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獺
明明可以溫和講述、回答,卻總是反問;明明是關(guān)心,說出來的卻是責(zé)備,不好好說話成了許多家庭、社會交流的日常頑疾。
反問就是反駁,它傳遞的是這樣一種信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而且你不僅錯了,還錯得很可笑。”可想而知,這會對別人的感受造成多大的傷害。
在“攻擊式反問”的背后,可能是對方謝絕溝通的冷漠、可能是帶著敵意和攻擊的咄咄逼人,也可能是對方強烈的掌控欲。
不過,反問句也并非一無是處。在研究人們?nèi)绾握f服別人的實驗中,心理學(xué)家們發(fā)現(xiàn),同樣是一篇關(guān)于支持使用核能的文章,如果在文末加上一句反問“難道我們不該支持使用核能嗎?”就能讓讀者對該觀點有更強的擁護。
因此,使用恰當(dāng)時,反問句是一種能夠有效加強說服力、引導(dǎo)別人跟隨自己觀點的方式。
比如,經(jīng)典美劇《老友記》里的一幕:喬伊去朋友家的豪宅做客,被朋友建議租下自己的房子時說:“你看我像會住這種地方的人嗎?”既避免了直接拒絕,又帶著點自嘲的幽默。
而他朋友的回復(fù):“為什么不呢?難道你討厭公園外景和高天花板嗎?”引導(dǎo)性和目的性非常強,讓喬伊無法反駁甚至覺得很有道理,最終被吸引租下了房子。
在不包含任何傷害對方的信息時,在雙方都理解你的善意時,反問句也是可以變可愛的。
還是那句話,句子只是為目的服務(wù),真正讓人受傷的,是你潛意識中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