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定罪中相似事實證據的運用

2022-02-16 14:23曹盛楠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證據規(guī)則被告人證明

曹盛楠

(西南政法大學 訴訟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重慶 401120)

當下,我國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問題較為突出。最高檢發(fā)布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1)》顯示,2021年檢察機關分別起訴強奸未成年人犯罪和猥褻兒童犯罪17917人、7767人,同比均呈上升趨勢。[1]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和重慶市政法機關分別在2021年12月和2022年3月開展了嚴厲打擊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專項行動,以遏制該類犯罪高發(fā)態(tài)勢。①在辦理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時,經常出現的證據短缺問題給案件事實認定造成了較大困難。根據“女童保護”組織的統(tǒng)計,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往往多次實施犯罪行為,在2020年公開報道的332起性侵兒童案例中,有196起是施害人多次作案,占比59.04%。[2]因此,部分司法機關嘗試引入相似事實證據來破局。相似事實證據指證明被告人具有與其被指控犯罪相類似的不法行為的證據,例如同類犯罪前科、同案被害人相似受害經歷的證言等。在“楊某某猥褻兒童案”中,法庭經審理后,不僅認定本案多名被害人陳述內容相似,可以相互印證楊某某確有對多名被害人實施猥褻行為,而且以楊某某于該段時間內在同一地點附近亦實施了猥褻行為,足以反映其主觀上具有滿足性欲的卑劣動機為由,認定其中撫摸兩名被害人臉部、腰部的行為屬于猥褻。②不過,亦存在法院對相似事實證據較為陌生的情況。例如,在一起全案直接證據僅有被害人陳述的猥褻兒童案中,控方舉出了三個被害人同班同學曾遭受過與被告人相似猥褻行為的證言,法庭卻對該證據是否采納不置可否。[3]綜上,為應對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存在的證據短缺困境,厘清司法機關對相似事實證據運用的困惑,有必要在理論上對相似事實證據進行深入探討。本文擬結合相關學科知識和域外有益經驗,分析相似事實證據采納的理論基礎及其適用于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必要性,并提出運用規(guī)則的具體構想,以期在理論上回應性侵未成年人案件證據短缺難題的同時,為我國相似事實證據規(guī)則的構建進行有益的探索。

一、采納相似事實證據的理論基礎

相似事實證據的來源包括被告人所實施的相似不法行為和被告人具有的某種不法行為的習性或性情,其中,根據前者形成的證據也被稱為“類似行為”證據。[4]相似事實證據與品格證據的聯(lián)系緊密且不易區(qū)分。一方面,不僅反映被告人不法習性的行為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構成相似事實證據,而且相似的不法行為本身也容易指向被告人的不良品格。部分觀點可能基于此,加之受《美國聯(lián)邦證據規(guī)則》的影響,將相似事實證據看作是品格證據的一種特殊形式。另一方面,兩者因均可以證明被告人的某種傾向而被一同歸入傾向性證據中。不過,兩者也存在明顯的區(qū)別,相似事實證據主要涉及被告人具體的相似不法行為,不包括聲譽、脾性等對主體的抽象評價,且可以因非品格目的而被運用,如犯罪計劃和動機、作案手法、是否構成意外或過失等。[5]相似事實證據得以采納的理論基礎主要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心理學維度:相似事實具有行為預測價值

心理學維度下的人格理論研究為相似事實證據的正當性提供了理論基礎。特質論和情境論之爭是人格心理學研究最重要的爭論之一。特質論的提出者戈登·奧爾波特認為,特質可以看作是某人穩(wěn)定的性格特征,它指引著人的行為,且具有跨時間、跨情境的穩(wěn)定性。隨著人格理論研究的發(fā)展,特質論遭到了情境論的批判和挑戰(zhàn)。情境論的代表人物沃爾特·米歇爾認為,人格特質對行為的預測作用并不具有跨情境的穩(wěn)定性,人的行為主要由情境決定。[6]這一觀點相當于基本否認了品格對個人行為的預測價值。但是,之后針對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結果卻出現了跨情境的一致性忽高忽低的情況,許多批評者因此指出,這些研究的對象涉及到大量人格處于形成階段的具有“臨時”人格的青少年,所以容易出現不穩(wěn)定情況。相反,針對成年人的研究結果則呈現出較高的一致性。[7]兩種理論相繼受到批評后,“互動主義”成為了一種新的、流行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大部分人類的行為是人格特征和動態(tài)情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相關研究表明,如果獲得了一個人足夠大的類似情況下的行為樣本,那么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準確預測這個人的行為。[8]

