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能源安全困境與全球能源治理

2022-02-06 22:47張銳房迪
國際石油經濟 2022年5期
關鍵詞:能源安全氣候變化氣候

張銳,房迪

( 1.全球能源互聯(lián)網發(fā)展合作組織;2.北京外國語大學)

近年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氣候變化引發(fā)的能源安全問題。隨著氣候變化的威脅日益嚴峻,各國能源體系的脆弱性與日俱增,面臨諸多環(huán)境層面的挑戰(zhàn),能源安全的內涵與治理正在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本文立足近期事態(tài),分析氣候變化對全球能源安全的影響,探討全球和各國能源治理的新動向。

1 氣候變化愈演愈烈

全球氣候變化進入“危機臨界”狀態(tài)。2021年8月,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fā)布《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以“毫不含糊、史無前例、不可逆轉”形容全球溫升趨勢。該研究指出,201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過往200萬年的最高水平,全球地表溫度在過去50年的增長超過過往2000年中的任何時間段,自1900年以來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是過去3000年中最快的水平[1]。世界氣象組織(WMO)的研究確認,2010-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2019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yè)革命前高出1.1℃[2]。該組織警告,如果不立刻扭轉當前趨勢,全球正朝著本世紀末氣溫上升3~5℃的方向發(fā)展。

氣候變化的災害性影響日益顯著。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明確指出:“人類活動引發(fā)氣候變化,其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备鶕?lián)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的統(tǒng)計,1980-1999年,全球報告的氣候相關災害事件數量為3656起,而2000-2019年為6681起。從類別上看,1980-1999年,全球報告的洪水災害數量為1389起,風暴災害為1457起,而2000-2019年洪水、風暴的報告數量分別上升為3254起、2034起[3]。根據美國官方統(tǒng)計,該國經濟損失超過10億美元的氣候災害的間隔時間從上世紀80年代的82天下降為2016-2020年的18天,2020年登陸美國的命名颶風數量達到史無前例的12個[4]。一些次生災害的發(fā)生頻率也隨之增強,例如,1979-2013年,全球平均山火易發(fā)季節(jié)時長增加了18.7%,山火威脅影響的森林面積增加了108.1%[5]。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顯著區(qū),1961-2020年,中國極端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極端高溫事件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明顯增多[6]。

極端天氣的爆發(fā)規(guī)模不斷升級,經常超出現有基礎設施的設計承載限度。在這種情況下,氣候危害很容易成為“威脅倍增器”(threat multiplier),對經濟社會環(huán)境形成“全域級聯(lián)”效應,引發(fā)系統(tǒng)性的國家安全風險。例如,2021年7月,河南省多地遭遇持續(xù)性強降雨,鄭州市17-20日3天的降雨量接近過去1年的總量,該市的小時降雨量曾達到201.9毫米,超過中國陸地小時降雨量極值。河南全省鐵路、航空等交通網絡受災嚴重,陷入停擺,電力、通信、醫(yī)療等民生服務中斷,數十座水庫超出汛限水位。本文關注的能源基礎設施具有覆蓋范圍廣、環(huán)境依附性強、暴露程度高等特點,相比其他類型的設施更易遭受氣候威脅。

氣候變化對發(fā)展中國家群體造成更大打擊。多數發(fā)展中國家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技術和資金實力,往往表現出明顯的脆弱性。據非政府組織“氣候觀察”(Climate Watch)的研究,1999-2018年,全球遭受氣候災害損失最嚴重的10個國家(或地區(qū))均為發(fā)展中國家(或地區(qū)),“盡管發(fā)達國家的絕對經濟損失更多,但低收入國家面臨的是更廣泛的人員傷亡、發(fā)展困境和事關生死存亡的威脅?!盵7]窮國與富國的復原能力也不成比例。據英國學者研究,同樣是極端天氣引發(fā)的災害,低收入國家遭受的經濟損失只有4%可以獲得保險理賠,而在高收入國家,60%的損失可以通過保險得到補償[8]。

