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代鄉(xiāng)試對于考官選派、評閱試卷、杜絕舞弊等制定了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同時制定的清規(guī)戒律也有很多。清代鄉(xiāng)試禁忌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種情況是對“下九流”應試資格的限制,規(guī)定了這九種身份的人終身不得參加科舉考試;第二種情況是考試用語的禁忌,不得使用“礙目字”“衰颯字”和“纖佻字”。清代科舉制度有許多弊端,例如不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制度,沒有賦予每個人受教育的權利和考試的權利;語言禁忌更應該廢除等。
【關鍵詞】 清代;鄉(xiāng)試;規(guī)章;禁忌;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K24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1-0054-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近代貴州鄉(xiāng)試研究”(項目編號:2019gh0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悠久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被世界認同的政治制度有兩個:一個是科舉制度,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并演化成文官制度;另一個是御史制度,演變成廉政調查機構。[1]
科舉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形成了一個以“科舉文化”為核心特征的“科舉時代”及“科舉社會”。[2]從隋到清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共進行725次考試,考取98749名進士、數(shù)百萬名舉人。[3]科舉考試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塑造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社會文化形態(tài)與知識分子的性格,也演化出一套成熟的規(guī)章制度及范式。
一、清代鄉(xiāng)試規(guī)程
清代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由學道或學政主持,考試地點為府城或直隸州的治所,錄取比例僅有1%-2%,中試者稱為生員,俗稱秀才,可以正式成為下層紳士的一員。[4]第二級是鄉(xiāng)試,考中者稱為舉人,具備入仕的資格,或做知縣,或做學官,即使不做官,以紳士的身份參與地方事務管理,也擁有相當大的權力,是讀書人科舉生涯中極為關鍵的一環(huán)。[5]第三級,包括會試、復試和殿試,金榜題名者稱為進士,進士的第一名稱為狀元。[6]
清代鄉(xiāng)試正科每三年舉行一次,于子、午、卯、酉年的八月舉行,實行分省定額錄取制,錄取名額由朝廷規(guī)定,衡量標準主要依據(jù)“文風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賦之輕重”。[7]
考試地點在北京及各省省城,考場稱為貢院。鄉(xiāng)試的主持官員稱主考,有正有副,由皇帝選派。[8]
在鄉(xiāng)試放榜后的次日,由各省行政長官設宴款待考官及考中的舉人,被稱為鹿鳴宴,因為在宴會上一定要歌《詩經(jīng)·小雅·鹿鳴》之詩,故被稱作鹿鳴宴。[9]
清代鄉(xiāng)試,朝廷把考官分為兩類,一類是內簾官,包括主考官和同考官,同考官有十八人之多,號稱“十八房”,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出題和閱卷。一類是外簾官,人數(shù)近百人,包括:印卷官、受卷官、彌封官、謄錄官、對讀官、監(jiān)門官、搜檢官、供給官等,總指揮是提調官。這些龐雜的官員負責管理各項考場事務,確保從入場到交卷,從交卷到閱卷,整個過程沒有任何作弊。[10]
清代選拔考官講究資格,主要從翰林、給事中、光祿寺官以及六部等官員中選擇。順天府鄉(xiāng)試的主考官往往由一二品重臣擔任,其他各省的主考官分別由宗人府主事、內閣侍讀學士、各部郎中等官員充任。[11]
閱卷有嚴格的規(guī)定。答題的墨卷不允許進入內簾,送給內簾官評閱的是謄錄好的朱卷。閱卷開始前,主考官把朱卷用抽簽的方法隨機分派給同考官。
同考官閱卷后,擇優(yōu)推薦給副主考官,評語稱薦批;副主考官選取優(yōu)異者,稱取批,送主考官裁定,由主考官決定是否錄用,主考官的評語,稱中批。[12]閱卷工作結束,所有墨卷和朱卷都要送往京師禮部,再由40名官員逐一檢查,稱為“磨堪”。[13]
清朝定都北京以后,為延攬人才沿襲科舉考試,制定嚴苛的條款,以期杜絕舞弊。對于科舉營私舞弊的官員,輕則流放,重則斬首。[14]
