次參賽都獲得獎牌;只有12個國家(奧地利、加拿大、芬蘭、法國、英國、匈牙利、意大利、挪威、波蘭、瑞典、瑞士、美國)可以做到每屆都參賽—它們中沒有一個“南方國家”,不論地理概念的“南方”或貧富概念的“南方”,都沒有。
而且截至目前,尚無一個“南方”國家舉辦過冬奧,甚至連正式提交主辦申請的也沒有。
國際奧委會也試圖對此加以補救:和夏奧會不同,自2004年起,國際奧委會同意為冬奧主辦城市提供部分預算資金,并將主辦地限定在“擁有成功舉辦奧運會的資源和基礎設施,且不會對該地區(qū)或國家產(chǎn)生負面影響的國家”。但此舉也引發(fā)新的擔心—這會不會進一步強化冬奧的“北方國家奢侈品”屬性,并影響國際奧委會和主辦國借主辦冬奧普及、推廣群眾性冬季項目的努力?
或許,此時此刻,我們更應回顧并高舉起1921年在洛桑首次提出的“冬夏運動平等”呼吁,讓冬奧和冬季項目真正成為更多國家、更多人“消費得起”的群眾性體育項目—但通往這一目標的道路,注定將是漫長而坎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