(二)概率學維度:相似事實基本消除巧合解釋的可能性

當相似事實未被用于證明被告人具有某種特殊習性或性情時,其推理邏輯主要基于一種客觀概率原理,具體模型呈現為:被告人的相似不法行為→過多意外事件在客觀上的不可能性→一個或幾個事件不是意外。這一推理邏輯準確地說明了,相似事實證據的提出是為了證明許多意外事件發(fā)生在被告人身上的概率是極低的,進而證實其被指控犯罪的具體行為不屬于意外。[9]有觀點將這一原理稱之為“機會原則”或“反巧合理論”,意指若存在足夠多的與被指控犯罪相似的行為,那么該犯罪事件的發(fā)生不可能用“巧合”或“隨機”解釋。[10]換言之,相似事實的“相似性”基本消除了“犯罪行為是巧合”這一解釋的可能性。Rex v. Smith案便充分體現了相似事實證據背后的概率原理。在本案中,控方指出,與本案受害人相似,被告人的前兩位新娘在與其結婚之后都“偶然”溺死在自家浴缸中,并且被告人均從三位已故新娘處繼承到巨額遺產。這種超乎尋常的巧合使得裁判者認為除非人為設計否則是不可能,法庭最終采納了該證據并判處被告人有罪。③

(三)司法證明維度:相似事實有助于準確認定案件事實

“事實的準確性至關重要,因為它通過保護個人的權利價值而產生社會最佳效果。”[11]在刑事證明中,事實認定者只能根據證據間接地推論事實的過程,而非親眼目睹事實的經過,使得事實認定必然具有蓋然性,這種蓋然性推動證明理論傾向以最佳解釋推理來發(fā)現案件事實。最佳解釋推理的邏輯可以通過以下模型表示:E是多個證據的集合;假說H解釋了E,且沒有其他任何假說能夠作出比 H 更好的解釋,則H(很可能)是真。以上述Rex v. Smith案為例,根據本案包括相似行為證據在內的證據集合,可能存在三種假說,即(1)被害人意外溺死;(2)被害人是被告人所殺;(3)被害人是他殺。其中,第(2)種假說是本案證據集合的最佳解釋。而假說(2)對證據集合所作出的解釋之所以極為充分,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被告人相似事實證據,正是由于被告人之前的兩個新娘也以同樣的方式溺亡,且其通過此獲取巨額遺產這一背景,才使法庭對假說(2)的解釋深信不疑。事實上,最佳解釋推理認定事實的過程往往采取一種“敘事”的方式。若要完整地敘述故事,必要的背景和情境是不可或缺的,相似事實證據雖然大多與犯罪要件事實無關,但其可以補充案件相關背景知識,為事實認定者敘述故事提供豐富的情境和背景,進而增強事實認定的準確性。[12]

二、性侵未成年人案件運用相似事實證據的必要性

(一)破解證據短缺困境的必要途徑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加之案件發(fā)現時間較晚且未成年人一般不懂得保存衣物、床單等反映性侵痕跡的相關證據,此類案件往往呈現出以被害人陳述為主、缺乏要件事實相關證據的“孤證”困境,給案件事實認定造成較大困難。例如,在“朱某某猥褻兒童案”中,全案直接證據只有被害人王某某的陳述這一“孤證”,一審、二審法院由此均認定該案證據達不到確實充分的證明標準,判決被告人朱某某無罪。[13]而且,考慮到未成年人心智發(fā)育尚未成熟,記憶、感知和表達能力有限,加之外界環(huán)境的干擾,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的被害人陳述可能出現前后不一致、案件核心細節(jié)存在矛盾等情形,導致被害人陳述的可信性易受到質疑,在被告人提出辯解的“一對一”案件中,控方的舉證困境尤為明顯。對此,相似事實證據,既可作為獨立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實施不法行為的傾向性以及犯罪動機等事實,豐富在案證據,也可補強關鍵證據,增強被害人陳述的可信性,進而改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的“孤證”問題,破解證據短缺困境。