2 氣候變化造成的能源安全困境

2.1 異常氣溫阻礙能源供應

過高或過低的氣溫會削弱各類能源設施的工作效能,增加故障概率和運維難度,縮減能源生產規(guī)模。例如,美國得克薩斯州2021年的寒潮災難是一次低溫天氣對能源供應系統(tǒng)的全面打擊[9]。2021年2月10日起,寒潮開始席卷得州,打破30年以來的最低溫度記錄。得州是美國天然氣產量最大的省份,氣電占該州總發(fā)電量的一半以上。隨著寒潮持續(xù),低溫導致天然氣井口凍結和輸氣管道冰堵,天然氣產量一度下降了50%,導致電廠無氣發(fā)電;發(fā)電不足又致使天然氣開采停擺,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進一步加劇電力短缺。與此同時,承擔該州20%發(fā)電量的風電機組出現普遍的葉片覆冰、被迫停機情況,大量光伏板因積雪覆蓋無法發(fā)電,州內一座核電站的機組因供水泵凍住而中斷運轉。2月15、16日,得州面臨了45吉瓦的發(fā)電裝機下線,超過該州現有發(fā)電裝機規(guī)模的一半,450萬家庭和企業(yè)用戶遭遇停電,約有50萬用戶連續(xù)斷電超過4天。寒潮引發(fā)的大停電導致公共服務全面停擺,1000多萬民眾的生活陷入混亂與無助,大批超市關門,醫(yī)院只能動用備用電源維持基本運作,至少151人因燒柴取暖導致的一氧化碳中毒而喪生,州內多個全球知名的半導體公司停產,加劇全球芯片短缺。

在能源轉型中承擔主力角色的光伏發(fā)電、風力發(fā)電設施對異常氣溫比較敏感。光伏方面,極端低溫容易導致設備地基出現凍脹,損壞基礎;太陽能電池板的理想工作溫度為25℃,其功率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極端高溫會降低電池板的發(fā)電效率和使用壽命,乃至造成系統(tǒng)故障。風電方面,低溫狀態(tài)下的水氣(雨、雪、霜及海霧等)容易凍結在渦輪機葉片等部件上,影響風輪旋轉;高溫天氣容易形成大范圍的靜風環(huán)境,造成風電機組無風驅動,無法達到預期的發(fā)電規(guī)模。例如,歐洲在2021年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夏季,英國、丹麥、德國多地的風電項目持續(xù)面臨“風速過低”或“無風可用”的困境,風電在2020年提供了英國25%的電力,但在2021年1-8月僅提供了7%的電力,由于整體發(fā)電量減少,該國電費在1年內上漲了7倍[10]。

2.2 極端天氣襲擊基礎設施

特大暴雨、熱帶氣旋、冰凍災害、冰雹等極端天氣及相關次生災害(例如洪澇、泥石流、山火等)往往對各類能源基礎設施造成直接損害。

暴雨及其引發(fā)的洪澇災害是內陸地區(qū)常見的氣候威脅,容易導致電網系統(tǒng)出現倒桿斷線、變壓器短路、變電站被淹等事故。以2021年河南省特大暴雨為例,7月17-23日,全省13個地市因災停電,累計受損電網線路1854條,停運變電站40座,停電用戶達374.3萬戶,鄭州市在災情最嚴重時曾出現1000多個小區(qū)斷電[11]。而且,洪水頻率和強度的增加對全球大壩構成了嚴重安全隱患,尤其是老舊大壩潰壩、滲漏的風險迅速上升,威脅水壩下游民眾的人身安全。據聯(lián)合國大學的研究,極端洪水與全球潰壩事件呈正相關關系,2015-2019年有超過170起事故報告,而在2005年之前平均每年都低于4起[12]。

