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軒
蘇軾不僅是北宋最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也同樣是中華歷史上名垂千古的大藝術家。在書法上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他曾經(jīng)遍學晉、唐各名書家之長,并將名家的技法、藝術風格融會貫通,最終自成一家。
作為蘇軾的代表作品,《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17行,計129字,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是蘇軾在黃州留下的一篇詩稿,大約寫于1082年,這一年蘇軾45歲,經(jīng)過“烏臺詩案”的誣陷,幾經(jīng)磨難,下放黃州。這一年是他生命低潮的谷底,卻創(chuàng)作了大批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佳作, 不論是詩詞還是書法, 都達到了其藝術的高峰。在文學史上傳世不朽的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都寫于這個時期,正所謂低潮期的高峰、苦難中的風流。
《寒食帖》書兩首詩。詩句平鋪直敘,直抒胸臆,沒有晦澀難懂的文字,卻沉郁蒼涼,表達了他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帖書法也正是契合著這種心境從筆下流出的,詩文書法完美結合。書法因詩文提升了審美價值, 詩文因書法增強了對內(nèi)心的穿透力。通篇跌宕起伏、氣勢豪放,充分體現(xiàn)了宋代“尚意”的書風,也自然成為了宋人美學的典范,成為了書法史上的經(jīng)典,后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寒食帖》的筆法、結構、章法是極其豐富的,其節(jié)奏也是極具變化的。
首先,字的大小之變,相鄰字或字組大小反差明顯;其次,正欹之變,字有的較正,有的傾斜,正欹變化莫測;再次,疏密、粗細之變,疏密與線條粗細的變化同步實現(xiàn),疏密變化較大的地方線條粗細變化也較大;還有布白之變,在空間布局上,行距寬窄、行的邊線錯落有致,同時借字的大小、長扁和筆畫的伸縮分割空間,形成對視覺的沖擊。
文人書法特別著重“字”與“心境”的契合。帖中有一處格外精彩,意味濃郁,是書意結合的典范,在書法的學習和鑒賞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第十一行到第十三行,“破灶燒濕葦”,達到了節(jié)奏的高潮,是全帖筆墨最重處,以“破灶”二字為全篇力度的凝聚點,也是情緒的爆發(fā)點,點明了作者的處境。接下來是“哪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這是寒食“詩”中最動人的句子,更是寒食“帖”中最驚人的高潮。
“銜紙”相對于“破灶”的厚重,筆鋒變化得極端爽利?!捌圃睢庇霉P深至筆肚,字形樸拙厚重,有一種破敗的荒涼之感;而“銜紙”二字,全用筆鋒,“紙”字下面“巾”部的最后一筆拉長,如長劍破空,電閃漆夜,劍鋒直指下面萎縮的“君門”二字?!逗程返倪@一段,融合了凄苦和悲憤,交織著無奈、傷痛和與命運的抗爭。
再從章法上看,“銜紙”二字若依然如前兩行那樣厚重,會使整個作品后半部顯得氣“悶”,“銜紙”二字的變化恰使章法為之一新,并與前面部分相呼應。這也是這一作品十分難得的。此作品是蘇軾隨興創(chuàng)作,沒有正式的落款和印章。
蘇軾書法流傳后世頗多,適于后人書法學習的有,著名的《天際烏云帖》《赤壁賦》《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醉翁亭記》和一些手札等。9700CBF0-3BE2-4B6A-8758-633783377B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