(二)優(yōu)化司法證明方法的重要方式

客觀真實是我國刑事訴訟堅持的目標。受這一目標的影響,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前,我國“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準通常被理解為從客觀方面強調證據的質量和數量,加之復雜的現實因素,使得司法實踐長期奉客觀印證為主要甚至唯一的證明方法,難以有效應對時常出現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證明難題。隨著“排除合理懷疑”引入我國證明標準,以及學界對證據理論的深入研究,改良客觀印證、探索多元證明方法的觀點不斷涌現,這些觀點的核心內容可概括為:聚焦發(fā)現真相的推理和認知過程,重視經驗法則的運用,拓寬法官主觀判斷的空間,回歸自由心證的本質意蘊。經驗法則具有情景依賴性,其適用需要結合一定的情境和背景因素,如前所述,相似事實證據可以提供運用經驗法則所必需的情境和背景。而且,心理學和概率學等學科理論賦予了相似事實證據較強的穩(wěn)定性和邏輯性,使其可以作為裁判者自由心證的參考。因此,相似事實證據的引入,一方面有利于拓寬裁判者的證據視野,彌補印證證明過程較為封閉、事實整體分析缺乏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促進經驗法則的運用,推動證明方法多元發(fā)展。

(三)貫徹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的應然舉措

聯(lián)合國于1959年通過的《兒童權利宣言》首次確立了“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其原則二指出,國家應通過法律及其他方面獲得各種機會與便利,保障未成年人能在健康且正常的狀態(tài)下,得到身心、道德、精神和社會等方面的發(fā)展。這一原則后被1989年頒布的《兒童權利公約》吸收,成為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關于兒童權利保護的準則。我國于1991年批準了《兒童權利公約》,并將“兒童最大利益原則”作為處理兒童相關事務的根本遵循,之后,伴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相關法律的沿革,我國學界和法律規(guī)范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和法律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將該原則表達為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要求與未成年人相關的任何事宜都必須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14]我國2020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條便明確規(guī)定:“保護未成年人,應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毙郧治闯赡耆朔缸锏纳鐣:π詷O大,其會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和發(fā)育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導致未成年人權益遭受嚴重侵害。為了貫徹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有必要將相似事實證據適用于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以較大程度上避免因證據短缺致使案件無法成功追訴的風險,從而嚴厲打擊此類犯罪,切實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三、我國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相似事實證據運用的規(guī)則建構

盡管上述理論基礎和必要性決定了應將相似事實證據引入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并構建運用規(guī)則,但其本身潛在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一方面,在相似事實證據的推理活動中,事實認定者有可能不當高估相似不法行為對當前被指控行為的預測價值,或摻雜依據品格的傾向推斷,造成不公正的推理性偏見或道德性偏見。另一方面,在一些案件中,為了明確相似事實證據的真實性,法庭有必要對相似事實涉及的事實進行調查和判斷,由此可能產生“審中審”現象,影響訴訟效率。故在探討運用規(guī)則的構建時,應“揚長避短”,注重防止偏見等不利影響的同時,最大程度發(fā)揮相似事實的證明價值。

此外,與英美等國家相似事實證據規(guī)則發(fā)源于傳統(tǒng)證據理論且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情況不同,我國構建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的相似事實證據規(guī)則,很大程度上是回應司法實踐的需要,具有特定適用性。[15]因此,在借鑒域外相關規(guī)則和理論的同時,應立足國情,針對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構建符合中國司法語境的相似事實證據規(guī)則。