颶風、臺風等風暴天氣是不少沿海地帶的主要威脅。首先,海上油氣平臺、沿海核電廠、油氣碼頭等基礎設施面臨較高的運營風險,災害期間的停工停產也會導致能源供給側的波動。例如,2021年8月底,颶風“艾達”造成美國墨西哥灣95%的油氣生產活動暫停近兩個星期,占全美6成產能的煉油廠被迫停工達1個月之久,多個海上油氣平臺、煉油廠遭受損壞。災害預計造成3000萬桶石油產量損失,造成北美區(qū)域石油供應緊張,驅動WTI原油價格迅速突破70美元/桶的關口。頻繁的颶風、臺風已經成為北美、東亞、南亞國家核電中斷供應的主因。一方面風暴前的預防性關閉是行業(yè)準則,另一方面多次發(fā)生風暴損壞核電站通信、報警和電力設備的情況,威脅機組穩(wěn)定運行。其次,海上或近海的風電機組難以抵抗超強風力,容易發(fā)生葉片斷裂、塔筒折斷、機艙罩傾覆等事故。2014年第9號臺風“威馬遜”登陸廣東湛江,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17級,導致徐聞縣的勇士風電場33臺風機中的13臺倒塌,5臺完全損壞。最后,電力網絡容易出現全盤癱瘓。2019年3月,颶風“伊代”襲擊東南部非洲,莫桑比克第二大城市貝拉8成電網被毀,全城停電數周;同年9月,臺風“法茜”襲擊日本,造成東京電力公司2座輸電塔、近2000根電桿倒塌,導致關東地區(qū)93萬戶停電長達兩個星期。據國際能源署(IEA)評估,全球1/4的電網處于颶風、臺風的高發(fā)地帶[13]。

一些次生災害能夠導致同樣巨大的破壞作用。例如,山火災害威脅穿越或毗鄰林區(qū)的電線桿。2019年9月起,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的森林大火連燒4個月,導致大面積電網線路跳閘停電事故,帕斯、悉尼、墨爾本等地多次出現大規(guī)模停電。一些大型山火也干擾油氣開采活動,例如2016年5月,加拿大艾伯塔省遭遇史上最大規(guī)模山火,該省主要油砂生產設施受到威脅,引發(fā)多起爆炸事故,加拿大原油日產量損失100萬桶,相當于該國石油產量的25%。再如,寒帶地區(qū)凍土層融化導致地面上的基礎設施垮塌。2020年春季,多年凍土融化導致俄羅斯諾里爾斯克市一家發(fā)電廠的柴油罐坍塌,2.1萬噸柴油泄漏到地面和水中,造成大面積污染,該市宣布進入緊急狀態(tài)。這一事件成為北極地區(qū)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燃料泄漏事件。中國西氣東輸工程、中俄石油天然氣管道經過大面積的凍土地帶,隨著凍土逐步消融,這些項目的運行安全風險將不斷上升。

2.3 干旱導致能源用水緊張

氣候變化導致不同空間的降水模式出現更趨極端化的變化,本來雨多的地方更潮濕,干旱的地方更干旱,使水資源的稀缺性在某些地區(qū)更加凸顯,而且會加劇全球“驟旱”風險,導致更多預見期短、強度大、破壞性強的干旱災害。

干旱影響全球水電運行。相比風電和光伏發(fā)電,水電長期以來被視為相對可靠、出力穩(wěn)定的可再生能源,2020年水力發(fā)電量占全球總體發(fā)電量的16%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電力來源,但“無水可用”的困境日益普遍。2021年春季,極端干旱侵襲全球多地。巴西降雨量降至20年以來最低,中部、南部的水庫水位不及過去20年的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國水電站的可用水量“降到91年來有記錄的最低水平”,多省陷入持續(xù)“電荒”;土耳其多個水庫蓄水量創(chuàng)下“近15年以來新低”,水力發(fā)電占比降至近7年來新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因水位過低關停了多個水電站,水電占比從近幾年的15%左右下降到2021上半年的7%[14]。對一些高度依賴水電的欠發(fā)達國家而言,干旱容易導致全國性能源危機、經濟危機。例如,贊比亞80%以上的電力來自水力發(fā)電,2016年2月,該國最大的電力來源卡里巴大壩由于干旱出現歷史最低水平水位,造成全國大面積停電、限電,影響經濟支柱銅礦產業(yè)的開采與冶煉,進而引發(fā)全國性通貨膨脹和經濟放緩。水電原本可以作為加速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卻先成為了氣候變暖沖擊對象,陷入一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窘境。