雍正元年(1723)明確規(guī)定:考官、士子等人交通作弊,“處斬,俱立決”。然而依然難以杜絕弊端。例如雍正五年(1727)監(jiān)生考職,應試者1100余人,雍正通行引見甄別,不敢引見者900余人,敢于報名引見的僅200余人,揀選錄用70余人,其余全部革退,即便如此,但是“即用人員之內,竟尚有頂冒之人”。[15]
清代科舉舞弊,包世臣總結為三種情形:“曰辦夾帶,曰倩槍手,曰打關節(jié)”。三種之中,陜西學政吳綬詔認為:“考試之弊,莫甚于槍替”。[16]清朝科場舞弊大案要案一共十二起,涉事官員100多人,其中十起考官被判以死刑,兩起則為入獄或充軍。[17]
二、清代鄉(xiāng)試禁忌
清代鄉(xiāng)試有很多禁忌,導致很多人不能夠參加科舉考試,即使有科考資格,如果觸犯禁忌也會被除名。
(一)應試禁忌
科舉時代的清規(guī)戒律非常多,首先,女子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其次,還規(guī)定“下九流”不能參加科舉考試?!跋戮帕鳌笔侵福骸?.娼(以賣淫為業(yè)者等,其本人及后三代子孫均不能應考科舉);2.優(yōu)(以演戲為職業(yè)的);3.皂(唱道、建堂、提囚,行刑的衙役);4.作(一作卒,即辦理人命案件時驗尸的‘仵作’);5.批(修腳甲的);6.捶(按摩的);7.奴(受人役使的人,如罪人的家屬沒入官中為奴及門房等);8.蛋(以舟楫為家之蛋戶);9.剃(理發(fā)者)。這些人,被視為‘賤民’,一律剝奪考試權終身”。[18]這些屬于性別歧視和身份歧視。
此外還有“父母之喪三年,未滿服的;本人非土著的,均不準應試”。前者為“匿喪”,后者為“冒籍”。再者違反考場規(guī)則的一律除名,例如,“在場內喧嘩,不服制止的,污穢試卷的,懷挾夾帶的,逾限交卷的(其他細微末節(jié)不勝枚舉)”。[19]
(二)用語禁忌
清代鄉(xiāng)試格式“禁忌字樣”規(guī)定了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礙目字”,包括:“大行、大白天下、皇墳、敷土、玉燭、梓陵、上賓、升遐、龍馭、崩殂、殂落、宴駕、居廬、倚廬、諒陰、遏密、末世、季世、衰朝、無道、荒旱、篡弒、滅亡、竄口、誅戮、殺傷、死喪、奸淫、禍亂、垂簾、明主、明君、明廷、明朝、英主、英君、英發(fā)、英奇、大法、大德、夢幻、僧佛、龜兔、牝雞、鼎革、革故、鼎新、誰家天下。挹注二字不可連用”。[20]可見這些詞語多是皇帝忌諱的不祥之兆的詞語,或者代表前朝的詞語,或者社會變革的詞語等。
第二種情況是“衰颯字”,主要有:“哭泣悲嘆、哀傷太息、嗚呼噫嘻、吁嗟、疾病、呻吟愁憐”。[21]這些基本上是屬于傷感的詞,被認為不吉利。
第三種情況是“纖佻字”,例如:“風流、閨閣、女子、美人、小姑、婦人、紅油、胭脂、粉、釵釧、浪蕩”。[22]這些詞和字顯得輕浮,不莊重,顯然也不適用于科舉考試。
如果違反這些禁忌,“尤其是文字觸犯忌諱和不合格式的謂之‘大不敬’,詩文縱然做得極好,也不錄取”。[23]
鄉(xiāng)試中“違式”的情形主要體現(xiàn)為:文不避諱、謄真草率、添注涂改違例等,違式試卷以藍榜貼出予以除名。李叔同就因為“或漏寫、添注、涂改,或論皆頂格謄寫,或不知改章,就卷上起草。偶一疏忽,遂致貽誤功名”。鐘毓龍在《科場回憶錄》中記錄了因為謄真完畢后忘記寫添注涂改字樣被黜的細節(jié),同考官批評他有“足見事前之不靜,臨時之不定”等批語。[24]
尤其是清季以降,西學東漸使士子受到新學和新思想的影響,答卷中存在文不避諱的情況增多,這是考官所不愿看到的。[25]
三、結語
科舉對帝制時代的中國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限定了士人學習的范圍,鞏固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讀書與入仕勾連,維持和強化了“學在官府”的體制,促進了“官學一體化”,在制度上保障了“學而優(yōu)則仕”的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26]清代開科取士,錢穆認為是演變?yōu)榫S護清朝統(tǒng)治者利益的工具和手段。[27]
通過清代鄉(xiāng)試規(guī)章及禁忌,可以看出,清代科舉制度在教育制度方面明顯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弊端,剝奪了女性及其他一部分人受教育的權利和考試的權利。
在清朝,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清代學齡兒童的教育由家長自己負責,原因是政府不辦義務教育,所以“兒童得到識字讀書機會最多不過十分之一,余則只有終身為文盲”。即便是縣里辦的書院,招生規(guī)模也不大,“有學員三四十人”,“縣里的秀才、童生可以在書院肄業(yè)”,說明書院不是普通人可以讀書的地方。書院的經(jīng)費由縣財政撥款,“這算是官辦的唯一教育機構?!盵28]
因為清政府實行愚民統(tǒng)治政策,導致大多數(shù)學齡兒童沒有受教育的機會,造成文盲眾多,有人認為大概是清王朝人口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