(一)構建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相似事實證據規(guī)則的方式

在探討證據規(guī)則的具體內容之前,須先考慮通過何種方式來構建規(guī)則。從英美等國家相關發(fā)展歷程來看,判例是相似事實證據規(guī)則最初的淵源,之后隨著實踐的不斷積累,判例中的相關規(guī)則逐漸以制定法的形式固定下來。不過,制定法的頒布并未使判例遭到冷遇,相反,由于相似事實證據采納標準的判斷和具體運用較為復雜,許多問題仍有賴于判例的詮釋,由此最終形成了制定法和判例法相互補充的局面。其中,制定法主要是明確相似事實證據的可采性、采納標準和程序性要求等內容,判例法側重于闡釋標準的具體判斷以及采納后的運用等問題。

上述域外經驗表明,對于構建相似事實證據規(guī)則而言,制定法和判例法相結合的方式較為合理且便于規(guī)則的運用。但是,我國與英美等普通法國家不同。一方面,我國不存在普通法系的判例法傳統(tǒng),無法以判例為基點構筑證據規(guī)則。另一方面,我國不具有類似《美國聯(lián)邦證據規(guī)則》的證據法典,《刑事訴訟法》對證據的規(guī)定也未涉及相似事實證據,很難直接通過立法構建相似事實證據規(guī)則。鑒于此,結合我國的司法語境,當下可以考慮通過“司法解釋+辦案指引性文件+指導性案例”的方式,構建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的相似事實證據規(guī)則。一方面,不僅許多證據規(guī)則在我國司法解釋中得以確立和體現,而且我國中央和地方公安司法機關頒布的針對某一類型犯罪的辦案指引性文件,往往都包括證據審查和運用的內容,甚至已有部分文件體現了相似事實證據的運用。例如,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8年頒布的《檢察機關辦理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指引》第一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的履歷、前科記錄、行政處罰記錄等可以用于證明提供幫助者的主觀故意。浙江省公檢法于2015年頒布的《重大毒品犯罪案件證據收集審查判斷工作指引》第六條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販賣目的的認定應結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前科、吸毒史等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另一方面,我國刑事指導性案例對類似案例具有“應當參照”的約束效力,其不僅對證據規(guī)則具有一定的闡釋作用,例如檢察指導性案例第42號“齊某強奸、猥褻兒童案”便重點明確了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被害人陳述的采納規(guī)則,而且可以賦予司法解釋個案裁判背景,緩解司法解釋的抽象性和模糊性。此外,目前正逢未成年人保護“兩法”實施初期,司法機關大力推進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相關法律工作,在最高檢于2022年5月25日召開的“攜手落實‘兩法’共護祖國未來”新聞發(fā)布會上,第九檢察廳廳長那艷芳表示,最高人民檢察院會同相關部門制定《關于辦理性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guī)定》,制發(fā)性侵犯罪典型案例。[16]可趁此東風,考慮明確相似事實證據在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具有可采性,結合辦案指引性文件構建證據審查規(guī)則,并在之后頒布的相關指導性案例和典型案例中,對相似事實證據的認定、采納等內容予以重點闡述,以更全面、具體地引導相似事實證據的實踐運用。

(二)對相似事實證據的適用情形進行一定限制

英美等國對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相似事實證據的適用幾乎不存在任何限制,例如根據《美國聯(lián)邦證據規(guī)則》第414條(a)的規(guī)定,在兒童性侵擾案件中,被告人實施的其他兒童性侵擾的證據,“可以在任何與之相關的事項上加以考量”。英國《2003年刑事審判法》第101條規(guī)定,相似事實證據的適用情形包括雙方同意適用、與爭議的重要事項相關、有重大證明價值以及糾正被告人制造的虛假印象。之所以作出這種極為開放的規(guī)定,除了考慮到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具有的證據短缺問題外,還與英美等國近些年的司法改革背景有關,議會希望通過擴大證據采納范圍加強被害人的權利保護,降低被告人的過高待遇,以平衡不同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不過,須注意的是,此種極為開放的規(guī)定并未得到美國地方上的一致認可,美國許多州的證據規(guī)則拒絕采用《美國聯(lián)邦證據規(guī)則》第414條。