干旱還大幅減少了其他類型電廠的冷卻用水。發(fā)電廠需要用水冷卻各類高溫裝置,所以很多電廠緊鄰水域,以便就近抽取所需用水,但干旱制造了新的困難。例如,印度的旱季比以往更加干燥,水資源短缺成為該國火電廠斷電的首要環(huán)境因素。僅由于缺水,印度在2016年減少了14太瓦時的電力,相當于鄰國斯里蘭卡一年的用電量[15]。再如,2019年,法國多個核電機組因冷卻水短缺而被迫停機,研究估算,到本世紀中葉,干旱環(huán)境可能使歐洲熱電廠的可用水容量減少15%以上,并提高大多數歐洲國家的年平均批發(fā)電價,增加全社會用能成本[16]。

2.4 氣候變化加劇能源供需失衡

越來越多的異常天氣,全社會制熱或制冷的用能需求增加,加之供給側的產能削弱和運行風險,容易導致極端天氣下電力負荷激增、電源出力驟降的供需失衡。以2021年得州寒潮為例,該州電網2月14日創(chuàng)下了創(chuàng)紀錄的6920萬千瓦冬季用電高峰,人均電力需求超過2千瓦。在供需極端不平衡的情況下,2月17日,得州批發(fā)電價一度飆升至10美元/千瓦時,相當于每度電65元人民幣,與平日電價相比增長近200倍。再如,近年來,中國廣東、福建、廣西的入夏時間不斷前移,居民用電需求大幅增長,尤其以空調為代表的溫控負荷成為增量主體,夏季電力缺口不再是短時間內的偶然事件,尖峰負荷或將成為新常態(tài)。中國的情況絕非特例,在氣候變暖趨勢下,空調用電正在成為激化供需矛盾的主要因素。國際能源署評估,到本世紀中期,全球空調數量預計從2018年的16億臺上升到56億臺,其耗電量將相當于中國一國的用電量[17]。電力環(huán)節(jié)的供需失衡還容易引發(fā)上游能源的價格波動。從2020年冬季開始,全球頻現的異常氣溫給電力供應帶來極大壓力,氣電成為重要的保供基荷電源,各國對天然氣的需求與日俱增,甚至出現了爭奪天然氣進口的現象。2021年8月的市場數據顯示,在一年時間內,亞洲的液化天然氣價格暴漲近600%,歐洲天然氣價格漲幅超過1000%,美國的氣價創(chuàng)下近10年來的最高水平[18]。

除存在以上4類顯著的能源安全困境外,一些觀察和研究還提到了中長期可能惡化或出現的挑戰(zhàn),包括海岸線上升對沿海能源基礎設施的侵蝕、冰雹災害增多對光伏發(fā)電機組的損壞、冰川消失對內陸干旱地帶發(fā)電廠用水的根源性打擊、生物燃料產能下降對生物質能發(fā)電的制約以及地球洋流系統(tǒng)的變化對沿海風力和太陽能利用的削弱等。

