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新
“救災恤鄰”一語源自《左傳》,意為救助黎民災難和周恤鄰國禍患,后成為比鄰間應互相救援的古訓。1921年至1923年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蘇俄)連年大旱,災民達到3500萬之眾。1921年10月21日,時任中華民國國會議員的王葆真撰寫了一份《賑濟俄災商榷書》,開篇即言:“救災恤鄰,古有明訓,人道互助,世所同情,慈善事業(yè),原無國界之分?!盵1]在他的倡導下,1921年10月26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國國民俄國災荒賑濟會(簡稱俄災賑濟會)。在其后的兩年時間里,該會在全國募得捐款五萬余元,以此購置賑糧10萬普特(約164萬公斤)用火車運往災區(qū)。在晚年撰寫的《簡歷自述》中,王葆真曾提道:“是年(1923年)結(jié)束賑濟會,出了兩本匯刊,報告經(jīng)手一切事務(wù)及往來文件”。[2]河北省博物館藏的王葆真手稿《卅年回憶》也提及,俄災賑濟會曾出版“兩期匯刊,題為《救災恤鄰》”。[3]這說明《救災恤鄰》匯刊確實存在,只是后來湮沒于歷史的塵埃中了。筆者近期在北京市檔案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幸而查找到了這份塵封百年之久的匯刊第二冊,之后又按圖索驥在首都圖書館查找到了該匯刊第一冊,讀后深感這份檔案的珍貴,特撰文介紹如下。
《救災恤鄰》匯刊第一冊印行于1922年1月,第二冊印行于1923年8月,迄今已有百年歷史。兩冊均為32開,長21.2厘米,寬15.2厘米,黃色機制紙雙面鉛印,平裝。保存完整,無缺頁。封面設(shè)計簡單樸實,豎版題字,均標明是“俄國災荒賑濟會匯刊”,其中第一冊未標明序號,刊名為該會董事長熊希齡題字;第二冊標明“第二冊”,以與第一冊區(qū)別,刊名為該會干事長王葆真題字。
《救災恤鄰》第一冊扉頁列有七項啟事,介紹俄災賑濟會及匯刊的簡況,落款為“俄國災荒賑濟會敬啟”和印行時間“十一年一月二十日”(1922年1月20日)。扉頁后邊是兩張俄國災區(qū)圖。地圖之后是目錄頁和前言頁,其中前言頁包括六篇序言,一篇演說詞,一篇《賑濟俄災商榷書》,一篇《編輯者言》。
第一冊正文部分共100頁,每頁分為上下兩欄,共約9萬字。其中包括:(1)俄國災荒實況;(2)本會成立及經(jīng)過之情形;(3)本會來往信件;(4)本會游藝籌款情形紀略;(5)本會游藝籌款決算報告;(6)本會邀請各界在中央公園茶話會紀略;(7)本會捐冊之編制及數(shù)目;(8)本會捐冊分送各處數(shù)目;(9)各國家各團體救濟俄災匯聞。
《救災恤鄰》第二冊封面之后是目錄,目錄之后是6頁圖片,包括8幀該會領(lǐng)導人肖像和4幅赴俄運糧代表合影照。圖片之后是一張地圖,題為“本會赴俄放賑區(qū)域圖”,之后是“序言”,標明編印時間為“十二年八月”(1923年8月),再后是“編輯者言”。
第二冊正文部分共162頁,版式與第一冊相同,共約11萬字,其中包括:(1)本會成立及經(jīng)過之實況紀略;(2)會議記錄(續(xù));(3)本會拍出電稿和本會來往函件;(4)上海分會募捐情形錄要;(5)哈爾濱購募賑糧情形述略;(6)運糧赴俄經(jīng)過情形報告書;(7)駐京俄總代表姚斐氏(越飛)函送紀念品答謝原文;(8)賑款收支一覽;(9)本會捐冊郵送各處尚未退還數(shù)目清單。
《救災恤鄰》匯刊的編印者“俄國災荒賑濟會”是在1921—1923年蘇俄發(fā)生特大旱災的背景下,由中華民國國會議員王葆真等人發(fā)起成立的一個民間募捐團體。
關(guān)于蘇俄的這次災情,匯刊記述說:“民國十年,俄國沿窩瓦河流域,大旱奇災,赤地千里。”[4]“俄人以旱魃為虐,災區(qū)之廣,沿窩瓦河兩岸,縱橫數(shù)千里,災民三千五百萬,凍餒而斃者,日以千計,情形之慘,殊堪憫惻?!盵5]這里說的“民國十年”(1921年)是此次災情最嚴重的年份,“窩瓦河”(今譯“伏爾加河”)流域為此次災情最嚴重的地區(qū)。實際上,蘇俄這次特大旱災從1920年就開始了,并且一直延續(xù)到1922年和1923年,重災地區(qū)除了伏爾加河流域之外,還包括西邊的烏克蘭南部和東邊的烏拉爾南部。