我國當下的刑事司法制度尚未體現出對被告人權利的過分保護,自然無降低被告人待遇的需要,況且相似事實證據對我國司法總體來說較為陌生,為了避免其可能對被告人造成的不利影響,規(guī)則建立之初有必要持謹慎態(tài)度。因此,應從以下三方面對相似事實證據的適用情形施加一定限制:

第一,依據被告人具有的某種不法行為的習性或性情形成的相似事實證據不能用于證明行為主體的同一性,即被告人是犯罪行為人。這是因為,此種相似事實證據在證明被告人身份時,經歷了存在相似事實→被告人具有犯罪傾向→被告人是犯罪行為人的兩段推定,極易產生錯誤,日本相關判例也基于此,禁止這種介入了犯罪傾向推定的前科用于證明被告人就是犯人。[17]

第二,若被告人是未成年人或實施相似不法行為時是未成年人,則相似事實證據的適用須極為謹慎。心理學研究顯示,相較于成人性犯罪多涉及人格缺陷因素,性犯罪中未成年犯的人格因子相對健康,[18]尤其是13至16周歲的青少年,他們一般雖然外向好動,難以自制,但反社會傾向比正常同齡人還弱,實施性犯罪行為多為追求初次體驗或從眾行為,對之后行為影響較弱,實證研究便表明,青少年性犯罪再犯率低。[19]而且《關于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明確規(guī)定了雙向保護原則,要求未成年被告人的權益同樣需要依法保護。因此,對于實施被指控犯罪行為時仍是未成年人的被告人,相似事實證據原則上不得適用,只有在行為人人格顯著變態(tài)或存在多次相似不法行為的情況下,相似事實證據可以用于證明其犯罪動機、目的等事項。對于實施先前相似不法行為時是未成年人、之后實施被指控犯罪行為時已經成年的被告人,需要分情況討論:行為人在不滿16周歲時實施的相似不法行為一般不得作為相似事實證據適用,例外情形同上。但是,由于已滿16周歲不滿 18周歲的未成年人的性生理狀態(tài)和對性的認識較為成熟,犯罪手段與成年犯人較為接近,[20]行為人于此階段實施的相似不法行為可以作為相似事實證據適用。

第三,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相似事實證據的適用需要有一定的其他證據為基礎,不能僅以相似事實證據作為被告人定罪的根據。

(三)明確相似事實證據的采納標準及考量因素

采納相似事實證據需要符合什么標準以及如何具體判斷,是相似事實證據規(guī)則的關鍵問題。英國在DPP V. Boardman案和DDP v. P案中分別提出了“驚人的相似性”和“積極的證明價值”兩個標準,前者要求被控之罪與其他行為之間必須存在一種獨特的、驚人的相似性,后者只要求證據的證明力大于可能造成的偏見傾向?!?003年刑事審判法》第101條第1款則進一步放寬了采納標準,只要證據與控辯雙方爭議中的一項重要事項相關即可采納,不過,在實踐中,法庭仍基于證據對程序公正的負面影響而將大量相似事實證據排除。[21]可見,“證明價值和偏見效果”的衡量仍是相似事實證據是否采納的核心問題。在美國,由于整個相似事實證據規(guī)則置于關聯(lián)性規(guī)則之下,相似事實證據的采納須經過《美國聯(lián)邦證據規(guī)則》第403條的檢驗,即證據具有的證明價值須大于其可能導致的“不公正偏見、混淆爭議或誤導陪審團或不當拖延、浪費時間的危險”。[22]在蘇格蘭的Moorov v. HMA案中,法庭認為,若要將被告人性侵一名女子的證據用于印證另一名以相似方式受到性侵的女子的證言,則需要存在一種“潛在的統(tǒng)一性”把兩個行為聯(lián)系起來,這種聯(lián)系須能夠顯示出它們都從屬于某個具有一致性的意圖、計劃或活動。[23]