《東方雜志》1904年第1卷第3期發(fā)表的《新定學務綱要》指出:到了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才重視學齡兒童教育,政府出資興辦學堂,并且要求地方官員“勸諭紳商集資廣設”,動用民間力量辦學。
兒童教育關乎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2019年7月9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義務教育責任重大,“義務教育質量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fā)展,事關民族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始終堅持教育公平,實行義務教育,確保每一位學齡兒童接受教育。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29]《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堅持面向全體,辦好每所學校、教好每名學生”。
清代鄉(xiāng)試禁忌用語,也有不妥當?shù)牡胤剑纾航故褂谩暗K目字”,說明清政府懼怕提到前朝,懼怕使用死亡等不吉利的詞匯,也懼怕改革,譬如禁止使用“鼎革、革故、鼎新”等詞。
書面語言表達“文貴乎有情”,也“貴乎有理”。當今如何使用語言文字,對于各級各類學校國家要求要依法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2020年5月18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fā)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加強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確保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教育教學基本用語用字”。
參考文獻:
[1]田湘波.中國科舉制度與文化軟實力[J].文化軟實力,2020,(1):82.
[2]陳興德.二十世紀科舉觀之變遷[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
[3]武海燕.漫談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J].文史月刊,2000,(5):75.
[4][5][6][8]陳文新,潘志剛.明清科舉考試的命題特征與閱卷標準[J].寫作,2020,(6):14,16,14,16.
[7][12][24][25]宋永林.科舉改章與士子心態(tài):光緒
二十八年壬寅科浙江鄉(xiāng)試考述[J].中國考試,2020,(7):67,
67,68,68.
[9]田正平.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一位鄉(xiāng)村塾師的生活世界—— 《管庭芬日記》閱讀札記[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9,(2):235.
[10][13]押沙龍.科舉史上的舞弊與反舞弊[J].人力資源開發(fā),2016,(21):72,73.
[11][17]劉緒義.明清科舉考官的責任追究和自我約束[J].清風,2020,(19):55,56.
[14]劉超.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J].中國檔案,2019,(11):86.
[15][16]王興亞.乾隆年間治理替考舞弊的歷史經(jīng)驗[J].考試研究,2020,(1):98,97.
[18][19][23][28]文安主編.晚清述聞[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286,286,286,294.
[20][21][2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近代史資料(總76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0,10-11,11.
[26]左玉河.科舉廢除與新知識階層的興起[J].江海學刊,2019,(1):183.
[27]陳興德.家國、文化與科舉評價——錢穆科舉觀述評[J].教育與考試,2019,(6):31.
[2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2017-10-28.
作者簡介:
孟凡明,男,湖北襄陽人,六盤水師范學院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貴州師范大學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思想文化史。