俄災賑濟會于1921年10月26日在北京成立,對此翌日的北京《晨報》有報道說:“近者張英華、王景春、劉芳三人,集合同志,組織俄國災荒賑濟會,連日奔走聯(lián)絡(luò),已得各方面贊同,而此會于昨晚已告成立矣”,“推王葆真將所擬之臨時章程對眾宣讀”,“推舉熊希齡為董事長,蔡元培等四人為副董事長”。[6]
俄災賑濟會成立的第二天,成立了具體辦事機構(gòu)——干事會,由王葆真任干事長,下轄總務(wù)、文書、會計、交際、游藝、募捐、新聞等七個股。在11月14日第三次大會上,通過了募捐股提交的募捐辦法提案,其中包括:(1)捐啟附訂于捐冊之前頁;(2)捐冊每冊訂入認捐姓名空白表一頁;(3)捐冊附訂收據(jù)及存根;(4)捐冊分送各處,由本會職員共同負任;(5)捐冊印制若干本,由大會決定;(6)由各學生擔任游行募捐;(7)京外捐款責成募捐人匯交本會。[7]按照這一辦法,賑濟會“前后制成捐冊八千本”,“截止(到)十一年(1922年)十二月底,會中直接收入之款,殆五萬元。上海分會交來者兩萬二千元,及安達分會賑糧二十九車”。[8]
關(guān)于賑災方法,王葆真提出“不必匯金國外,但須運糧赴俄,慰嗷嗷之災黎,救奄奄之殘命”。[9]熊希齡進一步提出“由各地募資,向東三省采購,運至俄國至為便利”。[10]按照這一辦法,該會以哈爾濱為中心在黑龍江、吉林兩省購置賑糧。1922年8月底,裝載賑糧的兩列火車自哈爾濱啟程赴俄,于9月底和10月初先后抵達重災區(qū)薩馬拉和烏法,第三列糧車于12月初出發(fā),1923年2月初先后在薩馬拉和奔薩散放賑糧。匯刊第二冊序言說:“前后購募賑糧,運赴災區(qū),約計十萬普特,可以救助俄民十萬余人?!盵11]
1923年8月,俄災賑濟會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編印了第二冊《救災恤鄰》匯刊之后,不久宣告解散。
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這次賑濟俄災活動,在中國現(xiàn)代救災史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毒葹男羿彙穮R刊記載了俄災賑濟會在近兩年時間里開展賑災活動的全部史實,是一份珍貴的原始檔案,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救災恤鄰》匯刊屬于原始檔案文獻,具有第一手史料性質(zhì),因而其中記載的史實,可以訂正過去一些憑借間接史料而推定的史事。例如,2009年出版的《李大釗年譜長編》一書中記述說:“1922年初,俄國涅瓦河兩岸發(fā)生了重大旱災,熊希齡、李大釗、蔡元培、黎元洪、胡適、高一涵等173人為此發(fā)起組織俄國災荒賑濟會?!盵12]其他有關(guān)李大釗的著作也都有類似記述。然而,從《救災恤鄰》匯刊的記載可以看到,俄國災荒的開始年份是1920—1921年,“俄國災荒賑濟會”的成立時間是1921年10月,都不是在“1922年初”。而且受災地區(qū)也不是“涅瓦河兩岸”,而是“窩瓦河”即“伏爾加河”沿岸。
從匯刊中可以看出,俄災賑濟會的活動增進了中國政府與蘇俄之間的了解和互信。蘇俄駐華全權(quán)代表巴衣開氏(巴意開斯)在1921年12月21日的感謝信中表示:“俄國政府對于中國此種善舉,必得感激不置,而中俄兩共和國,可自此增進友誼,輯睦邦交矣?!盵13]1923年3月2日全俄中央機關(guān)報也表示:“蓋中國人民有此熱心對俄,將來中俄感情,即肇端與此?!盵14]說明此次賑災活動對于兩國在不久之后的1924年正式建立外交關(guān)系起到了促進作用。
注釋及參考文獻:
[1][5][7][9][10][13]俄國災荒賑濟會.救災恤鄰[J].俄國災荒賑濟會匯刊. 1922(1).
[2]王葆真.民革中央宣傳部.王葆真文集[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89:6.
[3]劉冬梅.由王葆真的一組文物資料所見俄國災荒賑濟會始末[J].文物春秋, 2011(6):80.
[4][8][11][14]《救災恤鄰》,北京市檔案館藏,檔號:J181-018-15729.
[6]國人籌賑俄災第一聲——俄國災荒賑濟會昨已成立[N].晨報,1921-10-27(2).
[12]朱文通.李大釗年譜長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64.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