由此觀之,似乎存在兩種類型的采納標準,一種是以事實之間必要的相似性來體現證據具有強大的證明力,“驚人的相似性”和“潛在的統(tǒng)一性”都是這種標準的表述。另一種則是將證據的證明價值與其偏見影響進行衡量,滿足前者大于后者的條件即可,“積極的證明價值”和“證明價值大于偏見效果”均屬此類范疇。實際上,兩種標準只有程度之分,并無本質差異,兩者都需要判斷證據是否具有超出其偏見影響的積極證明力,而這一判斷在每個案件中都是一個程度問題。第一種標準相當于通過事實之間充分的相似性,說明證據具有遠超其偏見影響的積極證明力,在程度上要高于第二種標準,DDP v. P中的法庭就指出,對于直接證明被告人是否為犯罪行為人而言,相似事實證據仍需達到一種驚人的相似度。④因此,有必要根據適用情形的不同,靈活設置相似事實證據的采納標準,即當相似事實證據用于證明被告人是否是犯罪行為人時,“驚人的相似性”標準更為合適;在證明犯罪動機、目的等事項或反駁被告人辯解時,滿足“積極的證明價值”標準即可。

鑒于標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其如何在具體個案中考量,仍需從以下三個因素加以把握:

首先,事實或行為之間的相似性是核心考量因素。早期判例常圍繞必要的相似性構建采納標準足以表明,在某種意義上,相似事實證據的證明價值取決于事實之間的相似性。裁判者在考量相似性時,應盡可能詳細對比分析其他事實和被指控犯罪事實的行為方法、手段、所處情境、行為之間的時間間隔以及被告人與被害人的關系等,對前后事實進行綜合判斷。其中,尤其要重視犯罪方法的考量,因為犯罪方法往往體現了可以將被告人和事實相聯(lián)系的特殊性質。此外,裁判者還須注意事實之間任何明顯的差別特征,盡管這些差別的存在并不一定起決定作用,但對裁判者的綜合考量和理性判斷是必要的。

其次,相似事實證據自身的可靠性關系到對其證明價值和不利影響的衡量。相似事實多表現為違法犯罪行為,部分可能已經受到過刑罰、行政處罰或司法處理,包括法院裁判書、檢察機關酌定不起訴和附條件不起訴決定書和公安機關行政處罰決定書記載的被告人實施過的相似行為,以及經過法庭質證后認定的相關證據。[24]這種有司法權或行政權背書的相似事實證據不僅較為可靠,而且還避免了相似事實證據可能帶來的“審中審”現象,降低了對效率產生的不利影響,故其更容易被法庭采納。

再次,相似事實證據的數量也對其證明力有一定的影響,多個相似的事實可以加強事實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形成案件證據體系中較為完整的一個系列,提高相似事實證據的證明力。因此,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必須要有兩個以上相似事實的證據才能采用,但在DPP V. Boardman案中,Cross法官就指出:“如果只有兩個事例那么少,就必須更加謹慎,并且兩個事件之間必須具有驚人的共同特征?!雹?/p>

(四)通過程序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利

相似事實證據的運用時刻伴隨著對被告人的不利影響,且我國控方相較于辯方,在取證、舉證上處于優(yōu)勢地位,故為了平衡由相似事實證據帶來的新的利益沖突,在其運用程序中必須重視被告人合法權利的保障。

首先,構建相似事實證據的審前開示制度?!睹绹?lián)邦證據規(guī)則》第414條(b)要求在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公訴人若要提供相似事實證據,則須至少在審判前15天或出于正當理由而允許的較遲時間內向被告人進行披露,包括證人陳述或預期證言之概要。英國《2013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35.2條也規(guī)定,一方若要引入被告人的相似事實證據,需要給予通知。通知的內容包括證據所要證明的事實、證據的具體形式以及解釋證據何以具有可采性。借鑒域外經驗,我國可以依托庭前會議機制構建相似事實證據的審前開示制度,即對于控方擬提出相似事實證據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法院應當召開庭前會議,在會議中組織開示相似事實證據,說明所要證明的事實。同時,為了保障被告人的辯護權,對于沒有辯護人的,應指派法律援助律師為被告人提供幫助。法庭應歸納控辯雙方圍繞相似事實證據產生的爭議,在庭審中重點審理。