2.5 能源安全困境的新特點

綜上所述,氣候變化造成的能源安全困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第一,具有時代的迭變性。由于氣候變化成為廣域性、常態(tài)性挑戰(zhàn),加之以水能、太陽能、風能為主體的可再生能源高度依賴氣候條件,全球能源體系的安全前所未有地受制于氣候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從深層次看,人類社會的資源安全與環(huán)境安全從此前的弱聯(lián)系變?yōu)榫o密耦合的強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程度是人類社會在柴薪時代、煤炭時代和油氣時代所沒有的,能源困境的實質正從人們熟悉的資源稀缺困境轉變?yōu)楦嗟碾y以預測的環(huán)境惡化困境。

第二,在國家間、部門間具有較強的傳導性。首先,盡管氣候變化的影響因地區(qū)和國家而異,但鑒于各國處于全球性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網絡,一國遭受的能源安全困境很容易演變?yōu)閰^(qū)域性乃至全球性挑戰(zhàn),例如2021年北美多次颶風對墨西哥灣油氣的產能損害是國際油價急劇波動的主要因素。其次,由于電力系統(tǒng)構成現代能源體系的核心,極端天氣導致的電力減弱、中斷很容易造成能源各部門的相互關聯(lián)故障和螺旋式崩潰。

第三,氣候變化對各種類型的能源資源基本實施“無差別打擊”。無論化石能源還是可再生能源,其生產消費都可能遭受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個別能源品種、基礎設施(例如水電、風電、海上油氣、電網等)承受更大風險。這也意味著,即使能源轉型處于領先位置的國家,在全球氣候趨勢未出現逆轉的情況下,很難實現獨善其身的“低碳能源安全”。

第四,當前困境使公眾對能源安全形成更直接的感知。在過往,不少能源安全議題的實質是抽象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議題,涉及國家對外權力的施展與國家利益的選擇,公眾對此類議題比較陌生或認為事不關己。但氣候變化造成的能源安全困境往往直接沖擊能源的消費端,影響公眾日常生活與基本需求保障,使他們真切感受到能源風險,對政治行為體造成更多維護安全的決策壓力。

3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全球能源治理

面對氣候變化引發(fā)的能源安全困境,國際關系行為體積極調整能源治理的方向與策略,出現了以下顯著動向。

3.1 擴展能源安全的內涵

長期以來,盡管多數國家政府并未清晰定義“能源安全”的內涵,它們都把能源安全的重點放在油氣供應的來源可靠與價格穩(wěn)定,尤其防范出口國采取限供或價格管控時的短缺風險。近年來,主要經濟體開始關注能源系統(tǒng)的氣候威脅,能源安全的治理視角更加聚焦本土。二十國集團(G20)在2021年能源與氣候聯(lián)合部長會的公報中指出,“除了應對傳統(tǒng)的能源安全挑戰(zhàn),我們需要考慮和解決能源安全持續(xù)演進的方面”,包括“提升能源系統(tǒng)面對易變氣候的靈活性、應對日益增加的極端天氣?!睔W盟委員會在2020年《成員國能源和氣候規(guī)劃的評估報告》中指出,歐盟的油氣資源已經實現多渠道進口,安全壓力大幅減輕,應著力應對新出現的氣候挑戰(zhàn),“成員國需要確保其自身和能源進口國的能源系統(tǒng)能夠應對極端天氣和缺水、海平面上升、永久凍土融化等緩發(fā)壓力?!庇鴼夂蜃兓瘑T會在2021年的報告中把“電力系統(tǒng)故障”列為八大應立即關注的優(yōu)先風險,指出極寒天氣和低風速成為該國電力安全的突出挑戰(zhàn),海上風電的發(fā)電能力受到較大制約。美國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將氣候變化視為國家安全的重大威脅,能源部長詹妮弗·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表示:“美國的電力系統(tǒng)未能考慮抵御極端天氣,如果不實施重大投資新建、升級電網,問題不是電網是否會崩潰,而是何時崩潰?!敝袊鴩夷茉淳衷?021年美國得州大停電事故后專門發(fā)布新聞稿,強調中國從2008年特大雨雪冰災、多省電網嚴重破壞的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重視電力系統(tǒng)抵御極端天氣的能力,尋求在災害來臨時最大程度減少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

3.2 塑造能源系統(tǒng)的應對能力

拜登政府提出在“重建更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計劃框架下加大財政投資,建設“更具彈性的清潔能源電力系統(tǒng)”,《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yè)法案》已編列650億美元預算,專門用于全國電網系統(tǒng)建設。美國能源部長格蘭霍姆提出了兩大建設重點:一是新建更多長距離輸電線路,增強國內電力互補互濟,從而“降低發(fā)電廠在暴風雨中關閉、社區(qū)進而斷電的可能性”;二是改造基礎設施形態(tài),減少未來的損害風險,包括用鋼制電線桿取代老化的木制電線桿、將某些電網線路埋進地下[19]。2021年9月,美國能源部提出“氣候適應計劃”,表示將對能源部門的供應商、承包商提出明確的氣候適應要求,啟動新興氣候適應技術的研究項目,對能源部下屬的實物資產進行防范氣候災害的改造等。歐盟早于2013年就在官方文件中提出了能源設施的“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議題,要求歐盟參與投資的能源基礎設施必須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溫度和抵御極端天氣事件”,推動歐洲三大標準化組織制定適應氣候的能源行業(yè)標準。歐盟于2019年通過了“關于電力部門風險防范”的第2005號指令,指示歐洲輸電系統(tǒng)電力運營商網絡(ENTSO-E)應不斷更新極端天氣條件下的應急預案,建立跨國電力援助機制,積極協(xié)助成員國開展能源系統(tǒng)的氣候風險評估。目前,法國、德國、意大利、葡萄牙、芬蘭等多國已經完成本國系統(tǒng)的風險評估,并提出后期改進方案。日本于2020年6月通過了《能源供給強韌化法案》,針對氣候災害增多的現況,理順電網企業(yè)抗災救災的合作機制,要求各企業(yè)在遇到災害時須聯(lián)合制定救災計劃,創(chuàng)設了救濟資金的扶持制度。巴西政府發(fā)布的“國家氣候變化適應計劃”表示,該國將增強水電設施對氣候影響的適應能力,同時改進未來的水電開發(fā)方案。

3.3 提升能源供給渠道的多元化

此前有觀點認為,隨著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增加,各國可以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進而獨立于國際能源市場和跨國治理框架。但本文的論述充分顯示,氣候災害增加了能源轉型的難度、可再生能源的供給風險,不少國家需要持續(xù)擴大能源互聯(lián)互通規(guī)模,實現資源大范圍的優(yōu)化配置與互補互助。例如,歐盟國家因極端天氣屢屢遭遇“氣荒”“電荒”,各國政府背負沉重的保供壓力。正是由于這種情況,德國政府雖然面臨俄歐關系的持續(xù)緊張、美國的制裁威脅、東歐鄰國的強烈反對,仍然堅定推動“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為自身能源安全尋求一個有力保障①德國總理朔爾茨2022年2月22日宣布,在俄烏沖突升級的背景下,德國政府暫時停止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審批程序——編者注。。換言之,對德國執(zhí)政者而言,氣候危機下嚴峻的能源保供需求壓倒了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擔憂和歐盟內部的團結。歐盟也在積極推動建設4條次區(qū)域跨國天然氣管道,以開拓高加索地區(qū)、以色列、埃及等新的進口來源地,減少對俄羅斯的單邊依賴。再如,擴大電力互聯(lián)有助于解決因氣候變化而導致的可再生能源波動性問題,發(fā)電風險較大的國家都有意愿通過跨國電網進行電力互補互濟。2016年以來,東非區(qū)域在短時間內建成了肯尼亞至烏干達、肯尼亞至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至坦桑尼亞之間的高壓輸電線,其核心目的是促進肯尼亞風電與地熱、埃塞俄比亞水能在區(qū)域的優(yōu)化配置,共同應對區(qū)域干旱條件下的能源挑戰(zhàn)。英國雖然脫離歐盟,但目前在建和規(guī)劃建設的輸電線路有7條,預計輸送容量總計7.3吉瓦[20],旨在擴大從法國、挪威的電力進口,應對風電不穩(wěn)定導致的停電風險。從政治角度看,跨國電力互聯(lián)使“脫歐”后的英國繼續(xù)身處在區(qū)域電力共同體之內,鞏固其與歐陸國家相互依賴的關系。