其次,法庭審理應注意預防人民陪審員的道德偏見,并保障對相似事實證據的質證。一方面,我國人民陪審員的構成主體與西方陪審團相似,都是由無法律專業(yè)知識背景的普通民眾組成,有可能在相似事實證據問題上產生“道德偏見”。故法官應在審理中適時指導人民陪審員,闡釋相似事實證據的法理,并可在人民陪審員的注意力過分集中在事實之間的相似性時,提醒其注意不同之處。另一方面,如果相似事實證據以證人證言等言詞證據形式呈現,則須切實貫徹證人及被害人出庭作證原則,對相似事實的相關內容進行充分質證以決定最終能否采用。

再次,法官在運用相似事實證據定罪時應當加強裁判說理,重點闡釋說明如何認定前后行為之間的相似性、相似事實證據在本案中為什么可采以及相似事實證據的證明對象、證明價值等內容。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當代中國少年兒童既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經歷者、見證者,更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25]當下,針對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證明困局,需要引入相似事實證據,并構建合理的運用規(guī)則,以織密未成年人保護的法網。同時,為了平衡被告人和未成年人被害人的權益保護,具體規(guī)則須在適用情形、程序機制等方面,注重防范相似事實證據對被告人的消極影響。相似事實證據規(guī)則的建立應循序漸進,可以按照由點及面的思路進行。在此基礎上,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可看作是相似事實證據運用的“試驗田”,在積累較為成熟的司法經驗后,再考慮建立普遍適用性的相似事實證據規(guī)則。不過,屆時亦會相應地出現一些新問題,例如相似事實證據適用于任何刑事案件的合理性如何論證、證據規(guī)則如何體現未成年人保護的優(yōu)先性以及證明對象如何限制等,這些問題需要學界在之后予以關注和探索。

注釋:

①2021年12月21日,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部署開展全省法院“利劍護蕾”專項行動,堅決遏制性侵未成年人犯罪高發(fā)勢頭。2022年3月6日,重慶市政法機關聯(lián)合發(fā)布通告,決定從即日起至2023年2月底,在重慶市范圍內統(tǒng)一部署開展“共護未來”依法嚴厲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專項行動。

②參見福建省晉江市人民法院(2016)閩0582刑初1985號刑事判決書。

③Rex v. Smith (1915) 11 Cr. App. R. 229.

④DDP v. P (1991) 93 Cr. App. R. 267.

⑤DPP V. Boardman [1975] A. C. 421.

猜你喜歡
證據規(guī)則被告人證明
缺席審判制度中被告人的權利保障
獲獎證明
基于貝葉斯解釋回應被告人講述的故事
判斷或證明等差數列、等比數列
刑事證據規(guī)則體系的完善研究
刑事證據規(guī)則立法建議報告
刑事證據規(guī)則立法建議報告
淺議我國刑事證據規(guī)則
證明我們的存在
論被告人的自主性辯護權
——以“被告人會見權”為切入的分析
自治县| 辽源市| 旌德县| 镇雄县| 从江县| 慈利县| 霸州市| 电白县| 鄂温| 天等县| 准格尔旗| 海淀区| 甘南县| 清流县| 佛教| 海兴县| 木里| 紫云| 兰西县| 宝清县| 高阳县| 焉耆| 巴彦县| 莱芜市| 安宁市| 和平县| 平原县| 江孜县| 曲阜市| 霍州市| 米脂县| 怀宁县| 和田县| 浦县| 同仁县| 长治市| 利川市| 南雄市| 天柱县| 渭南市|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