3.4 開展“能源-氣候”復合型治理

歐美國家面向發(fā)展中國家,開展能源供給與氣候適應兼顧的治理行動,但總借機謀求地緣政治擴張。近年來,歐盟持續(xù)實施“東歐、中亞和南高加索地區(qū)的氣候變化與安全”項目,幫助該區(qū)域11個國家辨別氣候安全風險,重點關注跨境河流的水電開發(fā)與涉及的國際爭端,將費爾干納河谷,阿富汗與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邊界地帶,阿姆河和錫爾達里亞河的沿岸地帶列為氣候能源安全的高風險區(qū),并提供了相應的治理建議和能力培養(yǎng)活動。這一舉動顯示了歐盟在歐亞區(qū)域施加影響力的政治意圖。美國不斷介入湄公河流域的水電開發(fā)事務,突出該區(qū)域面臨的溫升、干旱風險;幫助老撾等國開展電力項目的氣候脆弱性評估,近乎公開地引導區(qū)域國家抵制來自中國的水電投資和電網投資。2019年,美國、日本達成“日美湄公河電力伙伴關系(JUMPP)”,其宗旨是統(tǒng)籌兩國的電力投資與援助,“促進湄公河地區(qū)電力結構的多樣化,減少對水電能力的依賴”。2020年,美國國務院資助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實施“湄公河水壩監(jiān)測項目”,利用衛(wèi)星追蹤干流上13個水壩的水庫水文數據,看似促進水電的“可持續(xù)開發(fā)”,實則捏造“中國造成下游國家干旱”的指控,挑撥中國與湄公河國家的關系,希望達到對華產業(yè)打壓與政治打壓的雙重目的。對于湄公河流域部分國家而言,它們也樂見美國的“活躍角色”,尋求從中獲取更多現實利益。

各類多邊機制嘗試發(fā)揮治理功能,引導各國重視氣候風險,關注能源系統(tǒng)在適應氣候變化上的潛力。近年來,二十國集團機制高度關注“氣候與能源的緊密聯(lián)系”,于2018年發(fā)布報告《針對變化氣候的韌性基礎設施》,提出各國決策者應為建造具有氣候韌性的能源設施提供高質量信息和有利政策,并充分調動公共和私人投資[21]。2021年7月,二十國集團在能源部長會議期間發(fā)布報告《清潔能源轉型的安全》,列舉了全球近期發(fā)生的由氣候變化引發(fā)的重大能源事故,提出清潔能源安全轉型的7項原則,其中包括“鼓勵能源基礎設施所有者針對氣候和極端天氣變化采取適當的防范措施”[22]。國際能源類組織傾向于提供具體的技術支持,例如國際能源署先后就氣候變化對非洲水電、拉美水電的影響進行評估,幫助區(qū)域國家改善水電開發(fā)的策略;國際水電協(xié)會(IHA)制定了《水電行業(yè)氣候復原力指南》,為各國提供了識別、評估和管理氣候風險的綜合方法,提高水電站的抗災能力。

3.5 應對軍事用能中的氣候風險

2021年9月,美國國防部發(fā)布“氣候適應方案”,明確指出“嚴重風暴、火災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加之溫度升高而增加的冷卻負荷需求,將繼續(xù)給軍事用能帶來壓力,目前所倚賴的商業(yè)電網也容易因惡劣天氣而中斷?!盵23]該報告提出了涉及能源的三大行動重點:一是全面評估軍事用能方面業(yè)已出現的氣候風險,同時國防部下屬的環(huán)境和能源復原力辦公室將根據不同的全球變暖場景,對未來兩個時代(2035-2069年、2070-2099年)基礎設施的“氣候暴露危害”(climate exposure)進行前瞻性評估。二是建立氣候適應型的能源供應鏈,既減少軍事行動在氣候惡劣情況下的用能需求,也將采取各類技術手段,塑造靈活、便捷的能源獲取渠道。例如,美國陸軍正在探索建設戰(zhàn)場環(huán)境的“機動微電網”(tactical minigrid),實現臨時營地的電力高效配置與燃料節(jié)約,該技術已在北約軍事演習中進行嘗試。三是提升電力系統(tǒng)崩潰時的危機處理能力。報告表示,自2015年來,針對軍事設施遭遇突發(fā)停電,美國國防部已進行35次以上的站點演練、桌面演練和黑啟動應急演練,包括范登堡空軍基地、米拉馬海軍陸戰(zhàn)隊基地在內的多個軍事站點開展了電網癱瘓、自行發(fā)電的反事故演習。北約成立了“北約能源安全卓越中心”(NATO Energy Security Center of Excellence),推廣成員國先進的軍事用能技術和能效管理方案;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多次組織研討會和培訓項目,分析在極端天氣時代關鍵能源基礎設施的維護方案。

4 結語

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全局性問題,也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加劇的背景下,中國應著力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促進氣候治理與能源治理深度對接,將氣候監(jiān)控預測與能源規(guī)劃運行相結合,將氣候適應性策略與能源設施防災減災相結合,提升不同能源設施在極端條件下的耐受、運行和復原能力,加強區(qū)域省間的互濟支援水平,守住能源安全底線。

在國際合作方面,筆者建議以下行動重點:一是積極發(fā)起和參與提升氣候韌性的能源治理,增進各國相關政策和規(guī)劃的交流,在中國能夠發(fā)揮較大影響力的多邊機制中主動設置議題,例如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推動跨境油氣管道的安全維護,在瀾湄合作機制中推廣綠色水電開發(fā),在中非合作框架內開展節(jié)水型發(fā)電技術的能力培養(yǎng)等。二是加強能源科技創(chuàng)新合作,主動分享技術成果,例如中國領先的特高壓技術、柔性直流技術、低速風電技術能為解決部分氣候困境提供可行的技術方案;中國可與發(fā)達國家加強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技術合作,優(yōu)先發(fā)展可再生能源開發(fā)利用。三是引導能源領域的對外投資、對外援助高度關注全球各地的氣候風險,打造包容、韌性、低碳的能源系統(tǒng),切實幫助投資對象國或受援國增強氣候適應能力。

猜你喜歡
能源安全氣候變化氣候
英能源安全戰(zhàn)略,一份愿望清單
探索氣候變化起源真相的藝術作品
基于國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發(fā)展研究
央行行長們就應對氣候變化展開辯論 精讀
蝗災降臨東非,氣候變化可能是罪魁禍首
美中摩擦可能會破壞與氣候變化做斗爭
北京市能源安全水平評價分析
瞧,氣候大不同
氣候變暖會怎樣?
基于熵權法*的廣西能源安全評價
连江县| 扶沟县| 东乌珠穆沁旗| 安陆市| 珠海市| 崇义县| 吴忠市| 绿春县| 德钦县| 舞钢市| 全州县| 马边| 阿巴嘎旗| 恩施市| 平凉市| 高碑店市| 贡山| 鄯善县| 综艺| 安宁市| 娄底市| 高碑店市| 山丹县| 新安县| 清徐县| 巫溪县| 甘南县| 大兴区| 金寨县| 色达县| 新营市| 洪泽县| 云林县| 通辽市| 兴仁县| 无锡市| 湘潭县| 天峻县| 大方县| 寻乌县|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